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
長江上游四川段支流
沱江,長江上游支流。位於中國四川省中部。發源於川西北九頂山南麓,綿竹市斷岩頭大黑灣。南流到金堂縣趙鎮接納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條上游支流后,穿龍泉山金堂峽,經簡陽市、資陽市、資中縣、內江市、自貢市、富順縣等至瀘州市匯入長江。全長712公里。流域面積3.29萬平方公里。從源頭至金堂趙鎮為上游,長127公里,稱綿遠河。從趙鎮起至河口稱沱江,長522公里。
徠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年徑流量351億立方米,其中岷江補給約佔33.4%。水力資源蘊藏量約186.7萬千瓦。幹流長年可通木船、機動船,中下游支流多已渠化。沱江流域森林覆被率僅6.1%,為四川各河中最低者,沱江流域內有成都、重慶、德陽、內江、自貢、資陽、綿陽、遂寧、瀘州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廠多達千餘座,是四川省工業集中之地,人口密度之高冠於其他各河。沱江流域又是四川最大棉、蔗產地。
名片圖:沱江瀘州市區段
沱江是四川一條與眾不同的大河。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就算旁系支流。
沱江是長江上游支流。又名外江、中江。是四川工業城市最集中的河流。沱江河道曲折,從趙鎮到瀘州市,長522KM,比直線多出了2.11倍。沱江河床並不平坦,而是嶺壑相交,崎嶇起伏。雖不利於航運,但它卻是通航卻很早。
沱江有三個源頭。東源為綿遠河,源自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米茶坪山,南流經過綿竹市,再向西南流經德陽市、廣漢市。中源為石亭江,源自什邡市北和茂縣南的九頂山南麓,沿什邡縣和綿竹市的邊界南流,流經廣漢縣,在金堂縣境內匯合東源。西源出自彭州市北茶坪山南麓。一般認為東源是正源。三源在金堂縣趙家渡匯合后成為沱江的幹流。另外此處又有岷江分出的柏條河和青白江匯入。
沱江
江流域形狀瘦長,四邊與岷江流域相鄰,東邊與涪江流域相接,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19個市、縣、區全部在流域中,另有17個市縣部分在流域內。流域南北長約380公里,東西平均寬只有73公里。自貢。內江、大足一線是流域最寬的地方,大約有150公里;龍泉山一帶最窄,只有49公里。流域里除北端出露古生代岩層以外,其餘地區都是三迭、侏羅、白堊系的砂岩、砂質粘上岩,粘土岩互層。地震烈度不高。
沱江流域北部上游是山區,出山就是平原,然後進入丘陵。地勢自西北的東南傾斜,地質構造簡單,溪流水系發育,流域內氣候宜人,土地肥沃,耕地集中,人煙稠密,名城接踵,重鎮連綿。整個流域中生活著1740萬人,有著1694萬畝耕地。在利用天然資源方面,衣、林、枚、副、漁五業齊全;在農業種植方面,稻、薯、麥、棉、麻、菸、蔗、玉米、花生種類俱全。金堂的柑枯,簡陽的棉花,什邡的烤煙,資陽的花生,內江的甘蔗,安順的紅麻,樂至的蠶桑,無論是品質和產量都十分引人注目。
流域內交通發達,鐵路公路常與江流伴行。稠密的交通網路,聯接著果城金堂、甜城內江、鹽城自貢、酒城瀘州。創造了工業發展的條件。流域中的自貢市井鹽,古代的鹽業中心並不僅僅是自貢一處,從仁壽、簡陽、資陽、資中到內江、榮縣、富順,都曾經是鹽業發達之區。仁壽古名“陵井監”,就因為東漢天師張道陵在那裡打了一口超級深井名“陵井”,這口井直到唐宋還在大量出鹽;內江有個地名叫做“三元井”,實際上是古代三口鹽井的所在地,70年代里有一次輕微地震,那裡的一根水泥高壓電桿突然墜落到地里無影無蹤,就因為那鹽井的孔洞在作怪。
沱江流域里的工業,國內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重型機器製造廠設在德陽,規模最大的起重機、挖掘機廠設在瀘州,流域中的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鍋爐廠這“三東”,是西部能源的支柱。簡陽還有著空氣壓縮機廠和空氣分離設備廠。現在,自貢市已經成了四川的化學工業基地,最著名的大廠有鴻鶴鎮化工總廠、張家壩製鹽化工廠、碳黑廠等。瀘州市是一個化工城,因為那裡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氣礦,使天然氣化學工業插上雙翅。此外,我們還不能忘掉自貢硬質合金廠、簡陽農機製造廠、資中銀山磷肥廠。什邡機制雪茄煙廠這些舉足輕重的輕重工業。
自古以來,內江就在從事著甜蜜的事業。甘蔗在這個流域中成長壯大,早在公元8世紀的唐朝就開始了。自康熙十年起,內江就有了手工製糖的作坊,從此糖業生產就擴展到沱江上下。到了光緒末年,甘蔗種植由沱江這個基地推廣到全省120多個縣,那時光是內江就有糖坊、漏棚1400家以上,甘蔗種植面積在周圍曾達到20多萬畝,年產糖品達到7000多萬斤。
沱江流域的地底下,也有著大量寶藏。煤、油、氣這些寶貴的常規能源,那裡都不缺。著名的永榮煤田,北起銅梁、壁山,南到瀘州,面積有5300平方公里,含煤地層三迭系湯家河組岩層中,可採煤層有2~5層。資中、威遠一帶的煤儲量大約是1億噸,其中保有儲量就是0.7億噸,開發價值很大,因此在這一帶有著許許多多的煤井。威遠、自貢上下,又是石油和天然氣的誕生地,威遠氣田地跨威遠、榮縣、資中、仁壽四縣,成為潛在的能源基地。
煙和酒,在沱江流域也十分著名。沱江上游自古就營種煙葉,什邡、廣漢、彭縣的毛煙,綿竹的柳煙,很早就聲譽鵲起。簡陽、資陽一帶也是烤煙的老產區。談到釀酒,那更是沱江上下游地區的拿手戲了。瀘州老窖,蜚聲百年,本世紀初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曾經一鳴驚人,獲得金獎。現在綿竹劍南春酒廠又挖掘出唐時宮廷貢酒的秘方,恢復了唐酒的老傳統。瀘州老窖和綿竹劍南春,現已走進國內名酒“五朵金花”的行列。
