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甸縣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轄縣
羅甸縣,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南部邊陲,地處東經160°23′~107°03′,北緯25°04′~25°45′之間,總面積3013平方千米。羅甸縣境內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長、秋遲、冬短的特點。截至2018年,羅甸縣轄8鎮1街道1鄉,縣政府駐龍坪鎮。總人口363396人。
羅甸縣戰國時期屬大夜郎國。民國三年(1914年)改置羅斛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更名羅甸縣。羅甸縣26個鄉鎮除大亭鄉通鄉公路待組織驗收外,所有鄉鎮已通客運車輛。羅甸縣境內主要的景點景區有大小井省級風景名勝區、高原千島湖風景區、大貴州灘等。
境內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春早、夏長、秋遲、冬短的特點,日照為1350-1520小時,年平均溫度達20℃,極端最高氣溫40.6℃,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5℃,年均降雨量為1335毫米,無霜期長達335天左右,有"天然溫室"之稱。
2018年,羅甸縣地區生產總值(GDP)為82.37億元,增長1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74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28.6億元,增長10.4%,工業增加值21.67億元,增長10.4%;建築業增加值6.93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36.03億元,增長13.8%,其他服務業增長17.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1.53:34.72:43.75。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523元,增加3178元,同比增長10.6%。
2020年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同意羅甸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羅甸,戰國時期屬大夜郎國。
秦時屬象郡。
漢屬牂牁郡談指縣。
三國時屬蜀漢益州。
隋屬牂牁郡州隸屬賓化縣。
唐屬庄州樂安縣。
宋屬羅甸國,后改稱羅蕃(博)。
元為羅蕃(博)首府。
明稱羅斛哨,屬廣西右江道泗城州。
清光緒六年(1880年)改為羅斛廳,隸屬貴陽府。
民國三年(1914年)改置羅斛縣。民國十九年(1930年)更名羅甸縣。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貴州省劃分為十一個行政督察區,羅甸縣屬第二行政督查區,督察專員公署設在獨山縣。
1951年3月23日羅甸縣和平解放,屬獨山專區。
1951年12月改屬貴陽專區。
1952年12月貴陽專區改稱貴定專區,專署由貴築縣遷至貴定縣。
1954年1月設羅甸布依族自治區。
1955年12月改稱羅甸布依族自治縣。
1956年8月建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劃歸黔南自治州。根據民族自治州所屬縣不再冠以相同的民族自治縣名的規定,羅甸布依族自治縣改稱羅甸縣。此後,羅甸縣一直屬黔南州。
1958年12月貴州省撤併一部分縣,黔南州撤銷平塘縣,將平塘縣的通州、克度、西關3個區(公社)划入羅甸縣。
1961年8月恢復平塘縣,由平塘划入的3個區(公社)又回歸平塘縣。
羅甸縣
羅甸縣位於貴州省南部邊陲,地處東經160°23′~107°03′,北緯25°04′~25°45′之間。縣境北連惠水、長順縣,西鄰紫雲、望謨縣,東北與平塘接壤,南以紅水河為界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天峨、樂業兩縣隔河相望。南北長72千米,東西寬63千米,總面積3013平方千米,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土地總面積的11.5%,是黔南州土地面積最大的縣。距省會貴陽市166千米、州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勻市187千米。沿紅水河航道直下西江、珠江,航行1206千米,可達廣州磨刀門出海。
羅甸縣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紅水河水系,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紅水河、瀠河等22條(界河除外),總長度482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7.78億立方米。
羅甸縣
羅甸縣境內河流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8.2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2.6萬千瓦。地表水總流量35.82億立方米。
生物資源豐富。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蟒蛇、紅腹錦雞、白鵝、紅隼、白冠長尾雉、獼猴、穿山甲、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水產動物有珍貴的團魚(鱉)。國家保護的樹種:一級有桫欏;二級有野荔枝、黃杉、楠木、麻楝、紅椿、杜仲、銀杏、鵝掌楸、福建柏、心葉硯木。野生藥材100多種,主要有金銀花、桔梗、大小黃草、半夏、通草、何首烏等。
羅甸縣境內礦產資源種類多分佈廣,已發現的有四大類30多個品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鐵、錫、錳、銻、鎂、鋁等14個品種;非金屬礦儲量多,開發潛力大,主要有硅礦、玉石、大理石、水晶礦、冰洲石、輝綠岩、貓眼、藍石棉等。其中硅礦儲量78.4萬噸,遠景儲量大於300萬噸,玉礦儲量達74.6萬噸,水晶80萬噸,冰洲石4萬噸,輝綠岩5億立方米,金黃大理石2億立方米。
