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泥化作用

腐泥化作用

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在濱海沿岸、湖泊、沼澤開闊水域的底部缺氧環境下,經生物化學降解作用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經成岩作用形成腐泥褐煤,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腐泥煙煤以至腐泥無煙煤。

目錄

正文


低等生物在濱海沿岸、湖泊、沼澤開闊水域的底部缺氧環境下,經生物化學降解作用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視礦物質含量的多少而為腐泥煤或油頁岩的前身,當腐泥質為主時形成腐泥煤,當礦物質(粘土)為主時則轉變成油頁岩。腐泥經成岩作用形成腐泥褐煤,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腐泥煙煤以至腐泥無煙煤。
形成腐泥的原始物質以藻類水生生物(特別是漂浮植物)為主。有利的堆積轉化環境是滯水缺氧的還原條件,介質為弱鹼性(pH值為8左右),在厭氧細菌參與下,植物遺體發生腐爛分解,消耗了有機質中的氧,富蛋白質的腐泥分解產生大量的氨,並形成氨基酸,植物分解的產物經合成作用形成富氫、富氮、缺氧的瀝青產物。因此,腐泥煤在乾餾過程中,有相當高的揮發分和焦油產率。
腐泥化作用進行到一定程度即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藻類的原生結構大部分被保存下來,形成藻煤。腐泥化作用進行比較徹底時,則生物的原生結構完全消失成為腐膠質,轉變成均一結構的膠泥煤。腐泥化過程中混入高等植物,主要是穩定成分,如孢子、花粉、樹脂、樹蠟等轉變成腐殖腐泥混合煤,當孢粉含量遠超過藻類時形燭煤,孢粉含量與藻類相當時,則形成燭藻煤或藻燭煤。
腐泥化作用發生在覆水較深的條件下,向岸邊淺水環境過渡,隨著水生植物被陸生高等植物代替,腐泥化作用被泥炭化作用所取代。自然界腐泥煤的分佈常呈透鏡狀層出現在煤層底部。堆積在湖沼深水部位的腐泥,容易混入大量粘土,經埋藏後轉變成油頁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