名勝古迹在沱江流域里隨處可見。新都有桂湖和寶光寺,廣漢有三星堆古文化遺址,德陽有龐統墓;彭縣有龍興寺斜塔:什邡有李冰衣冠墓,金堂峽里有條“金龍船”,唐代以前的《蜀志》就有記載;資陽還是舊石器時期資陽人化石的發現地。自貢大安近年又發現了恐龍化石群。古代石刻藝術也大都薈地在這個流域之中:唐代石刻佛象在內江聖水寺、安岳都有發現;宋代刻制的榮縣大佛規模僅次於樂山;最膾炙人口的,要算大足石刻佛教造像,這個縣的寶頂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都有唐代以來的石刻,大小佛象多達5萬多尊,其中寶頂石刻佛象有1.5萬尊,建於南宋,造象規模宏大,雕刻技術洗鍊,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圓覺洞、華嚴三聖。千手觀音等是絕無僅有的藝術珍品。
流域內的工藝美術品,更是身手不凡。飲譽中外的自貢竹編“龔扇”,全用細如絲髮的竹絲精心編織,薄如蟬翼。典雅美觀。此外,自貢民間剪紙、扎染等技術,隆昌的陶瓷工藝,都在今天大放異彩。流域中著名的土產也多,如臨江寺豆瓣、內江蜜餞、安岳涼席等。
沱江發源於海拔4984M的九頂山。分三條水流東:綿遠河長180KM,中:石亭江長141KM,西:湔江長139KM,在金堂縣趙鎮附近相匯,成沱江沱江主幹流。另外,沱江源頭活水還來源於清白江和毗河,這樣它就有了5個源頭,並且,岷江水網交錯其間,流域被打亂,沱江里還流淌著岷江的水。所以,沱江不像其他河那樣涇渭分明,是一條混血的江。但最後,由於綿遠河最長,就把它定為正源。
沱江水系發育,上游有綿遠河、青白江、毗河溝通相鄰流域岷江水系,構成了沱江為不封閉流域的特點;中下游支流與幹流呈對稱性的樹枝狀分佈,主要支流有絳溪河、球溪河、資水河、濛溪河、大清流河、釜溪河、瀨溪河等。
綿遠河,綿遠河發源於九頂山南麓,沿綿竹市山區、壩區奔騰而下,在德陽市中心區穿城南去,全長133.6公里,是沱江上游正源。城區段為16.1公里。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正源,另外兩條就算旁系支流。
青白江,也又稱清白江,為沱江二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蒲陽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至彭縣長壽橋始稱清白江;繼向東,流經新都縣,至區境朱家灣,沿彌牟西北邊緣,於右岸納彌牟河水,分出馬棚堰,再流向廣漢向陽場,然後流向趙鎮,匯入沱江。
湔江,發源於龍門山脈在彭州市境內太子城峰西南,全長139公里,是沱江四大源頭之一,主要支流有彭州的白水河、白鹿河等。彭州丹景山鎮關口以上當地人通常稱為湔江。湔江分為九河,即鴨子河、小石河、馬牧河、蒙陽河、青白江等,建國后開鑿人民渠,實現“九河歸一”,使小石河(即彭州關口到什邡馬井鎮段)成為湔江流域汛期泄洪的主要河道。成都平原的泄洪河道都比較寬,200-800米之間,河床淺。湔江的另一支流從彭州葛仙山鎮、紅岩鎮出發,流經什邡的四平鄉、隱豐鎮和馬井鎮;其中,當地人把流經什邡的河段稱為“鴨子河”,彭州小石河和什邡鴨子河在什邡馬井鎮菠蘿堰附近匯合。經過廣漢南興鎮三星堆邊進入廣漢市區,流經和興鎮。鴨子河穿越和興鎮七個行政村,與石亭江匯合。廣漢市境內的湔江又名鴨子河,古稱雁江或金雁河,因每年冬季有眾多野鴨子和其它候鳥棲息於此越冬而得名。
毗河,為沱江三級支流,水源來自岷江,上段為柏條河,通過都江堰樞紐蒲柏閘分流,向東南,至郫縣石堤堰始稱毗河。自新都邵家寺入區境,流經祥福、姚渡、城廂等鎮,在祥福鎮康家渡於左岸納羊叉河水,在接龍村於右岸納西江河水,在城廂鎮沿沱村於左岸納綉川河和長流河水,流向趙鎮,匯入沱江。區境流長17.5公里,平均河寬155米,水深3.5米,比降1.32%。,過洪能力8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0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141.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34立方米/秒。毗河不僅是都江堰渠系的灌排兩用河道,而且是成都平原的主要排洪河道之一,因歷史變遷,具平原河道蜿蜒曲折、河床不穩定的特徵。由於河道比降平緩,洪期泥沙澱積,沿岸多邊灘。洪枯水位變幅大,冬春流量一般4立方米/秒,而汛期最大可達2000立方米/秒。洪水襲來,河床宣洩不暢,致沿岸常遭洪水危害,特別是區境的5個河心洲壩尤烈。毗河歷史上曾通航,木船上達灌縣胥家灣,中至郫縣三道堰、新都二江沱,下達趙鎮,進入沱江幹流。毗河是東風渠青白江丘陵灌區引用的水源,也是都江堰系統中灌區引水的水源,引取毗河水源的支渠共六條:龍門堰、幸福堰、祥福渠、粉后堰、石龍堰、溥利堰,灌溉面積26923畝。
球溪河,古稱珠溪,發源於仁壽縣北境龍泉山,長140公里,在資中縣球溪口從右岸匯入沱江,
蒙(濛)溪河,古稱大蒙溪水,發源於安岳西境山丘,長120公里,在資中縣東南蒙溪口從左岸匯入沱江;
大清流河,古稱清流溪、玉帶溪,發源於安岳縣南山丘,長122公里,在江內縣郭北鄉從左岸匯入沱江,
釜溪河,發源於榮縣北境尖山子,上游稱榮溪河、旭水河,到自貢又稱鹽井河,古稱榮溪、榮川,長146公里,在富順鄧井關從右岸匯人沱江。