羅甸縣
1991年11月撤區、並鄉、建鎮前,全縣有6個區和一個區級鎮,49個鄉和1個鄉級鎮,271個行政村1770個村民組,3個居委會和11個居民小組。撤區、並鄉、建鎮后,全縣設19個鄉和7個鄉級鎮,271個行政村,1769個村民小組,3個居委會和11個居民小組。
2007年,羅甸縣轄6個鎮、19個鄉:龍坪鎮、邊陽鎮、逢亭鎮、沫陽鎮、羅悃鎮、紅水河鎮、板庚鄉、雲干鄉、八總鄉、栗木鄉、羅沙鄉、交硯鄉、董王鄉、木引鄉、納坪鄉、董當鄉、董架鄉、平岩鄉、鳳亭鄉、大亭鄉、班仁鄉、羅蘇鄉、羅暮鄉、溝亭鄉、羅妥鄉。
2014年2月,撤銷羅甸縣龍坪鎮、沫陽鎮、邊陽鎮、逢亭鎮、羅悃鎮、紅水河鎮、茂井鎮、雲干鄉、板庚鄉、八總鄉、董當鄉、董架鄉、平岩鄉、栗木鄉、羅沙鄉、交硯鄉、董王鄉、納坪鄉、溝亭鄉、羅蘇鄉、羅暮鄉、羅妥鄉、大亭鄉、鳳亭鄉、班仁鄉等25個鄉(鎮)建制,設置新的龍坪鎮、沫陽鎮、邊陽鎮、逢亭鎮、羅悃鎮、紅水河鎮、茂井鎮、鳳亭鄉。
2014年初實施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全縣轄斛興街道、龍坪鎮、邊陽鎮、沫陽鎮、羅悃鎮、茂井鎮、逢亭鎮、木引鎮、紅水河鎮、鳳亭鄉共8鎮1鄉1街道,177個村和5個社區居委會。
截至2018年,羅甸縣轄8鎮1街道1鄉,縣政府駐龍坪鎮。
斛興街道 | 龍坪鎮 | 邊陽鎮 | 沫陽鎮 | 逢亭鎮 |
羅悃鎮 | 茂井鎮 | 紅水河鎮 | 木引鎮 | 鳳亭鄉 |
截至2018年末,羅甸縣總人口363396人,增加3472人,少數民族人口255035人,城鎮人口126320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36.44%,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3.53%,比上年提升2.66個百分點。年末常住人口26.17萬人,流動人口1.2萬人。
布依族是羅甸的土著民族,也是羅甸縣的主要少數民族,佔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65%。
苗族是羅甸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在全縣26個鄉鎮都有分佈。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羅甸縣總人口293995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龍坪鎮36842、邊陽鎮19299、逢亭鎮14935、沫陽鎮12698、茂井鎮13659、羅悃鎮12600、紅水河鎮7029、板庚鄉12792、雲干鄉11133、八總鄉7989、栗木鄉15125、羅沙鄉13066、交硯鄉9532、董王鄉8274、術引鄉17904、納坪鄉4365、董當鄉12205、董架鄉7815、平岩鄉6540、鳳亭鄉8792、大亭鄉9080、班仁鄉4916、羅蘇鄉6210、羅暮鄉8392、溝亭鄉6525、羅妥鄉6278。
荔波縣委書記葉霖
2018年,羅甸縣地區生產總值(GDP)為82.37億元,增長11.1%。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7.74億元,增長6.7%;第二產業增加值28.6億元,增長10.4%,工業增加值21.67億元,增長10.4%;建築業增加值6.93億元,增長10.5%;第三產業增加值36.03億元,增長13.8%,其他服務業增長17.3%。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1.53:34.72:43.75。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1523元,增加3178元,同比增長10.6%。
201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比上年增長11.5%,產業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18.6%。
2018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0億元,增長10.9%。公共財政收入4.21億元,增長11.7%。稅收收入8.77億元,增長9%。公共財政支出29.12億元,增長3.2%。一般公共服務、教育、社會保障和就業、農林水、資源勘探、住房保障等方面分別增長24.9%、12.4%、17.1%、27.9%、72.5%、24.7%。
2018年,羅甸縣完成玉米種植面積5.61萬畝,同比下降41.2%,調減了3.93萬畝。農業實現增加值18.73億元,同比增長6.7%。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8665.6公頃,下降10.3%;油料作物面積44745畝,增長0.47%;蔬菜種植面積328263畝,增長5.5%;茶園面積76412畝,增長36.6%。糧食總產量75329噸,下降3.8%。
2018年,羅甸縣完成營造林4.28萬畝、義務植樹1.34萬株;全縣292.25萬畝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管護;國家級生態公益林93.83萬畝、地方生態公益林56.21萬畝得到補償。
2018年,羅甸縣畜牧業增加值完成4.12億元,增長4%。肉類總產量19262噸,下降3.7%;豬出欄數172896頭,增長5.4%;牛出欄數18741頭,下降11.6%;羊出欄數46025隻,下降28.6%;家禽出欄數511841隻,下降58.2%。
2018年,羅甸縣農機總動力達22.31萬千瓦。完成機耕面積2.54萬公頃,機播面積0.05萬公頃,機收面積0.5萬公頃。
2018年,羅甸縣工業增加值21.67億元,增長10.4%。規模工業企業31戶,增1戶。規模以上工業(2000萬元以上)總產值比上年增長2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7%。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9.15%。主要工業行業中,非金屬礦採選業、精製茶製造業、醫藥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總產值,分別比上年增長8.7%、7.8%、23.3%、78.7%、9.5%。
