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環境
人文地理環境
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包括人口,民族,聚落,政治,社團,經濟,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佈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佈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佈和遷徙,民族分佈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人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人口既是寶貴的人力資源,又是造成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掌握環境人口容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長、人口遷移等,可以深入理解人口和環境的關係。
通常以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人口發展狀況。
人口自然增長率是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綜合反應。在死亡率下降的情況下,控制人口增長就必須控制人口的出生率,這是計劃生育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出發點。
世界人口發展經歷了低自然增長率(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較高自然增長率(低出生率和較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四個歷史階段。
目前,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發展都呈現一種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穩定狀況,我國經過較長時期的計劃生育努力,也逐漸向著這一成熟目標靠近;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依然處於在高出生率與低死亡率的高自然增長階段,人口數量急劇遞增。
人口政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解決為解決人口問題所採取的宏觀性措施。由於人口政策是根據人口問題來制定的,所以學習時要將人口問題和人口政策結合起來,針對人口問題理解人口政策。譬如,目前世界範圍內最引人關注的人口問題是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或結構嚴重失調。但這些問題主要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發達國家和地區則主要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因而,不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制定了降低人口增長速度的人口政策,而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採取了鼓勵生育和推遲退休等人口政策。
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因為歷史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差異,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所面臨的人口問題也不完全相似。比如現階段,我國雲南、貴州等中西部大多數省區,主要的人口問題是人口數量過快增長的問題,我國的整體狀況也是人口過快增長的問題,所採取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數量,實行計劃生育,但上海面臨的主要人口問題是老齡化和沉重的就業壓力,伴隨我國整體上跨入老齡化階段,我國的人口政策也將有相應的調整。
因此,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所採取的人口政策,既是階段性人口問題現狀的反應,也取決於人口發展的整體狀況,是一項歷史的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學習時要注意關注不同國家或地區最新的人口資料。
人口老齡化以及人口負增長所導致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一、勞動力不足,影響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二、青壯年負擔過重。三、總人口持續減少。相應的人口政策與措施為:採取鼓勵生育或接納外來青壯年移民等人口政策和措施。
人口高自然增長率所導致的人口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長慣性。二、給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帶來巨大壓力。三、積累減少,影響經濟發展速度。四、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壓力。相應的人口政策與措施為:實行計劃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長速度,控制人口數量。
理解人口分布的因素是學習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礎,可以從以下不同角度,結合典型事例剖析不同因素對人口分布的影響:
(1)生產力水平。人口總是集中在能夠提供最有利於生存發展機遇的地點。城市作為最多職業、最具有集聚效應的生產地域,即生產力水平最高的地域,成為現代人口分布的最密集地域。
(2)自然條件。緯度、海拔、距海遠近等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有著重要的影響。
(3)政治、宗教、歷史文化等因素。國家的民族政策、經濟政策以及傳統的歷史文化等,都對人口的分佈有著重要的影響。
人口分布首先表現在農村與城市人口密集程度的差異上;其次,不同自然、歷史文化差異都造成了世界人口分布的極大差異。
人口遷移是人口移動的一種形式,是指人們變更定居地的空間流動行為。引起人口遷移的原因很複雜,但又規律可循,一般認為人口遷移是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受自然環境變遷、社會經濟變遷、政治文化變遷等影響。
人口遷移會對移出和移入地區帶來不同的影響:對移出地區而言,人口遷移可以減輕環境的壓力,但大量的人口移出會引起勞動力的短缺的人才的流失;對移入地區而言,人口遷移能提供豐富的勞動力和人才資源,有利於資源的開發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會增加環境的壓力並有可能引起就業壓力。另外,人口遷移在調節人口空間分佈和人才餘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等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像太陽、空氣目前對環境人口容量沒有限定,而淡水過去只對個別乾旱地區的人口數量起限制作用,現已成為決定越來越多的地區環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估算環境人口容量時,通常以土地、淡水等限制性因素來估算,並要考慮地區的開放程度和人類的消費水平。
而環境承載能力是從自然資源的角度估算環境人口容量,即把人均消費水平壓縮到最低所估算的最大撫養人口數量。由此可見,環境人口容量要小於環境承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