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中和鎮

中和鎮,隸屬於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地處雁江區東北部,東靠丹山、南連東峰、西與清水鄉接壤、北與寶台鎮保和鎮相鄰,東北與樂至縣中天鎮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7.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75千米,總面積121.76平方千米。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56012人。2011年,中和鎮農業總產值2.7139億元,工業總產值6.0704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00萬元。

歷史沿革


因鎮政府駐中和場而得名。
唐屬丹山縣。
宋屬磐石縣。
明屬資陽縣北鄉。
清乾隆八年(1743年),設中和場。
1950年,屬資陽縣第四區。
1961年10月,設中和區,轄中和、涼風、乾溝、太和、龍潭、大洪6公社,區公所駐中和場。
1992年7月,與太和、涼風、龍潭3鄉合併為中和鎮。中和鎮電子地圖

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轄中和、大聖、銅鑼、白雲、廣德、魚水、飛山、獅馬、青龍、羅家、紅光、乾溝、巨善、雷廟、金馬、龍嘴、清涼、三清、瓦蓋、方家、涼風、明月、羅漢、高字、龍虎25個行政村,中和場1個社區。
截至2020年6月,中和鎮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人民政府駐中和場方碧路100號。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12002106001121中和場社區
512002106201220明月村
512002106203220高字村
512002106204220龍虎村
512002106205220飛山村
512002106206220獅馬村
512002106207220青龍村
512002106208220羅家村
512002106209220方家村
512002106211220三清村
512002106212220龍嘴村
512002106214122中和村
512002106215220雷廟村
512002106217220銅鑼村
512002106219220廣德村
512002106220220巨善村
512002106221220白雲村
512002106223220乾溝村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中和鎮地處淺丘陵地帶,地勢東西較高,南北較低。

氣候特徵

中和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適宜多種糧食和經濟作物生長。多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日照時數125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965.8毫米。降雨集中在5—9月,7月最多。

自然資源

中和鎮境內龍潭片區地下水豐富,水質為鍶、偏硅、鈣、鎂型優質礦泉水;石料和雲母等地下礦藏遍布全鎮。農業耕地面積79364畝。

自然災害

中和鎮境內主要的自然災害有洪災、乾旱等。受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影響,全鎮受災人口715人,因災受傷人口5人,倒塌房屋32戶99間;損壞房屋間數598間,直接經濟損失159.3萬元。2009年6月29日,中和鎮遭遇特大洪災,14433畝農作物受災,倒塌房屋179間,77戶、324人受災,毀壞田土埂3676根,漁業損失14萬元;滴水岩水庫和大柏樹水庫大壩外側滑坡。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轄區總人口5743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74人,城鎮化率6.9%。總人口中,18以下10615人,佔18.5%;18—35歲11985人,佔20.9%;35—60歲23945人,佔41.7%;60歲以上10888人,佔18.9%。2011年,中和鎮人口出生率9.7‰,人口死亡率6.61‰,人口自然增長率3.0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71人。
截至2018年末,中和鎮戶籍人口56012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中和鎮農民人均純收入7209元。
2018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13個;其中,規上企業5個。
2018年,中和鎮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個數31個。

第一產業

2011年,中和鎮農業總產值2.7139億元。
2011年,中和鎮生產糧食42022噸,其中水稻12009噸,小麥5469噸,玉米14700噸;油料作物種植面積31000畝,產量3842噸,其中花生1236噸,油菜2606噸;蔬菜種植面積31320畝,產量70799噸,主要品種有榨菜、海椒、蓮藕、萵筍、茄子、黃瓜等,其中榨菜42000噸。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累計造林23368畝,共中防護林1881畝,經濟林6811畝,竹林3329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2萬株。2011年,中和鎮水果種植面積21600畝,產量43214噸,主要品種有柑橘、枇杷、梨、李子,其中柑橘40884噸,枇杷160噸。
中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中和鎮生豬出欄104877頭,山羊出欄4600隻,家禽飼養量91萬羽;畜牧業總產值20601萬元。
中和鎮漁業以養殖鯉魚、草魚、鰱魚、鯽魚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面積3.4平方千米。2011年,中和鎮漁業總產值1180萬元。

第二產業

2011年,中和鎮有工業企業12個,工業總產值6.0704億元。

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商業網點4個,職工50人。2011年,中和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500萬元,比上年增長15%;城鎮集市貿易成交額3000萬元,比上年增長6%。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郵政網點6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6千米,投遞點75個,鄉村通郵率100%。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11個;固定電話用戶7000戶,電話用戶普及率達37%,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行動電話普及率90%,比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光纜線路總長度267千米,主幹電纜達118對千米。全年電信業務收入120萬元。

