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江

內江

內江,古稱漢安,美稱甜城,是孔子之師萇弘和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故鄉,內江屬於四川省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東鄰重慶,南界瀘州,西連自貢、眉山,北鄰資陽;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南、西南面有低山環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內江市幅員面積5385平方公里,管轄2個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2018年戶籍人口411.77萬人。 2020年,內江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1465.88億元、同比增長3.9%,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1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內江常住人口為3140678人。

內江風景秀麗,名勝眾多,有被譽為“立體史書”的隆昌古牌坊群、號稱“川中第一禪林”的聖水寺、佛教古剎西林寺、重龍山摩崖石刻、東林寺的千手觀音、“巴蜀四大文廟”之首的資中文廟、始建於明代的資中武廟,以及威遠穹窿地貌、喀斯特奇觀聖靈山溶洞、九曲十八彎的甜城湖、觀鳥基地古宇湖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

內江十賢人,是內江歷史人物的傑出代表,萇弘(孔子之師)、趙雄(抗金名相)、趙貞吉(文淵閣老)、范崇凱(巴蜀狀魁)、趙逵(天子門生)、駱成驤(清代狀元)、丈雪通醉(一代高僧)、喻培倫(辛亥先烈)、張大千(國畫大師)、范長江(新聞巨子)。

內江概況


內江市(又名甜城)位於天府之國的東南部,坐落在美麗富饒的沱江之濱。內江市位於四川東大門,東連重慶,西接成都、資陽,南扼自貢、宜賓、瀘州,北通遂寧、南充,成渝鐵路、內昆鐵路在這裡接軌,成渝高速公路、內宜高速公路在這裡匯合,公路密度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通車里程達3149公里,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有“川中樞紐”、“川南咽喉”之稱。是川東重鎮、四川省規劃建設的8個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東經104°15′--105°26′,北緯29°11′--30°2′。全市幅員面積5386平方公里,耕地18.56萬公頃。現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隆昌縣、威遠縣,共3縣2區、87個鎮、24個鄉,2001年末總人口420.06萬人,其中城鎮聚居人口73.49萬人。四川省轄市,重要棉、蔗產區和蔗糖工業中心,素有“甜城”之稱。北周置中江縣,隋改稱內江縣。1951年劃出內江縣一部分設地轄市。1985年升為地級市。市境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區,氣候溫暖,附近地區棉花及甘蔗種植集中,以製糖為主的食品工業和紡織工業在全市工業中佔有突出地位。年產食糖約佔全省的一半以上。併產櫻桃、梨脯、桔紅、瓜果等50多種蜜餞,120多種糖果和40多種甜製品,密餞暢銷省內外。機械和化學工業也具有一定規模,尤以農業機械、醫療機械為重要。市內有聖水寺、桂湖、大洲勝景等名勝古迹。
市人民政府駐市中區。
內江市郵政編碼:641000,代碼:511000,電話區號:0832,車牌編號:川K,拼音:Neijiang Shi。

交通


內江
內江
內江是川東南乃至西南各省交通的重要交匯點,是四川省僅次於成都的第二大交通樞紐。交通四通八達,除航空外,鐵路、公路,內河和管道運輸俱全。鐵路有成渝、內昆、資威、隆瀘鐵路縱貫南北;公路有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在內江匯合成“T”字形,並有省道遂筠路、資瀘路、隆雅路等幹線公路通過,41條縣道公路將全市兩區三縣串連在一起,132條鄉道公路縱橫交錯於全市112個鎮(鄉);內河航道現有10條,通航里程達416公里,有74個鄉鎮通水路。內河航運以沱江為主,沱江自西入境,流經境內四個縣市、下游到瀘州與長江相通。
在一些景點景區里會有為方便遊客遊玩而準備的觀光車,一般能坐十到十二個人,車票也不算貴,不失為一好的交通工具。
內江市境內有成渝線、內昆線、隆瀘線、資威線四段計營運里程190千米,火車站19個。成渝線西起成都,東達重慶,全程505.06千米。自147.796千米處進入內江市,經資中縣、市中區、東興區、隆昌縣出境,境內全長119.062千米。內江至昆明鐵路自成渝線內江站重慶端道岔(220.34千米)接軌引出。境內長22.275千米,設內江南站、凌家場站。資威線自成渝線資中站重慶端道岔(190.376千米)接軌引出,經宋家鋪抵威遠縣坭河。正線長29.3千米,站線長2.7千米。建橋樑3座,隧道1個,涵洞65道。
重龍山
重龍山
內江市東南連重慶市,西北靠資陽市,南接瀘州、宜賓、自貢,東北通遂寧,西南與樂山接壤。成渝、內宜、隆納三條高速公路,成(成都)廣(廣州)公路、川鄂(湖北)公路、川雲(雲南)公路、內宜公路縱橫境內。境內國道幹線(高速公路)149.2千米,國道134.3千米,省道152.2千米,縣道89.3千米,跨地區縣道境內段303.3千米,縣內縣道394.5千米。成都距內江為172公里,全程為高速公路,需時約2小時。成都城北客運中心每天都有發往內江的班車,每20分鐘一班,票價為50元左右。
由四川省和當地共同投資300多萬元新建成的這座岸線長700多米,寬20多米的碼頭,是目前內江市建在沱江邊的最大客貨運碼頭。該碼頭從2005年5月開工修建,到今年7月21日竣工。新建成的碼頭既方便了當地市民乘船、過渡和貨物裝卸運輸,同時又集防洪、交通、城市景觀等為一體。

