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錚

四川地震中解救出的小男孩

敬禮娃娃,男,指在四川地震中解救出的小男孩郎錚。

人物簡介


這個敬禮娃娃受到社會的全面關注。而他只是個3歲的孩子,名叫郎錚,是北川縣曲山幼兒園的小朋友。2008年5月21日,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的軍醫在綿陽給他做了手術,而且手術很順利。2008年5月23日,溫家寶總理專程到醫院看望了小郎錚,稱讚他“堅強、勇敢”。
人們為小郎錚得到及時的救治深感欣慰。小郎錚正在治療和康復中,但這個可愛小男孩的敬禮之舉永遠刻畫在人們的腦海里。

人物經歷


敬禮娃娃由來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5月13日早晨,三歲的小郎錚被解放軍官兵從廢墟里救出后,躺在一塊小木板做的臨時擔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著他的解放軍叔叔敬了個少先隊的禮,綿陽晚報記者楊衛華用相機記錄這一感人瞬間。這張照片公布后,小郎崢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由此,小郎錚被稱為“敬禮娃娃”。溫家寶總理兩次到醫院看望小郎錚,稱讚他“堅強、勇敢”。5月20日,3歲的郎錚對照顧他的解放軍某部的醫護人員說:“我也要當警察,和爸爸一起去救叔叔阿姨”。

照片傳出

這張"敬禮娃娃"的照片在充滿淚水與悲情的地震災區乃至整個中國迅速傳播,小小少年在災難面前表現出的無畏與堅強,震撼心靈,他的敬禮,彷彿一種儀式和信仰,給傷痛中的你我帶來巨大的溫暖與力量。找他之前,我們僅僅知道"敬禮娃娃"照片中的堅強少年叫郎錚,是北川縣城幼兒園的一名三歲兒童。要找到郎錚,必須先找到拍攝這張照片的攝影記者楊衛華。
敬禮娃娃圖
敬禮娃娃圖
楊衛華是《綿陽晚報》的一名攝影記者,13日,在經歷了地震劫難的北川縣城,一片廢墟之中,他拍下了"敬禮娃娃"這張足以流傳史冊的震撼照片。拍下"敬禮娃娃"的照片之後,楊衛華一度與郎錚失去了聯繫。後來網上傳出"敬禮娃娃"已經不在的消息,讓楊衛華很揪心,他四處尋找郎錚和郎錚的家人,甚至在報紙上寫下《郎錚,你在哪裡》的文章,直到前天,他才知道了朗錚的確切消息。

敬禮娃娃精神

如今,小郎錚正在康復中,但這個可愛小男孩的敬禮之舉永遠刻畫在人們的腦海里——
敬禮娃娃圖1
敬禮娃娃圖1
人們為小郎錚得到及時的救治深感欣慰。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全國人民與災區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經受了心靈的巨大磨難和洗禮,自強不息、百折不彎的民族精神在與災難的不屈抗爭中再一次迸發。小郎錚的敬禮之所以震撼人心,也正是這種精神的真實寫照。它充分體現了災區廣大人民群眾對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誼。汶川大地震后,11萬人民子弟兵以最快的速度向災區集結。他們冒著頻發的餘震,從廢墟中把成千上萬老百姓的生命從死亡線上奪了回來。他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又一次說明,人民子弟兵是最可愛、最可敬的人。
敬禮娃娃郎錚近照
敬禮娃娃郎錚近照
它是災區千萬個堅強不屈少年兒童的縮影。在這場史所罕見的大地震中,受傷害最重的莫過於成千上萬的災區少年兒童。但許多獲救的小郎錚們所表現出的那種直面災難的堅強情景令人落淚。我們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採取各種方式關愛和呵護災區的孩子們,使他們走出地震的陰影,因為他們是災區明天的希望。
它是對少年兒童開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一個典型事例。我們從來自災區的大量報道中看到,許多獲救的郎錚們以各種純真的方式和舉動,表達了重生的喜悅和對全國人民大力支持的感恩之情。他們應成為許多地方在少年兒童中開展的“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少年兒童,事關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畢竟,一個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民族,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小郎錚的敬禮告訴人們許多,但關鍵的一條,正是溫家寶總理23日在北川中學安置點對學生們所說:我們“要昂起不屈的頭顱,挺起不屈的脊樑,燃起那顆熾熱的心。為了明天,充滿希望地向前邁進!”