2018年,羅甸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精製茶、中成藥、水泥、商品混凝土、鐵合金、滾動軸承、自來水生產量、發電量分別比上年增長7.8%、22.1%、120.2%、73.6%、36.4%、25.0%、13.9%、21.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為97.7%。
2018年,羅甸縣工業園區新增入園企業15戶,建成標準廠房累計達1.26萬平方米,新增工業就業人員508人。工業園區面積2262公頃,全年上交稅金2.1億元。
2018年,羅甸縣建築業增加值6.93億元,增長10.5%;資質內建築企業總產值8.41億元,上升201.4%。商品房銷售面積36.75萬平方米,增長6.2%;商品房銷售額13.44億元,增長13.2%。
2018年,羅甸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9億元,增長8.1%。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1.07億元,增長8.0%;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3.83億元,增長8.3%。從消費形態看,批發業零售額4.81億元,增長7.8%;零售業零售額8.06億元,增長8.3%;住宿業零售額0.58億元,增長8.0%;餐飲業零售額1.45億元,增長8.2%。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1億元,同比增長16.1%。
2018年,羅甸縣完成進出口總額42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81.98%。
2018年,羅甸縣完成旅遊綜合收入16.17億元,增長47.53%,接待遊客177.99萬人次,增長47.87%。
截至2018年,羅甸縣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80.21億元,比上年增長2.9%,住戶存款46.88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各項貸款餘額80億元,比上年增長20.3%。
2018年,羅甸縣房地產完成投資12.78億元,增長72.2%;商品房銷售2594套,商品房銷售面積367535平方米,增長6.2%;商品房銷售額13.44億元,增長13.2%。
2018年,羅甸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1元,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397元,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43.2輛,摩托車71.5輛,電冰箱106.8台,洗衣機104.1台,行動電話309.3部。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66.53平方米。
2018年,羅甸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3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9042元。農村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摩托車、家用汽車、空調、熱水器、行動電話數量分別增長19.6%、39%、405.9%、25.7%、17%。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52.42平方米。
羅甸縣
苗族婚姻
羅甸苗族婚姻,歷來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個別婚後多年無子而納妾的。解放前,以父母包辦婚姻為主,有同姓不婚及不與外族通婚的婚俗。解放后,由於長期和布依族、漢族相處,婚俗也發生了變化,自主婚姻日漸增多,打破了長期以來不與外族通婚的舊習俗。
苗族婚姻締結,主要有以下程序:請媒、說親、討八字、講彩禮、結婚、婚奩、婚筵。
苗族自古以來有玩坡的習俗,它給苗族男女青年提供自由戀愛的場所,擇偶機遇。隨著時代的發展,通過玩坡認識了解,而建立深厚的感情,男女婚姻無須媒人撮合,這種婚姻自由歷史悠久,相傳至今。
縣境內的白家坡、董王、平岩苗族,玩坡的時間除了在農閑的春節,十、冬、臘月,冬年節,牛王節外,布依族過的三月十三、七月半,漢族過的端午節、重陽節,由於苗族同胞和當地的布依族、漢族人民同過以上節日,故也成為玩坡的好時機。過去,苗族男女青年玩坡是相約到一個山坡去相會,有的在小河邊、公路上、田野里談情說愛。男青年以歌來尋覓自己心中愛慕的姑娘,如情投意合者,姑娘就與男方對歌,促膝談心,並主動打開帶去的糯米飯、雞蛋等招待心中的情人,經過多次交往,感情很深,互相了解,兩人對大樹或大山、岩崖盟誓確定終身大事。
從苗族彩禮中,可窺視到白家坡、納坪、羅蘇、羅暮等地區的苗族在婚俗中仍保留著母權制時代的遺風,同時並存著舅父與女方父親權制相抗衡。最突出的一點是“還娘頭”,必須給舅父年長者一份大禮,同時也要給女方大伯一份厚禮,姑娘要許配;必須得到舅父的同意,方能答應這門親事。
大門口,空地上,釘上兩根大木樁。紗錠套在木樁上,牽好紗,穿好篦,連夜放到機床上,左手丟梭右腳踩,右手丟梭左腳踏,嘰哩嘰哩不停織,布如流水般淌出來,放進染缸染顏色,青布青,送給父親和母親·····這樣一段內容清晰地再現了一幅羅甸布依族姑娘織布的生活畫面。羅甸布依族人民都具有自己種植棉花、自己進行紡紗、自己織布、自己染布的手工技藝。她們用知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的智慧製作出馳名省內外的土布花床單。
織布舞
織布舞就是在當地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及勞作中創造出來的,織布的這種技藝發展為織布舞蹈之後,舞蹈則以輕快靈巧而活潑的舞姿體態展現布依族勞動人民的生產過程,真切地描繪了布依姑娘們從自己開荒、播種、收棉、採制、紡線、整理等,到把布放到染缸里染上色彩的全過程。
