盤山烈士陵園

盤山烈士陵園

盤山烈士陵園,佔地20公頃,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盤山,1957年建成,是冀東有名的烈士陵園之一,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烈士紀念館和革命傳統教育紀念館。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名錄》。

建築物宏偉壯觀,富有民族風格。園內松柏蒼鬱,肅穆莊嚴。紀念碑用漢白玉石塊砌成,四周碑文分別是聶榮臻題寫的“光榮烈士永垂不朽”、謝覺哉題寫的“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李運昌題寫的“為人民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宋劭文題寫的“抗日英雄浩氣常存”。烈士紀念館內有毛澤東主席的題詞和烈士遺像、傳略及烈士英名錄。

建設歷史


盤山陵園,是在原靜寄山莊的小石城和樂山書室的基址上修築的。陵園內的石海就是昔日的小石城。石海現存五、六畝,無數巨大的圓石、長石、怪石,綿谷亘岩,姿態萬千,為天下奇觀。石海洞穴遍布,有的深不見底。這裡也是聞名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遺址。
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陵園附近還有冀東抗日展示當年在岩石上刻寫的標語口號和戰場、會場、電台、報社等遺跡。
盤山軍民自製的土造武器
盤山軍民自製的土造武器
盤山地處京津唐三角地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盤山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這裡很快就成了河北東部抗戰的中心。七七事變后,黨中央提出在河北東部敵占區建立根據地的任務。
1938年6月,八路軍第四縱隊共5000多人在司令員宋時輪、政委鄧華的率領下,兵分兩路挺進冀東支援當地黨組織領導的抗日鬥爭。
1938年7月,冀東舉行了有10萬人參加的抗日武裝大暴動,給日本侵略者及其漢奸以沉重的打擊。盤山全縣(時稱薊縣1913~2016)上萬人參加抗日聯軍。
從1940年年底到1943年年初,盤山抗日根據地不斷壯大,嚴重地打亂了日本侵略軍的安排部署。日偽軍對盤山根據地進行過多次大規模入侵,製造了多起駭人聽聞的慘案。當地百姓描述當時的情景是“抬頭見崗樓,邁步封鎖溝,無村不戴孝,四處是狼煙”。面對殘酷的現實,盤山的民兵組織發動群眾,運用地雷戰、地道戰等靈活多變的鬥爭形式,經受住了最嚴峻的考驗。
從1940年5月起,日軍重兵“圍剿”盤山根據地。八路軍冀東軍分區包森副司令員,率兵多次痛擊日軍之後,1941年6月轉入外線作戰,將抗日根據地擴展到密雲、平谷、三河、興隆遵化玉田寶坻等縣。
1941年春,八路軍十三團一營,利用陵園裡石海洞穴這一天然屏障,抗擊數倍日軍兩天兩夜,取得了突圍戰的勝利。
1943年1月,我主力部隊返回冀東,通過數次戰役,終於收復了盤山根據地的大部分地區。
1945年5月,盤山民兵被冀熱遼軍區第十四分區授予“民兵英雄”稱號。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在付出犧牲總數達2萬人生命的巨大代價后,盤山根據地終於堅持到了最後,迎來了抗戰的勝利。

建設原因


盤山烈士陵園是天津有名的烈士陵園之一。為了紀念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1956年,中共河北省委、省人民政府,決定於當年修建薊縣(今薊州)盤山烈士陵園,1957年基本建成。
盤山烈士陵園
盤山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建在盤山南麓,清泉奇石,蒼松翠柏,果樹成林,風景秀麗。總面積三百畝,主要建築有烈士紀念塔、烈士墓區、革命烈士紀念館、盤山抗日鬥爭事迹陳列館、烈士骨灰堂。整個建築富有民族風格,宏偉壯觀,肅穆莊嚴。

地理位置


位於天津市薊州區盤山。

主要景觀


紀念館

盤山烈士陵園
盤山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紀念館位於陵園的中心位置,佔地面積200平方米。館內正中是毛澤東的親筆題詞。題詞兩側分別介紹了抗日戰爭時期,曾經在薊縣和冀東從事抗日工作的53位烈士。其中包括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冀東西部地委書記田野、冀熱遼第一專署專員楊大章、抗日支隊副司令員白乙化和薊縣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子光等。館內依次懸掛烈士遺像以供瞻仰,並介紹了烈士的生平事迹。

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在陵園北部最高的地方。碑基 1177平方米,碑身用漢白玉石塊砌成,上面鐫刻著齒輪麥穗圖案,象徵著工農聯盟。碑高27.5米,在一二十裡外就能瞻仰它的雄姿,它象徵著革命先烈的崇高形象。碑身正面,鐫聶榮臻元帥的親筆題詞:“光榮烈士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光芒耀眼。左側鐫謝覺哉題詞:“永遠活在人民心中”;右側鐫宋劭文題詞:“抗日英雄浩氣長存”;後面鐫李運昌題詞:“為人民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雄們永垂不朽”。題詞表達了黨和人民對革命先烈的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

墓區

陵園墓碑
陵園墓碑
碑前甬路兩側為烈士墓區,安葬著205名陣亡先烈。主墓為冀東軍分區副司令員包森和冀東西部地分委書記田野,陪墓32座,群墓171座。

陳列館

陵園文物
陵園文物
走進盤山烈士陵園大門,就可看到一排民族形式的建築,這是盤山抗日鬥爭事迹陳列館。陳列館正中的穿堂上面,為一玲瓏的四角琉璃亭。穿堂兩邊,各有一個展室。館內展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二百餘件,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生動形象地概括地介紹了盤山抗日根據地軍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迹。

烈士介紹


包森,原名趙寶森、趙寒。陝西蒲城縣人,1938年隨八路軍四縱隊支援冀東大暴動,是盤山抗日根據地創建人之一。他身經百戰,屢建奇功。他的隊伍曾活捉日本天皇表弟赤本。包森於1942年2月在遵化縣野虎山與日軍交戰中犧牲,時年32歲。
田野,原名趙觀民、張健翼,河北保定市人,原在天津河北工學院從事地下工作,1938年後,在冀東一帶從事黨的領導工作。1942年9月在對敵激戰中犧牲。
王少奇
1935年在北平醫科大學讀書時參加“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1936年春,根據華北局黨組的指示,與卜榮久放棄學業,回到家鄉開展抗日工作,1937年2月在板橋村開辦診所,以醫生身份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建立抗日救國會組織。
1938年4月王少奇在盤山千像寺參加了中共薊縣縣委召開的擴大會議,會上被任命為薊縣抗日救國會宣傳部長,積極為冀東抗日大暴動做組織和武裝力量的準備。7月中旬,參加冀東西部抗日暴動,並於7月31日配合主力部隊攻克薊縣縣城。
1939年9月,王少奇率領到平西受訓的薊遵興和薊平三支隊返回盤山,任薊遵興游擊支隊政委及盤山八路軍辦事處主任。
1940年10月,王少奇任薊寶三聯合縣縣長。在極端殘酷的條件下,率領根據地抗日群眾,配合主力部隊,勝利粉碎了日偽軍實行的五次“治安強化運動”,鞏固了盤山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