致敬敬禮娃娃

在電視中我看到你
武警戰士用雙手將你從廢墟中刨出
你讓我驚喜
一個鮮活的生命掙脫了地震的魔掌
你讓我驚嘆
滿臉鮮血
左臂骨折
卻沒有呻吟
沒有哭泣
你讓我驚奇
武警戰士將你輕輕抱上當擔架用的木板
想不到
3歲的你
艱難地舉右手
向身著迷彩服的叔叔莊嚴地敬禮
我的心被重重一擊
又驚又奇又喜
我站起、立正、收腹、挺胸
緩緩地舉起右手
向你
向營救你的官兵
向所有抗震救災的人們
獻上我的敬意
3歲的郎錚
你躺在木板上的敬禮
是那樣莊重聖潔
那樣自然隨意
你感動了廢墟
感動了四川
感動了中國
感動了大地
3歲的郎錚
正是從那一刻起
你的“敬禮”就永遠刻在我心裡
3歲的男孩
是誰讓你如此堅毅
小臉挂彩
卻笑得像太陽花一樣美麗
你不像是死裡逃生
彷彿是和猙獰的地震
做過一次冒險的遊戲
從你的臉上我讀懂了
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
為何巍然屹立
因為每一個中國人的骨髓中
都有相同的基因
愈挫愈勇,自強不息
3歲的郎錚
正是從那一刻起
你的“敬禮”就永遠刻在我心裡
是誰讓你如此懂得感恩的情義
沒有告訴你要“謝謝救命恩人”
你卻在第一時間
莊嚴地舉起了自己的手臂
3歲的男孩
你用稚嫩的小手
掀起多少心海漣漪
從你清澈見底的眼睛中
我讀懂了信息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
在我們價值的天平上
比金子貴重的是仁義
3歲的郎錚
正是從那一刻起
你的“敬禮”讓我不再哭泣
山崩地裂
房屋倒塌
多少家庭被震碎
多少生命被埋進瓦礫
慘不忍睹的畫面讓多少人難以止住淚水
但在你舉起手臂的那一刻
我擦乾了眼淚
昂起了頭顱
因為我看到希冀
兇狠殘暴的地震
可以震垮道路、橋樑、房屋
但震不垮中華民族的脊樑
因為中華民族有13億
大愛、大善、大無畏的手臂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手術成功
被救出后,郎錚在三台縣醫院接受了第一次手術:截去左手小指和無名指的指甲部分關節。那次手術后,醫生髮現郎錚的左臂無法動彈,知覺也在喪失,經過診斷髮現他的左臂關節神經被嚴重壓迫。5月21日上午,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醫療隊在近似野戰條件下,實施了交叉克氏針內固定術,獲得成功。23日,溫家寶總理專程到醫院看望了小郎錚,稱讚他“堅強、勇敢”。
治療情況
2008年5月30日,見到已經轉至西安唐都醫院的小郎錚。在病房內,24小時陪伴在兒子郎錚身邊的吳曉紅陳述,21日,給小郎錚做手術的時候,前來報道“敬禮娃娃”的媒體已經將手術室包圍得水泄不通。
23日,溫家寶總理探望郎錚,將這個故事推向極致——在監護室,溫家寶總理俯身親吻了小郎錚,調皮的郎錚用手遮住半邊嘴巴回答溫總理的問題,總理鼓勵他向解放軍叔叔學習。
這期間,調皮的郎錚向總理敬了一個禮。
日夜守護著孩子的小郎錚的母親講述說,當天晚上,當中央台播放這一新聞時,小郎錚指著電視說:“是這個爺爺看我、親我的。這個親我的爺爺是誰呀?”逗得病房裡的醫護人員和傷員大笑不止。
“當我看到郎錚時,心裡非常激動,找了7天,終於找到了。”楊衛華說,醫院大廳里,郎錚被母親吳曉紅抱在懷裡。此時,吳曉紅也因為在地震中,一支腿受了傷,走路一瘸一拐,非常吃力。懷裡的郎錚,有些疲憊,面對傷痛,他依然很勇敢。楊衛華關切地詢問著郎錚的情況,這時,吳曉紅才知道他就是兒子的救命恩人,不斷言謝。“叔叔,謝謝你!”小郎錚認出來了。
目前,3歲的郎錚左手手臂已骨折,整個手臂無知覺,左手小手指和無名指部分截肢,頭部與面部有挫傷。即將為郎錚做手術的醫療隊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醫療隊都看過小郎錚吃力地舉著右手向解放軍敬禮的照片,深深地被他感動。醫療隊將派出專家為他治療。
