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號坦克

德國研製的輕型坦克

徠1934年,德國陸軍武器部門正為陸軍戰鬥坦克(三號坦克)和支援坦克(四號坦克)遲遲無法完成而發愁。

為在短時間內填補裝甲部隊中產生的空白,武器局希望各軍火商提供一種重量10噸以下、擁有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7. 92毫米機槍的輕型坦克。根據這些要求向MAN、克虜伯、亨舍爾發出了設計邀請。同年三家公司都拿出了樣車。

建造歷史


1934年德國陸軍部提出了要發展重量10噸,裝備20毫米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德國軍器局便於1935年後期分別要求MAN、克虜伯、亨舍爾(Henschel)及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設計一種重量10噸以下、擁有一挺20毫米機炮和兩挺7.92毫米機槍的輕型坦克。
亨舍爾公司的樣車稱為LaS 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是為防止凡爾賽不平等條約條款干涉的一種偽裝名稱。沒有炮塔的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使用板彈簧平衡式懸掛。
MAN公司的樣車稱為LaS 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和英國“卡登·洛伊德6”超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6個小直徑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採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
克虜伯公司的樣車稱為LKA2(K)或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2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樣車(中標)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 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
但出人意料的是MAN公司最終中標,但軍方規定MAN公司必須在新坦克上安裝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其後的開發工作由MAN公司和戴姆勒·賓士公司合作進行。

設計


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
本車車身由表面硬化鋼板焊接而成,前方裝甲平均厚約30毫米,而後側方裝甲則為16毫米;炮塔亦以此製成,前緣處厚約30毫米,后側方則為16毫米。引擎室位於車體後方,動力經由戰鬥艙傳至前方ZF恆久嚙合式的手動變速箱,總計有前進六檔、倒車一檔,由離合器以及煞車來進行控制。駕駛座位於車身左前方,戰鬥艙上方為炮塔,位置略往左偏。其武器為20毫米Kwk30機炮,能發射PzGr.39穿甲彈、PzGr.40高速穿甲彈以及Sprgr. 39高爆彈,全車帶有18個10發的20毫米彈匣(共180發)和1425發7.92毫米機槍彈藥。大多數車型都備有無線電。本車承載系統設計十分特別,五個路輪分別裝置在四分之一橢圓的避震葉片上;前輪位於前方、惰輪則在後方,履帶雖為窄型,但仍十分堅固。