石板河,又稱茅店子河,屬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長安鎮龍泉山柏樹坳西洞子。流經龍泉驛區,自人和鎮油坊村入區境,納沿河低山溝及高子庫河,基本與成渝鐵路平行,在人和鎮龍王沱偏東過鐵路,通過紅花塘,流向金堂五鳳溪,匯入沱江。流長15公里,平均河寬10米、比降5‰,過洪能力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3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9.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洪枯水位變幅大,河灣多,比降陡,最大洪水可達130立方米/秒,洪水來勢迅猛,常造成災害。
高字型檔河,發源於雲頂山支脈人和鎮青林寺,實為石板河左岸支流,在人和鎮境流過,接納沿河山溝水,至龍王沱匯入石板河。區境流長13公里,平均河寬7米、水深3米、比降5‰,過洪能力6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8立方米/秒,集雨面積9.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立方米/秒。
水磨河,發源於雲頂鎮羅家山牌坊梁子,接納眾多山溝水,繞過雲頂山後,於金堂雙拱橋出境,匯入團結水庫,再折向東北,在金堂峽口匯入沱江。區境流長9公里,平均河寬5米、水深2米,比降2‰,過洪能力4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1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2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
榿木河(又稱車家溝、沙河子,屬長流河),古名三州河、沙河。屬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文安場,自南向北,穿過成渝鐵路入區境的福洪鎮,沿河接納眾多山溝水,流經福洪鎮,入清泉鎮,至車家橋,流長1l公里;再曲折東北流,至清泉鎮秧田村,又稱車家溝,流長8公里;再北行2公里,出區境,又稱沙河子。流經金堂雲綉、龍威兩鎮,匯入沱江。區境流長2l公里,平均河寬:沙河子以上8米,以下12米,水深3米,比降2‰,過洪能力8~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
西江河,屬沱江四級支流、毗河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驛區山泉鎮北的柏楊村,流經龍泉驛區境,至八角水而出山口,稱董家河、驛馬河;再沿龍泉驛鎮東側北流,在兩河口以下始稱西江河。然後曲折北行,成為新都縣和龍泉驛區的界河。再流至石板灘和區境合興鎮新誼村,穿越成渝鐵路北行,流經龍王鎮、日新鎮、姚渡鎮,過西江河橋,至日新鎮接龍村於右岸匯入毗河。區境流長19公里,平均河寬45米、水深3.5米、比降1.1‰,過洪能力4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2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8.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立方米/秒。洪枯水位變幅大,洪水頻繁,危害頗大。1959~1965年,為緩和運力,石板灘--龍王--姚渡--金堂縣趙鎮段,曾以小噸位木船季節性通航。
湖江河,屬西江河一級支流,發源於新都縣三河場鳳凰山回龍寺,自新都木蘭鎮進入龍王鎮雙堰村,在龍王鎮龍王沱匯入西江河。區境流長4.25公里,平均河寬10米、水深2.8米飛比降2‰,過洪能力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5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
彌牟河,屬沱江三級支流,位居清白江右岸彌牟境,1975年新鑿。流向東偏北,在廣漢向陽場交界處匯入清白江。流長3.5公里,平均河寬11米、水深2.5米,比降l‰,過洪能力6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80立方米/秒,集雨面積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5立方米/秒。它與北四支兩條斗渠連通,兼有灌溉功能。
長流河,屬毗河二級支流,實為楊柳堰北流分支之一。在新都督橋河公路橋下起水,於二扒堰分水入區境,流經彌牟、華嚴、大彎,至工農堰,稱長流河,又名長連河。從工農堰至綉水友誼電站,輾轉流過工業區,接納工業廢水,此河中段又稱排洪河。友誼電站以下的城廂鎮境內的下段又稱毛家河。下段的玉虹電站至與綉川河匯口又稱趕牛河。長流河在區境流長18.5公里,平均河寬17米、水深3米,比降l‰,過洪能力8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0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立方米/秒,常年水位較為穩定。
綉川河,屬沱江四級支流,水源來自楊柳堰。楊柳堰在新都督橋河公路橋下南北分流后,又在祥福鎮的三口堰重新合流,三口堰以下稱綉川河,古稱清流河。綉川河在綉水鎮境向東流過,於玉虹鎮貫子山下納長流河水,最後匯入毗河。流長10.75公里,平均河寬20米、水深3米,比降l‰,過洪能力11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25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秒。
