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

海南省儋州市下轄鎮

中和鎮,海南省儋州市下轄鎮,位於儋州市西北部。總行政面積6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289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中和鎮,漢朝建墟,稱高坡。1957年,成立中和鎮。1987年,改為鎮。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人民政府駐中和社區。

中和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有東坡書院、古城牆、桄榔庵遺址、州衙門遺址、麗澤書院遺址、寧濟廟、許氏宗祠等名勝古迹。其中,東坡書院和中河古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中和鎮經濟以農業為主,2011年,農民人均收入4975元。2018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一個,商業網點5個。

歷史沿革


儋州市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載酒亭武定門
儋州市古鎮中和東坡書院載酒亭武定門
中和鎮,漢朝建墟,稱高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儋耳郡改為儋州,州治由義倫(今三都鎮)遷至高坡,並改名宜倫,即今中和鎮,宋元清因之。
明朝萬曆期間(公園1600年),設衛所並屯兵,自此城區語言由儋州話改習軍話,周邊村莊仍講儋州話。
公元1819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儋州設32里,“州城”為“中和里”。
1912年(民國元年),儋州改為儋縣,中和里為儋縣縣治。
1920年(民國九年)因城邊河流方向等矛盾遭附近村莊村民徹底洗劫,“死傷者七八百人”,縣知事李治潛逃。
1921年(民國十年)縣治遷徙敦教坡,即今新州鎮,吳卓峰任縣長。
從公元622年至1921年該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之所在地,歷時1300年之久。
1934年至解放前夕,皆屬儋縣第一區。
1958年划屬新州公社。
1964年從新州公社劃分出中和公社。
1983年公社改為區。1987年改區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和鎮地處儋州市西北部,東、東南與東成鎮相連,西、西北與新州鎮毗鄰。地理坐標為北緯19°44′,東經109°20′。距儋州市區45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3.3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1千米,總行政面積6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和鎮南部是平原,東北部是丘陵,地勢由西南向東北漸高,平均海拔22米。北門江以南屬沙質壤土,以北為白泥土和黑泥土。
氣候
中和鎮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3℃,1月份平均氣溫17.8℃,7月份平均氣溫28.8℃,年平均降雨量1500毫米。

自然資源


中和鎮土地面積62平方公里。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林地面積2.53萬畝。

行政區劃


1964年,中和鎮轄1個居民大隊、12個農業大隊。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轄中和1個居民委員會,七里、山春、高第、五里、黃江、水井、和平、橫山、環龍、長村、靈村11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4個居民小組、8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轄11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人民政府駐中和社區。
中和鎮行政區劃詳情
中和社區高第村水井村七里村
環龍村和平村山春村長村村
靈春村橫山村五里村黃江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和鎮轄區總人口5.12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0.82萬人,城鎮化率16%。另有流動人口347人。總人口中,男性2.6萬人,佔50.78%;女性2.52萬人,佔49.22%;14歲以下1.03萬人,佔20.12%;15~64歲3.54萬人,佔69.14%;65歲以上5503人,佔10.74%。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5.1萬人,佔99.60%;有黎、苗等5個少數民族,共215人,佔0.40%。2011年,中和鎮人口出生率13.78‰,人口死亡率1.35‰,人口自然增長率12.43‰。
2012年,全鎮人口4.14萬,民族以漢族為主。
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共44586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和鎮常住人口22890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經濟


綜述
中和鎮經濟以農業為主,2011年,農民人均收入4975元。
2011年,中和鎮財政總收入461.2萬元,比2010年減少2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7萬元,比2010年增長56%。
2018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1個,商業網點5個。
農業
中和鎮耕地面積2.05萬畝,人均2.5畝;林地面積2.57萬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番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12萬噸,人均218千克,其中水稻1.1萬噸,番薯0.02萬噸。
中和鎮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1.31萬畝,產量3.97萬噸,主要品種有黑皮冬瓜、紫長茄、黃瓜等,其中黑皮冬瓜1.5萬噸畜牧業以飼養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88萬頭,年末存欄2.58萬頭;羊飼養量0.27萬隻,年末存欄0.22萬隻;牛飼養量0.63萬頭,年末存欄0.4萬頭;家禽飼養量13.2萬羽。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林地面積2.53萬畝,其中竹林14畝,林木覆蓋率98.44%,活立木蓄積量12.8萬立方米。
2011年,中和鎮農民人均收入4975元。
工業
2018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一個,商業網點5個。
商業
2011年末,中和鎮有商業網點163個;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35億元,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2億元。

