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坦克
一號裝甲式戰鬥車輛
一號坦克(德語:Panzerkampfwagen I,意為一號裝甲式戰鬥車輛),是德國於1930年代初研製的一款輕型坦克,縮寫為“PzKpfw I”,其官方軍械署賦予的編號為“第101號特殊用途車輛”(SdKfz 101)。
一號坦克自1932年開始設計,並於1934年開始生產,其原先僅是作為德軍建構新一代的裝甲戰鬥與技術戰術時所使用的訓練用車輛,但後來將其投入了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波蘭、法國、蘇聯、北非以及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使用。一號坦克於西班牙累積了戰鬥使用經驗,而且還幫助德軍分別於1939年和1940年擊敗了波蘭與法國。1941年後,一號坦克的底盤被用於建造更新型的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殲擊車,通過升級改裝來延長其服役壽命。在西班牙軍隊中服役一號坦克一直到了1954年。
德 國坦克雖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進行了初期的技術發展,但是因為一戰的失敗而失去了繼續發展坦克的資格。但德國人不甘心《凡爾賽條約》對其坦克研製的限制,秘密恢復了坦克研發工作,利用假坦克來演練坦克的各種運用戰術。在1920年—1926年期間,馮·西克特將軍強調成立快速突擊部隊以便實現機械化戰爭思想。而1922年德軍的古德里安上校開始以汽車兵為對象,研究摩托化部隊戰略、戰術,逐步形成了發展德國裝甲兵的戰術思想。同時運用坦克與其他兵種協同作戰,提高部隊行進速度,最終發展為閃電戰理論。
樣車階段
1933年,德國軍械署要求亨舍爾、曼、萊茵麥塔、克虜伯、戴姆勒-賓士五家公司分別製造 三輛樣車,官方設計書所列出的名稱為“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以掩蓋本次研製的真正目標。其中克虜伯公司秘密製造了一輛只有6噸重的LK A1 樣車,它可稱得上是一號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車體上每側有4個平衡懸掛式大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後置,炮塔上裝有2挺機槍。
隨後LK A1發展成為LK B1樣車,也稱為LaS-Krupp(克虜伯農業拖拉機),誘導輪後置而且接地,托帶輪增至3個,單人炮塔上裝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機槍。採用克虜伯生產的風冷式柴油機。LK B1 實際上就是一號A型坦克的原型車。
同時以“指揮車”的名義製造了一輛LK B2 樣車,它的車體較長每側裝有5個負重輪,但誘導輪是前置式。這個設計最初沒有被採用,後來在生產一號B型坦克時部分參考了LK B2 的構造。
克虜伯還以“運兵車”的名義製造了LK B3 樣車,基本上是沒有炮塔LK B1 底盤。它同樣只是一種參考結構而已。
A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A)
PzKpfw I Ausf A演習場景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虜伯、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魯松(Krupp-Gruson)
底盤編號:9001-10477 |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
乘員:2人 | 引擎:Krupp M305 |
重量:5.4噸 | 變速箱:6檔(5進1退) |
長度:4.02米 | 速度:37km/h |
寬度:2.06米 | 行程:145km |
高度:1.72米 | 電台:FuG 2 |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 側面 | 後部 | 頂部 | |
炮塔 | 13/10° | 13/22° | 13/10° | 8/82°-90° |
車體 | 13/22° | 13/22° | 13/17° | 8/82°-90° |
車身 | 13/27° | 13/0° | 13/15° | 8/90° |
武器面板 | 13/圓弧狀 |
戰鬥歷程:
第一輛量產的A型坦克於1934年9月裝備部隊,至1935年7月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475輛。最初,這些坦克被用於組成規模較小的裝甲教導部隊,以培訓坦克手熟悉機械化的戰爭方式。戰爭爆發后,A型參加了波蘭、法國戰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開始逐步從一線部隊撤裝,他們最後的戰鬥完成在1941年的芬蘭和北非。
B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於一號A型的風冷式柴油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國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樣車
波蘭戰役期間的Ausf B型坦克
具體參數:
生產商:魏格曼、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松森