羊叉河,在祥福邊境綉川河右岸分水,向東流向,穿祥福鎮腹心,於康家渡匯入毗河。區境流長3.88公里,平均河寬12米,水深2.5米,比降l‰,過洪能力1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160立方米/秒,區境集雨面積5.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6立方米/秒。
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高坪鄉,經榮昌縣至天寶鄉鄧灘流入縣境,經喻寺、福集、牛灘、胡市4個區至瀘州市胡市鎮匯入沱江,其下游又名冱水河。境內流長95公里,流域面積433.46平方公里,落差53.1米,平均流量17.433立方米/秒,控灌6.5萬畝。馬溪河:發源於縣屬中峰鄉薄刀嶺叫化岩,經榮昌縣境至牛腦橋南流再入縣境;經元通、石橋、玄灘、馬溪、曹市、順河、光明8鄉,至光明鄉大巫灘附近匯入瀨溪河。縣內流長41.2公里,流域面積232. 34平方公里,落差49米,平均流量2. 47立方米/秒,控灌4.2萬畝。瀨溪河,發源於大足縣北境山丘,過榮昌縣后稱胡市河。古稱耶水、龍溪,岳陽溪,思晏江,長238公里。是沱江最大支流。在瀘縣胡市從左岸匯入沱江。
陽化河,又名資水河,古稱資溪,在資陽市北部,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中江縣石筍鄉石筍溝(一說金堂東南龍泉山),流經中江、金堂、簡陽、雁江等四縣、市、區十餘個鄉鎮,在雁江區紫微鄉兩河口(崑崙渡)左岸匯入沱江,全長133公里(一說114公里),流域面積1991平方千米,其中:資陽境內長83.7千米,流域面積1422平方千米。分水嶺高程515米,入口高程348米,平均比降1.26‰,平均流量8.52立方米/秒。資陽境內主要支流有童家河、環溪河。陽化河一般河寬20-40米,間段通航21公里。
環溪河(又稱資水河),沱江東岸支流,主幹發源於金堂縣竹篙鎮,支幹索溪河發源於樂至縣寶林鎮。市境內環溪河流長46.8公里,索溪河流長23.4公里,系洪枯水位變幅較大的季節性溪河。
絳溪河,古稱絳水、赤水,在簡陽市西部,沱江右岸一級支流。發源於龍泉山脈的仁壽縣中壩鄉牛角寨,流經簡陽三岔水庫、玉成鄉、草池鎮等地,在簡陽城區匯入沱江,全長84.7千米(一說71.5公里,一說75公里),流域面積898平方千米。其中:簡陽市境內長63.5公里,流域面積684平方千米。分水冷高程850米,入口高程381米,平均比降5.53‰,平均流量5.4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赤水河、海螺河。河道一般寬30-40米。分別從賈家片區、養馬片區接納支流海螺河、赤水河。絳溪河亦屬季節性溪河。
九曲河(資陽),在雁江區西部,沱江一級支流,發源於簡陽市蘆葭鎮,流經望水鄉,入老鷹水庫,再經老鷹鄉,進入資陽城區,在黃鱔溪匯入沱江,全長57.5千米,流域面積368平方千米。分水嶺高程445米,入口高程348米,平均比降1.69‰,平均流量3.51立方米/秒。河道一般寬10-20米。
九曲河(瀘縣),發源於隆昌市新廟鄉,從瀘縣縣屬嘉明鎮流入縣境;經嘉明、羅橋、金銀、大田、石鴨,至福集鎮匯入獺溪河。縣內流長31.2公里,流域面積135. 46平方公里,落差30米,平均流量7.58立方米/秒,控灌2.05萬畝。
意思是“產自沱江地區的爬行動物”生活在中國的沱江龍與同時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劍龍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沱江龍從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長著15對三角形的背板,比劍龍的背板還要尖利,其功能是用於防禦來犯之敵。在短而強健的尾巴末端,還有兩對向上揚起的利刺,沱江龍可以用尾巴猛擊所有敢於靠近的肉食性敵人。你能夠想象得出恐龍日光浴嗎?沱江龍的背板也是用於採集陽光的。它們就像太陽能板那樣,吸取熱量。在這些背板中血液的溫度升上來時,熱量就通過血管流遍全身,就像水在暖氣管道中流動一樣。沱江龍的牙齒是纖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們可能是在吃植物時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塊,這些石塊可在胃中幫助將食物搗碎。1974年,重慶博物館主持一項計劃,進行四川境內,自貢附近五家埧的系統挖掘工作,經過三個月的挖掘,從上部沙溪廟組的侏羅紀晚期岩層中,清理出106柳條箱,重達10噸的骨骼化石。這些標本經過董枝明研究,復原了兩具峨眉龍的骨架,一具四川龍的骨架,以及一具沱江龍的骨架。其中沱江龍是亞洲有史以來所發掘到的第一隻完整的劍龍類骨骼。
沱江幹流走向
在金堂縣境內,沱江主幹河道流經縣境西部,正源綿遠河自北向南,流經清江鎮,其三條主要支流(即北河、中河、毗河)在縣城趙鎮附近匯合,流經三星鎮、穿截龍泉山後折南而流,經淮口鎮、白果鎮、五鳳鎮五鳳溪進入簡陽市境。其他支流以龍泉山和隆盛——石龍為分水嶺,分別向北西、南東方向流入沱江。沱江多年平均入境徑流總量76.7億立方米,出境徑流總量79.4億立方米。
在資陽市境內,沱江幹流入口高程225.3米,平均比降5.51‰,在資陽市以上長345千米,流域面積11775平方千米。河道平緩彎曲,漫灘丘谷相間,一般河寬200-300米,漫灘寬300-1000米。資陽市位於沱江中游,是沱江流域的一個重要城市,人口集中,污水排放量大,由於歷史原因,城市基礎設施薄弱,尤其是污水處理設施嚴重不足,排水管網系統落後且不配套,污水有未達標就排入沱江的情況,是沱江污染源之一。沱江有機物污染嚴重,特別是枯水期,河水超標嚴重。
