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伏龍鄉的結果 展開

伏龍鄉

樂山市犍為縣轄鄉

伏龍鄉,隸屬於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

2015年,伏龍鄉轄叢林、磚房、葵花、光明、向陽、黃澤、新建、一心、黃桷、三沖、前進等11個村71個村民小組和伏龍場1個社區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岷東鄉、舞雩鄉和伏龍鄉,設立舞雩鎮

歷史沿革


伏龍鄉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南端,平疇淺丘,溪河縱橫,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是岳池的產糧大鄉。伏龍鄉東臨華鎣市慶華鎮,南與合川市接壤,西與賽龍鎮相鄰,北與羅渡鎮相鄰。
伏龍鄉
伏龍鄉
伏龍鄉人民政府駐走馬嶺村五組,全鄉面積45.6平方公里,總戶數為10175戶,總人口為3650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135人。
伏龍鄉於1992年9月在全縣撤區建鎮中由原天寶鄉政府與伏龍鄉政府合併而成,解放前為走馬嶺鄉公所,解放后改為伏龍鄉人民政府(文革時曾更名為光輝公社),作為全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伏龍鄉轄天寶辦事組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個,轄打魚灘、田家壩、茶子溝等27個村。全鄉有耕地27339畝,主產水稻、小麥、玉米、紅苕、油菜、其它有水果、蔬菜、生豬、家禽飼養等多種經營,省二級公路儀(隴)北(碚)路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2001年糧食總產量達2105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0元,伏龍鄉以發展家禽業為一大優勢產業,並以此來帶動相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建成了四川聞名的家禽飼養基地。
伏龍場因場址位於群山高處,周圍山勢起伏如卧龍,附近有伏龍山,故名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為伏龍鄉
1951年6月,更名為勞動鄉
1958年9月,併入觀音人民公社
1959年7月,分出建伏龍公社
1992年8月,黃桷鄉併入伏龍鄉
2019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岷東鄉、舞雩鄉和伏龍鄉,設立舞雩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伏龍鄉,位於犍為縣城東北面13.04千米,以附近有伏龍山得名。伏龍鄉東南毗鄰玉屏鄉(現玉屏鎮),東北與新盛鄉接壤,西南與下渡鄉為鄰,西北與(原)舞雩鄉和定文鎮交界。2017年,伏龍鄉區域面積28.3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伏龍鄉地貌以淺丘為主,兼部分深丘,屬純農業鄉。

水文

伏龍鄉由於地處山脊,鄉域內水資源欠缺,鄉境內有小I型水庫1座,三岔河主幹渠途經7個村。

自然資源


伏龍鄉區域內森林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2015年,全鄉耕地8514畝,林地2.5萬畝,水面1000多畝。

行政區劃


2015年,伏龍鄉轄叢林、磚房、葵花、光明、向陽、黃澤、新建、一心、黃桷、三沖、前進等11個村71個村民小組和伏龍場1個社區居委會2個居民小組。鄉人民政府駐伏龍場。

人口民族


2015年,伏龍鄉全鄉總人口3266戶1.0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83人。實有勞動力4500人,外來人口150餘人
2017年,伏龍鄉常住人口6382人。

經濟


2015年,伏龍鄉全鄉總產值1.4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6萬元。
截至2015年,伏龍鄉全鄉糧食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左右,糧食總產保持在6000噸以上。建成林竹省級高級示範片850畝,縣級高產示範片1000畝;新栽竹1800畝,管護林竹5180畝,生態林1.14萬畝,發展珍稀苗木1400畝。建設高標準豬圈25個1.3萬平方米,年出欄生豬1.8萬頭;雞圈18個3500平方米,年出欄烏骨雞1.5萬隻以上,實現畜牧業年產值2860萬元。新發展茶葉7000畝,改土3700畝;套種珍稀苗木香樟、桂花等1400畝。種植木本油料、綠色無公害蔬菜等1200畝。