高校


內江
內江
內江師範專科學校
四川統計學校
內江教育學院

歷史沿革


內江
內江
據史料記載,內江市(含1998年2月新置的資陽地區)是一個開發早,歷史悠久之地。歷史可追溯至遠古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就其歷史演變進程到民國止,大體可分為以下7個時期:遠古時期內江市地處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區的沱江中游,土地豐腴,經濟開發較早。據1951年出土的“資陽人”頭骨化石和其他一些石器,陶片及植物標本等文物證實,約在距今3.5萬年至4萬年前,今內江市所在沱江流域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並逐步形成了原始部落群體。故有今資陽、資中地區為堯時資國封地之說華夏歷史進入到周王朝,今內江市已分屬於古蜀,巴兩國,由於蜀國與周王室臣屬關係的確立,也推動了蜀中今沱江流域地區人民同周王朝的聯繫。春秋時期出生於今沱江之濱王二溪的孔子師、周大夫萇弘便是明證。簡陽市1975年─1982年間數次出土的周代銅壘、戈、矛、劍等器具和銅錢,表明了該地在春秋戰國時代,已是古蜀國的軍事重鎮了。
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秦平定蜀侯叛亂,同時派張儀東滅巴國,分別改置蜀郡、巴郡。今內江市隨之納入秦國版圖,並成為巴、蜀兩郡往來聯繫的通道。
內江
內江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大一統的封建專制王朝,今內江市也作為秦帝國在巴蜀地區一部分得到相應的開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巴蜀平定,全國復歸統一。后經文、景之治,漢武帝繼位,開疆拓土,加大了西南邊境開發的力度。從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到東漢順帝永建年間(公元126─131年)在今沱江中段先後建置了以今資陽市雁江鎮為中心的資中縣,以今內江市市中區西化龍山麓為中心的漢安縣,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經濟第一個發展時期。據《化陽國志》等文獻記載和數以百計的漢墓發掘文物證實:今內江市的鐵山(威遠西北)之鐵、牛革卑之鹽,資水(即沱江)沿岸的桔柚,就成批通過資水運往成都;高祖十年(前197年)由蕭何監造的未央宮東閣磚也到資中(今資陽市)落戶。元康元年(前105年),特製的“資中城”銘文漢磚亦在資中問世。《華陽國志》還說:“漢安縣,郡東五百里,土地雖迫,山水特美好,宜蠶桑,有鹽井魚池以百數,家家有焉,一郡豐沃。”順帝永建五年(公元130年)修築漢安棧道,進一步溝通了漢安同益州成都的經濟聯繫。史料表明:兩漢時今內江市的農牧漁蠶業和冶鍊、制陶、井鹽、建材、建築等手工業都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沱江流域的沃土孕育了沱江人,辭賦家王褒、名臣董鈞、治黃水利專家王延世就是當時從這裡成長起來的。這種相對安定的局面,一直保持到蜀漢景輝五年(263年)司馬昭派兵滅蜀時為止。
內江
內江
兩晉南北朝時期兩晉秦始元年(266年),司馬炎稱帝,內江市盡入西晉版圖。自惠帝永平元年(191年)起,北方“八方之亂”和關西人起兵么晉,迫使大批關中士人、關西流民入蜀謀生求食,從而引發了牛革卑、資中、漢安本土居民的向外大遷徙。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巴人李特據蜀建號,次年(304年)其子李成稱帝,國號大成,南方僚族人乘機北侵,漢安縣全境為“夷僚”所據,縣人離家隨縣衙僑居異地;同時縣政荒蕪的資中縣,亦因戰亂頻繁,名存實廢;極度動蕩的牛革卑縣,改隸蜀郡,今內江市陷入長達200年的災禍之中。
西魏廢帝二年(553年)平蜀,中央政權控制力量逐步南進,一面復建地方政權,一面對僚人招撫。當年的牛革卑縣(兩年後更名陽安縣)境西南隅新置資州,負責南進安撫工作。北周武帝建德四年(575年)在今安岳、樂至縣增新置普州和安岳、永康、多業諸縣。明帝武成二年(560年),資州南遷至漢資中縣故地新置的資陽縣城;武帝保定年間(561─565年)又在今資中縣重龍鎮置盤石縣;天和二年(567)再在漢安故址置中江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更名內江縣)。荒廢已久的沱江中游地區,終於又得恢復重建。
內江
內江
隋唐五代兩宋時期:581年隋文帝取代北周稱帝,不久滅陳,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奠定了蜀地經濟恢復的基礎。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637年,唐太宗即位,實現了貞觀之治。飽經戰亂之苦的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終於形成了資州(隋文帝開皇七年[587]治遷盤石縣)、簡州(隋初新置,治陽安縣)普州三州共同治理的穩定發展局面,並步入了歷史上第二個經濟特久繁榮時期。從廣泛分佈於今內江市各區、市、縣盛唐、中唐期間開鑿的數以百計的摩崖石刻造像題記和寺廟碑記證明,沱江流域中部地區當時的經濟、文化都已達到新的水平。
五代前後蜀時期,中原朝代變動頻繁,但蜀境還是相對安定的。965年,宋太祖定蜀后,今內江市的經濟狀況較唐五代時期繼續發展提高,今資中、資陽、安岳等縣、市多處出土的宋代文物證實,兩宋時期,這裡製作的陶瓷、建材製品,無論是品種工藝,都具很高水平。一些成片的聚落民居,建築考究,布局有序,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是不錯的。安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一批濟世的人才,狀元許將、許奕、趙逵,丞相趙雄,理學家陳摶、數學家秦九韶,就是其中佼佼者,享有“西眉(山)、東普(州)”之譽的安岳縣,在宋代就出現進士262名。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普州兵亂;淳祜三年(1243年),蒙古軍從南部入川,資州及轄縣荒廢;普州軍民築鐵峰城,據險置治,固守至寶祜六年(1258年),城破州廢。自此,今內江市出現了歷史上第二次大荒亂。
內江市
內江市
元明清時期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統一中國,建立了廣袤的元帝國。經過宋末元初30多年的戰爭,今內江市除簡州建制保留外,因地廣人稀,資州、普州建制始終未得恢復。順帝至正22年(1362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入蜀,建大夏地方割據政權,大批湖廣居民隨其入川,資州(含內江縣)、安岳(含石羊縣)恢復州縣之治。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將湯和、廖永忠等率師平夏,今內江市隨川入明版圖。明太祖、成祖採取多種有效措施,鼓勵外省籍居民入蜀墾殖經營。歷經洪武、永樂、洪熙、宣德等四朝近70年(1371─1435年)的開發,今內江市境的經濟得到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到隆慶、萬曆年間(1567─1619年),內江、資縣(資州改置),資陽、簡州(曾一度改簡縣)、安岳、樂至、威遠、隆昌(隆慶元年[1567]新置)等8縣(州)的區劃匡架基本固定,以水稻、甘蔗、桑麻為主體的種植業和以冶鍊、採掘、土陶、製鹽、製糖、紡織等為主體的手工業又發展到歷史第三個高峰期,有的已達歷史最好水平。文化教育事業也有許多新的成就,一個僅有3.4萬人(萬曆六年[1578]資料)的內江縣,在明代就考中進士119名,舉人312人,入仕任總督、巡撫以上高級職官者竟達25人,在四川州縣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明思宗崇禎十年(1637年),由於統治集團荒淫腐朽,引發的全國性農民起義波及四川。自此時起,明與義軍間,明與清之間,清與義軍間,清與吳三桂叛軍間的戰爭不斷,今內江市又陷入戰亂之苦,千里沃土,渺無人煙。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蜀地始定,康熙初年(1662年),今內江市各州縣的官吏才陸續到職。在康熙、雍正兩朝(1662─1735年)倡導移民和與民生息等一系列寬賦政策的感召下,湖廣、江西、福建、陝西等省大批居民來沱江流域墾殖落戶,經濟又開始復甦。雍正五年(1727年),隨著資州直隸州(改資縣置,轄資陽、內江、仁壽、井研4縣)的建立,再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1736─1850年)的發展,今內江市人口已超過明中葉全盛時期,農牧漁蠶業和製糖等手工業亦達新的水平。內江、資州的蔗糖生產已同福建、台灣並稱為全國三大糖業基地;內江蜜餞、隆昌夏布、樂至藕粉等土特產品享譽全國。沱江、球溪河、清流河航道千帆競發,上通成都,下達重慶、武漢;東大路(成渝南線)、小川東路(成渝北線)、資(州)榮(縣)等陸路幹道,車馬如流,一派繁忙,內江、資州、簡州、隆昌4地已成為川中南地區的主要物資集散地。
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列強迭次入侵中國,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交替上升,義和團、李藍義軍在今內江市境的革命活動,極大地激發了這一地區人民的愛國、革命熱情,1911年8月著名的保路同志會“羅泉會議”召開,引發了是年冬資州、威遠、內江3州縣的獨立。同盟會員喻培倫、楊禹昌和保路同志軍首領胡玉垓的壯烈犧牲,為內江人民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內江
內江
民國時期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清王朝在內江市的統治,但不久北洋軍閥竊取了革命果實,今內江市很快又成了討袁的護國戰爭、反段的南北護法之戰和四川軍閥防區割據的爭奪中心,拉扶派款、戰禍連綿。僅內江縣因佔領軍的不斷更替,在民國23年(1934)時,田賦徵收就預徵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負,社會極度動蕩。有壓迫就有反抗。內江、安岳、隆昌、樂至、威遠等地進步青年和農民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下,積極投身革命鬥爭,湧現了陳毅、曹獲秋等無產階級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羅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國24年(1935)川政統一,今內江市各區、市、縣分隸於第二(治資中,轄資中、內江、資陽、簡陽、威遠、榮縣、仁壽、井研8縣)、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安岳、樂至)。民國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今內江市人民竭盡全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支援抗戰,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內江、資中兩縣蔗區人民將蔗糖生產提高到歷史最高水平,確保了前方後方的糖料供應;同時新發展了燃料酒精製造業,僅1942──1944年3年時間,內江的四川和資中、簡陽等3家酒精廠即生產酒精4,025,818加侖,其中內江1縣提供給資源委員會用於抗戰的酒精即達該委總需量的13.8%。在馮玉祥將軍發動的抗日愛國捐獻運動中,內江、隆昌、威遠3縣獻金總量就達8,920萬元。在8年抗戰期間,8縣籍將士陣亡的達6261人,陸軍上將饒國華烈士即是當中的傑出代表。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政府發動全面內戰,窮兵黷武,倍加盤剝,今內江市經濟復又嚴重衰退,通貨膨脹,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於水深火熱之中。
內江
內江
多行不義必自斃。國民黨“戡亂新中國成立”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敗。
新中國時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內江等8縣人民相繼宣告解放,迎來了歷史新紀元。
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改名為內江專區,轄內江、資中、資陽、簡陽、仁壽、威遠等縣。1951年,分內江縣城和近郊設縣級內江市,專、市、縣同駐一城。1968年改專區為地區。
1985年撤銷內江地區建地級內江市,改原內江市為市中區。1989年,撤銷內江縣改置東興區,與市中區同為內江市的直屬縣級區。與此同時,還管轄資中、資陽、簡陽、威遠、樂至、安岳、隆昌等七縣,總面積13340平方公里。1995年,資陽縣改為縣級資陽市,1996年簡陽縣改為縣級簡陽市,均由四川省直屬管轄,由內江市代管。1998年2月,經國務院決定,內江市的行政區劃再度進行調整,將資陽、簡陽、樂至、安岳等四縣市劃出,另成立資陽地區。現內江市轄市中區、東興區、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等3縣2區,總面積5386平方公里。