型號


標準型二號坦克輕型坦克a1a2a3b型
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
1935年,第一批新型坦克出廠,同時它得到“二號坦克”的正式名稱和制式編號Sd.Kfz.121。首批生產的25輛稱為a1型,它需要3人操作(車長兼炮手、機電員、駕駛員)並擁有圓弧狀的車體前部裝甲,誘導輪是焊接式而且因為沒有最終減速齒輪而導致無法有效地剎車。針對這些問題,又生產了25輛稱為a2型的改進型車輛,誘導輪改為焊接式而且完善了冷卻裝置。在1936年這一系列最後的a3型共生產了50輛,它的冷卻進氣口比a2型更大。
這樣看來,從1935年至1936年二號坦克a1/a2/a3型共生產了100輛。但同時存檔的另一份資料中的記載卻是“1936年5月至1937年2月,我國製造二號坦克a1/a2/a3型共計75輛”。無法判斷應以哪份為準,但後者將投產時間推到1936年後並縮小製造數量,很可能是為了和凡爾賽條約“搗漿糊”。
a系列的致命缺陷在於裝甲薄弱和發動機功率太小,當時使用的馬巴赫HL57型6筒130馬力汽油機只能提供40公里的時速,軍方很不滿意。
在a系列試生產型完成後,二號坦克進入第2期生產。1937年開發出b型:它加裝了最終減速齒輪使得車體前部變成平直型,改用馬巴赫HL62型140馬力汽油機並簡化了發動機室上部結構,新型履帶也提升了行使可靠性。由於原定的量產型(A型)尚未定型而裝甲部隊又等不及,所以從1937年2月至3月趕工製造了25輛b型發放到部隊以做應急之需。
cABC型
戰地1942FH1942模組中的二號坦克
戰地1942FH1942模組中的二號坦克
c型作為量產型的範本在1937年3月開始生產,最後製造的c型坦克改用獨立式板彈簧懸掛裝置,每側5個中直徑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這成為二號標準量產型(c/A/B/C/F/G型)的重要特徵,而c型最後生產型將車體前部又改回和a1型一樣的圓弧形,最大裝甲厚度15毫米。
1937年7月開始出廠的A型是第一種量產型二號坦克,它與c型區別很小,但這時已發現由於沒有指揮塔而使車長觀察十分不便。B型(1937年12月開始生產)和C型(1938年6月投產)為了提升防護性能而在駕駛室前部和炮塔前部加裝了20毫米的附加裝甲(用螺栓固定)。從1937年3月至1940年4月共生產了1113輛c/A/B/C型。
這4種型號的二號坦克在波蘭和法國戰役中擔任德軍裝甲師的主力,成為“閃電戰”的陸軍第二號功臣。但令人尷尬的是,德軍坦克兵似乎更偏愛捷克38(t)坦克甚至出現不要二號坦克而爭搶38(t)坦克的局面,第一功臣的桂冠也就這樣被38(t)坦克收入囊中。在1940年時德軍共擁有各型二號坦克955輛,占坦克總數(2580輛)的近半數,但事實說明早期二號坦克在火力、防護和機動性方面都遜色於捷克38(t)坦克,這就向廠家提出了進一步修改的要求。
F型
1941年在C型的基礎上誕生了最為穩定的二號F型。F型設有車長指揮塔從而更好地保證了觀察的安全性,駕駛室前部裝甲改為35毫米一體化、側部20毫米,解決了以前臨時附加裝甲結構不牢固的問題,但車重也增加到9. 5噸。車體前部裝甲再次改為平直型並經常掛有備用履帶作為防護。F型後期改裝了威力更強的KWK 38型60倍口徑20毫米機關炮並在炮塔後部加上了工具箱。後來在c/A/B/C型上也作了相應改造如加裝指揮塔和改變車體前部形狀等。
但是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二號坦克已明顯落後於時代,它的設計理念是填補三、四號坦克的空白,而當三、四號坦克已進入穩定量產階段時標準二號坦克顯然沒有進一步發展的必要了。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產了524輛F型后,標準二號坦克開始退出現役,到坦克學校用作訓練、改裝成指揮車之類的特種用途車、發給警察和親德組織掃蕩游擊隊是幾種必然的歸宿。
部分二號坦克A~F型改進了發動機和冷卻設備以適應沙漠戰,這些非洲軍使用的二號坦克稱為A~F(Tp)型。

