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惇

曾惇

曾惇,曾任中共武漢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宣傳部副部長,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文革後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共七大候補代表。

人物簡介


曾惇
曾惇
曾惇,1917年12月23日生,湖南省南縣九都鎮人。號紀梅,字次梅。曾用名曾淳、田中立、劉玉熹、劉百川、劉志誠、熊邦正、熊道海、鄭元享、孫國安、孫建葉。中共七大候補代表。

人物經歷


小商人家庭出身,幼年喪父,靠兄長維持生活。1926年11月起入小學和私塾上學。1932年1月至1933年12月入縣立鄉村師範學校學習。1935年1月至1936年8月就讀於岳郡聯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曾因家庭經濟困難幾次輟學。學生時代參加過革命活動。師範學校畢業后擔任小學教員。

抗戰時期

1937年8月任南縣民眾教育館宣傳員,參加創辦《先聲報》,任編輯主任,宣傳抗日。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3月至5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南華工作委員會書記、組織部部長。6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華安工作委員會書記。同年10月至1939年2月任湖北省南華安石公工作委員會書記。1939年2月至10月任湖北省南縣中心縣委員會書記。同年10月至1940年5月任中共湘鄂西區委員會委員、公(安)南(縣)特別委員會書記。1940年6月至8月任中共江陵中心縣委書記。同年10月至1941年10月任中共湘鄂邊特委書記。皖南事變后,於1942年到重慶,向中共中央南方局組織部部長孔原彙報工作。同年秋至1943年9月任中共川東特委常委、組織部部長。1943年9月起任中共下川東特委書記。以公開社會職業為掩護,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大業貿易公司工作。1944年3月離開重慶到延安,4月進中共中央黨校,先後在二部、一部學習,任小組長。1945年4月至6月作為大後方代表團成員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戰爭

10 月離開延安到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工作。1946年春被派到武漢開闢工作,任主要負責人。先後以武昌震寰紗廠技術員、漢口錢莊文牘、華中經濟通訊社職員等職業為掩護,組織和領導武漢的愛國民主運動。組織了廣大學生和其他愛國人士開展了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鬥爭,並領導武漢大學師生取得處理1947年“六一”慘案鬥爭的勝利和漢口被服廠工人鬥爭的勝利。同年10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湖北省工作委員會書記。1948年7月至1949年5月任中共武漢市委常委、市委書記。1949年5月武漢解放前後,率領全市地下黨員和人民群眾進行反搬遷、反破壞、保衛城市、迎接解放的鬥爭,受到中原局的表彰。

新中國成立

1949年6 月至1952年7月任中共武漢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代理企業黨委書記。1950年7月至1951年6月兼任中共武漢市武昌區委書記。1951年 11月至1954年9月任中共武漢市委黨校副校長。1952年2月至6月任武漢市委貿易合作系統黨組書記。同年7月至1953年1月任中共武漢市江漢區委書記。1953年2月至1954年7月任中共武漢市委委員、宣傳部副部長。1954年5月至1956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武漢市委常委。 1954年7月至1956年9月任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部長。1956年7月當選中共湖北省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同年9月至1969年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部長。1957年至1969年任湖北省武漢市中蘇友好協會副會長、會長。1959年2月增補為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同年6月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武漢分會為會員,同時被選為作協武漢分會理事。同年至1969年兼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湖北省暨武漢市分會主席,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湖北省暨武漢市分會常務理事、會長。1960年6月至1962年2月兼任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1960年8月當選為第三屆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1962年2月當選為湖北省文聯委員。6月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組織領導將歌劇《洪湖漁歌》改編成電影劇本《洪湖赤衛隊》,撰寫《以實際問題為中心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等多篇論文。1960年10月至1969年兼任中共湖北省暨武漢市委外事小組副組長。1962年3月起兼任湖北省直機關業餘大學校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 1978年6月至1984年1月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湖北省第四屆政協常委。1978年12月徹底平反,恢複名譽。1984年9月30日因病在武昌逝世。

著作論文


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196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論文集《漫談業餘學習》、《樹立共產主義思想》、《自覺地改造思想》、《高舉毛澤東文藝思想紅旗前進》、《略論共產主義思想教育》,《把工作學習和寫作結合起來》、《是促進派還是促退派》、《紀念“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發表一周年》、《農村青年怎樣學習與鑽研技術》、《怎樣對待農民的所謂落後面》,詩集《躍進集》等。著有詩作《鱗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