行政區劃


內江
內江
市中區:內江市轄區,市府駐地,位於市南部,人口53.2萬,面積385.5平方公里,轄6街道8鎮3鄉,區府駐人民路。工業的主導產業有紡織、機械、食品、製糖等。農業主產稻穀、小麥、甘蔗、蔬菜等。有56所大中等學校。成渝鐵路、內宜鐵路、成渝公路、內遂公路、內峨公路過境。
東興區:內江市轄區,位於市南部,人口81.8萬,面積1181.5平方公里,轄2街道12鎮15鄉,區府駐東興街道。工業的主導產業有紡織、食品、建材、機械等。農業主產玉米、小麥、稻穀、油菜子等。養殖業以生豬、家禽、淡水魚為多。有49所大中等學校。
隆昌縣:隆昌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腹部,川渝兩省市交界處,古有“北接秦隴、南通滇海、西馳敘馬、東達荊襄,以彈丸而當六路之沖,扼川南而通四面八方”之稱,是川、滇、黔、渝重要物資集散地。全縣總人口75.57萬人,幅員面積794.41平方公里,轄18鎮鄉,369個行政村,32個居委會。
內江
內江
資中縣:資中佔地1734平方公里,轄33個鄉鎮,總人口131萬人,屬亞熱帶濕潤氣候,春早夏長,年均氣溫17.4℃,年均降雨量1007.7毫米,境內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全國商品糧、生豬、水果、特種水產基地。資中位於成渝兩市之間,沱江中段,距成都140公里,離重慶190公里。成渝高速公路、321國道、成渝鐵路及沱江橫貫全境。
威遠縣:威遠縣位於四川省中南部,隸屬內江市。全縣幅員面積1287平方公里,轄20個鎮、323個村,總人口74.8萬人。改革開放以來,縣域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2002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8.28億元,一、二、三產業比為21:53:26;財政總收入3.16億元,工業增加值17.54億元,規模工業產值4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34元。