吳曉紅回憶到,地震發生后,她從廢墟里艱難地爬了出來,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找郎錚。她找遍了整個北川縣城,幾度絕望,隨後又直奔綿陽,仍然一無所獲。幾經周折,母子倆終於相見了。
據郎錚的母親介紹,郎錚的父親也有下落,她聽災民說,有人在小壩看見了郎錚的父親,他仍堅持在救災一線。據悉,郎錚的父親是北川縣小壩鎮派出所所長,由於通訊中斷,至今沒有聯繫上。
新華網西安7月9日電(記者陳昌奇)曾以敬禮感動眾多中國人的3歲北川男孩郎錚,9日在西安成功接受了左側橈神經探查手術。
這位在擔架上艱難地舉起右手,向援救他的軍人敬禮感恩的舉動,打動了很多中國人的心。5月25日,小郎錚被轉至西安唐都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經過近一個半月的抗感染和營養神經治療,小郎錚腕背伸和拇指背伸功能恢復情況不明顯,西安唐都醫院骨科專家決定為小郎錚再次進行手術治療。
經過詳細會診和制定周密手術計劃,9日,中國著名骨科專家范清宇教授親自主刀,為小郎錚手術。
經過手術,范清宇採用先進的纖維外科技術,順利切掉一塊影響神經傳導的骨痂,使神經由變形彎曲狀態恢復平直。
范清宇說,小郎錚的手術非常成功,根據他目前的身體狀況,估計一個月的時間,郎錚的左手功能就能基本恢復。
小郎錚的病情
汶川大地震發生后,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搶險救災畫面感動著全國人民。這其中,有一張令許多人心靈受到衝擊的照片:
5月13日早晨,在北川災區一片四周仍在冒煙的廢墟上,一個左臂受傷的幼童躺在一塊小木板做的臨時擔架上,用他稚嫩的右手向8位抬著他的解放軍戰士敬禮……
這張照片公布后,這個小男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個只有3歲的孩子名叫郎錚,是北川縣曲山幼兒園的小朋友。
5月17日被轉到四川綿陽市404醫院,后又轉入唐都醫院醫療隊骨科危重病區,確診為左上臂肱骨上三分之一骨折,有橈神經損傷。5月21日上午,唐都醫院醫療隊在近似野戰條件下,成功地對其進行交叉克氏針內固定。
5月21日,解放軍第四軍醫大學的軍醫在綿陽給他做了手術,而且手術很順利。23日,溫家寶總理專程到醫院看望了小郎錚,稱讚他“堅強、勇敢”。
5月25日晚,小郎錚來到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接受進一步治療。
7月9日上午,唐都醫院骨科專家范清宇教授親自主刀,為小郎錚進行橈神經探查術。在五倍顯微鏡下,范教授採用先進的纖維外科技術,順利切掉一塊粘連的骨痂,使其受損的神經由變形彎曲狀態恢復平直。
7月26日郎錚從唐都醫院出院后,一直住在綿陽,由爺爺奶奶代為照看,兩個月的時間裡,小郎錚對曾經照顧過他的叔叔阿姨們很是思念,此次專程前來,一是請唐都醫院專家教授為郎錚取出左臂肱骨的克氏針,二是對大家表示感謝,感謝地震以來唐都醫院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對小郎錚的關心照顧。
9月26日早上6時許,在父母陪同下的小郎錚由綿陽到達西安火車站,剛下火車的小傢伙顯得異常興奮,與前來迎接的唐都醫院工作人員熱情擁抱在一起。一路上,小郎錚不時地東看看西看看,似乎在尋找著熟悉的景物。到達醫院后,醫護人員以最快速度為其進行了X光片、心電圖、肝功、腎功等常規項目檢查。
27日一大早,郎錚就被唐都醫院工作人員推到了手術室,麻醉、消毒后,醫護人員在其左臂肱骨成功取出兩枚約4厘米長的克氏針。術后檢查表明,郎錚身體各項指標正常。郎錚的母親吳曉紅說,看到郎錚手術這麼成功,心裡懸著的一塊石頭總算落地了。
據唐都醫院骨科專家范清宇教授介紹,目前小郎錚受損的橈神經已經恢復,左手活動功能正常,沒有留下後遺症,可以像健康兒童一樣玩耍,即使是做俯卧撐也不成問題。

