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絲椒

茄目植物

螺絲椒是一種辣椒,是一代雜交皺皮椒,耐低溫,抗病,節間短,座果密,果深綠,比同類品種產量高,適宜山東、西北五省和海南等地種植。因為螺絲椒口感較辣,肉質鮮美,深受湖南等地人民的喜愛。

形態特徵


螺絲椒
螺絲椒
中熟,一代雜交皺皮椒,耐低溫,抗病,節間短,座果密,果深綠,果長22-26cm,果粗3.0cm,單果重60g左右,辣味濃品質極佳,口感好,膨果快,連續座果能力強,比同類品種產量高。

分佈範圍


適宜山東、西北五省和海南等地種植。

栽培技術


茬口安排
根據螺絲椒的品種特性,可採用越冬一大茬和早春茬兩種栽培方式。越冬一大茬栽培除了成熟期可遇元旦、春節等眾多重大節假日有較高鮮售價格外,還兼有省人工、低投入的成本優勢,種植效益比較顯著,所以逐漸成為螺絲椒的首選種植方式。越冬一大茬螺絲椒栽培是指8月底—9月初定植,11月初始收,到次年的6月底結束拉秧的一種栽培模式。
品種選擇及整地
1品種選擇
普通的螺絲椒品種由於不耐低溫,容易導致深冬季節不耐寒、不開花、不坐果,產量較低,甚至出現凍害,因此要求隴椒品種要以無限生長型、連續結果性好、抗病性強、耐貯運、耐低溫、品質好的進口品種為主。
2起壟定植方式
可雙壟也可單壟種植,每667m栽苗2200~2400株。雙壟栽培時建議行距70~75cm、株距40~45cm,壟內側半坡栽植。單壟栽苗,以行距90~110cm、株距33~35cm為宜。
一般椒苗長到4~5片真葉時定植。相比於其他品種辣椒,螺絲椒在生產中死棵相對較少,一般不需要嫁接育苗。在定植前,提前往種植壟里灌大水,造好底墒,根據水線位置定植栽苗,定植后,立即澆定植水,定植水必須澆透並確保苗坨吸足水分,以防止由於地溫過高出現根系燙傷現象。定植前用阿米西達+亮盾+銳勝蘸根防止病害發生,此項處理非常重要,有些種植戶貪圖省事,省略了這一步,一旦管理措施跟不上,會導致後期麻煩不斷。
定植
1基肥管理
基肥如使用糞肥,必須確保其充分腐熟,並且使用時要與土壤混合均勻。建議腐熟糞肥每溫室(以500m計)用量為10m3。
2灌溉與追肥
緩苗以後注意控制澆水量,嚴禁大水漫灌。追肥時,每667m選用大量元素水溶肥5~8kg,配合“生根膨果”型的腐植酸類肥料8kg沖施。
3植株管理
植株前期以促為主,每株留2~3個主幹進行吊繩,其餘主幹留2~3個椒后摘掉生長點即可。
4溫度管理
定植后白天最適氣溫30~32℃,夜晚最適溫度為18℃。棚室溫度一般建議分期管理,前期氣溫較高,光照較好,容易管理,草苫可以實行早揭晚蓋;但在深冬季節,一般以保溫為主,草苫可適當晚揭早蓋。立春以後,氣溫開始回升,但地溫並沒有完全達到理想狀態,一般實行草苫適當早揭、適當晚蓋的方式。覆蓋地膜方式:隨著氣溫下降,地溫也開始呈現下降趨勢,建議在日光溫室加蓋草苫之前1周左右,開始覆蓋地膜,也就是當地10月中旬左右開始覆蓋地膜。覆蓋太早,容易導致根系下扎淺,覆蓋太晚會影響根系生長。

主要價值


食用。

防治方法


防治原則是預防為主,氣候惡劣、肥水不當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在生產中病害的發生往往是由於外界環境的驟變或種植環境的惡化,所以要先監測環境,再制定病蟲預防方案。有些種植戶往往過分注重植保措施,卻輕視了栽培措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因此建議在栽培過程中結合外界環境變化進行栽培措施的及時調整。
苗期以預防病毒病為主,如病毒A、病毒K等。茶黃蟎薊馬的防治:太陽沒有升起來時進行,選用炔蟎特進行預防。疫病的防治:普力克、金雷噴霧預防。葉霉病的防治:寶麗安進行預防。
越冬螺絲椒要求及時採摘,因為某些種植戶的採收期受市場價格影響,價格高時往往會多采,導致果實成熟度不一;而價格低時往往會延後採摘,導致果實墜秧,影響後期生長。建議在果皮不再增厚、長度不再生長時,及時將果實採摘下來,然後將採收果實貯存在日光溫室里,既可以等市場價格合理時出手,又可以延長貯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