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

四川省岳池縣下轄鎮

中和鎮,隸屬於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地處岳池縣東南部,截至2020年11月1日,中和鎮常住人口為17150人。

清朝,屬資馬鄉書台一、二里。民國初年,名黎梓衛場,屬資馬鄉。1971年,改名中和鎮。1984年3月,中和鄉併入。1992年9月,撤中和區,渠河併入中和鎮。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

2徠018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歷史變革


清朝,屬資馬鄉書台一、二里。
民國初年,名黎梓衛場,屬資馬鄉。
民國十年(1921年),設黎梓衛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第四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第三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更名中和鄉。
1952年,鄉改鎮,屬第十區。
1953年,屬第四區。
1966年12月,改名赤衛鎮。
1971年,改名中和鎮。
1984年3月,中和鄉併入。
1992年9月,撤中和區,渠河併入中和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和鎮地處岳池縣東南部,渠江東岸;東與臨溪鎮和華鎣市明月鎮毗鄰,南與伏龍鄉交界,西與羅渡鎮相連,北與廣安區化龍鄉接壤。區域面積34.6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中和鎮地處華鎣山西麓,依靠渠江,地勢四面高、中間低,呈盆地形。地形分為平壩、山丘、河谷三類。境內最高點位於洞安梁子,海拔397.8米;最低點位於蒙家溪,海拔200.6米。 

氣候

中和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春季回春早,夏季長而炎熱,秋季降溫快,冬季短而暖。多年平均氣溫18.9℃,極端最低氣溫-2.4℃(1975年12月15日);極端最高氣溫39.4℃(2002年7月19日)。年平均日照時數134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98.5毫米。 

水文

渠江經過境內金頂山等14個村,長9.8千米,流域面積6.1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臨溪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洪澇、低溫冷凍、風災、陰綿雨等。洪澇災害年平均發生0.4次,主要發生在5~9月,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2011年9月19日,境內13個、1個社區遭遇渠江洪澇災害,水位達到228.7米,1.5萬人不同程度受災。

行政區劃


2011年末,中和鎮轄黎梓衛1個居民委員會,羊頭壩、祝塩、太陽坪、山陵灣、兔兒梁、涼風境、大廟山、河堰溝、長梁子、智光嘴、長石壩、龍泉寺、卿家堂、金鼎山、甘家梁、大廟、馬家橋、資陽坪、河峽溪、二郎廟20個村民委員會;下設5個居民小組、157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黎梓衛。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11621117001121黎梓衛社區
511621117202220祝埡村
511621117203122太陽坪村
511621117205220兔兒梁村
511621117212220龍泉寺村
511621117213220卿家堂村
511621117214220金頂山村
511621117216220馬家橋村
511621117221220天全村
511621117222220渠河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中和鎮轄區總人口3253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624人,城鎮化率17.3%;2011年,人口出生率6.9‰,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0.5‰。 
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30455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中和鎮常住人口為17150人。

經濟


綜述

中和有較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盛產玉米、稻穀、薯類、小麥、豆、蕎子等,適宜種甘蔗、花生、油菜、土煙、磨芋等作物,茶葉、竹筍、竹材、五倍子、天麻等,且中和盛產柚子、柑桔等農副產品,特色產品有中和陳醋和板鴨,特色小吃有中和豆花。其中陳醋極有特色,遠銷各地。鄉鎮企業建材、加工等廠。
2011年,中和鎮財政總收入67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63元。 
中和鎮
中和鎮

農業

中和鎮有農業耕地面積2.4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1.6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紅苕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6532噸,其中水稻8648噸,玉米6804噸,小麥280噸,紅薯80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黃豆等。 
中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為2.7萬頭,年末存欄1.2萬頭。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0.6億元。截至2011年末,林地面積0.4萬畝,其中經濟林0.3萬畝,竹林0.1萬畝。

文化


地名由來

中和鎮因境內有中和寨而得名。

交通


2011年,中和鎮境內有雙(碑)高(興)公路過境,境內長6.5千米。境內通航河道1條,總長9.8千米,民用渡口有羅家壩口、中溪口、陳家溪、白沙河、資陽坪。

社會


教育事業

中和鎮的教育,以中和職業中學和中和小學為主,還有渠河一小,渠河二小,臨溪小學等小學。

文化事業

2011年末,中和鎮有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20個,藏書10萬餘冊。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玩龍、舞獅等。 