相關詩歌


郎錚
好樣的
受傷的左臂還疼嗎
總理爺爺來看你
這次你敬的是一個標準的軍禮
郎錚
好樣的
你知道嗎
三歲的你也許懂得不是太多
可太多的好心人都在牽掛你
祝願你早點長大
成為男子漢隊伍里的頂天立地
郎錚
好樣的
你這個標準的軍禮
已經讓總理爺爺溫暖在心裡
郎錚
好樣的
你要把總理爺爺的叮囑牢記心上
長大以後
把自己融入中國力量
建設新汶川
勇敢地放飛心中的夢想
郎錚
你知道嗎
當你說出謝謝叔叔時
叔叔看到了希望
當你行了那個莊重的隊禮時
叔叔渾身充滿了力量
郎錚
叔叔應該謝謝你
雖然你只有三歲
可你那個敬禮
足以詮釋生命的堅毅和剛強
郎錚
開心地笑笑吧
黑暗與噩夢已經過去
中國力量正在托起一顆巨大的太陽
明天
你的家鄉
一定會被照得通亮通亮

相關報道


2008年5月30日上午,郎錚,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
儼然是個明星——有那麼多記者圍著他,不停地拍照,見到他的人們,紛紛邀請和他合影留念。
這一切,小郎錚都視而不見的樣子。電視台記者拿著話筒,讓他說一些他並不熟悉的話,他,全然不顧,一點也不配合,搞得記者們特累。
左手臂被固定住的小孩,看來手臂骨折后,已經不那麼疼痛了,他是那樣頑皮,看到好吃的,看到好玩的,絕不放過。在病房裡,就是要看動畫片,遇到大大小小的人物來合影,也“拎”不清輕重,賴在床上不起來。
一切都在告訴大家,他就是一個小小孩。一個可愛的小小孩。
時光回閃到最為令人難忘的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
那一天,早晨被送到幼兒園的小郎錚,正在和許多小朋友一起玩耍,有著每天中午跑去看他一次的慣例的外婆,還在家中去幼兒園的路上,地震發生了。
天擺,地搖,驚天動地的倒塌聲,整個世界傾倒下來。煙塵飛起。小郎錚所在的幼兒園化為一片瓦礫。而小郎錚,卻沒有看到這一切——他被埋在瓦礫下,他的世界是一片黑暗。
誰也無法想象,磚瓦、水泥大梁傾倒與飛傾時,如何為他留下一個生命的空間。也沒有人有辦法去想像,一個一直受到父母、爺爺奶奶那樣寵愛的孩子,是怎樣忍受渾身的傷痛
這個小生命的發現,緣於一位新聞記者。他聽到了小郎錚柔弱的哭聲。
《綿陽晚報》,圖片部主任楊衛華。地震發生的當天晚上,楊與同伴火速趕往地震的重災區——北川縣。震后的路,封堵得厲害,直到次日凌晨六點多鐘的時候,才到達北川縣城。
北川,全沒了。楊衛華腦中跳躍的只是一句話:傾城,傾倒的城……
北川是楊熟悉的,即使全是廢墟,但他還是依稀辨出腳下是一所小學,他沿著瓦礫向高處爬,他想拍一張以老城為背景的照片。結果,在他的腳下,他聽到了一個孩子的哭聲。
敬禮,生命中的不屈
與後來讓他成名的照片相比,楊衛華更興奮的還是,是他,發現了這條小生命。在綿陽,見到這位新聞記者時,他還是不能忘記這條小生命的回歸。
凌晨,灰暗的天,還是朦朧,他拿出手電筒,尋找哭聲。他大喊:“你能看到光嗎?”沒有人回答,只有繼續的哭聲。
沒有猶豫,楊衛華立即和同來的幾個解放軍戰士用手刨挖廢墟,用劈柴刀砍鋼筋——“部隊沒有救援工具,連個鋼絲鉗都沒有,太遺憾了。”
救援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到了上午10時左右,小男孩被救了出來,渾身是血:耳朵、鼻子、手上,都是,但也沒看出傷在哪裡,左胳膊動一下就哭。
5月29日,在他的辦公室,楊衛華向我們展示了一隻空汽水瓶——當時,他就是拿這隻瓶中的鹽汽水餵了孩子。
楊衛華說,當他在拍那張照片時,只是一個回眸。如果不是一個回眸,他也不會意識到,他已與一個珍貴的歷史鏡頭擦肩而過。
當時的小郎錚很虛弱,搶救他的軍人發現,小孩的左手臂嚴重骨折——戰士們立即用夾板——也就是隨手找的小木板,將小郎錚的左手臂固定了。孩子的臉上身上都是灰燼與血跡,腫脹的手臂,碰一下都會令孩子慘聲尖叫。
緊急處理后,孩子被抬上一塊木板,孩子已經不哭了,軍人們要把他抬走,送到醫院。楊站在高處,要拍他的照片,只是一回眸,他看到身後,這個剛經歷過如此苦痛過程的孩子,竟向救了他,抬著他的軍人們,敬了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