交通運輸


中和鎮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種運輸方式構成的交通運輸網路。2011年,中和鎮客運總量33.5萬人次。有縣級公路2條,總長19.07千米;通村水泥路總長44.2千米;碎石路總長70千米。客運站1座,客運線路7條,每15分鐘一班,日均客運量950人次,主要發往資陽、成都。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道路總長度6千米,道路鋪裝面積0.03平方千米。
中和鎮
中和鎮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文化專業戶6個;村文化站活動中心26個,藏書3.9萬冊。
1977年1月,境內開通有線廣播站。2004年1月,開通無線廣播電台。現有廣播喇叭430隻,入戶率80%,通響率95%。
1997年1月,開通有線電視。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電視台開通48個頻道,有線電視用戶6167戶,其中數字電視用戶800戶,電視綜合覆蓋率57%。

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幼兒園14所,在園幼兒1629人,專任教師36人;小學15所(其中村小2所),在校生2793人,專任教師16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1071人,專任教師9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8.9%,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市級示範高中1所,在校生1963人,其中初中生369人,專任教師128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有衛生院1個,醫療室46個;病床96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7張。專業衛生人員112人,其中執業醫師17人,執業助理醫師17人,註冊護士13人。2011年,中和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1563人次,住院手術329台次,出院病人3012人次。2011年,中和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中和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76戶,人數443人,支出24.3萬元;城市醫療救助52人次,支出63270元,比上年減少29%。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106戶,人數2999人,支出286.6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32人,支出57.02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461人,支出93萬元;農村醫療救助84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640人次,共支出63.3萬元,比上年增長67.32%。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66.1萬元,比上年增長10%。敬老院3家,床位145張。年末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7萬人。

基礎建設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5千米,生產能力4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80%,年人均生活用水26噸。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擁有高壓輸電線路2條,用電負荷15075千瓦。年售電量累計完成1038627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7%,供電可靠率99.9%。
截至2011年末,中和鎮鎮區天然氣管線10千米,天然氣用戶580戶,燃氣普及率86%,月天然氣平均用量16000立方米。

風景名勝


羅漢洞

羅漢洞又叫羅漢寺,以前是個山寨。位於中和鎮羅漢村,始建於宋末元初,曾有“蜀之名洞”的稱譽。廟內的字型檔塔上有光緒時一首七律詩。羅漢洞懸岩上有瀑布,泉下有洞深遂,冬暖、夏涼,有石桌石凳,可容1000餘人;洞內雕有羅漢塑像數十尊;有明天順六年(1462年)鐵鐘,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重修碑記,石仿上刻有“蜀資名洞”四字,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培修廊廟。傳說大洞里有一小洞,放一隻鴨進去,能從幾十千米外的簡陽走出來。文化大革命時期寺廟破壞嚴重,許多塑像殘首斷臂,廟內文物散失。后重建廟宇,添置設備。每到初一十五,佛事活動漸漸興盛起來。
中和鎮
中和鎮

花溪谷

花溪谷發源於中江縣,流經金堂、簡陽,在雁江區保和鎮宴家壩兩河口匯入沱江。全長136.54千米,雁江區境內河道長34.4千米,已發現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多處,距離資陽城區27千米。花溪谷和平橋至白龍湖段2千米左右路段風景幽雅,景點相對集中,位於雁江區保和、中和、老君等鎮鄉,流域面積199.4平方千米,谷內幽谷狹窄,重岩疊嶂,各種動植物品種多,天然植被好,自然、人文景點多,沿岸奇坡異石,峭壁似畫,湖面平靜,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秀麗景觀。
從保和鎮兩河口到老君鎮雙河橋,是花溪河下游地區,這一段河面寬闊,河水平靜,兩岸綠樹成蔭,溪水倒映兩岸,形成“山在水中,舟在山上”的奇特景觀。
從保和鎮釣魚村踏水橋經和平橋到中和鎮羅家村三河口,這一段景色是花溪的精華,兩岸山上是通過國家林業部驗收的長江上游防護林,秋天的林中,紅黃綠葉交相輝映。過了三河口,河床陡然狹窄,寬不過十幾米,三四十米長,十多米寬的巨石隨處可見,橫卧在河道兩側,犬牙交錯。兩岸山勢險峻,林木茂密,形成四千多米長的花溪景觀。

白雲寺

白雲寺在光明山頂,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修。山腳下的花溪谷幽深狹長,谷內有“三河口”、“龍頸灣大瀑布”和“響水灘”、“白龍湖”。二十世紀,作家邵之南生於鎮西涼風鄉雞鳴山下,相傳陳子昂為資陽土主神,魂飄過此,雞鶴齊鳴,故有雞鳴山、鶴鳴山之說。

榮譽稱號


2020年6月10日,保和鎮被中共資陽市雁江區委、資陽市雁江區人民政府命名為“雁江區級最佳文明單位”。
2020年7月29日,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