政治


現任領導

職務姓名
內江市人民政府市委副書記、市長李丹
內江市委委員、常委、副書記路松明
人大常委會主任戴震 
內江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康俊

對外交流

上海市徐匯區浙江省台州市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
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市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日本廣島縣熊野町日本島根縣出雲市

人口


截至2019年底,內江市全市戶籍總人口408.1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59萬人,其中男性人口210.34萬人,減少1.9萬人。農業人口294.47萬人,減少3.7萬人。全年出生人口3.83萬人,出生率為9.38‰;死亡人口5.34萬人,死亡率為13.08‰。全市常住人口37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0.58%,比上年末提高1.48個百分點。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內江常住人口為3140678人。

經濟


綜述

2019年,內江市地區生產總值(GDP)1433.3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50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489.88億元,增長8.9%;第三產業增加值702.92億元,增長8.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8743元,增長8.6%。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7.4:38.8:48.8調整為16.8:34.2:49.0。
2019年,內江市民營經濟增加值855.14億元,比上年增長7.9%,佔GDP比重為61.8%,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3.5%。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10.3%,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2.8%,居住類價格上漲1.7%,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0.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3.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9.7%。
2019年,內江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2.1%。其中第三產業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7.3%。全年新開工項目(不含房地產)1015個。
2019年,內江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3.64億元,同口徑增長9.3%,其中稅收收入39.65億元,同口徑增長8.1%。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2.05億元,增長11.8%。
2019年,內江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08元,比上年增長10.0%。按常住地分,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59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工資性收入22214元,增長8.3%;經營凈收入5416元,增長13.2%;財產凈收入1893元,增長11.0%;轉移凈收入6537元,增長9.4%。人均消費性支出22370元,增長9.5%。其中居住支出增長6.3%,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增長4.0%,交通通信支出增長11.1%。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33.5%。
2019年,內江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50元,增長10.3%。其中工資性收入6498元,增長8.3%;經營凈收入5255元,增長12.0%;財產凈收入448元,增長18.8%;轉移凈收入4249元,增長10.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008元,增長10.8%。其中居住消費支出增長8.6%,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增長11.5%,交通通信支出增長10.2%,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增長15.3%。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38.1%。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市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內江被列入“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於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0%。

第一產業

2019年,內江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30.9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3%;油料作物播種面積7.99萬公頃,增長0.4%;蔬菜播種面積7.81萬公頃,增長2.3%。全年糧食總產量170.75萬噸,與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大春糧食下降0.1%。經濟作物中,油料產量17.30萬噸,增長1.8%;蔬菜產量313.87萬噸,增長4.3%;園林水果產量42.91萬噸,增長5.9%。
2019年,內江市生豬出欄176.42萬頭,比上年下降32.1%;家禽出欄3458.96萬隻,增長28.3%。水產養殖面積0.93萬公頃,比上年增長1.0%;水產品產量12.12萬噸,增長3.3%
2019年,內江市完成重點工程造林面積733.33公頃,全市森林面積17.4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2.48%。全年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0.27千公頃,新增節水灌溉面積0.11千公頃;年末有效灌溉面積134.86千公頃,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供水受益人口3.91萬人;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8.46千公頃。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235.12萬千瓦,新增9萬千瓦。

第二產業

截至2019年底,內江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329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5%。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增加值增長9.8%,其中冶金建材產業增長4.7%,食品飲料產業增長8.0%,機械製造產業增長2.8%,醫藥化工產業增長21.0%,電力能源產業增長105.4%。
2010年,內江市重點監測的64種主要工業產品有38種增長,增長面為59.4%。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為99.7%。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94.8%,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為7.9%,比上年下降2.2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68.3%,比上年下降1.5個百分點。產品銷售率為99.7%,比上年提高1.0個百分點。
截至2019年底,內江市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29戶,建築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6.2%。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588.24萬平方米,增長17.4%;房屋建築竣工面積983.66萬平方米,增長24.9%。

第三產業

2019年,內江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2.7%。商品房施工面積1243.41萬平方米,增長8.9%。商品房銷售面積469.39萬平方米,增長8.0%。
2019年,內江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7.81億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46.45億元,增長10.6%。按行業分,批發零售業零售額461.11億元,增長10.6%;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33.15億元,增長9.6%。
2019年,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2.0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4.6%,其中出口額1.47億美元,下降16.5%;進口額0.58億美元,增長49.1%。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家,全年實際到位外資4545萬美元。
截至2019年底,內江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0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413.11億元,增長11.5%。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021.42億元,增長13.1%。
截至2019年底,內江市末共有保險公司38家,其中財險公司18家,壽險公司20家。全年保險機構保費收入60.76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其中財險保費收入12.29億元,增長5.4%,壽險保費收入48.47億元,增長24.7%。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0.78億元,增長4.7%。