變型


早在1939年,馬基爾斯公司就在二號b型底盤上開發了一輛架橋坦克(見圖),在車體前部裝有旋轉軸,以軸為中心向前鋪設臨時橋樑,但由於底盤問題而沒有量產。後來使用新式c型底盤進行了量產,並且在1940年西歐戰役中裝備了第7裝甲師(隆美爾的“幽靈師”)的裝甲工兵營(共4輛)參加過實戰。
1940年德國為準備進攻英國的“海獅”登陸計劃而開發了二號水陸坦克,在車體兩側加裝浮體並固定驅動輪和誘導輪,浮體內部分為3個填充塑料管的腔室,這樣即使被擊中也不會喪失浮力;浮體可以自行驅動,由前部的功率分出軸從車體取得動力。另外還有一種單浮體式的改型(螺旋槳推動)。“海獅計劃”被無限擱置后,這些二號水陸坦克即配屬到第18裝甲師並與三號潛水坦克一起參加了進攻蘇聯的強渡布格河行動。
前線部隊有時在二號坦克上臨時加裝FuG8電台和天線,用作炮兵觀測車。
德軍在標準二號坦克底盤上安裝SIG33型150毫米重步兵炮而成為“蜻蜓”自行火炮(Libelle) ,但在使用中發現車體無法承受火炮的重量;之後生產的改進型每側增加了1個負重輪(成為6個),為平衡重量,車體亦改為前高后低。
二號坦克模型
二號坦克模型
二號坦克(包括實用型)最重要的變型車是“黃鼠狼II”系列自行反坦克炮和“小蜜蜂”自行榴彈炮,將在以後專文介紹。
實用型二號坦克偵察突擊坦克
早在1938年,德軍就已開始考慮在開戰後二號坦克的去留問題。因此除了作為三、四號坦克候補的標準型二號坦克以外,又同時誕生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實用型二號坦克”,可以說這一系列才是真正的二號坦克,它的設計理念是作為偵察和突擊車輛提供快速進攻的可能性。
亨舍爾公司開發了一種新型底盤,稱為LaS 138H(138H農業拖拉機)。它的上部結構簡單,大直徑負重輪裝在平衡架上,但是沒有托帶輪。
DE型
1938年又對LaS 138H底盤加以改進,最重要的變化是使用了新型的扭桿懸掛和4個大直徑負重輪,從而大幅提升了行駛速度,行星式轉向裝置也是其特色之一。搭載早期標準二號坦克炮塔。1938年5月至1939年8月共分2批生產,稱為二號坦克D/E型。
但是D/E型由於違背了設計宗旨而使製造過程嚴重複雜化,因此並不成功,產量也只有43輛。它全部配屬各輕裝甲師的裝甲偵察營,只參加了波蘭戰役。
不過43輛D/E型卻奇迹般的沒有一輛損失,在1940年後全部改為噴火坦克(見後文)。
OGG1G3G4型
在D/E型失敗后,MAN公司為它開發了許多後繼型。
O型和D/E型一樣是作為快速偵察坦克設計,它擁有全新的整體外形。懸掛裝置沿用D/E型但是負重輪交錯排列,加上較短的車體和全新的炮塔使它完全脫胎換骨。O型獲得了75輛的訂單,但是因為細節調整費時過多而沒有投產。
最後調試成功的完全版O型稱為G型,除了基本的G型外還發展出G2、G3、G4型,每一種都擁有更厚的裝甲和更寬廣的駕駛員視野。但軍方對G型仍然很不滿意,所以從1941年4月至1942年2月間G型(包括G1/G3/G4型)出廠12輛后便命令停產。
由於G型中途停產,廠商緊急開發出新的H型。它基本和G型相同,但車體側部裝甲由G型的15毫米強化至20毫米,新型齒輪箱使最大時速從G型的50公里增至65公里。
軍方命令H型在1942年4月必須投產,但生產線要到9月才能上馬,於是合同告吹。最後H型只停留在樣車階段。
J型
J型是和一號坦克F型共同開發的“突擊坦克”,用途是支援步兵突破敵軍要塞,因此擁有重裝甲並減低了行駛速度。
J型雖然使用G型的底盤為基礎,但由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所以做了大幅度改進:它的車體前部裝甲達到80毫米(與四號坦克H型相當),整體外形短粗精悍並將出入艙口設在車體側部。J型也使用交錯排列負重輪並換裝了極寬的履帶,這可能是受到一號坦克F型的影響所致,二號J型和一號F型都有“縮水虎I”的諧稱。二號J型的裝甲已經超過了蘇聯裝備的KV-1坦克,安裝這樣的驚人的裝甲的代價就是機動性的急劇下降。
J型從1942年4月至12月生產了22輛,其中一部分配屬第12裝甲師並在1943年參加了東線戰鬥。、
現存的一個二號J型的炮塔展覽於法國榮軍院。
徠M型
二號坦克M型是二號H型的火力加強版,裝備了50mm反坦克炮。不過因為主炮生產速度過慢和過於複雜而沒有量產。但是它是真實存在的。
VK1301“新A型”:
VK1301是和H型共同發展的輕型偵察坦克樣車,它以G型為基礎,但所有負重輪都帶有輻條。1942年VK1301以“新A型”的名稱製造了樣車。
VK1301是著名的二號L型“山貓”偵察坦克的前身。
VK1602“豹式(Leopard)”是另一種試驗車。

