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戰爭

戰爭名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和義大利為一方,英法美為另一方的武裝力量之間為爭奪重要戰略地區和目標,爭奪北非、近東和地中海的控制權,爭奪殖民地而實施的軍事行動。

北非戰事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

雙方準備


為了實施軍事行動,義大利在非洲大陸展開了兩個軍隊集團,一個在東北非(30萬人),一個在北非( 23.6萬人)。這兩個地區的英軍分別為3.25萬人和6.6萬人。
在東北非,意軍於1940年7—8月開始從衣索比亞向蘇丹、肯亞和英屬索馬利亞腹地進攻,奪佔了許多地區,但是
北非戰爭
北非戰爭
蘇丹和肯亞軍隊的頑強抵抗及在衣索比亞展開的游擊運動迫使意軍轉入了防禦。英軍統帥部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亞的軍隊集團(大多是殖民地軍隊)擴大到15萬人,並於1941年1月在東北非發動進攻。

戰役過程


概述

1941年5月,這一進攻以意軍投降而告結束。北非戰事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根據戰區條件,軍事行動在寬50—80公里的沿岸地帶進行,並從1940年9月13日持續到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局大致可分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

在北非戰場的義大利軍隊
在北非戰場的義大利軍隊
(1940年9月13日一12月8日)——意軍進攻。
由巴爾博元帥(8月起由格拉齊亞尼元帥)統一指揮的2個義大利野戰集團軍在利比亞展開:第10集團軍(司令為貝爾蒂將軍)在利比亞、埃及邊界,第5集團軍(司令為加里波第將軍)在突尼西亞當面。9月13日,第10集團軍以5個師、1個團級集群、6個坦克營(利比亞東部共有9個義大利師)開始進攻韋維爾將軍指揮的英國“尼羅河”集團軍(2個師另2個獨立旅,在埃及共有6.6萬人,168架飛機,其中包括駐巴勒斯坦飛機)。英集團軍在埃及、利比亞邊界僅有1個展開的師。意軍推進90公里,於9月16日進逼西迪拜拉尼,但由於指揮失靈和補給中斷,不得不停止了爾後的進攻。英軍則繼續退後,一直到馬特魯港附近預先構築的陣地才立住腳。敵對雙方之間形成了一個寬達130公里的“真空”地帶。

第二階段

(1940年12月9日—1941年3月30日)——英軍進攻。
12月9日,英集團軍(4個師另2個旅)轉入反攻,擊潰了意軍,在兩個月內推進800餘公里。至翌年2月11日前,英軍已進抵阿蓋拉、馬拉達以東一線,轉入防禦。使得勝利未得到發展。英國政府決定向巴爾幹轉移力量,利用意軍在希臘的失敗,為奪取巴爾幹半島在希臘建立戰略基地。英集團軍一部從北非調到了希臘。這就使意軍免於徹底失敗。
1941年初,德軍統帥部將德國非洲軍(1個坦克師、1個輕步兵師,司令為隆美爾中將)和一些航空兵部隊調往利比亞。

第三階段

一輛英國坦克路過一輛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一輛英國坦克路過一輛被擊毀的德軍坦克
(1941年3月31日—11月17日)——德意聯軍進攻。
3月31日,意德軍(2個坦克師、1個步兵師)開始進攻英集團軍(2個已被削弱的師另1個旅),以便前出利比亞、埃及邊界,攻佔塞盧姆。聯軍的進攻出乎英軍統帥部意料。英軍在兩星期內退到了埃及邊界,留下了駐圖卜魯格的強大守軍(近1個半師),結果這支守軍遭到了聯軍的圍困。隆美爾原指望在得到增援後向開羅發展進攻,但由於德國正準備進犯蘇聯,所以他沒有得到補充兵力。這就使英集團軍免於徹底失敗,使英國不致失掉埃及和蘇伊士運河。至4月16日前,北非的戰線便在利比亞,埃及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1941年夏秋,“尼羅河”集團軍(1941年9月改稱第8集團軍)得到了很大增援,而當時德意軍則由於法西斯集團在蘇德戰場損失慘重而僅得到不大的補充。

第四階段

北非戰場上的蒙哥馬利元帥
北非戰場上的蒙哥馬利元帥
(1941年11月18日—1942年1月20日)——英軍進攻。
蘇德戰場的激烈交戰,德軍在戰爭中的失敗,為英軍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1941年11月18日,英集團軍(6個師另5個旅,11.8萬人,924輛坦克,1072架飛機,司令為坎寧安將軍)開始了“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當面敵軍集團(10個師,約10萬人,522輛坦克,340架飛機),解救托卜魯克守軍和完全解放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英軍在兩個月的戰鬥中推進幾達800公里,但未能完成殲滅駐北非德意軍這一主要任務。艦隊保障了英軍的補給和濱海翼側的火力支援,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英軍的大縱深推進。

