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丹毛驢效應

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的現象

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這種效應的最後毛驢餓死,是由大學教授布里丹提出的。

來源


布里丹毛驢效應
布里丹毛驢效應
布里丹是大學教授,他的出名主要在於據說他證明了兩個相反而又完全平衡的推力下,要隨意行動是不可能的。他舉的實例就是一頭驢在兩捆完全等量的草堆之間是完全平衡的。既然驢無理由選擇吃其中哪一捆草,那麼它永遠無法作出決定,只得最後餓死。故事是這樣的:
布里丹養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於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這下子,毛驢站在兩堆數量、質量和與它的距離完全相等的乾草之間,可為難壞了。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於兩堆乾草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劣,於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於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啟示


那頭毛驢最終之所以餓死,導致它們最後悲劇的原因就在於它們左右都不想放棄,不懂得如何決策。人們把這種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布里丹效應”產生的根源之一,恰恰是違背這條目標定律,既想得到魚,又想得到熊掌,其行為結果是魚和熊掌皆失。這種思維與行為方式,表面上看是追求完美,實際上是貽誤良機,是在可能與不可能、可行與不可行、正確與謬誤之間錯誤地選擇了後者,是最大的不完美。
每個人在生活中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如何選擇對人生的成敗得失關係極大,因而人們都希望得到最佳的結果,常常在抉擇之前反覆權衡利弊,再三仔細斟酌,甚至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是,在很多情況下,機會稍縱即逝,並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讓我們去反覆思考,反而要求我們當機立斷,迅速決策。如果我們猶豫不決,就會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示例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則故事: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
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就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這隻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於它企圖救回自己的兩隻狼崽,一隻都不想放棄。實際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樹,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隻。

分析

這隻狼之所以累死,是因為它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布里丹毛驢效應。更為可悲的是,它不僅在實質上,而且在形式上也完整地再現了這一效應的形成過程。
在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經常面臨著種種抉擇,有人把決策過程中這種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我們沒有理由說驢比狼更愚蠢,如果說愚蠢,有時人比驢和狼都蠢。古人講:“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有個農民的妻子和孩子同時被洪水沖走,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妻子,不幸孩子被淹死了。對此,人們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有的說農民先救妻子做得對,因為妻子不能死而復生,孩子卻可以再生一個;有的卻說農民做得不對,應該先救孩子,因為孩子死了無法復活,妻子卻可以再娶一個。
一位記者聽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便去問那個農民,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想不到農民告訴他:“我當時什麼也沒有想到,洪水襲來時妻子就在身邊,便先抓起妻子往邊上游,等返回再救孩子時,想不到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決策大忌


“布里丹毛驢效應”是決策之大忌。當我們面對兩堆同樣大小的乾草時,或者“非理性地”選擇其中的一堆乾草,或者“理性地”等待下去,直至餓死。前者要求我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象力、創新思維,找出儘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以“有限理性”求得“滿意”結果。

解決辦法


穩健決策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笑話說:齊國有個女孩,兩個人同時來求婚。東家的兒子很醜但是家財萬貫,西家的兒子相貌英俊但是很窮。那女孩的父母不能決定選誰,就去問他們的女兒想嫁給哪個。女孩不好意思說話,母親就說,你想嫁哪個就露出哪邊的胳臂。結果女孩露出兩個胳臂。母親奇怪地問她原因,女孩說:“我想在東家吃飯,西家住。”
在東家吃飯在西家住,看上去是一個笑話,但卻不失為了一種穩健的決策取向。在很多情況下,當一種趨勢出現時,有些人一個勁地陷入哪個好哪個壞的爭論之中,事實上沒有這個必要,只要沒有明確的二者擇一的必要,就不必太早決策。