特殊改型


二號坦克的第3系列是專用型,包括“山貓”偵察坦克和二號噴火坦克。
噴火坦克AB型
1940年,二號噴火坦克誕生,它不是從普通坦克底盤改裝,而是專門設計的原創車輛(因為LaS 138H樣車原本就是有2種發展方向),因此擁有獨立的制式武器編號Sd.Kfz.122。底盤和LaS 138H樣車為基礎採用扭桿懸掛,外形與D/E型類似但是車體兩側加裝壓縮助燃氣體箱,每側翼子板前部裝有小型噴火炮塔(共2個),可以遙控操作。車長位於六角型主炮塔內,炮塔上只有一挺MG34機槍。
為對應D/E型,二號噴火坦克分為A/B型在1940年1月至1942年3月生產了112輛,後來將所有43輛D/E型也改裝成噴火坦克。它作為珍貴的特種車輛只配發到軍直屬噴火坦克營。
VK1303二號L型山貓
所有二號系列的量產終於在L型劃上句號。
時值1942年,德國武器局仍十分頑固的堅持發展二號坦克,L型的開發與H型同步,所以也是以G型為基礎設計。但是最後到了樣車階段卻改用M型底盤而成為VK1303,這輛樣車擁有全新的大型炮塔,一門KWK 38型20毫米機關炮裝在大型防盾上。
VK1303經過進一步改進而作為L型於1943年9月投入量產。L型的乘員增加至4人,後期換用更強的KWK 39型60倍口徑20毫米火炮。它被稱為“山貓”(Luchs)並擁有獨立的制式武器編號Sd.Kfz.123。
L型“山貓”獲得了使用單位的,軍方於是簽發了800輛的訂單,由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公司和亨舍爾公司生產。但由於當時輕型坦克已沒有生產優先權,所以從1939年9月至1944年1月只能見縫插針地製造了104輛(有資料說是133輛),底盤編號200101-200200。軍方終於忍無可忍下令停產。
奧格斯堡-紐倫堡機械公司發展了他的底盤和戴姆勒-賓士公司的上層結構和炮塔。山貓的一個改進修改了懸掛系統和車體的VK901(G型)。他由180馬力的邁巴赫HL66P型6缸發動機和ZFAphonSSG48變速箱提供動力。山貓重13噸,能在公路上行駛290公里。由指揮官、炮手、駕駛員和無線電操作員4人操作山貓。通訊系統由FuG12MW型接收器和80瓦的發射設備組成。成員之間的通訊是使用內部通訊系統。
山貓這種輕型偵察坦克被部署在東西線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它裝備了國防軍武裝黨衛軍的裝甲偵察營(偵察分隊)。西線的第116裝甲師,東線的第3和第6裝甲師都有報告使用了這種裝備。武裝黨衛軍的第3骷髏師和第5維京師在東線也使用了山貓。發到東線的山貓都在車體前部安裝了附加的前裝甲板以提供額外的保護。還有一小部分安裝了無線電設備和天線以作為偵察通訊車輛。山貓最後安裝了(山貓50毫米)39型50毫米60倍徑坦克炮(VK1602美洲獅),但是也生產了一種安裝了38型20毫米55倍徑加農坦克炮(射速達到每分鐘420~480發)的變形體。20毫米加農炮安裝了TZF6型光學瞄準鏡。也有不確定的報告說有31輛山貓使用了開放式的炮塔用於安裝39型50毫米60倍徑坦克炮,在1943年後期進入部隊。也有計劃是製造一種回收車輛-山貓維修坦克,但它們是從來沒有實現。和山貓維修坦克一樣也提出過在延長其底盤后改裝成的山貓防空坦克(VK1305),安裝20毫米四聯裝高炮或者36型37毫米高炮,這個項目同樣也從來沒有實現過。

後期發展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二號坦克已明顯落後於時代,因此在1941年3月至1942年12月生產了524輛F型后,標準二號坦克開始退出現役,到坦克學校用作訓練、改裝成指揮車之類的特種用途車、發給警察和親德組織掃蕩游擊隊。部分二號坦克A~F型改進了發動機和冷卻設備以適應沙漠戰,這些德意志非洲軍使用的二號坦克稱為A~F(Tp)型。二號坦克的底盤被用來改裝成不同用途的特種車輛,如Luchs“山貓”裝甲偵察車(配備裝甲偵察部隊),105毫米的自行榴彈炮,比較有名的是Marder II“黃鼠狼”75/76.2毫米自行式火炮,主要用來裝備步兵師的反坦克炮團;二號坦克還發展出兩棲坦克和裝甲搶修車等。

自行火炮


野牛型自行火炮
野牛型自行火炮安裝一門sIG33 150毫米步兵炮,可以為前進的步兵提供強力的火力支援,但是因為這種火炮的大小過大,二號坦克車體過小導致野牛型自行火炮的防護和機動性很差,備彈量也很少,只能攜帶少量的彈藥,而且在戰爭中也是故障連連。
黃蜂型自行火炮
“黃蜂(Wespe)”型自行榴彈炮裝備一門105mm榴彈炮,是德國在二號坦克淘汰後用其底盤改裝而成的自走炮。頗受德軍駕駛員喜愛。這款車型被坦克世界收錄。
(如圖所示底盤是二號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