在雁江區,在區北部的老君鎮北入境,始為本區與簡陽的界河,至臨江鎮北入境,左納陽化河,南向流經雁江鎮(九曲河匯入)、松濤鎮、寶台鎮,南津鎮、忠義鎮,在雁江區伍隍鎮龍門村羅家壩出境,長171.5千米。流經簡陽市、資陽市兩個城區,以及十餘個鄉鎮。
在內江市境內,沱江流經資中、東興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0.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加上沱江河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度,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可開發量的21.7%。
在自貢市境內,沱江下游段流經市境127公里。釜溪河為沱江在市境的主要支流,其上游有旭水河、威遠河注人,流域總面積為3490平方公里。沱江幹流南向流經大安區的永嘉鄉、廟壩鎮、牛佛鎮、回龍鎮岩槽,進入富順縣境內。在富順縣境內,南流經獅市鎮、縣城東湖鎮,下游右納釜溪,轉為東南流,經琵琶鎮,安溪鎮、趙化鎮、萬壽鎮、懷德鎮、長灘鎮境內。
在瀘州市境內,沱江從富順縣流來,在瀘縣的海潮鎮小柏村入境;沿瀘縣與江陽區邊界,經海潮鎮、通灘鎮,進入龍馬潭區,沿龍馬潭區、江陽區邊界,經胡市鎮,左納瀨溪河,經安寧街道、紅星街道,在小市街道東南匯入長江。瀘縣境內流長34公里,水域面積0.94萬畝,流域面積355.66平方公里,落差17.33米,出境處平均流量463.6立方米/秒。
沱江的發源地,是四川盆地西北緣的九頂山,又名茶坪山。這座山裡的東、中、西三處分別流出許多溪流,逐漸匯成三條較大的支流:西邊一條湔江,長139公里;中間一條石亭江,長141公里,東邊一條綿遠河,長180公里;它們匯合在金堂趙鎮附近,才正式成為沱江幹流。因為綿遠河最長,所以現在把它定為沱江的正源,另外兩條上源支流就算旁支。沱江的上源五支有許多不同的名字,如毗河又叫郫河、毗橋河和前江,湔江又叫半淙水和中江;石亭江又叫妥江、沉犀江和后江,綿遠河又叫綿陽河。《漢書·地理志》中,就記載了它們的情況。當時湔江稱為湔水,出自綿縣玉壘山;石亭江稱為雒水,出自雒縣章山;綿遠河稱為綿水,出自綿竹縣紫岩山。這三條河從深山走出的地方,都形成比較大的沖積扇,我們的祖先們就模仿岷江都江堰那樣,讓水流象一把摺扇似的分成許多股,化為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湔江山出口處名叫堋口,在歷史上水流曾被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最多時竟一分為九;清末民初就建有湔江堰;石亭江出山口處名叫高景關,清代就將水流引作三股,建成朱家堰、李家堰、火燒堰,民國時合稱朱李火堰,綿遠河出山口處名叫漢旺場,清代形成綿江堰,以後發展為官渠堰、宋家堰、硼砂堰,民國時合稱官宋硼堰。這些引水渠,與平原上的河道差別不大,經常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變化多端,與現代引水工程有很大的不同。沱江在金堂峽河段:古代稱為金堂江,以下又稱中江。過了金堂峽,進入漢代叫做牛縣的簡陽,所以江名又稱牛水或牛江,唐代那裡又稱雁水或雁江。接著,江流通過資陽、資中縣境,古代又有資江之名。資中縣東南江邊有個唐明渡,相傳安祿山造反時,是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擺渡的地方,這段江流又稱珠江。接著,沱江又流過內江,包圍城市繞了半圈,留下李白的著名詩句。接著流過富順縣,那裡的江名又稱金川,宋代方誌上稱力釜川,釜就是鍋,說江流環繞縣城,很象一口鍋。沱江兩岸崩落的大石留在江心裡,叫作“三台七曜石”,實際上那是七塊巨石分為兩層,也算是古代的一處名勝。接著,江流到達瀘州,匯入長江,在瀘州,晉代《華陽國志》提到江中有“大闕、小闕”,那可能是十分巨大的礁石。相傳沱江匯入長江之處,江面十分寬闊,夏天漲起了洪水,“兩江環合,瀰漫浩渺”,好象大海一般,瀘川人把這種景色稱為“海觀”,而且曾在江邊蓋起了一座海觀樓。據說《封神榜》里的周朝大官尹吉甫就生在那裡。尹吉甫的兒子尹伯奇,因為忍受不了後母的虐待,曾在山腰一塊大石上作曲彈琴,抒發心中的悲憤,最後跳進江中自盡。那塊石頭後來稱為撫琴台。由於諸葛亮《出師表》里有“五月渡瀘”這句話,於是後人在瀘州江邊上修起了一座渡瀘亭:東面的堡子山。又稱得功山,相傳是諸葛亮渡江前紮營的地方,山下有條小溪,名叫馬謖溪,相傳馬謖的部隊就駐紮在那裡。不過,從宋代起,考古家們研究過孔明渡瀘的地方,大家都認為他渡的是金沙江,而不是這條沱江。
它從綿遠河的頭算起,總長634公里;計算下來的流域面積是2.78萬平方公里;幹流平均比降是3.35‰;天然落差有2354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是455立方米每秒。匯水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有60條。
沱江源頭處的九頂山,屬於北東向的龍門山脈中段,主峰獅子王高程4982米,高出成都平原4400米以上。龍門山脈因為嚴格受著秦嶺褶皺帶、華夏系褶皺斷裂帶的控制,山脈的排列走向與大地構造的走向完全一致,亦步亦趨。在地質史上距今80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中,山岩被強烈地推掩,於是形成一系列“飛來峰”,使山形更加特異。古代稱為玉山,不知有多少詩人為它吟詠過美妙的詞句。杜甫詩中有:“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岑參也曾高吟過:“玉壘天晴望,諸峰盡覺低”“曠野看人小,長空共烏齊。”