織布舞又是一種沒有使用道具的舞蹈,表演者一般為2人,並且彼此面對著對方,手中握著兩根棍棒,一人拿著兩根棍棒高低起伏地晃動,表現出紡線時的交叉動作,另一人則為織布人,她在看到高低起伏著的棍棒時,隨即將自己的兩腿進行伸縮,並曲腰弓背,將自己手中的棍棒左右梭動,一邊以協調的動作舞動著,嘴裡一邊還唱著布依歌曲。
織布舞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在整個舞蹈的全過程中,都自始至終以墊步為主,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布依族姑娘們的精美的頭飾、服飾以及她們獨特的繡花鞋。俗語雲,高山的苗子水眾家。在整支織布舞個過程中,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河流與山川的美,看著織布舞,猶如炎熱的夏天在山村的小河中,正在享受著水傳遞到自己身體里的每一個細胞時所帶來的涼意,聽到山間林里傳遞出的鳥語花香,沐浴著陽光所帶來的閒情逸緻,覺得自己好似置身世外桃源。看著織布舞蹈優雅的動作,聽著悅耳的歌聲,彷彿自己又似在陽光下的海灘上,躺在休閑椅上觀舞賞樂,體味著都市的休閑文化。
如今,羅甸的織布舞除了已經走上舞台之外,在布依族村寨里人們常在節日、喜慶及山村裡農閑季節時舉行。每當天空有一絲明月時,村莊里的姑娘們還會自發起來聚在月光下的曬壩里、寨子上的空地上進行這種自娛自樂的民間傳統舞蹈表演,使得村寨里更具愉悅的氣息。
羅甸的織布舞在建國之前就已經流行,當時布依族人民把它當成城鄉文化發展與交流而推上了舞台,在50年代,這裡的織布舞還曾參加與了黔南州民族民間文藝匯演,1982年省歌舞團將此舞蹈作了進一步整理,整理后的布依族花苞舞在舞台上更具民族特色的韻味。
羅甸布依族地區是民間歌謠的海洋,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類別齊全,形式活潑。有古歌、勞動歌、時政歌、情歌、生活歌、歷史傳說歌、兒歌等,有一定體例。一般5至7字句,每首句數下限,字數不等,多者達數十句。為重詞意,開頭往往重疊,句句押韻(內韻、外韻)。布依族用漢語唱的民族、七字或五字句較多。韻在一、二、四句末字(外韻)。根據內容需要,也有三句或五、六句一首的,每句字數不限。組成形式:一首單獨存在叫《散花調》;兩首合成的稱《雙調》或《排排歌》,兩首以上合成的稱《長排歌》。羅甸布依族舞蹈不多,且是集體舞。有:《刷把舞》、《饒鈸舞》、《花包舞》、《板凳舞》、《毽釋》和《織布舞》。
丟花包
乃羅甸境內布依族傳統體育活動之一,也是布依族男女青年選擇終身伴侶的一種娛樂方式。從大年初一開始,一直到正月底止。花包田各種不同顏色的布製成,約有一尺見方,裡面裝上谷糠或棉花籽。丟花包時,分成男女兩方。各排成隊,對面相擲,這一習俗是前人興,古人制,代代相傳,又熱鬧,又可以選擇對象。相傳古時,有一布依人家姑娘,長得如花似玉,而且聰明伶俐,村內村外許多小夥子都來求婚,怎麼辦呢?於是姑娘就在年三十晚上,把布染成各種顏色,做成不同顏色的花包,其中有個紅顏色的花包,這個花包扔給誰,誰就是她心中所愛的人。第二天,大年初一,遠近村寨凡是接到她父母通知的小夥子,都穿著新衣服,打漂漂亮亮亮殼,集中到女孩家來,女孩就從樓上下來到堂屋中間,叫小夥子們走到門外站成一排,然後將花包一個一個地扔給他們,小夥子們就相爭接花包,姑娘相中一個心地善良又很勤勞,人也長俊英俊,但家境貧寒的小夥子,把那個紅顏色的花包對準小夥子扔去,之後,姑娘和小夥子成家立業了。這樣,布依族的後代就用丟花包這種娛樂方式,給青年男女選擇終身伴侶,深受人們的歡迎。布依族丟花包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進而演變為《花包舞》。
羅甸縣境內布依族,古來喜居溪河兩岸,田壩旁邊,依山傍水。房屋建築依山層疊而上,排列有序,坐落有向。少數寨子因條件差,坐在山腰,山樑或坪子上。多數寨子周圍翠竹、古樹、果森成蔭,寨中或寨邊,有水井和河流。一般村寨,一個或幾個姓氏組成,雜性的村寨不多,小寨十來戶,大寨幾十、幾百戶,單家獨戶的很少。
史記布依族先民,住“橄欖”房(漢語稱之吊腳樓)。建房多數是三開間,富有人家五開或七開間。四壁裝木板或編竹篾笆簀或編笆茅桿壁頭圍。底層多用青石砌牆,製成欄圈,用於關牛馬豬雞等牲畜和家禽,中層(牛馬圈的頂部)用木板作地板,方成若干房間,主要住人,三層有的用板作樓板,有編竹片(竹子劃開成兩半后鍾扁)笆簀作樓,主要用於堆放糧食。一般木瓦結構,有五柱六瓜或九柱十瓜,屋面蓋小青瓦,無瓦蓋草。不管幾開間,大門均開在正中間,中堂正壁中央設神龕,神龕下置一張四方桌(稱八仙桌),作供奉祖宗之用。堂屋左右開間,分別作卧室、客房、廚房。比較富的人家還想廂房,稱“三合院”。既有廂房,又有正廳,稱“四合院”。對廳低於正房80厘米左右。
新中國成立后,布依族的建築式樣、風格與城鎮住房已無多大差別。相當一部分家庭蓋起了磚木或鋼筋水泥結構的房屋。部分人家室內陳設,不亞於職工和居民住宅。
一年之中,布依族的節日有:大年、清明、三月十三(三月三)、四月八、五月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九月重陽、吃青等。除三月十三(三月三),是本民族特有的節日外,其他節日和周邊民族基本相同,只是文化娛樂,食品有別而已,分述如下:
大年(春節):是全年最隆重的節日。每到農曆臘月20后,各家各戶,始作過年準備,縫製新衣,準備香料,準備糯米,煮豆豉,做酶豆腐(即臭豆腐),殺年豬,做血豆腐,臘肉,香腸。打掃衛生,洗粽粑葉,在外工作、經商、就讀的親人也陸續回到家中和老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臘月29、30日,始用紅紙寫神榜、對聯。張貼於神龕、中柱、元柱、門窗等,呈現節日喜慶景象,有的姓氏除夕開始打粑、包枕頭粑,供祖宗。晚上不睡,名曰:“守舊歲”,整夜燈燭輝煌。多數姓氏大年初一,雞叫頭遍,開始打糍粑,堂屋供祖。祭品有:熟公雞、刀頭、美酒、糯米粑。姓氏不同,供桌擺法有別。但供桌擺好后,即燃放爆竹,請祖宗就席。年青姑娘小孩爭先恐後到井邊要勤水(又稱智慧水)。傳說第一個取得勤水的人,是當年最聰明,事事如意的人。取水時間從子夜時分開始到凌晨均可,去取水的帶上一隻能裝3-5斤水的葫蘆,點上3柱香、燒紙然後跪在井邊的祈禱,口中念“求大人(龍王)賜我勤水,吃哪樣水才勤(聰明),哪種水最潤只佔喉嚨,教什麼我的記性(悟性)最好”。念完后,用葫蘆裝上水帶回家燒茶敬祖宗,天亮后,全家歡聚吃團圓飯,飯後兒童盡興玩耍,男童打陀螺,女童踢毽、打單。青年男女到花包場上丟花包,對唱竹筒(一種土話筒製法,將大竹在靠竹節的地方鋸斷,然後在竹節的底部打一小孔,再用棉線或細麻線穿過,連成數十米長的有線話筒即可對話)。老年人在家飲酒作樂話桑麻,若是天氣好則坐在曬壩上擺故事。羅悃鎮所在地,此日河東、河西青年隔河打小石頭仗(愉樂)。有的姓氏初一下午6點左右收供桌,有的初二、初三方收桌。初二以後開始互相拜年,走親訪友。女青年到外村拜年,要受到該寨男青年邀請對歌,有時對唱幾天幾夜。有的白天丟花包,晚上對歌,男青年組織上山打獵,下河捕魚等活動。過去整個正月都休息,盡興玩樂。