自然地理


礦產資源

全市礦產資源豐富。能源礦產主要有煤、天然氣、油頁岩;非金屬與建材礦產有石灰石、石砂岩、頁岩、耐火粘土、鋁土礦、大理石、河沙、礫石與陶瓷粘土等;金屬礦產與稀散元素有鐵、鉀、金等以及鹽礦、鉀礦和煤層中共生的鋁、鎵、銣及鋰等分散元素;化工礦產有鹽礦和含鉀水雲母粘土礦等。
內江市由於地處盆地腹心地帶,地質構造較簡單,地殼相對穩定,區內出露地層主要受“資威穹窿背斜”、聖燈穹窿背斜”和“螺觀山背斜”三大地質構造影響,全市礦產主要分佈在這三大構造帶上的威遠、資中、隆昌三縣。天然氣主要產於“資威穹窿背斜”和“聖燈穹窿背斜”兩大構造帶上,已探明的儲量達600多億立方米。沙金則產於沱江河床沿線的資中、市中區和東興區。
目前,正在進行大量開發生產的礦產資源主要有煤、天然氣和石灰石,進行小量生產的有囟鹽、含鉀粘土礦、耐火粘土礦、鉛土礦和沙金等。將來,礦產資源的開發還大有前景。

植被、動物

內江市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多種林木生長。樹種資源有60多個科,110多個屬,190多個種。內江由於海拔高度懸殊不大,地形多為丘陵、低山,森林植被種類、群落組成以及群落動態特徵,隨土壤理化性質差異呈較明顯的地帶變化,並在相應範圍內,有相對的穩定性,其森林植被主要有針葉林、闊葉林、竹林、灌木林等。從用途上看,內江森林植被以用材林為主,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威遠縣,最小的是市中區;經濟林樹種豐富,主要有油桐林、油茶林、柑橘林,其他還有落葉果林,如梨、蘋、桃、李、杏、櫻桃、葡萄以及桑林、茶林、油橄欖、棕櫚、核桃、白蠟等經濟林木;薪炭林是內江市農村重要的生活資料,分佈廣,產量高,多數可再生更新,主要樹種有榿木、紫槐、馬桑、黃荊等;其他還有特種用途的環境保護林、實驗林、母樹林、風景林、名勝古迹和革命聖地林、自然保護區林等,其優勢樹種有馬尾松、香樟、楠木、黃連木、柏木等,主要分佈在市中區、資中等地名勝古迹風景區。

氣候

內江
內江
內江市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受盆地和本地自然環境的影響,具有氣候溫和、降雨量豐富、光熱充足、無霜期長的特點。冬暖夏熱,雨量適中。平均年溫15℃~28℃,一月均溫6℃~8℃,七月均溫26℃~28℃,最高氣溫可達41℃,最低氣溫-5.4℃,活動積溫5598℃左右。熱量資源比較豐富,常年平均太陽總輻射為89.6千卡/平方厘米,年總日照時數1100~1300小時,無霜期達330天。全年有霜日數一般為4~8天左右。災害性天氣以旱為主,旱澇交錯出現;春夏秋冬,低溫、風、暴雨時有發生,綿雨顯著。全年氣溫有明顯的冬干春旱現象,同時,夏旱伏旱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歷史上有“十年一大旱,五年一中旱,三年兩頭旱,插花乾旱年年現”之說。年相對溫度在80%左右。年降雨量1000毫米上下,多分佈在夏季,約佔全年雨量的60%,高溫期與多雨季節基本一致,春季約佔17%,冬季僅佔4%。

水文

內江市境屬長江流域沱江水系,沱江為長江一級支流,清流河、小青龍河為長江二級支流,烏龍河入釜溪河,仍入沱江。
沱江
沱江又名中江,發源於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的茶坪山脈九頂山,出漢旺入成都平原,穿龍泉山入盆地丘陵區,經簡陽、資陽、資中入內江,然後至滬州人長江,全長629公里,流域面積27900平方公里,其中在內江沱江鄉龍門鎮以上流域面積19329平方公里,市境內(含內江市市中區)於流長71.68公里,水能理論蘊藏量為31800千瓦,佔全市的82%。多年平均流量為350.37立地破,流量111.51億立米。
沱江是市區內的主要河流,流經資中、東興區及市中區,是市內水路運輸要道,自古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繁忙景象描寫。沱江水流緩急交替,灘沱相間,蜿蜒曲折,常年平均流量為375立方米/秒,自然落差135.5米,平均比降4.5‰,水能蘊藏量有14.5萬千瓦可供開發.較大支流有資中的球溪河、內江的大清流河等。這些河均有灌溉、航運和發電之利,水能蘊藏量約有3.5萬千瓦可供開發。加上沱江的水能資源,年發電量可達9.2億千瓦時,現已開發的水能資源僅占可開發量的21.7%。同時,由於沱江縱貫南北,流域較長,支流較多,積水面廣,雨季時容易造成洪水災害。
清流河
清流河上游分大清流河、小清流河。大清洗河源於安岳縣新民鄉唐石壩,於天林鄉窩子入內江,小清洗河源於大足縣中敖鎮陳家寨,過安岳縣李家、元壩等鄉鎮入內江,大、小清流河在石子鄉松林壩匯合后和清流河,至大河口入沱江。全長121.74公里(境內94公里),流域面積1538.3平方公里(境內5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19.64立米/秒。
小青龍河
小青龍河發源於安岳文峰鄉文峰寺.經大治、高粱太安,於小河口入沱江,全長56公里,流域面積5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8立米/秒。
烏龍河
烏龍河源於資中縣五皇鄉藍家壩,全長33.15公里,流域面積104.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79立米秒。

地形地貌

內江市地處四川省盆地中部丘陵為主,東南、西南面有低山環繞。海拔在350~450米間的丘陵約佔90%。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沉降帶的一部分,褶斷規模小。地表由較平緩的紫色砂岩與泥岩組成,經長期流水侵蝕切割后,多呈渾圓狀和壟崗狀淺丘;丘間溝谷狹長平直,從丘頂到溝谷多為梯形緩坡,構成層層台階的糧田。泥質中以泥土、粗砂土和紅砂土、豆面泥土、黃泥砂土為主,這些土壤保水性能良好,抗旱力強,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土地利用歷史悠久,主要以耕地為主,其他用地為園林,林地,疏林草地,城鄉、居民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特殊用地及部分難利用土地。

