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述禮

著名德文翻譯家與革命活動家

李述禮,男,號陶甄,別名陳桂祥、李文珍,出生於1904年,廣東化州市長岐鎮犀(西)灣村人,畢業於北京大學,留學德國,著名德文翻譯家與革命活動家。

民國14年(1925年)5月,策劃“五卅”運動。民國16年,組織領導了著名的瓦倉農民暴動和九嶺崗起義。民國18年(1929年),於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后,一邊教學,一邊翻譯大量德文著作。1949年,翻譯《資本論》。

1984年2月13日,病逝,享年80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李述禮出身書香世家,自小好學,其祖父李士周乃清末進士,曾任吏部主事。李述禮的父親李肇統曾考取日本明治大學。李肇統留學歸國后,在國民黨內任職,曾任國民黨國大代表。

策劃“五卅”運動

民國10年(1921年)李述禮考取北京正志中學,同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轉為本科。在學習期間,李述禮聆聽了陳獨秀、李大釗等革命先驅的演講,思想有了很大的飛躍,並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
民國14年(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他參加了學生的花圈隊為孫中山扶靈、衛棺。同年 5月,因日本人槍殺中國工人顧正紅,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卅”運動,李述禮是這場運動的策劃者之一。“五卅”慘案后,李述禮積極組織同學散發傳單,揭露北洋軍閥的罪行,得到了黨的信任。

鄂西農民運動

民國15年(1926 年),李述禮由胡曲園和杜宏遠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
翌年春,他赴武漢擔任粵漢鐵路徐家棚工會秘書。后被湖北省委派到鄂西區工作,先後擔任當陽、遠安、石首、松滋等縣中共縣委書記,組織領導了著名的瓦倉農民暴動和九嶺崗起義,被鄂西一帶群眾譽為“農民王”。

領導九嶺崗起義

民國17年(1928年)春節剛過,中共鄂西特委根據革命鬥爭形勢的需要,決定調黃傑(徐向前夫人)來松滋工作,成立首屆松滋縣委,黃傑任縣委書記。4月下旬,特委為了加強松滋縣委的領導力量,準備發動秋收暴動,調石首縣委書記李述禮任松滋縣委書記,黃傑改任組織部長,決定在中秋節由松滋、宜都、枝江三縣聯合發動武裝暴動。但因交通員不慎泄密,九嶺崗起義被迫提前於6月18日。當天雖然他們英勇頑強地戰鬥,但在強敵圍剿下,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7月上旬,黃傑和李述禮化妝撤離松滋去武漢,轉赴北京。李述禮回到北京大學復學,從此失去與黨組織的聯繫。

攻讀柏林大學

民國18年(1929年),於北京大學國文系畢業后,一邊教學,一邊翻譯大量德文著作。他翻譯了德·波林著的《戰鬥的唯物論》、瑞典地理學家斯·赫德著的《偉大的旅程》《長征記》《亞洲腹地旅行記》等大量德文著作、並參與“左聯”在北京組織的《世界論壇》刊物活動。
由於翻譯德文成績突出,他取得就讀德國柏林大學的獎學金,民國25年(1936年)9月,他取道莫斯科抵達柏林,與喬冠華(前外交部長)等人一起攻讀柏林大學。不久,即與中共國外機關報——《巴黎救國時報》取得聯繫,成為由喬冠華等領導的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盟員,與留德學生中“藍衣社”的反動分子作鬥爭。
民國26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李述禮放棄學業,參加德國和全歐抗日聯合會的組織工作,並擔任《聯合抗日報》的編輯。此後,受共產黨派遣,以德國抗日聯合會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巴黎遠東世界和平大會。

翻譯《資本論》

民國27年(1938年),他離開柏林回到重慶,參加中蘇文化協會工作,在郭沫若、侯外廬主編的《中蘇文化》雜誌社任編輯。與任墊江女子中學校長的妻子龍守靜一起做好掩護革命同志的工作和保護聯絡機關。
1949年,李述禮一邊參與鬥爭,一邊翻譯馬克思《資本論》一書。同年,他參與重慶迎接解放的籌劃工作。
1950年,應西北大學侯外廬校長聘請,就任西大財經學院教授。
1951年,任民族系主任,爾後任校政治經濟學教研室主任。
1953年12月21日,中國民主促進會陝西省籌備小組成立,任副組長。
1956年被選為民進中央候補委員。
1957年元月任民進陝西省第一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李述禮晚年仍堅持翻譯工作,最後譯著有《馬克思夫人燕妮傳》(梅林著),並幫助西北大學關瑞松教授校譯《猶太史》(阿巴·埃班著)。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由於過度疲勞,民國30年患腦溢血中風致殘,療養於四川墊江。
1984年2月13日,病逝,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