新中國建立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家認識到,時間的可貴,因此大年初一的前後幾天放假休息,一般初五以後,就開始上坡勞動。修橋補路,開渠築塘,修房蓋屋,修整農具,準備春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搞活經濟,種早熟蔬菜的地區,初二就下地幹活,有的男女青年,背上行旅到外地打工了。
了年節:有的過正月29日,有的過30日,這天家家戶戶打了年粑,備豐盛的佳肴美酒祭祖先,表示過了今天,就要投入緊張的春耕生產了。
清明節:這個節日本來是漢族節日,可是民族事例和漢文化傳入布依族地區后,部分佈依族地區也過清明節了。除買肉、殺狗、殺雞、辦酒肴外,還蒸五色糯米飯供祖,上墳山“掛青”,培土除草清理祖墳環境,休息一天,過三月十三的周邊寨布依族,當天也前來作客,飲酒作樂,下午方散。
三月十三(或三月三,亦稱“楓香葉節”):此節日是布依族的傳統節日。據俗傳來歷有三:其一,古時候,有位布依族老人,沒有男孩,只有三個姑娘,老大、老二都嫁到有錢人家,老三嫁到貧窮人家。三個姑娘對父親都很有孝心,有次三個姑娘同時去請父親去自家吃飯。先去誰家呢?父親想來想去,最後出個主意,叫三個姑娘各整菜飯,於三月十三日這天,送到指定的三岔路口等他,看誰做菜飯好吃,他就先去誰家。父親和女孩都按時到達指定的地方。老人先看老大、老二的飯菜,最後看老三的。老三沒錢辦豐盛的佳肴菜,不過她憑自己的聰明手巧,上山摘染飯花、楓葉等,取其液辦成五色糊米糊。父親揭開提籃蓋,顏色實在好看,香氣撲鼻,便伸手撲來吃。按原先許上的諾言,先到三姑娘家去吃飯了。後人就在三月十三這天,也蒸五色糯米飯吃。代代相傳,形成節日。其二,從前有位聰明,手藝出眾的布依族姑娘。於三月十三這天,和七仙女在大楓香樹上,比賽織布。姑娘贏了,一時高興失足跌落樹腳身亡。後人為了紀念她,每年到這一天都摘楓香呆、染飯花製成五色糯米飯,祭祀這位姑娘,日久成了傳統佳節。其三,傳說從前有位布依族青年,在皇宮幫皇帝當衛士。一次出征攻敵,大隊人馬已帶著乾糧前行,皇帝和衛士因趕不上前面的隊伍,兩人落在後面,在前後左右都沒有人煙的地方,皇帝餓不能行走了。衛士無計可施,終想出個辦法,把自己臀部肉,割燒給皇帝吃。皇帝肚子肚子,就對衛士說:“打完仗后,天下太平,給你授最大獎,立最大功”。可是仗打守凶,天下太平啦!皇帝或成天吃喝玩樂,不給戰場上立功的將士授狀,仍叫衛士天天守門,衛士問皇帝授獎一事,皇帝反說:“現在天下已太平,你有吃就行了,還要授什麼獎呢?”衛士氣憤辭去守門,到深原林去,以一棵數人環抱的空楓香樹洞為房,捕貓禽獸維生,曾在戰場上立過功的將士們,見衛士走後,也紛紛離去,幾乎於人守城。皇帝見事不妙,就派人去找衛士回來授獎。可是怎麼也找不到衛士了,最後去找衛士的人們把原林燒了,方發現衛士被燒死在大楓樹里。護理皇帝,為收買人心,皇帝下令給衛士追補立功授獎。給他做道場,命三月十三這天為紀念英雄衛士日。皇帝和境內人民戴柳葉、楓香葉,表示悼念衛士。傳為佳話,演為佳節。
以上傳說,雖無文字可考,但三月十三掃墳祭祖已成為布依族群眾的習慣。三月十三日前兩天,家家上山採摘染飯花、紫葉和嫩楓香葉,碓舂茸后,置桶浸泡數小時,瀝去其渣,用其水泡糯米。節日上午,瀝水蒸飯,獲黑、黃、紫色、加品紅、品蘭,染白糯米飯,即成五色糯米飯,清香可口。有的地方買肉殺雞,有的地殺狗分肉,辦豐盛酒菜祭祖宗。休息一天,周邊過清明的親戚朋友前客。下午互請客人吃飯,有的上墳山“掛青”,有條件的地方,青壯年上山打獵,下河打魚,少年男女賽踢楓香葉毽,家家門窗掛柳葉,插楓香葉,人人頭插楓葉、戴柳條,表示緬懷英雄,來日蚊蟲不咬。
牛王節(亦稱招牛魂):此節不普遍,沫陽、逢亭、羅悃等地區布依族村寨過的較多。節日具體時間不固定,每年栽插稻秧完后,以一寨或周邊商定,擇適當日子,殺豬或買肉共同取餐。藉此“儀榔”,制定“鄉規民約”。各家各戶管好耕牛,田間管理,防火防盜,自覺遵守,不得違犯。有的地方過“牛王節”,要在牛角上扎稻秧,牽著牛在寨中遊走,表示給牛“放假”此節不供祖宗,不搞其他活動,但這種“儀榔”形式,年年如此,代代相傳,便成了獨特的傳統節日。
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節:這三個節日,外地布依族過得隆重,羅甸地區布依族不普遍過。只是有漢族雜居的布依族村寨,或雜居在漢族村寨的布依族,才隨同漢族過此節,他們看到漢族過節。自己不過不好,也買肉殺雞,包三角粽粑,或蒸糯米飯吃。一般不供祖,不放假,不搞什麼活動的。
七月半:除大年,七月半是布依族的第二大節。一般休息3天,13日開始推豆腐,殺豬或買肉,推糯米漿,製作“搭聯粑”。“搭聯粑”製作程序即用紫葉水泡糯米“吊漿”,後用芭蕉葉包為兩上相聯的糍粑,餡子用糖、肉、芝麻。14日正節早上家家蒸搭聯粑和花糯米飯,殺雞拱肉辦豐盛酒菜祭祖。上午合家吃團圓飯。下午姑娘前來拜節,晚上每戶都要在堂屋為祖先焚燒香紙,“銀錁包”。15日晚上,各家在院壩插香,路邊插成一條香龍,一直插到寨邊,俗稱“路香”。青少年還插“香瓜”或“香橙”。即把香點燃后,插在嫩南瓜、橙子周圍,再把瓜、橙子插在竹竿上,立於院壩前沿或寨邊路口觀賞。近水的插了香燭的瓜橙放到河中任其流淌叫“放河燈”。有的還在院壩擺凈茶,俗傳供給游看路香彩景的孤魂野鬼飲用。
嘗新節:各地過的時間不統一,有的在水稻剛成熟時,買些肉、殺只雞,併到田頭割幾把谷穗回家加工,做好菜敬供天地,祭祀祖先。多數地區水稻收完后,以一寨或幾寨聯合,到重陽節一併過。節日這天,用新糯米打糍粑,買肉殺雞,辦豐盛佳肴,敬供天地,祭祀祖宗。一息一天,飯後近水者,下河打魚,近林者上山打獵活動。如板庚一帶的布依族在這一天就過的非常熱鬧,祭祀祖宗時還要放炮竹,有小孩的家庭還要叫小孩到別人的瓜棚或瓜地里去偷些南瓜回家,過去布依族民間流傳“八月中秋亂得亂偷,九月重陽亂得亂扛”的順口溜,是說每年中秋和重陽這一天允許小孩偷別人的瓜,來年才有好收成,這種習俗在上世紀中葉以後就已不再沿襲了。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布依語有三個土語區,羅甸布依語屬第一土語區,其語言和周邊省縣的壯語、布依語基本相同,可以通話,對唱山歌。布依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吸收周邊民族語言,特別是漢族的語詞,豐富自己的語言。