沱江上源三大支流順著地勢橫切大地構造,由西北向東南進入四川盆地,挾帶著由龍門山前的大量砂石,堆積成了一層又一層的沖積扇,逐漸成為成都平原這塊天府平疇。在中低山區行進的上源支流一路上河谷狹窄,岩坡陡峻,有些河段水面寬度只有10~15米,加上河道中跌水和深潭,一個接著一個,使水流十分湍急,一股勁飛流濺沫、滔聲振耳。江流出水以後,進入成都平原區,河谷突然展寬,水流突然變緩,水中沙石停積下來,造成砂礫石河床,河谷的寬度有些段落達到一兩公里。河低比降以綿遠河為例,平均是2.5‰;而下段沱江幹流平均只有0.43‰。
沱江上也有“三峽”,但像像長江三峽那樣集中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上中下游。上游的金堂峽,全長13公里,平面像像一個大“S”形,左邊是炮台山,右邊是雲頂山,兩岸山岸高聳,江面最寬時也只有200米。峽谷里有座三皇廟,據說古代廟裡的神象滿臉都是疙瘩,猙獰可畏,如今那廟字久已不存,據學者考證,這座廟裡供奉的神,實際上是春秋時期的蜀王開明。相傳那時蜀國受到嚴重水災,民不聊生,這位蜀王左腳一蹬,右腳一踹,打開了這道金堂峽,於是平原上的幾尺深的漬水,全由這道口門排泄出去,恢復成安居樂業的天府之國。現在炮台山和雲頂山的半腰岩石上,一邊還留下一個開明的腳印,看上去比平常人的腳要大一倍。金堂峽的進口有個趙鎮,出口有個淮口鎮好像象在為這道鐵門坎擔任守中游的一峽,名叫月亮峽,座落在資中登瀛岩到歸德鄉一段,全長21公里。這裡已是盆地丘陵區,雖然兩岸岩玻陡峻,但山崗不高,出露的岩層屬於株羅系的砂岩與粘土岩互層。因為岩層基本水平,而砂岩所夾雜著的粘上岩又比較軟弱,風化起來更訣,於是搶先剝落下來,成為凹腔,上面的砂岩層就成了空中樓閣,象頂板一樣懸著,成為天然洞穴。砂岩內部本來有多裂隙,在失去下部支承之後,往往因懸吊部分岩板重量太大,於是沿著裂隙崩坍下來,流在江邊,流向江心。於是江岩就堆積了一塊又一塊的巨石,大的比一間草房還大。在月亮峽里,洪水時期間江面寬度只有130到200米,江上灘多流急,行船困難。宋代詩人范祖禹寫了一首詩描寫過這種情景:五月江流萬里灘,迅如飛電劈群山,荊雲峽雨須更過,白帝江陵朝暮間。這一峽里,也有一個登瀛岩水文站,負責水文觀測工作。
下游的一峽,名叫石灰峽,又名青山峽,在富順安溪場附近,只有一公里多長,在沱江三峽中是個小弟弟。它切斷平行薄刀嶺、龍貫山的條形山體,形成峽谷。但這裡桌狀山崗並不高峻,相對高差在200米左右,江流也比較開闊,谷寬300米左右,因此看上去已沒有前面兩峽那種雄渾的氣派。
應當特別指出,沱江穿出金堂峽之後,進入盆地丘陵區,河道就一波三折,迴腸九曲。建國后修建的成渝鐵路有一大半沿著沱江右岸行進,雖然步步不離江濱,卻要不斷地裁灣取直。五鳳溪車站前後、沱江就蜿蜒成一個“w”形,下面又接著幾個“S”形,養馬河與石橋鎮兩個車站之間,鐵道雖是一條直線,江道卻是一個大的“w”字;在簡陽模範鄉(黃家灣)貓貓寺,江流竟然曲折成為一個繩套,那裡的7.5公里長的大河曲,走直線不過是400米,現在已經利用這一自然條件修了一座貓貓寺水電站。在資陽忠義鎮(訪弘)王二溪那裡,沱江不但彎成S形,而且兩邊都有繩套似的河曲,4.5公里的河道,直線距離不到300米,現在那裡也建成了一座王二溪水電站。著名的內江城也是河曲所經之地,從三元井到號誌口,直線不過一公里,而沱江卻一步三搖,繞行了11.5公里。
從趙鎮到瀘州沱江幹流的彎曲係數,這段江流全長502公里,天然落差有214米,彎曲係數平均是2.11;也就是說,河直全長要比走直線多出2.11倍。在貓貓寺那一段,彎曲係數高達30;石盤灘到龍門鎮這一段,彎曲係數是7.9。
九曲迴腸的沱江,給行船多走了不少冤枉路,但也有些好處,對防洪、發電有所幫助。因為河曲多,洪水索回百折,漸漸減緩流速,所以河槽就有了一定的調蓄能力,減少洪水向兩岸泛濫的危害。1981年7月的大洪水,幹流河槽里每公里滯納水量多達300~600萬立方米,延緩了洪水傳播的時間。
沱江幹流除了“三峽”是狹窄的V形河谷以外,其餘段落河多半寬淺。資陽以上,河谷的寬度起碼是一公里;資陽以下,河谷漸漸窄狹,寬度大約減少了一半。這種上游寬、下游窄的現象,有點不合常規。但到了下游,河谷又真正增寬。河道上的邊灘並不對稱,最寬的邊灘可以到200米。有些段落還有許多河心洲壩。沱江還有一個特色是灘沱相間出現,遇到淺灘枯水時,江水只有1米深;可是遇到深沱。水深一般是15米以上,最深的一處達到35米。淺灘的長度一般在500米以上;而深沱長度一般不到200米。航運部門統計過,沱江幹流上,光是險灘就有230處,內江市所轄的河段,平均1.6公里有一處險灘。
沱江流域屬亞熱帶溫濕天氣,全流域多年平均空氣溫度為17.1℃。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上游山區約為1200~1700毫米,上游廣大把土地整平區900~1500毫米,中下游連綿小山區約870~1100毫米。降水量集中於6~9月,約佔整年70%左右。綿竹縣天池鄉站1978年年降水量2363.6毫米,是全流域的最高記錄。流域內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上游各地最小年的年降水量通常是550~1100毫米,中下游為520~800毫米,大多在600~750毫米間,以金堂縣三皇廟站1969年年降水量518.7毫米為最小記錄。天池站1995年24小時降水量447毫米,三日降水量673毫米,是沱江流域該兩時段最大記錄。
沱江上游山區首要天幹流多年平均年徑流量分別是:綿遠天河王場4.61億立方米,石亭江高景關站6.73億立方米,湔江關隘站7.14億立方米。上游廣大把土地整平地域流域不關閉,有自岷江引入水量補給,據毗河石堤堰水文現象站以及蒲陽河新橋水文現象站所測資料不完全計數,年引水量靠近25億立方米。結合廣大把土地整平及龍泉山戔戔間徑流,沱江上游各部分來水於金堂峽以上彙集后,三皇廟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達76.4億立方米,下游控制站李家灣增至129億立方米,加上李家灣站以下區間徑流,至沱江口全流域的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140億立方米。因為沱江流域靠沿岸的工礦企業成長較快,大量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河道,致使沱江水質惡化嚴重。
