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中和的結果 展開

中和

海南省儋州市轄鎮

中和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北部,北門江畔,地理坐標為北緯19°44′,東經109°20′,距市政府所在地那大鎮45公里。土地面積62平方公里,轄12個村(居)委會、70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全鎮人口4.14萬。

中和鎮是儋州市中北部地區的商品服務和農貿產品集散中心。中和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先生貶謫海南后居中和3年,促進了瓊島的文化和社會發展。東坡遺風至今猶存,中和地區調聲、楹聯、詩詞創作等特色文化活動極為活躍。

歷史沿革


儋州市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載酒亭武定門
儋州市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載酒亭武定門
中和鎮,漢朝建墟,稱高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儋耳郡改為儋州,州治由義倫(今三都鎮)遷至高坡,並改名宜倫,即今中和鎮,宋元清因之。
明朝萬曆期間(公園1600年),設衛所並屯兵,自此城區語言由儋州話改習軍話,周邊村莊仍講儋州話。
公元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儋州設32里,“州城”為“中和里”。
1912年(民國元年),儋州改為儋縣,中和里為儋縣縣治。
1920年(民國九年)因城邊河流方向等矛盾遭附近村莊村民徹底洗劫,“死傷者七八百人”,縣知事李治潛逃。
1921年(民國十年)縣治遷徙敦教坡,即今新州鎮,吳卓峰任縣長。
從公元622年至1921年該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之所在地,歷時1300年之久。
1934年至解放前夕,皆屬儋縣第一區。
1958年划屬新州公社。
1964年從新州公社劃分出中和公社。
1983年公社改為區。1987年改區為鎮。

行政區劃


中和鎮轄1個社區:中和社區;11個行政村:高第村、水井村、環龍村、和平村、靈春村、山春村、橫山村、五里村、七里村、長村、黃江村,70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中和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北部,北門江畔,地理坐標為北緯19°44′,東經109°20′。南部是平原,東北部是丘陵,平均海拔22米。
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年平均氣溫23°C,一月份平均氣溫17.8°C,七月份平均氣溫28.8°C。

自然資源


土地面積62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2012年全鎮人口4.14萬,民族以漢族為主。

經濟概況


2011年,中和鎮按照“農業穩鎮,商貿物流業活鎮,旅遊業興鎮”的產業發展思路,團結和帶領全鎮廣大幹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2011年全鎮實現生產總值14850.80萬元,年均增長8.3%。
其中第一產業總產值8839.80萬元,年均增長8.1%;第二產業總產值1937.10萬元,年均增長8.2%;第三產業總產值4073.90萬元,年均增長8.6%。

歷史文化


中和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名勝古迹多。有東坡書院、古城牆、桄榔庵遺址、州衙門遺址、麗澤書院遺址、寧濟廟、許氏宗祠等。
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
中和鎮是古儋州州城所在地,具有一千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唐代前中和鎮稱高坡。公元622年,儋耳郡改稱儋州,州治始建於此。公元1373年允州田章拓址築基建城,辟德化(東)、柔遠(南)、鎮海(西)、武定(北)四門,其上各建敵樓,外築月城,沿城浚壕,故稱"州城"。
公元1819年新設各里,始稱中和里。1912年州治改成縣治,因此州改為縣。從公元622年至本世紀20年代初,中和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所在地,歷時1300年之久。中和鎮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鎮墟上原有30多處文物古迹,尤以東坡書院為著名。
由於歷史滄桑,大部分古迹受到嚴重損壞,現仍存的文物古迹有古城門(北門、西門)、寧濟廟、關岳廟、桄榔庵、東坡井、魁星塔、復興街等13處。2006年中和古鎮(儋州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中和鎮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實施構建和諧鎮、培育現代化農業強鎮、打造全國歷史文化旅遊名鎮"的發展戰略,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中和鎮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觀光旅遊、考察洽談,投資開發,同辦實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風景名勝


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東郊。東坡書院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候是儋州府所在地,彎彎曲曲的村街,全用青石板鋪成,古廟古寺石碑隨處可見。古老的東坡書院就在一片椰林之下。
東坡書院佔地25000平方米。1996年被授予國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海南重要的人文勝跡之一。
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謫臣蘇東坡而建於北宋(1098年),后經重修,明代(1549年)更名現名。書院大門軒昂宏闊,院里古林幽茂,群芳競秀。載枉酒亭、載酒堂、奧堂龕等建築古色古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