境內布依族,自古以來,在本民族內部,用布依語作交際工具。但上學就讀、外出經商的均使用漢語。城鎮附近雜取漢族村寨的布依族,懂漢語的較多,多數人在家都使用布依語,出門對外使用漢語,機關幹部和少數民族家庭全用漢語。當然距中心集鎮、主幹公路較遠的一些村寨少數布依族群眾亦有聽不懂、不會說漢語。
解放前,布依族沒有自己的語言相一致文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都是刻木結繩記事。漢文化傳入后,布依族中,一些人始學漢字,就以漢字同音或近音作符號,少數字加偏旁部首,個別字創造,我們稱之“土俗”文字。用這種文字來記本民族民間口頭文學和祭祀歌等。如《砍牛歌》(亦叫《砍牛經》)、《王漢與王樹》等,是用“土俗”文字記述的。
民國年間,羅伯祥老先生曾用“土俗”文字寫詩罵舊社會,此抄一首:“國民刀堂淚汪汪,蒲況蒲乎怕趕場;昂昂竄蠻收火食,其其擼鑼墊丁糧;染麻界了里夯賴,利納充完沿演長;停料繳證據證據,細胡亥母實悲傷”。但是“土俗”文字不科學,多數人是看不懂的。
新中國建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少數民族語文工作。1956年,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布依文。1981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修改補充,布依文共有26個字母,32個聲母,87個韻母和8個聲調。
經多次對境內布依語普查,羅甸布依語語音系統及主要特點是:字母有: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聲母有:
b | d | g | q | mb | nd(z) | j | m | n | ny |
ng | l | f | s | x(h) | w | r | y | hr | by |
qy | my | sy | dv | jv | xv | gv | qv | rv | ndv |
nv | lv | nyv | yv | ngv | qyv | 羅甸音系多方案六個 |
韻母有:
a | aai | aau | aam | aan | aang | aab | aad | ai | au |
ae | am | an | ang | ab | ad | ag | |||
o | oi | oom | oon | oong | oob | ood | om | on | ong |
ob | od | og | |||||||
ee | eeu | eem | een | eeng | eeb | eed | |||
aem | aen | aeng | aeb | aed | aeg | ||||
i | iu | ie | iam | ian | iang | iab | iad | im | in |
ing | ib | id | ig | ||||||
u | ui | ue | uam | uan | uang | uab | uad | um | un |
ung | ub | ud | ug | ||||||
e | ei | ea | eam | ean | eang | eab | ead | en | |
eng | eb | ed | eg | ||||||
io | ua | ou | uai | iau | er | 後面6個是漢語借詞韻母(羅甸多方案3個) |
聲調共有8個,其中,6個是舒聲調(調號:lzvxsh);兩個促聲調(調號tdt)。字例:binl(爬)、mbinl(飛)、dal(眼睛)、wal(花)、diangz(糖)、ndongx(簸箕)、daic(哭)、doons(斷)、laamh(臘月)、dabt(肝子)、dab(踏)、maad(襪子)。
羅甸縣試行布依文,始於1957年。是年縣派8名學員到黔南州語校師資班學習,5個月結業回縣。1958年,縣教育局在邊陽開辦第一期布依文師資培訓班,共80名學員。結業后,準備推行,時逢“大躍進”,民族語文工作停止。1982年,根據上級指示,又恢復布依文試行工作。截止1986年底,共培訓師資5期,157人。其中:男95人、女62人;省州代培訓15人(含苗文老師2人)。這些教師在試行作中,兢兢業業工作,先後有78人次被州、縣、區有關部門評為先進教師,榮獲獎品、獎狀;有4位教師,被雲南、黔南民管校和鎮寧民委等聘請去校任民語課教學;有5位教師輸送到部門工作;有23位教師參加統考,錄取州民幹校雙語文師資班就讀,畢業后回縣分配工作,現已全部轉正。截止1996年,共開辦6期57個布依文掃盲試點班。學員2823人。其中,男生1913人,女生910人。每期學習230個課時就結業,經省州民語辦派人參加驗收,有2406人脫民文盲,占學員數85.2%。1984年至1995年底,全縣共有40所學校,327個班次,7621學生人次中,進行雙語實驗教學。1995年,國家民委、中國社科院專家,深入羅甸布依文掃盲班,雙文實驗教學班,筆試口試驗收,各班成績平均分別在80分以上,及格率100%,獲專家的高度讚揚。
桐油、黑山羊、柑桔、杉、松、泡桐、大葉茶、金銀花、桔梗、大小黃草、半夏、通草、何首烏、羅甸奇石、硅礦、輝綠岩、煤、銻、褐鐵、銅、砷、汞、冰洲石、軟玉。
奇石
羅甸縣
紅河石種類較多,有的富含硅質,質地緻密,皮若彩釉,類似廣西的彩陶石,有的綿中帶硬,不易侵蝕,但質堅皮潤。邊外河頂訪、立亭一帶所產瑪瑙石,富含硅質和石英,玉化感強,質堅但硬中帶脆。其石皮可比玉,似彩釉,若凝臘,加之石體表面多有麻坑,皺褶變化,顯得品位不凡。好的山石,也出精品。山石又分地埋石和地表石。地表石多有風化,石質不如地埋石。地埋石又分埋於古河床被水衝過的和成岩時埋於土中的。羅妥的地埋石細膩堅朗,近似水石,董王、木引、八干松干松等地均產較好的石種,石質均屬優良。羅妥的花斑玉石硅化程度極高,硬度當居羅甸奇石之首,這種石質富麗華貴,寶氣十足,是奇石中的“貴族”。
羅甸玉
和田玉(軟玉)家族新成員,產於貴州省羅甸縣。羅甸玉石常見到的都為石料(山料產出),顏色白中帶灰,部分純白色,少量淡綠色,極少的黃色。市場也有帶皮的一款約100多斤重籽料,但其內部顏色,結構,潤度無法看到。對於山料感觀為光度好,油潤度不夠,表面乾澀。經加工后雕件成品事看,白度尚可,有骨瓷感。透明度稍差由透光度彌補,拋光後有油潤感。
羅甸縣等級公路總里程達3522公里。羅甸縣境內各等級道路有:國道2條211公里,省道3條258公里,縣道14條388公里,鄉道30條525公里,村道159條887公里,通組公路933公里,其他公路320公里。目前已建成二級公路174公里,正在建設二級公路11公里,已建成三級油路10公里,正在建設三級公路34公里,已建成四級油路里程342公里,通村油(水泥)路1247公里(在路網調整規劃中有395公里提等升級為國省道和縣鄉道),已建成通組公路933公里。