文化


● 名稱來歷
中和鎮因意取儒家“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焉育”而得名。
中和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名勝古迹多。有東坡書院、古城牆、桄榔庵遺址、州衙門遺址、麗澤書院遺址、寧濟廟、許氏宗祠等。
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
中和鎮是古儋州州城所在地,具有一千三百年的悠久歷史。唐代前中和鎮稱高坡。公元622年,儋耳郡改稱儋州,州治始建於此。公元1373年允州田章拓址築基建城,辟德化(東)、柔遠(南)、鎮海(西)、武定(北)四門,其上各建敵樓,外築月城,沿城浚壕,故稱"州城"。
公元1819年新設各里,始稱中和里。1912年州治改成縣治,因此州改為縣。從公元622年至本世紀20年代初,中和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所在地,歷時1300年之久。中和鎮歷史文化旅遊資源豐富,鎮墟上原有30多處文物古迹,尤以東坡書院為著名。
由於歷史滄桑,大部分古迹受到嚴重損壞,現仍存的文物古迹有古城門(北門、西門)、寧濟廟、關岳廟、桄榔庵、東坡井、魁星塔、復興街等13處。2006年中和古鎮(儋州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年來,中和鎮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實施構建和諧鎮、培育現代化農業強鎮、打造全國歷史文化旅遊名鎮"的發展戰略,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協調發展。中和鎮熱忱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觀光旅遊、考察洽談,投資開發,同辦實業,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交通


中和鎮境內有省道北部大道過境,境內長7.5千米。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共有幼兒園(所)4所,在園幼兒311人,專任教師9人;小學12所,在校生1393人,專任教師168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36人,專任教師3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8%,小升初升學率9.8%,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99.8%。
2011年,中和鎮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300億元,比2010年增長7.5%。
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共有科技110服務站1個,農技人員8名。
文化事業
中和鎮共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6個,文學業餘隊伍達52人;圖書室6個,藏書800冊。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2個,其中衛生院1所,衛生室11所。病床53張,其中公立衛生機構床位44張,固定資產總值21177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4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4人,註冊護士9人。2011年,中和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8.1萬人次。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92人,參合率96.21%。
中和鎮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5%,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8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77萬人,參合率96.21%。
體育事業
2011年末,中和鎮有鎮政府體育場地1處,學校體育場地2處。
社會保障
截至2011年,中和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0戶,人數445人,支出90.4萬元,比2010年增長15.2%,月人均170元,比2010年增長11.2%。
2011年,中和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18戶,人數2257人,支出59.7萬元,比2010年增長27.1%,月人均80元,比2010年增長25.9%;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89人,支出61.2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2人,安置義務兵、士官等10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8.15萬元,比2010年增長3%。
截至2011年,中和鎮有社區服務設施1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
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內有代辦所1個。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0個,固定電話用戶839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到40%,寬頻接入用戶319戶。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6萬元。
● 廣播電視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共有有線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1322戶,人戶率30.2%。
● 給排水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自來水廠1座,年供水9萬立方米。
● 供電
截至201l年末,中和鎮鎮區擁有變電站1座。
● 園林綠化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綠化覆蓋率達85%。

旅遊


綜述
中和鎮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有東坡書院、古城牆、桄榔庵遺址、州衙門遺址、麗澤書院遺址、寧濟廟、許氏宗祠等名勝古迹。
東坡書院
儋州市中和鎮東郊的東坡書院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佔地147畝,始建於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是大文豪蘇東坡居儋期間講學場所,歷代均有維修或擴建。東坡書院享有“天南名勝”之美譽,是集文獻、楹聯、碑刻、雕塑、器具、井泉、書畫為一體的海南著名人文景觀。景區內有三百年的芒果樹、四百年古樹、九百年古井,有鮮為人知的狗仔花。
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謫臣蘇東坡而建於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后經重修,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更名現名。
1996年,東坡書院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和古鎮
中和鎮是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先生貶謫海南后居中和3年,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並廣為傳播,為瓊島文化開化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海南的文化發祥地。東坡遺風至今猶存,中和地區調聲、楹聯、詩詞創作等特色文化活動活躍。
中和鎮是古儋州州城所在地,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悠久歷史。唐代前中和鎮稱高坡。武德五年(622年),儋耳郡改稱儋州,州治始建於此。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允州田章拓址築基建城,辟德化(東)、柔遠(南)、鎮海(西)、武定(北)四門,其上各建敵樓,外築月城,沿城浚壕,故稱"州城"。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新設各里,始稱中和里。民國元年(1912年)州治改成縣治,因此州改為縣。從唐武德五年(622年)至20世紀20年代初,中和鎮一直作為儋州州治和儋縣縣治所在地,歷時1300多年之久。中和鎮鎮墟上原有30多處文物古迹,尤以東坡書院為著名。由於歷史滄桑,大部分古迹受到嚴重損壞,現存的文物古迹有古城門(北門、西門)、寧濟廟、關岳廟、桄榔庵、東坡井、魁星塔、復興街等13處。
2006年,中和古鎮(儋州故城)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和鎮國家3A級景區有東坡書院1處。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個為中和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東坡書院、儋州古城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東坡井1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個,為東坡書院。現存的文物古迹有東坡書院、儋州古城、古地垣、廟宇、庵堂、洞井、古街巷、古塔、歷史紀念建築和古建築等13處。
2011年,共接待遊客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50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56.2%和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