歷史名人


王褒

王褒(?--前61)漢犍為郡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字子淵,漢代文學家。從小勤奮讀書寫作。宣帝征入都,待詔金馬門,不久,提為諫議大夫。其後太子有疾,奉詔往侍太子,朝夕相誦讀奇文及褒自作,太子疾平乃歸。神爵元年(前61年),方士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寶,宣帝命褒前往祭祀,欲求金馬碧雞,褒病死道中。《漢書》有傳。王褒學識淵博,尤善辭賦,著述頗富,惜多散佚。《漢書·藝文志》載有王褒有賦16篇,今存《聖主得賢臣頌》(見《漢書》本傳及《文選》、《洞簫賦》(見《文選》)和《九懷》(即《匡機》、《通路》、《危俊》、《昭世》、《尊嘉》、《蓄英》、《思忠》、《陶壅》、《株昭》(見《楚辭》、《全蜀藝文志》,乃吊屈原之作)等共11篇;另有《干泉宮頌》、《碧雞頌》(見《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均殘缺)。其中《洞簫賦》是較早專門描寫音樂,獨具風格的詠物賦,此外有《四子講德論》和《僮約》等篇。《四子講德論》被蕭統收入《文選》,明孫月峰稱“其佳處,在舒徐自在,亦正於潰處見風致。”《僮約》載《藝文類聚》和《古文苑》,系王褒買奴券文。明人輯有《王諫議集》,張天如在《提詞》中評“《僮約》諧放,頗近東方(朔)。”

萇弘

字敘,古資中縣人,(前575-前492)。據《圖經》載“萇弘,資中人,有祠在青泥坊,數里之內土色尚青。”又據,《莊子·外物篇》載:“萇弘蜀人,被殺之後,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後化為碧。”成語“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來。孔子的老師萇弘博學多才,知天文地理,精星象音律,常與周景王交往,孔子在齊國久仰其名其才,於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前往周國造訪萇弘,求教韶樂與武樂之異同和不解之處。孔子在請教萇弘韶樂與武樂異同后最後問萇弘道:武樂與韶樂孰為軒輊?萇弘道:武樂為周武王之樂名,韶樂為虞舜之樂名,若以二者之功業論,舜是繼堯之後治理天下,武王伐紂以救萬民,皆功昭日月,無分軒輊。然則就樂論樂,韶樂之聲容宏盛,字義盡美;武樂之聲容雖美,曲調節器卻隱含晦澀,稍遜於韶樂。故爾武樂盡美而不盡善,唯韶樂可稱盡善盡美矣!對於萇弘博學施教,孔子稱謝不迭,並於次年前往齊國聆聽了韶樂的演奏,樂得手舞足蹈,如醉如疾,“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與萇弘的會晤,史稱“訪弘問樂”。其六藝(禮、樂、書、詩、易、春秋)中“樂以發和”思想即源於萇弘的樂學理論。在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幫助范氏和中行氏,趙簡子派晉大夫叔向對周王施反間計而將其殺害。現資中發輪鎮有萇弘讀書遺跡。
1亦作萇宏,人名。字叔,又稱萇叔。周景王﹑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大夫。劉氏與晉范氏世為婚姻,在晉卿內訌中,由於幫助了范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萇弘被周人殺死。傳說死後三年,其血化為碧玉。事見《左傳·哀公三年》。《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后亦用以借指屈死者的形象。
2兵書名(已失傳)

駱成驤

駱成驤(1865--1926)字公綉(驌),四川資中縣人。1895年經殿試為清代四川惟一的狀元,1906年赴日本考察憲政,1912年任四川高等學校(四川大學前身)校長,1922年任四川大學籌備處處長。駱成驤在殿試策中,提出整軍練軍、懲治貪官、勵行節儉、興修水利等四項自強之計,主張變法維新,1899年與同鄉京員共創“蜀學堂”講習新學。在日本期間,與留學諸友譯十六國憲法條文,匯成《憲法議院法淵鑒》呈清廷。1908年回國後主持桂林法政學堂,人稱廣西“三賢”之一。1915年底袁世凱復辟,他拒任川、滇、黔三省籌安會會長,次年代巡按使陳官擬討袁世通電三則,對袁打擊甚重。蔡鍔病逝,他在成都致《蔡鍔松坡督軍文》,深表悼念。駱一生不求高官厚祿,清廉自守,有“窮狀元”之稱。有詩文集《清漪樓遺稿》行世。

余燮陽

余燮陽(1887─1943)字哲徽,四川內江市東興區人。著名書法家。燮陽少時,受縣中書法名家肖玉林先生指導,以書法為日課,堅持不懈,銳意進取,不苟求工,打下了堅實基礎。及長,就讀於成都尊經學院,院長霍庄壽見燮陽之文卷,行正字勻,筆力道勁,贊曰:“此途可圖也。”特推薦於門下弟子、時任軍機大臣榮祿處作章京(書吏),由此得識京中書法巨擘翁公、姚茫父等人,深解“台閣”體之氣質風度。民國初年,在任職重慶法院庭長期間,因軍閥擾政亂法,借故改作律師,后又覺律師難當,卸牌專事書法,成為職業書法家。以其字蒼勁而華貴,榜書扇面皆精,求書者眾,名噪山城。1935年回內江,書名仍揚全川。1942年哲學家王恩澤來內講學,常與燮陽談書研詩。對書學藝術,燮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說:(書)“藝術只可神會,得心自然應手”;“臨帖只是練功,真正寫字是字從心來。有如是心,則有如是品,字見人品也。”其手書資中文廟“大成殿”匾額和內江東興鎮掛榜山岩刻“挹秀江瀨”榜書迄今猶為人稱道。民國時期,他與公孫長子、陳鳴鸞、梅鶴年為世人稱為內江四大書家。其子余農治得其真傳,亦成為內江當代書法名家。