文化


李拔墓

李拔墓地位於伏龍鄉叢林村4組。李拔,宇清翹,號峨峰。犍為縣玉津鎮人,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日,卒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八月二日,終年63歲。幼時好學上進,善於思考,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進士。歷任長陽鍾祥、宜昌、江夏知縣、福寧、福州、長沙知府和湖北荊宜施道。李拔墓現狀:地面可見墓冢,墳墓露出兩洞,似為雙棺。從洞口暴露跡象看,可能已被盜墓。在墓側一家院壩,殘存磚石中一塊重約15公斤的大磚,正面陰刻“父子進士李”5字,見證了李拔墓昔日恢宏氣勢

涼水井古墓遺址

涼水井古墓位於黃澤村3組,小地名涼水井,墓室主人身份未見史料記載,只知與李拔家族有關。原來墓前兩邊各有6石人、2石馬、2石獅、2石象,可見其規模之宏大。“文革”前還基本完好,現已蕩然無存,僅有淺埋地下的一個獅頭,雕刻精美,猶顯威猛之狀

岩灣頭造像

岩灣頭造像位於葵花村1組岩灣頭的岩壁上,有石窟多個,原有多尊人物造像,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尚有兩個龕窟。大的一龕中,一佛端然肅立,身高超過1丈,依稀可辨袈裟衣飾。小的龕中有坐式佛1尊。傳說是當地姚氏族人祖先建造於明朝末期,即使從清初1644年算起,迄今已是370年。原是全身彩繪,由於300多年風雨剝蝕,加之人為破壞,彩色已然褪盡,卻仍顯莊嚴肅穆

金鳳寺遺址

金鳳寺,民間亦稱“老廟子”。據民國版《犍為縣誌》記載,該寺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二十四年、嘉慶年間及光緒十四年幾次進行培修。民國時期在廟內辦起小學,據現今七八十歲的老人回憶,解放前在此讀書還見到小山門、大山門以及老廟子三排房屋,學校辦公室後面還有神像3尊,每尊3米多高,今已無存。寺內林木蔥蘢,其中刺柏樹7株,最高達30多米

黃閣寺遺址

黃閣寺遺址位於黃桷村龍鳳山,亦稱“黃閣寺”。據民國版《犍為縣誌》記載,該寺系明朝行僧慧印創建,後為大佛殿。清雍正五年、乾隆元年曾進行培修。今新建小學即為該寺廟原基所在地,但原建築已蕩然無存。

交通


伏龍鄉境內人伏路貫穿全境,成貴高鐵(在建)、仁沐新高速(在建)橫跨2個村。五犍沐快速通道橫跨2個村,20分鐘車程可達高鐵站,15分鐘到達縣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5年,伏龍鄉投資372萬元完成了伏龍中心小學的整體搬遷,新建了教學大樓。社會捐資60萬元,啟動“新建小學”異地搬遷。

文化事業

2015年,伏龍鄉投資20萬元建成葵花文化大院、標準電影放映廳1個,農耕文化陳列室1個

醫療衛生

2015年,伏龍鄉投資12萬元新建標準化衛生室2個。

基礎設施

2015年,伏龍鄉全鄉爭取各類補助資金711萬元,改造硬化村組公路47.4千米,全鄉11個村71個村民小組全部通水泥路。全鄉打井52口,新建水池26口,精修囤水田265畝,維修山坪塘7口、石堰2道,整治和疏通三岔河水庫主幹渠、支渠18.9千米。爭取資金28萬元,新建提灌站2處,解決了兩個村600多人、450畝農田生產生活用水。投資10萬元,對損壞的提灌站及時修復。投資780萬元,完成一心、三沖、新建土地整理項目,實現土地整理項目全覆蓋。修建佔地面積23.21畝的葵花新居,修建住房54套6000平方米、門市65個3350平方米。投入危房改造資金49萬元,改造農戶危房49戶。投資26.2萬元修建廉租房8套。投資100萬元建污水處理站和污水收集管網,解決集鎮排污問題。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新建垃圾池127口,垃圾清運實現社會化購買服務。投資60萬元,對伏龍集鎮供水管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引進業主投入110萬元,改造農貿市場1446平方米,新擴建160平方米。整合資金38萬元,建成郵政所和農技服務體系綜合樓。投資23萬元,維修敬老院,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黃澤村幸福院,改善老人居住休閑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