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鋼

作家

馮鋼,中國作家,二級編劇。作品新編京劇《王子復仇記》獲廣泛好評。

簡介


二級編劇,上海京劇院藝術創作部主任,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藝術碩士(MFA)。長期從事京劇史料、理論的整理、研究工作,曾參與編撰反映上海京劇歷史變遷的志書《上海京劇志》。創作小戲《抉擇》(與人合作)獲上海市小劇(目)節匯演“劇目獎”,擔任新編歷史京劇《成敗蕭何》文學編輯。作品新編京劇《王子復仇記》獲廣泛好評,最新作品有新編京劇《聖母院》。

創作經歷


聽著京劇樣板戲長大的馮鋼,從小就愛哼兩聲唱幾句。從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畢業后,他沒有“隨波逐流”地和許多同學一樣進媒體、做廣告、寫電視劇本,而是一頭鑽進上海京劇院的史志室,鑽進了故紙堆。那時,上京能寫能導的老編導有一大批,小字輩馮鋼壓根兒就沒想過自己也能有機會寫京劇。那些年裡,從故紙堆里探出頭來小歇的馮鋼,喜歡坐在排練場看排戲,時不時地,還聽那些老編導海闊天空地侃,侃怎樣結構戲劇,怎樣設置情節,怎樣讓人物充滿情趣……時光匆匆而過,與京劇史志相伴的馮鋼,倒少有虛度光陰的感嘆:京劇是至愛,能天天浸淫其間,其樂融融。
做京劇編劇的機會,來得有些突然。2004年,中國駐丹麥大使找到上海京劇院,希望將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改編成京劇,參加第二年的“哈姆雷特之夏”藝術節。與大使會談時,馮鋼被拉去旁聽,他估計是想讓那兒“多些人、有氣氛”。會談結束,上海京劇院決定嘗試,院長孫重亮腦子裡馬上盤算起找誰寫本子,這時一眼看到坐在角落裡的他,當下點將:“馮鋼,就你寫吧。”
馮鋼一聽,一個頭變得幾個大:“趕鴨子上架!”自從來到京劇院,他光顧著聽戲、看戲、研究京戲、跟人聊戲,在學校學的那點寫戲套路已忘得差不多了。甭說從沒寫過大戲,就連京劇小戲也沒寫過兩折。再說了,戲曲編劇,可不是讀了4年戲文系就能勝任的。干這活兒,得是個全才,得懂戲曲、懂文學、懂音樂、懂舞台調度……本事稍有欠缺,寫出來的本子就會“殘缺”。做戲曲編劇太難、太苦,所以這些年同行大多改行寫電視劇本去了;願意留守的少數年輕編劇,常常是寫了四五個戲,未必能有一個被搬上舞台。馮鋼自嘲:“這是矬子裡面拔將軍,讓我給趕上了。”
好在動手寫起來,還算順利。這京劇版的《哈姆雷特》,主要是演給歐洲觀眾看的,他們對這出莎劇的人物、情節、內含的思想和哲理再熟悉不過,馮鋼只需動用京劇手段把故事講得有中國味道就可以了。寫戲時,他十幾年看戲、聊戲的積累一下子噴薄而出,才用3個月就拿出了改名為《王子復仇記》的劇本初稿。如今,遇到年輕編劇來取經時,當了上海京劇院創作室主任的馮鋼就拿自己的經驗“打發”他們:“你就多看戲,沒有別的竅門。”
看了《王子復仇記》的初稿,導演石玉昆提了不少建議:這裡可以用傳統戲《秦瓊觀陣》的套路,那裡不妨借鑒《驅車戰將》的技法,這裡要用吹腔,那裡王子要耍劍……馮鋼一一記下。這些傳統戲的玩意兒,全存在他腦子裡。很快,馮鋼修改好了劇本,石玉昆一看,正是自己所想的模樣:本子給了空間,他就能“塞”進眾多京劇的元素。第一場《遇魂》,判官耍“噴火”,以此展示哈姆雷特之父在地獄受的煎熬,從側面反映王子心裡的苦痛;又讓圓滑世故的奧菲莉婭父親走“矮子步”,表現這個“丞相”的人格低下……這些都讓見過各式各樣哈姆雷特的丹麥觀眾大感新奇。結果,《王子復仇記》連著7次應邀赴歐洲演出。
一部《王子復仇記》,讓馮鋼做了編劇。很快,改編《巴黎聖母院》的任務又交到他手裡。這次改編,比上一次難得多。莎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地道的宮廷戲,宮廷戲是京劇擅長的,王子、王后、大臣等在京劇傳統戲里都能找到一一對應的摹本。而《巴黎聖母院》卻無法找到這樣的一一對應:將巴黎的聖母院改成中國的廟宇?將修道士改成和尚或道士?艾斯米拉達這個野性十足的異族女子,又如何從傳統京劇中尋覓蹤影?傷腦筋哪!
馮鋼硬著頭皮,將故事發生地設置在中國的一個部落,劇名改為《邊城危庄》;可這一來,這齣戲就跟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八竿子打不著了。看過初稿,大夥都不滿意,只能推倒重寫。如此三番五次,歷時兩年,他終於寫成了《聖母院》的劇本。劇中的故事被安置於中國文化背景下,原著中的宗教色彩被儘可能地淡化,艾斯米拉達改名艾麗雅,卡西莫多則改成了丑奴。馮鋼還滿懷激情地寫了主題曲:“我的名字叫流浪,不知明朝去何方,遙遠的故鄉裝進胸膛,腳下的路布滿悲傷……”歌詞朗朗上口、曲調好聽易記,戲還排著,演職員們就已經哼哼開了。
眼下,馮鋼正籌備寫一部以伍子胥為主角的京劇新戲。醞釀新戲的過程,如十月懷胎,甜蜜而痛苦。回到楚國之後的伍子胥,是否為了發泄仇恨而走到了人性的反面?馮鋼又鑽進了故紙堆,鑽研史志,對伍子胥這個人物,漸漸積累著新的感悟……

榮譽


創作的京劇《王子復仇記》7次應邀赴歐洲演出,今年8月將參加英國愛丁堡藝術節;創作的京劇《聖母院》獲上海市新劇目評比展演優秀劇目獎,個人獲新人獎(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