徠據1981年四川省水文現象總站等單位分段多組水樣監視檢測結果,即發現耗氧量及氨、氮無論均值還是極值都大大超過地面水標準,乃至江中有機物綜合評價切合國家一、二級水質標準的河長,僅占介入評價河長的41.9%。在評價的總河長中,屬水質傑出的河長只佔1.8%,大部河段水體中酚、氰、砷、汞、六價鉻等的檢出率均超過標準50%以上,簡陽至內江段屬嚴重污染(四類)等,可見沱江流域內水質受污染狀態嚴重。沱江流域在四川省屬弱產沙區,李家灣站多年平均年輸沙模數為503噸/平方公里,幹流各控制站的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別離是:三皇廟站582萬噸,資中縣登瀛岩水文現象站892萬噸,李家灣站1170萬噸。
沱江上游山腳與廣大把土地整平瓜代帶屬龍門山暴雨區。因為流域形狀狹長,一般環境下,暴雨分離,幹流及各支流洪水錯開,洪水峰形較胖,但如果遇暴雨籠罩面積大或者持續時間長,中、下游洪水與上游洪峰遭受,則造成幹流較大或者特大洪水,如1981年7月,沱江流域中、上游同時發生暴雨,11~14日累計,上游廣大把土地整平地域多處雨量超過了300毫米,李家灣站以上的流域平均雨深達網易毫米,幹流三皇廟水文現象站14日洪峰流量8110立方米/秒,超過了調查歷史最大洪水(1840年)。三皇廟站以下,沿程又有支流及區間洪水匯入,至登瀛岩水文現象站,於14日15時洪峰流量達到14000立方米/秒,李家灣水文現象站16日最高水標位達273.26米,洪峰流量達15200立方米/秒,僅低於1948年(水標位273.67米,相應流量16200立方米/秒)及1898年月歷史最大洪水(水標位275.35米,相應流量18600立方米/秒)。沱江流域支流上澆灌引用水量大,一年中洪、枯水量相差很大,在降水量較少的冬季,缺少地面徑流補給,枯水流量很小,有時甚或者斷流,幹流李家灣站多年平均年最小流量32.5立方米/秒,1978年3月最小流量僅6.72立方米/秒。
沱江流域內建有各類蓄水工程12萬餘處,其中大型水庫1處,中型水庫28處,小型水庫1811處,石河堰7609處,山平塘11萬多處。此外.還有電力提灌站4536處,總裝機容量20多萬千瓦,其中幹流上就有電力提灌站451處,揚程21~50米和51~80米的各佔1/3。
沱江水利研發較早,引溝渠、堰設置設備擺設較多,自宋朝起即有引綿遠河水灌田的記錄,明、清及平易近國期間,渠、堰設置設備擺設都有結果長。上游廣大把土地整平中保留下來並經改造后至今仍繼續使用的較大古堰如:綿遠河綿竹縣官宋硼堰(官渠堰、硼砂堰、宋家堰的合稱)、石亭江古堰,湔江彭縣湔江堰等;在中下游連綿小山地域,除引水工程外,還多建有小山塘蓄水。但這些個工程蓄、引的水量都很小,控灌面積不足,鄰界間發生沒燒開過的水利紛爭。開國后,沱江水利事獲得患上新的全面成長,在整治原有渠堰的基礎上,1953年起頭引用都江堰內江水域蒲陽河水源開始建築人平易近渠(初稱官渠堰)。按1985年計數,人平易近渠天乾渠在本流域的澆灌面積已達132萬畝。
上游另一引水工程春風渠(初名東山灌渠)始建於1956年,由都江堰內江水域府河引水,1980年全面建成。其北乾渠、東乾渠的澆灌面積就達52.2萬畝。至1985年,沱江流域內已開始建築中型水庫23座包括雲三岔等囤蓄水水庫),合計總倉容8.28億立方米,蓄水澆灌面積134.6萬畝。按照1980年的計數,流域內的中、小水庫,各型天乾渠道及利用各種排灌等水利的蓄、引、提的總水量達55億立方米,澆灌總面積1042萬畝。沱江流域內最先的水電研發,屬1935年建成的金堂縣玉虹橋水電廠,裝機容量為40千瓦,位於清白江楊柳堰。開國后因渠系改造,此廠已廢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修建了人民渠。這條引水長龍的龍頭浸在彭縣慶興鄉,吸的是青白江的水,自西向東橫切沱江上游三支,沿途發出千支萬脈,把岷沱兩江的水送往平原東北部,接著穿過龍泉山,進入涪江流域,使古老的天府陸海,延伸到更遠之處。
把沱江幹流的水,大規模地用到農田灌溉上去,是建國以後的事。因為沱江沿岸的田地要比江水高出60~80米,千百年來,這種田高水低的客觀形勢,使沿江人民望洋興嘆,儘管大旱之年田裡幹得裂開大口,禾苗幹得垂頭枯萎,人們望著滔滔江水卻無可奈何。60年代發展了機電提灌,才破天荒地地用離心泵、水輪泵把江水抽到高高的山坡上去灌田。1967年,在金堂淮口九龍灘修成一座電灌站,安裝了5台310~380干瓦的電動機,相應帶動了5台水泵,把沱江水一抽34米高。到了70年代,把這裡算作一級站,在更高的地方修了兩個二級站,從一級渠道中抽水,再提高13米。送入高田。不久,又在山頂附近建站,從二級渠道中抽水,使江水第三次提高11米。這樣,九龍灘電灌站就分成三級,一共把江水提高了58米,解決了20萬畝農田的灌溉問題。80年代里,在九龍灘那裡修起了水電站,就不用再從遠方送來提灌電力了。
除了九龍灘電灌站。在沱江幹流上還修建了簡陽的雞公山,資陽的大洪場。內江的圓山頂和白馬等電灌站。值得一提的,是隆昌的石盤灘水輪泵站,它不但是沱江幹流上第一座河床式水輪泵站,而且還是四川省內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型提水工程。1972年開始,在沱江石盤灘修了一道9.2米高的砌石攔河壩,把沱江攔腰截斷,左端設置一座船閘,讓來船隻支從這一孔道出入;在左岸下側修建水輪泵站的前池和泵室,一共安裝了25台川100一15型水輪泵。利用緊束在引水道里的江中急流,衝動泵底水輪,帶動上部泵身抽水,把江水抽到73米的高處。工程在1975年建成。按照設計,每秒鐘可以抽水5立方米,在中等乾旱年裡,每年可以提水9057萬立方米,灌田22萬畝以上。
