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蘇普鄉

阿克蘇甫鄉

徠阿克蘇甫鄉位於尉犁縣東南部,鄉政府駐阿克蘇甫村,距縣城28公里。全鄉行政區劃面積397.5平方公里。下轄4個行政村,1個牧場,7個村民小組,3個牧業點,總人口2073人,其中維吾爾族498戶,1820人,漢族74戶,253人。

建制沿革


1952年,為第一區二鄉。
1958年,為衛星第三公社。
1960年,為塔里木公社。
1984年,塔里木公社改塔里木鄉。
1987年,塔里木鄉更名為阿克蘇普鄉。

行政區劃


2011年,阿克蘇普鄉下轄阿克蘇普、英阿瓦提、吉格代巴格、喀爾喀提4個行政村。
2019年,阿克蘇普鄉下轄4個行政村:英阿瓦提村、英巴格村、吉格代巴格村、喀爾尕提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阿克蘇普鄉地處尉犁縣東南部,東與塔里木鄉相連,南與恰帕坎艾格孜鄉相接,西與興平鎮相鄰,北與西尼爾鎮接壤,距尉犁縣城26千米,區域總面積397.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阿克蘇普鄉地處孔雀河下游南岸的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阿克蘇甫鄉
阿克蘇甫鄉

氣候

阿克蘇普鄉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蒸發量大,降水稀少;多年平均氣溫12℃,無霜期年平均24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975小時;年平均降水量8毫米。

水文

阿克蘇普鄉有孔雀河縱貫全境,農業及牧業主要依賴於孔雀河水。

自然災害

阿克蘇普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乾旱、大風、低溫等。

人口


2011年,阿克蘇普鄉總人口3127人,其中常住人口2512人,佔80.33%。總人口中,14歲以下646人,佔20.66%;15—64歲1771人,佔56.64%;65歲以上95人,佔3.03%;以維吾爾族為主,達2745人,佔87.8%;漢族,382人,佔12.2%。2011年,阿克蘇普鄉人口出生率12.9‰,人口死亡率6.16‰,人口自然增長率6.7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8人。
截至2018年末,阿克蘇普鄉戶籍人口為2819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阿克蘇普鄉財政總收入705萬元,財政支出675萬元。2011年,阿克蘇普鄉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345.6元。
2018年,阿克蘇普鄉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5個。

農業

阿克蘇普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蔬菜、雪菊等。2011年,阿克蘇普鄉棉花種植面積45095畝;蔬菜種植面積29畝;雪菊種植面積94畝。阿克蘇普鄉畜牧業以飼養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阿克蘇普鄉牲畜年末存欄12068頭(只),其中牛存欄243頭,出欄46頭;羊存欄11825隻,出欄1680隻;家禽年末存欄771羽,上市家禽135羽。2011年,阿克蘇普鄉果園種植面積312畝。

商貿

20徠11年末,阿克蘇普鄉有商業網點5個,職工10人。2011年,阿克蘇普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阿克蘇普鄉有雙語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65人,專任教師2人;小學1所,在校生257人,專任教師4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到100%。

科技事業

2011年,阿克蘇普鄉有科技人員42人,科技示範戶69戶,共舉辦各類實用技術培訓班36次,累計參訓人員達2578人次。

文體事業

2011年末,阿克蘇普鄉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4個;有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2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16人。2011年末,阿克蘇普鄉學校有簡易體育場1個,鄉、各村均建有體育室和體育運動場所;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5%。2011年末,阿克蘇普鄉廣播入戶率92.43%,電視入率96.07%。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阿克蘇普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門診部(所)1個;病床15張,固定資產總值51.59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0人,其中執業醫師2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6人。2011年,阿克蘇普鄉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187人次,人院218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阿克蘇普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56戶,人數86人,支出19.78萬元,比2010年增長50.19%,月人均191.7元,比2010年増長16.4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9戶,人數438人,支出34.64萬元,月人均65.9元;農村、城市醫療救助戶51戶,發放救助金51戶;有四老人員17戶、人數17人,優撫對象3戶、人數3人,供養五保27人;五項社會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952萬元。

交通


2011年,阿克蘇普鄉境內有1條鄉級公路,全長26千米;共鋪設村級公路4條,全長13.3千米。阿克蘇普鄉有縣道X245、鄉道127經過境內。

歷史文化


阿克蘇普,維吾爾語,人名,意為白鬍子蘇普。1803年有名蘇普的白鬍子老人來阿克蘇普鄉一帶放牧,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