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
勤儉節約,拼音是qín jiǎn jié yuē,意思是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出自路遙徠《平凡的世界》第五卷。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生活。勤儉節約可以是,節約吃穿用度。
勤勞而節儉。形容工作勤勞,生活節儉。
勤儉節約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鋪張浪費
徠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生活
家裡生活條件好了,奶奶還保持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誰在平日節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於饑寒。(薩迪)
儉是你一生中食之不完的美筵(愛迪生)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 (方誌敏)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陶淵明)
金錢這種東西,只要能解決個人的生活就行,若是過多了,它會成為遏制人類才能的禍害。
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金]元好問《元遺山集》 註解:有本事的官吏經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
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 註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飛註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拚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
世路無如貪慾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宋]朱熹註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慾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
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戰國]《荀子·正名》 註解:人的慾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慾望的追求是可以節制的。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 註解:遍觀歷代聖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節約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世界,要想生存,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勤儉節約這四個字。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作“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
建國初期,有一首歌唱得好:“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社會主義離不了。不管是一寸鋼、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錢,咱們都要用得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當時,國人都把勤儉節約作為做人和幹事業的行為準則。然而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生活的改善,有些人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丟了。君不見,當前社會上超越現實、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一擲千金的奢靡消費;過度包裝、極度美化的蓄意浪費;“長明燈”、“長流水”的隨意浪費等現象比比皆是、不勝枚舉。在這些不良現象中,“大款”、“公款”充當了主要角色。這種社會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中央及時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戰略決策,並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提到“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高度,並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節約活動,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
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的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的果。在建設節約型社會中,要牢固樹立“浪費也是腐敗”的節約意識,克服“花公家錢不心疼”的不良心態,形成“鋪張浪費可恥,勤儉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使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習慣、一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