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發展,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傳統農業是一種生計農業,農產品有限,家庭成員參加生產勞動並進行家庭內部分工,農業生產多靠經驗積累,生產方式較為穩定。傳統農業生產水平低、剩餘少、積累慢,產量受自然環境條件影響大。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傳統農業有著不同的分類方式。人文地理學中的傳統農業類型有旱作農業、水稻農業、地中海農業、游牧業。

簡介


傳統農業
傳統農業
基本特徵是:金屬農具和木製農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農具,鐵犁、鐵鋤、鐵耙、耬車、風車、水車、石磨等得到廣泛使用;畜力成為生產的主要動力;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逐步形成,如選育良種、積肥施肥、興修水利、防治病蟲害、改良土壤、改革農具、利用能源、實行輪作制等。傳統農業在歐洲是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奴隸制社會(約公元前5世紀-6世紀)開始,直至20世紀初葉逐步轉變為現代農業為止。

基本特徵


技術狀況長期保持不變
農民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長期不變
傳統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處於長期均衡狀態

發展改進


傳統農業是由粗放經營逐步轉向精耕細作,由完全放牧轉向舍飼或放牧與舍飼相結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等均較原始農業大有提高。傳統農業的特點是精耕細作,農業部門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經營管理和生產技術仍較落後,抗禦自然災害能力差,農業生態系統功效低,商品經濟較薄弱,基本上沒有形成生產地域分工。傳統農業從奴隸社會起,經封建社會一直到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甚至現在仍廣泛存在於世界上許多經濟不發達國家。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歷來注重精耕細作,大量施用有機肥,興修農田水利發展灌溉,實行輪作、複種,種植豆科作物和綠肥以及農牧結合等。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仍需保持和發揚中國傳統農業特點,逐步走“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道路,建設優質、高產、低耗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水平。

在中國


中國傳統農業延續的時間十分長久,大約在戰國、秦漢之際已逐漸形成一套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傳統農業技術。在其發展過程中,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儘管有很大的改進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徵而言,沒有根本性質的變化。中國傳統農業技術的精華,對世界農業的發展有過積極的影響。重視、繼承和發揚傳統農業技術,使之與現代農業技術合理地結合,對加速發展農業生產,建設農業現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