底盤編號:10478-16500 |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
乘員:2人 | 引擎:邁巴赫 NL38TR |
重量:5.8噸 | 變速箱:6檔(5進1退) |
長度:4.42米 | 速度:40km/h |
寬度:2.06米 | 行程:170km |
高度:1.72米 | 電台:FuG 2 |
裝甲:
正面 | 側面 | 後部 | 頂部 | |
炮塔 | 13/10° | 13/22° | 13/22° | 8/82°-90° |
車體 | 13/22° | 13/22° | 13/0° | 6/83°-90° |
車身 | 13/27° | 13/0° | 13/19° | 6/90° |
武器面板 | 13/圓弧狀 |
C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C)
試驗期間的Ausf C型坦克
但德國軍械署仍希望對一號坦克進行全面強化而使其成為全新的偵察坦克。基於這一宗旨,1939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開發出重8噸的VK601樣車,它最後定型為一號C型坦克。
一號坦克
EW 141的開火模式為半自動,雖然有人稱它為機槍,但是它無法進行全自動模式的射擊。所以射速約100發每分鐘左右。穿深:500m距離大約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質鋼裝甲,30度夾角
從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輛C型出廠,其中2輛在1943年被送往蘇聯配屬於第一裝甲師,其餘38輛被送往西線,盟軍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后全部損失。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101-150140 | 武備:一挺EW141 MG機槍;一挺7.92mm MG34機槍 |
乘員:2人 | 引擎:邁巴赫 HL45P |
重量:8噸 | 變速箱:10檔(8進2退) |
長度:4.19米 | 速度:79km/h |
寬度:1.92米 | 行程:300km |
高度:1.94米 | 電台:FuG Spr Ger‘a’ |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 側面 | 後部 | 頂部 | |
炮塔 | 30/13° | 20/24° | 20/61° | 10/80°-90° |
車體 | 30/10° | 20/0° | 20/15° | 10/82°-90° |
車身 | 30/20° | 20/0° | 20/30° | 10/90° |
武器面板 | 30/圓弧狀 |
VK1801D型
德國軍械署還計劃試驗性地發展一種一號“重裝甲步兵突破坦克”,顧名思義就是犧牲部分越野性能,帶有厚重裝甲用來掩護步兵衝擊敵軍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號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礎上開發出VK1801樣車,它也稱為一號D型,由於擁有重裝甲而達到20噸的重量。
F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產型稱為一號F型,它採用交錯負重輪和極寬的履帶,出入口設在車體兩側。雖然只有2挺機槍,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車體前部裝甲厚達80毫米,當時盟國方面還沒有能擊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產出30輛F型,其中八部於1943年夏天被送往庫爾斯克投入實戰。蘇聯對一號F型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後蘇聯輕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開始向重裝甲化發展,並以大戰後期的“T-80突破坦克”達到極致。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保存了一輛完整的一號F型,但戰時當地德軍編製里並沒有它的記錄。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301-150330 | 武備:兩挺7.92mm MG34機槍 |
乘員:2人 | 引擎:邁巴赫 HL45P |
重量:21噸 | 變速箱:5檔(4進1退) |
長度:4.38米 | 速度:25km/h |
寬度:2.64米 | 行程:150km |
高度:2.05米 | 電台:FuG 5 |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 側面 | 後部 | 頂部及底部 | |
炮塔 | 80/0° | 50/10° | 50/10° | 25/90° |
車體 | 80/10° | 50/0° | 50/10° | 25/90° |
車身 | 80/20° | 50/0° | 50/14° | 25/90° |
武器面板 | 80/圓弧狀 |
150毫米sIG33Sf重型步兵炮
1940年2月德軍用一號底盤改裝出了40台該型步兵炮,這種步兵炮使用150mm slG 33 L/11.4火炮。成員總共為三人,但是因為這種步兵炮的重量太大,而且裝甲防護非常薄弱,所以德軍只進行了少量的這種火炮的改裝。因為德軍也知道這種火炮除了給敵人造成心理上的壓抑之外,並不擁有優秀的打擊能力。甚至因為一號坦克的車體過小的原因,只能攜帶極其有限的個位數炮彈,在炮彈被打空之後,只能使用補給車上面的彈藥。這種坦克參加過法國、巴爾幹和蘇聯戰場的戰鬥。這是當時第一種自行火炮,可以說開創了自行火炮的先河。