灌溉方面,因為要耗費大量動力、能源或水量,一般面不是很大。所以,簡陽沱江兩岸的大片農田,一直是個老旱區。建國后修建的東風渠,雖然引用都江堰水源解決了平原區西南隅的灌溉問題,但因有龍泉山的阻隔,未能把水送到南邊的旱區來。1972年,簡陽人民經過兩年的努力,征服了龍泉山這隻攔路虎,打通了長6公里以上的龍泉山隧洞,實現了延伸東風渠到盆地丘陵旱區來的願望。
三岔水庫,在簡陽三岔壩,建有一座大壩,18座副壩。蓄水容積總共達到2.3億立方米。水庫的大壩是一種新型的“石渣壩”,利用開山採石和開挖壩基出的帶石渣土,採用震動碾壓方法填築而成。石渣壩從河谷底部算起,有35.5米高,壩底有990米長。1975年動工修建,1977年基本完成。現在這座三岔水庫,經過多年經營,庫中高地已成為浮在水上的孤島,上邊密植果木花卉,使庫區變成一個新生的人工湖泊。湖光山色,吸引了不少遊人。20世紀80年代初闢為旅遊區,命名“三岔湖”。
沱江流域內的知名水庫,還有長葫兩庫,它們都座落在支流威遠河上,70年代中先後建成。上游一個是:長沙壩水庫,蓄水容積4570萬立方米,大壩是修建較早的漿砌條石溢流拱壩,最大壩高52.8米,壩頂弧長174米,中心部分溢流段弧長62.9米,長沙壩拱壩由四川省水利勘測設計院設計,曾獲四川省優秀設計獎。下游一個是葫蘆口水庫,蓄水容積7580萬立方米,大壩是漿砌條石重力壩,最大壩高71米,壩頂長215米。因為壩底基岩中有一層易於滑動的泥化夾層,對大壩的穩定十分不利,設計院在設計時曾採取了鋪蓋壓重、錯固、灌漿等多種措施來處理。由於設計審慎,施工精心,曾被評為70年代全國水電十大“雙優”工程,1983年又榮獲國家銀質獎章。長葫兩庫的水,除了保灌自貢、威遠一帶農田以外,主要為四川化工城自貢市提供寶貴貴的水源。
沱江右岸有支流絳溪河、九曲河等,在其上游建有三岔水庫、石盤水庫、張家岩水庫、老鷹水庫等四座大、中型水庫,總庫容3.495億立方米。
沱江左岸有支流陽化河,在其二級支流卷洞河上游建有東禪寺中型水庫一座,總庫容1075萬立方米。陽化河上,其在二級支流卷洞河上游建有中型水庫──東禪寺水庫一座,總庫容1075萬立方米。在絳溪河幹流上游建有大型水庫──三岔水庫一座,總庫容2.18億立方米;在支流赤水河上游建有中型水庫──石盤水庫一座,總庫容6960萬立方米;在支流海螺河上游建有中型水庫──張家岩水庫一座,總庫容1450萬立方米。三座大、中型水庫總蓄水量2.68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261.27平方千米,是都江堰東風渠龍泉山引水工程的骨幹充屯水庫,控制灌溉面積78.96萬畝。九曲河幹流上游建中型水庫──老鷹水庫一座,總庫容3670萬立方米,兼有灌溉和城市供水功能。
沱江流域水能理論蘊藏量共有153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部分有26萬干瓦。根據最新規劃,已提出幹流上的23級開發方案,總利用水頭172米,已經投入建設或建成的現力8級。開發潛力仍然很大。
水資源利用的重大項目,還有水力發電。水電開發要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水量,二是水頭。沱江中下遊河道比降不大,似於缺乏發電水頭,但它迴腸九曲,給人以可乘之機,如果裁彎取直另開引水道,結合低壩引水,就可以把水頭加以集中,創造出新的開發條件來。於是從60年代起,曾經在水利規劃的基礎上,吹起了沱江水電開發的號角。
最早修建的幹流電站是貓貓寺。這一電站1964年底動工,1966年7月第一台25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投產運行,到1967年4月共裝有3台機組,總容量7500千瓦。1981年又增加一台650千瓦機組,容量達到8250干瓦,電站開發形式是修建攔江低壩,同時利用河曲裁彎引水。攔河壩高4.5米,壩頂長324米,引水渠長300米,進水口在河曲上游,發電廠房布置在河曲下游。電站設計水頭6.2米,引用流量每秒174立方米,年平均發電量接近5000萬千瓦小時。
與貓貓寺條件相似的幹流電站還有五二溪,60年代曾經動工興修,中間幾次停工,一直到1985年底才最後建成。建有攔河壩高13米,長323米,引用水頭7.4米,引用流量每秒110立方米,安裝3200干瓦機組兩台,平均年發電量。200萬萬千瓦小時。
現已動工的幹流電站,還有總容量7500千瓦的石橋、10800千瓦的南津驛、12000千瓦的五里店、12800千瓦的黃蓄浩等。九龍灘電灌站、石盤灘水輪泵站也逐漸改造成水電站。
資陽市沱江河道上建有簡陽石橋水電站、雁江南津驛水電站、王二溪水電站攔河大壩三座。
金堂峽
瀘州沱江大橋
瀘州沱江百子圖橋
瀘州沱江龍溪橋
瀘州沱江高速公路橋
資中沱江大橋
2001年3月1日沱江河簡陽段氨氮指標超標40—50倍,資陽段超標20倍,沱江沿岸出現大規模死魚現象,自來水呈現異味。2001年3月2日,省環境監察總隊、污控處、建管處和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等相關部門組成的三個調查小組緊急奔赴沱江,對沿線污染進行拉網式調查。由川化集團違法排污導致沱江特大污染事故的公共衛生事件終於浮出水面。簡陽市環境監測站作出判斷:氨氮含量嚴重超標,氨氮污染是沱江簡陽段死魚的主要原因。3月28日,記者從省環保局獲悉,此次沱江嚴重污染事故導致沱江沿岸死魚50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沱江生態受到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