羅甸縣境內通船航道里程達242.6公里,其中四級航道88.5公里;各類港口碼頭10個,其中500噸級客貨運綜合泊位港口2個,支線碼頭3個,便民碼頭5個。全縣26個鄉鎮已全部實現通暢,通暢率為100%;268個行政村和5個居委會已全部通公路,通達率為100%。
徠羅甸縣目前有省際長途客運車輛15輛,市際長途客運車輛13輛,縣際長途客運車輛31輛,縣內客運車輛42輛,公交車44輛,計程車214輛,村村通客運班車34輛。擁有各類船舶992艘,其中:客船總計45艘,鄉鎮自用船537艘,公務用船30艘,皮筏艇18艘,摩托艇6艘,縣域漁船356艘。
截至2018年,羅甸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2256.85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08.94公里,建成脫貧攻堅“組組通”公路933公里,實現全縣30戶及以上自然村寨組組通硬化路目標。全縣計程車企業6家,擁有計程車234輛,增長8.8%。公交企業1家,公交線路達9條,綠色環保公交車44輛。全縣公路運輸累計完成客運量526.077萬人、旅客周轉量147382.04萬人公里、貨運量654.45萬噸、貨物周轉量176248.41萬噸公里。
羅甸縣已列入國家鐵路網規劃的鐵路線為永興鐵路,線路起點為湖南永州、途經獨山、平塘、羅甸、望謨、安龍,終點為興義。路線全長785.2公里。此外,州委州政府提出規劃並爭取貴陽經惠水、羅甸至百色鐵路列入國家鐵路網規劃,總里程約300公里。
羅甸縣共有高速公路2條,銀(川)龍(邦)(惠水至羅甸黔桂界段)高速公路全長113公里(羅甸境內69公里)。餘慶至安龍高速平塘—羅甸—望謨段177.111公里(其中羅甸境64公里)。此外,州級規劃“一圈兩翼”骨幹路網規劃中,提出了“荔波至麻尾至羅甸高速”南環線幹線高速公路和“平塘克度至塘邊至邊陽高速”連接線。正在爭取列入省高速路網規劃。
羅甸縣共有國道2條共211公里,其中一條蘭州-龍邦,路線編號G212,該路線在羅甸縣主要走向為:羅沙-邊陽-板庚-羅甸-羅蘇-紅水河接廣西下老,規劃里程123公里。另一條荔波-安龍,路線編號G552,該路線在羅甸縣主要走向為:董架-沫陽-羅甸-羅悃-羅蘇-荸基埡口接望謨桑郎,規劃里程88公里(其中羅甸縣城至羅蘇段與G212羅甸縣城至羅蘇路段重複41公里)。
羅甸縣共有規劃省道3條,即貴陽-羅甸,路線編號S104,該路線在羅甸縣主要走向為:打代河-大井-董當-雲干-三岔河-八總-紅屯(新茂井鎮)-茂井大橋-梨子坳-班仁至廣西三堡,規劃里程143公里。禹謨-羅甸,路線編號S210,該路線在羅甸縣主要走向為:擺落-木引-逢亭-邊外河接G552荔波-安龍國道,規劃里程56公里。沿山-德卧,路線編號S315,該路線在羅甸縣主要走向為:栗木-邊陽-母王賢-董王-皮桶-擺落-木引-興龍接紫雲界,規劃里程62公里(其中擺落至木引10公里路段與規劃的S210禹謨-羅甸省道重複路段)。
羅甸縣規劃航道提等升級7條194.1公里:規劃小馬場至曹渡河口61.5公里、曹渡河口至里落40公里、羅甸港第一作業區至蒙江河口38.2公里、壩宜至下落翁2公里為三級航道,鳳亭河鳳亭鄉至河口8.9公里、蒙江邊外河至螞蟻寨32.6公里為四級航道,干江河關固至紅水河鎮10.9公里為五級航道。規劃重點港區4個:新建羅妥港區千噸級貨運泊位10個;新建八總港區千噸級貨運泊位2個;擴建羊里港區千噸級客貨運泊位3個;擴建羅甸港區千噸級貨運泊位1個、客運泊位1個。規劃主要碼頭4個:建設茂井碼頭、鳳亭碼頭、小馬場碼頭、里落碼頭。規劃便民碼頭35個。規劃年貨運吞吐量到2020年達510萬噸,到2030年達1000萬噸。
2018年,羅甸縣有高新技術企業1家,完成高新產值11.85億元,同比增速40.7%。全縣專利申請量達70件,其中發明專利17件、實用新型45件,外觀設計8件;授權量達113件,發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105件,外觀設計5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0件;全年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完成55.5%。
2018年,羅甸縣教育支出6.32億元,同比增長12.4%,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21.7%。
截至2018年,羅甸縣教職工數4284人,專任教師數3893人。幼兒園教職工956人,專任教師658人;小學教職工1619人,專任教師1564人;初中教職工1081人,初中專任教師1050人;普通高中教職工462人,專任教師459人;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136人,專任教師133人;特殊教育教職工數19人,專任教師19人;工讀學校教職工11人,專任教師10人。
2018年,羅甸縣開展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演出活動、共計演出20餘場次,觀眾達9萬餘人次。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免費調試、維修111餘台次,培訓群眾27餘次50餘人,上門為“村村通”用戶調試、維修服務8次。完成農村電影公益放映2148場,完成多彩貴州“廣電雲”戶戶用工程新建通組光纜784.32公里,入戶光纜966.88公里,完成69個行政村的光纖入戶建設,完成14087戶安裝任務,開通用戶9948戶,舉辦非遺保護傳承培訓班1期,布依族服飾製作技藝培訓班1期,共培訓人員145人次。圖書館資金投入40.5875萬元,購置新書2428冊,新增報刊雜誌108冊,電子圖書1.2萬冊,收集地方文獻20多冊,共辦理借閱卡3800張。裝訂館藏報紙22320份,期刊170種。
2018年,羅甸縣組織運動員參加省第十屆運動會舉重、完成國家生態體育公園創建及驗收工作。組隊參加貴州省第三屆“茅台王子杯”廣場舞黔南賽區半決賽榮獲三等獎的成績。籃球隊、田徑隊、足球隊在參全州青少年錦標賽中取得了17金、9銀、8銅的成績,縣舉重隊8人7次代表貴州省參加全國U11-U18舉重錦標賽、冠軍賽、累計獲得了26枚金牌、7枚銀牌、1枚銅牌。