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國畫大師。原名正權,又名爰、季爰,字大千,別戌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內江人。幼隨母、姐、兄習畫,繼入重慶求精中學讀書。1917年春隨兄張善子留學日本,學習染織技術,自習繪畫。1919年回國居上海,拜曾熙為師習書法。繼拜李瑞清為師習詩詞、書法。1925年在上海舉辦首次個人展覽,嶄露頭角,從此開始專業畫家生涯。習畫以石濤為中心,兼學八大山人、石溪諸名家,吸取古代眾家之長。從20年代起轉向外師造化,足跡遍布名山大川。1936年被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回四川,暢遊蜀中名勝。1941年往敦煌莫高窟等地臨摹壁畫,尋求中國繪畫之源。1948年赴香港、台灣舉辦畫展。1950年印度舉辦畫展,從此離開大陸,旅居香港、阿根廷、巴西等地。1956年在法國舉辦畫展時與西畫大畢加索相會於畢宅,交流畫藝。1958年在紐約舉行的現代美術博覽會上其國畫《秋海棠》榮獲金獎,被譽為“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 。1969年舉家遷往美國居住。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總結其走過的藝術歷程。1976年回台灣,1978年在台北外雙溪畔建成“摩耶精舍”,從此定居於此。其國畫山水、人物、花鳥兼長,亦工詩詞、書法、篆刻,精鑒賞,富收藏,廣交遊,被譽為“當今世界最享盛名之國畫大師”現台北及內江均建有張大千紀念館。

張善子

張善子於1905年入同盟會,同年入日本明治大學經濟科,后改讀美術專修科,1907年回國任省咨議局議員,曾任四川陸軍少將旅長、總統府咨議、商都縣長等職。1940年獲美國紐約福亨大學榮譽法學博士、紐約美術專門學校榮譽教授。1925年,張善子辭官職居上海潛心習畫,參加“寒三友社”。1930年,他與賀天健等人成立“蜜蜂畫社”,仿《石頭記》十二金釵畫虎,張大千補景,公展后“虎痴”聲譽大振。次年為中國美術界代表赴日參加國際畫展。1937年在武漢作巨幅《怒吼吧,中國》雄師圖等畫,在各地舉行正氣歌人物巡迴展。為紀念“八·一三”周年,他又作巨幅《中國怒吼了》猛獅踞富士山圖。是年冬,與弟張大千攜畫180餘幅出國展覽,捐資抗日,受到美國總統多次宴請,其畫被陳列於白宮,《飛虎圖》由美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內江十賢


十賢是內江歷史人物的傑出代表,被表述為“一師、二相、三狀元、四大家”;
一師:萇弘(孔子之師);
二相:趙雄(抗金名相)、趙貞吉(文淵閣老);
三狀元:范崇凱(巴蜀狀魁)、趙逵(天子門生)、駱成驤(清代狀元);
四大家:丈雪通醉(一代高僧)、喻培倫(辛亥先烈)、張大千(國畫大師)、范長江(新聞巨子)

特產


白沙糖、蜜餞等
小吃
串串香、板板橋油炸粑、豆花等,華夏六大“怪吃”之一獨頭蒜燉乾貝
茶藝
蓋碗茶

風景名勝


張大千紀念館

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座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俯沱江碧水,怡古西林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
張大千故居
張大千故居
張大千先生1899年誕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國際藝術評為“當代第一畫家”,援予金質獎章。1983年張大千先生病逝於台北,紀念館佔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採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布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家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
門票10元人民幣,簡單遊覽需時1小時左右,如果仔細觀賞張大千先生的畫,一天時間恐怕也不夠。

靜寧寺

靜寧寺為川南最大儒、釋、道寺廟,位於威遠向義鎮境內,距威遠縣城17公里交通便利。靜寧寺始建於清代,清光緒年間復建。廟內建築物富於明、清風格,在建築結構上既保持了中國古廟宇的對稱性和古建築的風格,又體現了西方園林式建築特色,堪稱中國古建築的一座博物館。該寺廟設有儒、釋、道三大教派,在全川乃至西南地區均屬罕見。靜寧寺還是川南慈善總會所在地。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唯一的一所國立中學——東北中山中學和張學良將軍的東北中學兩所學校遷址於此辦學校八年之久,為祖國和海外輸送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目前還健在的有兩千餘人,其中有不少為海內外知名人士。據《開徵匯覽》記載:“靜寧寺原系古剎叢林、明未兵燹之餘,僅遺山頂破屋數楹,故名高廟子。后修成觀音殿,本‘定靜安慮’之義,以期世界康寧,乃更名靜寧寺。”靜寧寺依山而築,高低起伏,氣勢宏偉,佔地達40000平方米,為全省規模最大儒、釋、道三教歸真寺廟。
內江
內江
寺內樓台亭閣,畫棟雕梁;小庭大院,星羅棋布。寺分四殿二院:四殿即觀音殿、孔子殿、三聖殿、王母殿。二院一為考仙院,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古色古香;一為儒林院,紅磚二層樓房,融入了西方建築風格,堪稱為近代建築史上的中西合璧的一朵奇范。目前寺內孔子殿、儒林院、慈善堂、八德池、五福橋、字型檔塔、涼亭等景觀,尚保存完好。精美的石刻人物、花卉、書法以及石獅、楹聯都極具觀賞價值。抗日戰爭時期,這坐昔日寧靜悠然、香火不斷的寺院,曾經是內遷的國立東北中山中學和東北中學的校址,靜寧寺也成為了一塊培養造就抗日愛國人才的教育聖地,至今仍有不少海外遊子慕名來訪。靜寧寺四周現已建成近4000畝規模的優質水密桃種植基地。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前來觀光的遊人絡繹不絕。或賞花於樹下,或品茗於寺中,好不愜意。

東興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東興街道城區沱江河邊。寺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現已改建。內有高浮雕大佛一尊,高近10米。山崖刻王果、余燮陽、僧滿融、能見和尚、梅鶴年等書畫10餘幅,氣勢恢宏。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內江市中區城西三公里的沱江之濱,有“中川第一禪林”之稱。該寺建於唐代咸通年間(公元860-873年),因寺後山有泉水流出而故名。其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圓覺樓、藏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即千手觀音殿)等,文物眾多,以建築、雕刻、書法;詩文最有特點,有唐寺、宋院、明亭、清閣等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雕刻藝術精湛。