一號指揮坦克
為更好地協調裝甲部隊,德軍在1935年將部分一號坦克底盤改造成為指揮坦克。去除了炮塔,裝有突起的上層指揮結構和固定的四角型指揮塔,出入口開在指揮結構兩側。它裝有FuG2和FuG6電台,多出的天線架在右側翼子板上。蘇德戰爭爆發后又加裝了更強的FuG8和FuG10電台而成為後期型,框形天線環繞車體。
1935年至1937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共改造了184輛指揮坦克,另有6輛是用A型改造。
一號防空坦克 ( Flakpanzer I Ausf A )
規格 | |
乘員 | 5人 |
武裝 | 20毫米 Flak 38 L/112.5 防空炮 x 1 |
戰鬥重量 | 5800kg |
在1941年以前,德國的防空坦克都是以半履帶車底盤為基礎,儘管半履帶車機動性能良好,但是薄弱的裝甲,若遇到敵人反裝甲武器便十分危險。共改裝24輛。
1940年的末期,德軍為了提高防空坦克越野性能以及裝甲防護性,提出以全履帶車輛底盤為基礎的防空坦克,此時,老舊的1號坦克已經於戰場退至後方擔任訓練坦克,德國工程師們遂利用1號坦克底盤來改裝成為防空坦克,並於1941年初由柏林的阿爾卡特公司完成24輛1號防空坦克,裝備了第614防空營的三個連(每連8輛)。:改裝完成的1號防空坦克,防護性能簡陋,僅在火炮前方裝設人員防盾,導致火力以及裝甲防護力都嫌不足。1號防空坦克配屬於614防空營,廣泛使用於德蘇戰場,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攻防戰,這些1號防空坦克全部被摧毀,而部隊也灰飛煙滅了。
1943年東線戰場上曾繳獲過一些一號防空坦克被改裝上15mm MG 151/15型重機槍
一號自行反坦克炮
這是一號坦克最著名的變型車。1939年在一號B型底盤上改裝了半裝甲後部開放式戰鬥室,裝有43倍口徑的47毫米捷克制反坦克炮,稱為一號自行反坦克炮(Panzer Jager I)。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它參加過1940年法國戰役和初期北非戰役、巴巴羅薩戰役,一直使用到1943年。
一號自行榴彈炮 野牛自行火炮
一號自行榴彈炮
一號炸藥搬運車工程爆破車
這是為工兵部隊配發的特種車輛,在一號B型坦克後部加裝特殊設備,可以將75公斤炸藥箱運到指定地點后再離開。共有2個型號:“滑落式”是將炸藥從固定的滑軌放下,而“直落式”則是利用線操縱搖臂將炸藥吊落。
另外還開發了遙控搬運車,稱為Fe Lad Tr,可用伸縮式搖臂運載68公斤炸藥,但僅停留在樣車階段。
一號噴火坦克
這不是制式車輛而是前線臨時改造而成,只需拆除一號A、B型的右機槍換上步兵用火焰噴射器即可。
一號彈藥搬運車
這是拆除一號A、B型炮塔后加上護板的運輸車,用於運送彈藥,多在戰爭中後期使用。
一號B型訓練坦克
早在戰前德軍就已開始用一號坦克訓練坦克駕駛員。這種訓練坦克是沒有上層結構的一號B型坦克底盤,四周加裝護欄以免顛簸時學員被甩出車外。從1936年至1938年11月共改造出164輛訓練坦克。
其他改型
Munitionsschlepper I Ausf A (Sd.Kfz.111) - light ammunition carrier,特種車輛編號SdKfz111。基於一號坦克A型底盤的輕型彈藥輸送車,無炮塔。
Sanitatskraftwagen I (Sd.Kfz.265) - armoured ambulance,特種車輛編號SdKfz265,裝甲救護車。
Pionier-Kampfwagen I - engineer tank, 工程車。
Panzerjager I (Sd.Kfz.101) - 47mm Pak gun carrier,自走反坦克炮,裝備捷克柯斯達製造的47毫米口徑43.4倍徑A-5 P.U.V vz36火炮(反坦克炮),乘員三人,基於一號坦克B型底盤,僅有一個前護盾,是當時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火炮。
Panzerjager I - 37mm Pak gun carrier,自走反坦克炮,裝備37mm反坦克炮。
Leichte Bergepanzer I - light recovery vehicle,輕型回收車。
Instandsetzungstrupp I - troop carrier / recovery vehicle, 運輸/回收車。
Fahreschulewagen / Schulfahrzeuge I - training tank, 訓練車。
Minenraumer I Ausf B - mine clearing vehicle (50 produced in 1938), 一號坦克B型改裝成掃雷車。
Brueckenleger I Ausf A - light bridging vehicle (2 produced in 1939), 一號坦克A型改裝成架橋車。
中華民國曾在1936年派遣軍事代表團訪問德國,訂購了16輛一號坦克,並納入國軍第一裝甲兵團第三連,時任團長杜聿明少將。曾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在南京保衛戰中,一號坦克無論是在火炮、噸位上都無法與日軍的89乙中型坦克對抗。加上日軍反坦克炮的打擊,部分被日軍俘獲,部分渡輪沉沒等原因損失殆盡。根據李宗仁的回憶錄,一名疑似是南京的一號坦克的駕駛員犧牲於崑崙關戰場,而他的英勇行為也成為一個謎。
一號坦克
被盟軍繳獲的c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