2018年,羅甸縣投入1228.03萬元,為鄉鎮衛生院配置遠程醫療設備13種241台,萬元以上設備170台。建成衛生院14所,建成中醫館鄉鎮衛生院18所,完成衛生院等級創建4所。全縣累計補償建檔立卡貧困戶44.09萬人次,發生醫療總費用14045.71萬元,新農合補償9612.13萬元、大病保險補償1270.53萬元、民政醫療救助1261.36萬元、醫療扶助兜底238.07萬元,合醫二次補償1388.22萬元。投入946.01萬元,用於貧困人口醫療救助保障資金。投入1145.05萬元,為121431名貧困人口繳納參合費用。
截至2018年,羅甸縣基本養老、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本醫療、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5150人、7571人、11295人、25530人、10225人,征繳收入分別為1.98億元、0.0571億元、0.0463億元、0.6622億元、0.0365億元,享受待遇人數分別為3729人、84人、52人、9335人、718人,保險支出分別為1.47億元、0.0065億元、0.0144億元、0.3488億元、0.0255億元。
2018年,羅甸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4%,城鎮新增就業2877人,增長1.4%。貧困勞動力累計實現就業創業12168人,幫扶已搬遷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創業3635人;組織開展就業創業培訓9519人,職業技能培訓8704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培訓9358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3365人,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420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39人。
截至2018年,羅甸縣郵路總長度2197.4公里,增長162.9%;郵政業務收入2738.8萬元,增長3.1%。郵件1037718件,同比增長5%。電信業務收入1.77億元,增長1.1%。電話用戶277223戶,增長12.4%,固定電話用戶6472戶,行動電話用戶270751戶。
羅甸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岩溶地貌奇觀,風光秀麗,旅遊資源豐富。大小井風景區岩溶坍塌千姿百態,明河暗流優美如畫,被中外專家譽為“中國的伏克留茲泉”、“東方洞穴博物館”。有世界絕無僅有的地質考察經典聖地----三疊紀板庚灘,享譽國內外,美麗的羅蘇河谷風光和神奇的大亭九十九個堡令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山、水、石、洞、林等景觀充分體現了羅甸山水險、峻、奇、美、幽的特點,加之龍灘水電站開發,羅甸將會成為千島之湖,成為貴州及黔桂一帶的旅遊大縣。
羅甸有中國最年輕的湖泊——高原千島湖風光,有中法洞穴專家推崇的神奇“東方洞穴博物館”大小井,這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可與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法國南部的伏克留滋泉相媲美;有“三疊紀”大貴州灘(板庚灘),比美國黑西奇彎號稱研究現代碳酸鹽岩“經典聖地”的巴哈馬灘更為理想;有神秘莫測的打黛河天坑群;有南方特色的少數民族風情;有鬼斧神工、渾然天成的紅水河奇石。這是人們第二生存空間理想樂園。
羅甸縣境內自然景觀有“東方洞穴博物館”大小井省級風景名勝區、高原千島湖風景區、地質科考經典勝地“三疊紀”大貴州灘、神奇誘人的葫蘆寨、神秘莫測打黛河天坑群、大關地質生態農業觀光園;人文景觀有邊陽文昌閣、蠻瓦中共黨支部舊址、栗木懸棺岩葬、拉來寨苗族文化、白家坡苗族文化等。
羅甸縣大小井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羅甸縣東北部的沫陽鎮境內。大小井景區目前已完成景區大門、步道、長廊、衛生間、農家樂等設施建設。
羅甸縣
紅水河景區:坐落於貴州南部,風景秀麗的紅水河畔紅水河鎮,南與廣西天峨、樂業兩縣隔紅水河相望。紅水河古稱太陽河,因流經紅色砂貝岩層,水色紅褐而得名。景區距離貴陽119公里,距離羅甸縣城62公里。2016年12月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目前已建成景區入口、遊客服務中心、蕉葉島、觀景台、夜光花海植物園、熱帶植物園、水上體育運動旅遊休閑基地、棕櫚營地公園、熱帶雨林餐廳、紅水河碼頭等功能區。
“三疊紀”大貴州灘(地質公園):距羅甸縣城西北部23公里處的板庚村,方圓十數平方公里範圍的高山峻岭、田園、小溪,由地下湖泊和地上的喀斯特地貌組成的。1988年至1991年,中美地質專家經過三年多聯合考察發現,“大貴州灘”是古代環境沉積,從“大貴州灘”,可以觀察到二億多年前古代環境沉積、運動、增生、收縮和最終消亡的過程。國際著名沉積地質學家保羅·伊諾斯教授認為,“大貴州灘”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羅甸縣
羅甸天坑博物館:位於羅甸縣東北部的董當、董架兩鄉結合部,距縣城40公里。“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打黛河天坑群,由九座險峰合圍而成。與其他天坑不同的是,打黛河天坑不僅能從頂部鳥瞰天坑奇景,還可以沿天坑峭壁險道進入坑底,盡情享受坑底的怡人風光。打黛河天坑並非獨立存在,在打黛河天坑的西南面有瑤人坨天坑,東南面有小牛角(天落)天坑,三座天坑連成一體,宛如金魚的腦袋一般,打黛河天坑最大且居中,是“金魚”的“頭”,瑤人坨天坑和天落天坑是金魚兩隻圓溜溜的“眼睛”。打黛河天坑由九座險峰合圍而成,從坑底到峰頂,最高處海拔有1074米,最低處海拔也有548米,底部直徑1000米左右,其容積與已公布的世界第一大天坑重慶市奉節縣小寨天坑相比,是其兩倍之多。
羅甸縣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1年,入選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名單。
2021年8月,入選《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