西林寺

西林寺座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與世界著名的國畫大張大千紀念館相鄰。與市區隔江相望,西林寺為尼姑俺。寺內有大雄寶殿等。

古宇湖風景區

隆昌城西的古宇湖是隆昌縣的著名風景區,避暑勝地,冬季湖中生活著大量的越冬候鳥。它是以古宇廟為主體的風景名勝區,包括湖區、聖燈山、金鵝鎮三景區10餘個景點,總面積61平方公里。景區有峭壁、怪石、瀑布溶洞、寺廟、牌坊等風景名勝。古宇湖水面5平方公里,儲量為5600萬立方米,環湖周長32公里。湖面寬闊,水質清亮,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湖周山勢陡峭,怪石林立,山上綠樹成蔭,風景秀麗,金鵝江水東來,在回龍山前一分為二,依山環繞而過,從40米高懸岩絕壁上飛流直下,形成兩排寬大的瀑布,洪水季節尤為壯觀。

船石湖風景區

船石湖位於威遠縣連界鎮,威連路直通景區大門。與山幽林密的避暑勝地森林公園隔山相望。湖區群山環抱,奇山怪石點綴其間,令人浮想連翩,孕育出許多神奇的傳說和動人的故事。湖區有大小港岔203條,全島、半島100多個,湖長5公里,四季山青水碧,是遊人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走進船石湖,大壩左側半岩崩裂下塌,一巨石墜入湖中形如魚船,湖名得之於此。正面陡峭的山崖上人工鑿壁打造出長20餘米,寬2米左右的“相思洞天”。洞內有浮雕10餘幅,講述著“湖底石郎魚作伴,湖岸紅豆淚洗顏”的動人故事。
船石湖風景區
船石湖風景區
棄洞沿山前行,信步於林蔭茂密的石階上,放眼眺望,群山抱碧水,山上亭台,山下廊房、草坪、彷古石橋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讓人賞心悅目,心境寬廣。泛舟湖上,山環水繞,波光粼粼,吞碧吐綠,風光無限,讓你在詩行中沉醉,在畫幅里遐思,在山水裡升華。擊舟前行,映入眼帘的第一美感便是橫跨湖中的關刀橋,宛如天空彩虹,故名“虹橋卧坡”。過石橋,越碧水,前行少許,登山500米,抬頭可見,“孔雀寺”。離寺行船不遠便見一草木蔥鬱的小島,俯看小島如一彎月,人稱“月亮島”,島上松柏相間,蕨草叢生,湖光掩映,猶如鑲嵌在湖中的一顆綠色翡翠。登島眺望,可見飛來峰叢中一巨石凸顯,似猴非猴,似人非人,人稱“天外來客”。離島前行,左側便是聞名遐邇的“梭子石”,相傳它是織女編織天幕彩霞的玉梭,與天兵抗爭時,不慎墜落於此。周家灣的“香爐山”,四周煙雲繚繞,美不勝收。翹首右望,斬石橫空出世,大有仙人“乘風歸去”而又依依不捨之感。柏樹灣內有一株約200年歷史的紅豆村,樹高十餘丈,婷婷玉立影婆娑。傳說是鯉魚姑娘的化身。附近半島,蒼松綠翠,田畦花圃,犬吠雞鳴,似“世外桃園”。離湖登岸,餘興未盡的遊人可據自好,或輕歌曼舞,或茶園棋牌,品茶、論觀感。凡游此者,莫不流連忘返,不忍離去。至於百瀑爭鳴、翠堤春曉,舟洞琴聲等勝景,更是別具特色。

文廟

資中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坐北朝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仿山東曲阜孔廟格局,有萬仞宮牆,內外月池,靈星門,大成門,鐘鼓樓,東西兩廂,大成殿,崇聖祠。琉璃蓋頂,紅牆黃瓦,金碧輝煌,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得相當完好,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的創始者。他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教育及政治等的貢獻是巨大的,理應受到人們的敬重。加之歷代被封為“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等至高無上的榮銜,於是州州修文廟,縣縣祭孔子。資中文廟照壁建於清同治年間,長19.5米,高6米,壁間7孔直徑1.7米圓形鏤空雕塑,圖案為“雲海波濤”、“蟹蝦魚龍”、“水宮龍府”、“亭塔園林”、“鷹翔魚躍”、“龍鳳呈祥”、“魚躍龍門”等故事,寓意古代士子如江河中的魚,只有不斷努力進取,經尊孔尊儒的教化,最終方能跳過龍門。

重龍山

資中重龍山位於城東北一里處,有明代所建永慶寺等古殿宇及隋、唐刻摩崖造像達160龕、1648尊,大都保存完好。造像旁還有許多自唐以來的名人題記、題詞。永慶寺現有藏品1700餘件,包括蘇東坡、黃庭堅等名人的書法碑及袁枚、曾國藩、張大千的書畫。以黃庭堅的《幽蘭賦》碑最為名貴,是稀世珍品。據《方輿勝覽》載:因其“山勢盤屈,隱若龍轉”而得名。山上名勝古迹甚多,有永慶寺、來鶴亭等古建築,與北岩君子泉連在一起,自古以來為遊覽勝地,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榮譽表彰


2020年,內江市被命名為四川省森林城市。
2020年1月,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2019排名第214位。
2020年5月18日,在全國2020年一季度291個城市GDP排行榜中,內江位列第168位。
2020年6月9日,獲得四川省促進服務業發展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市黨委、政府。
2020年7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按照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評價,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環境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20個城市,內江排名第19位。
2020年12月8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20–2021:全球城市價值鏈—穿透人類文明的時空》發布,內江經濟競爭力排名第575位。
2020年12月12日,華東師範大學發布“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0)”,內江排名第39位。
2020年12月,《華夏時報》發布2019-2020年度中國288個城市的城市品牌發展指數排名:內江位列第217名。
2021年1月14日,命名為“2018-2020周期國家衛生城市(區)”。

內江的明天


內江
內江
內江作為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輻射與帶動的重要對象,將逐步發展成為大城市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時值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之際,內江人民正同心同德,奮勇拼搏,咬定發展不放鬆,風正心齊謀跨越,為“重振雄風,富民升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