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墮胎的結果 展開

墮胎

中醫病名

墮胎,中醫病名。指婦人懷孕三個月後,由於腎虛、血虛、氣虛、血熱、郁怒或外傷、藥物中毒等因素,傷及沖任或沖任不固、胎元失養,以致妊娠中斷、胎兒未成形而墜下者。即現在西醫所說的早期流產。

簡介


● 英文名稱:Early Abor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婦產科

古籍摘選


● 一論陽施陰化,胎孕乃成,血氣虛乏,不足榮養,其胎則墮。又有勞恐傷情,內火便動,亦能墮胎。火能消物,造化自然。(《壽世保元·妊娠》)

名詞解釋


● 以妊娠12周內,胚胎自然殞墮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墮胎是指婦女妊娠12周內,胚胎自然殞墮的疾病。

臨床表現

● 有早期妊娠史;或曾經有胎漏、胎動不安病史;或既往有妊娠期熱病史、外傷史等。
● 妊娠12周內,或先出現陰道流血,繼而小腹疼痛的癥狀;或先出現小腹疼痛,繼而發生陰道流血,且出血量及腹痛呈逐漸加重;或有羊水溢出,且隨之胎兒自然隕墮。
● 氣虛者,兼見精神萎靡,少氣懶言的癥狀;血虛者,兼見面色淡黃,神疲乏力的癥狀;腎虛者,兼見頭暈耳鳴,尿頻的癥狀;血熱者,兼見口乾咽燥,心煩不寧的癥狀。

病因病機

● 本病主要發病機制是沖任損傷,胎元受損或胎結不實,而致胚胎、胎兒自然殞墮,離宮而下。
● 多因氣血虛弱、腎虛、血熱、外傷等所致。

病證鑒別

● 小產:墮胎與小產最主要的區別是發生時間,墮胎髮生在妊娠12周內,屬於妊娠早期;小產發生在妊娠12~28周內,屬於妊娠晚期。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早期流產,胎兒尚無獨立生存能力,未使用人工方法,因某種原因胎兒自動脫離母體排出者,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治則治法

● 墮胎的治療原則以下胎益母為主。
● 胎墮難留者,以祛瘀下胎為法。
● 胎墮不全者,以益氣祛瘀為主。

預防調護

● 墮胎后1個月內最好暫停性行為,小產後3個月內應避免懷孕,讓子宮有足夠的時間得到修復。
● 注意生活起居,適當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損傷氣血。
● 婚前、孕前要積極接受檢查,如有問題儘早干預。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緊張。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談勇。中醫婦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