醫療衛生

2011年末,鎮中心衛生院1個。專業衛生人員41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5%。 

社會保障

2011年,中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24戶,人數1024人;城市醫療救助26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389戶,人數7265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60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16人;農村醫療救助11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75人次;農村臨時救濟353人次。 

郵政電信

徠2011年末,中和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個。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2個。

旅遊


歷史古迹

雙槍老太婆”陳聯詩夫婦墓。
“雙槍老太婆”陳聯詩夫婦墓,其墓地坐落在岳池縣中和鎮鎮邊的一個高高的山頂上,背倚巍巍華鎣山,面向滔滔渠江水。岳池縣政府和重慶市文聯為雙槍老太婆夫婦修建了合葬墓,墓碑上刻著“廖玉壁烈士、陳聯詩同志之墓”。墓地後面還立著兩排石碑,上面刻載著他們的革命誓詞和著作。當日雖大雨傾盆,但來此悼念的人們仍絡繹不絕。也許是人們都太熟悉《紅岩》中雙槍老太婆的傳奇故事,因此才對這一藝術形象的原形陳聯詩充滿著由衷的敬意。陳聯詩和她的丈夫廖玉壁烈士就長眠在他們故鄉的土地里,他們俯瞰著寬闊的雙槍湖,朝夕相伴著浩浩的渠江水,朝沐清風、暮浴落霞,流芳千古。
陳聯詩(1900~1960),又名陳玉屏,1900年出生於四川省岳池縣羅渡鎮一個書香世家(母系和父系都是明清時期出過翰林的大家族),岳池縣女師畢業,1923年與共產黨員廖玉璧結婚,並一同去南京就讀於東南大學,讀書時參與“五卅運動”。大學畢業后,回鄉組織華鎣山武裝起義。華鎣山武裝起義參與者(經多方查實當時起義游擊隊中沒有女性,故推測並未直接參加戰鬥)。一九二六年,我黨正是幼年時期,對於武裝鬥爭還處於摸索階段,接受了馬列主義的青年知識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黨組織的派遣;帶著妻子陳聯詩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川北華鎣山下的岳池縣。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一攬當地的民團武裝大權,和同志們一起抓住群眾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動軍閥的心理,參與了以抗丁抗糧、地方自治為旗幟的“川北民軍”起義,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我黨直接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極其險惡困難的條件下堅持了二十多年游擊戰爭,這在四川和全國都是罕見的。1935年2月23日和丈夫廖玉璧(華鎣山游擊隊主要領導人)雙雙被四川軍閥楊森逮捕,廖玉璧英勇就義。出獄后,帶著孩子鬧革命,步丈夫的足跡,任川東北臨工委赤衛隊三支隊支隊長,轉戰於岳池、武勝、合川、營山、大竹、渠縣、西充和墊江八縣的深山老林。她領導的由四十多人組成的雙槍隊,左右開弓,出奇制勝,使敵人聞風喪膽,因此“雙槍老太婆”的赫赫威名,就這樣傳遍了西南各省。抗戰開始國共二次合作,被調做統戰工作。
重慶解放后,被分配到重慶市婦聯工作,任生產部副部長。她任重慶市婦聯生產部副部長期間,因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和一批老黨員一起被強行“勸退出黨”。從婦聯出來之後,被派到小南海金戒山勞動教養院工作。一年以後,她當選為人大代表。以後,由當時的西南文聯副主席邵子南同志奔走呼籲,被調到了重慶市文聯。她又拿起了放下多年的畫筆,成為一名專業畫家。她以畫花鳥和仕女見長,尤其擅長畫蝴蝶。她畫的“百蝶圖”等曾參加全國美展,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1960年7月21日,陳聯詩讓人代她寫下了最後一份“入黨申請書”,即第42份入黨申請書。第二天,她在安靜的蟬鳴中,乘鶴遠去。1982年8月16日,《重慶日報》在頭版頭條的一篇重要文章中鄭重宣布:為地下黨老黨員陳聯詩同志平反,並恢復黨籍。此時離她“退黨”的時間,整整30年零兩個月。
劉蘭芳評書版的《雙槍老太婆》就是以她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