獨立思考

不能獨立思考,總是人云亦云,缺乏主見的人,是不可能做出正確決策的。如果不能有效運用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隨時隨地因為別人的觀點而否定自己的計劃,將會使自己的決策很容易出現失誤。
從前,有兄弟兩個看見天空中一隻大雁在飛,哥哥準備把它射下來。說:“等我們射下來就煮著吃,一定會很香的!”這時,他的弟弟抓住他的胳膊爭執起來:“鵝煮著才會好吃,大雁要烤著才好吃,你真不懂吃。”哥哥已經把弓舉起來,聽到這裡又把弓放下,為怎麼吃這隻大雁而猶豫起來。就在這時,有一位老農從旁邊經過,於是他們就向老農請教。老農聽了以後笑了笑說:“你們把雁分開,煮一半烤一半,自己一嘗不就知道哪一種方法更好吃了?”
哥哥大喜,拿起弓箭再回頭要射大雁時,大雁早已無影無蹤了,連一根雁毛都沒有留下。

決策紀律

一個越國人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隻擅於捕老鼠的貓,這隻貓擅於捕鼠,也喜歡吃雞,結果越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雞也所剩無幾,他的兒子想把吃雞的貓弄走,作父親的卻說:“禍害我們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雞,老鼠偷我們的食物咬壞我們的衣物,挖穿我們的牆壁損害我們的傢具,不除掉它們我們必將挨餓受凍,所以必須除掉它們!沒有雞大不了不要吃罷了,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哩!”
利與弊往往是事情的一體兩面,很難分割。有的人明明事先已經編製了能有效抵禦風險的決策紀律,但是一旦現實中的風險牽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往往就不容易下決心執行了。很多股民在處於有利狀態時會因為賺多賺少的問題而猶豫不決,在處於不利狀態時,雖然有事先制定好的止損計劃和止損標準,可常常因為最終使自己被套牢。

目標合理

不要總是試圖獲取最多利益。過高的目標不僅沒有起到指示方向的作用,反而由於目標定得過高,帶來一定心理壓力,束縛決策水平的正常發揮。事實上多數環境中,如果沒有良好的決策水平做支撐,一味地追求最高利益,勢必將處處碰壁。
而且,很多人不了解儘快停損的重要性,當情況開始惡化時,依然緊抱著飄渺的構想,無法客觀分析狀況,以賭徒的心態,盲目堅守以致持續深陷,直至無法挽回的地步。這時平衡的心態往往更重要。
有個人布置了一個捉火雞的陷阱,他在一個大箱子的裡面和外面撒了玉米,大箱子有一道門,門上系了一根繩子,他抓著繩子的另一端躲在一處,只要等到火雞進入箱子,他就拉扯繩子,把門關上。有一次,12隻火雞進入箱子里,不巧1隻溜了出來,他想等箱子里有12隻火雞后,就關上門,然而就在他等第12隻火雞的時候,又有2隻火雞跑出來了,他想等箱子里再有11隻火雞,就拉繩子,可是在他等待的時候,又有3隻火雞溜出來了,最後,箱子里1隻火雞也沒剩。

審時度勢

在不利環境中不能逆勢而動。當不利環境造成損失時,很多人急於彌補損失。但是,環境的變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環境變壞,機會稀少的時候,如果強行採取冒險和激進的決策,或頻繁的增加操作次數,只會白白增加投資失誤的概率。
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把決策能力看成是“面對困難處境勇於作出果斷決定的能力”,看成是“始終如一執行的能力。”因此,決策具有複合性,是一種合力,我們必須從自己的洞察力、分析能力、直覺能力、創新能力、行動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進行不斷地訓練,在不斷地失敗與成功之間,我們才能夠不斷地擺脫猶豫不決,進行相對理性的選擇,才不會成為布里丹的驢子!
把眼前的機會抓住了,把手頭的事情辦好了,就意味著勝利,意味著成功。與其在那裡好高騖遠設計,絞盡腦汁地編織出一個又一個方案,不如面對現實,抓住機會,竭盡全力,把眼前最重要的事情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