第五階段

(1942年1月21日—10月22日)——德意軍進攻。
法西斯統帥部利用英軍的分散和未做好防禦準備,變更了兵力部署,於1月21日發動反攻。至1942年2月8日前,德意軍推進達600公里,進至加扎拉、比爾哈基姆一線,戰線在此一直穩定到5月底。
德軍的三號坦克
德軍的三號坦克
德意軍(7個義大利師,3個德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再度對英第8集團軍(5個師,3個旅,約13萬人,1270輛坦克,604架飛機;司令為里奇將軍)發動進攻(“泰西”戰役),以便奪取埃及並向近東突進。它們於6月11日前攻佔了英軍各支撐點前沿線,迫其混亂不堪地退卻。德意軍圍攻托卜魯克,該城3.3萬守軍儘管有大量武器和糧食儲備,但仍投降。德意軍推進600公里后,逼近英軍在埃及境內阿拉曼附近的陣地。德意軍企圖在7月1—3日發展進攻,但未得逞。此前,由於英美間就共同實施北非戰局達成協議(1942年6月),美軍統帥部開始對駐非洲英軍提供相當大的軍事技術裝備援助,並參與準備英美軍北非登陸戰役

第六階段

位於登陸艇上的美軍士兵
位於登陸艇上的美軍士兵
(1942年10月23日—1943年5月13日)——盟軍進攻。
1942年秋,德國集團由於在東線,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遭受重大損失斯大林格勒戰役再次陷入了困境,無法給隆美爾元帥必要的軍隊和軍事技術裝備支援。意德艦隊實際上已不再可能在盟軍航空兵可達距離內護航。10月23日,人員和坦克比敵幾乎多2倍。飛機多3倍以上的英第8集團軍,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利用有利情況在阿萊曼附近轉入進攻阿拉曼戰役11月8日,英美軍開始在北非登陸。它們從東西兩面實施相向突擊,將敵逐入突尼西亞。但在整個1942—1943年之交的冬季,戰鬥行動都很消極。這就使法西斯德軍統帥部能從西部將33個師另3個旅調到東線。
1943年5月13日,德意軍投降,北非戰局的最後一個戰役遂告結束。

主要戰役


阿拉曼戰役
1942年10月23日至11月4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北非戰爭中,英軍第8集團軍於在北非實施的進攻戰役。
由於德軍在蘇德戰場,特別是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損失慘重,德意兩國法西斯領導集團被迫於1942年秋季前大幅度縮減對在非洲作戰軍隊的支援。德意軍隊已精疲力竭,武器、葯和燃料奇缺。這對英軍在非洲戰區轉入進攻,驅逐德意軍隊極為有利。
10月23日前,德意軍“非洲”坦克集團軍(司令為隆美爾元帥)在埃及阿拉曼以西佔領寬為60公里的防禦正面。該集團軍下轄德軍4個師和意軍8個師,總兵力約8萬人,坦克540輛,火炮1219門,飛機350架。採取縱深梯次配置,企圖依託支撐點式環形防禦與大面積布雷相結合的堅固防線,阻滯和粉碎英軍進攻。在埃及作戰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為蒙哥馬利將軍)轄10個師和4個獨立旅,總兵力為23萬人,坦克1440輛,火炮2311門,飛機1500架。戰役企圖規定;鉗制左翼德軍,由阿拉曼西南地域向西迪哈米德方向實施主要突擊,將德意軍隊濱海集團壓迫至沿海一帶,並予以殲滅。英軍巧妙進行戰役偽裝,使德軍對英軍主要突擊方向和戰役發起時間作了錯誤判斷。
1942年10月23日21時40分,經過3天的預先航空火力準備和20分鐘的炮火準備,英軍於10月23日傍晚轉入進攻。突破是在9公里寬的地段上實施的。英軍炮兵密度較小(每公里正面50門火炮),未能壓制敵人火力配系,雖經一整夜戰鬥,僅楔入敵人防禦陣地。突破變成了速度異常緩慢地“蠶食”德軍防禦陣地的行動(至10月27日前英軍僅推進7公里)。
位於北非戰場的英軍十字軍坦克
位於北非戰場的英軍十字軍坦克
在主攻方向上,第30軍右翼澳大利亞第9師和英第51師、中路紐西蘭師和南非第1師,起初進展順利,突破敵前沿后迅速在雷區為後續裝甲部隊開闢通路;左翼印度第4師在魯韋薩特嶺以北遭敵頑強抵抗,進攻受阻。24日凌晨2時,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奉命從正在開闢通路的雷區進入戰鬥,由於雷區縱深超出預料,至日終前僅第1裝甲師的個別部隊通過雷區。25日凌晨,紐西蘭師在雷區開闢通路后,向西南方向邁泰爾亞嶺逼進,遭德第15裝甲師反擊。26日,澳第9師在戰線北端攻佔德軍部分陣地後向海岸推進,威脅德第164師側后,並擊退德第15裝甲師的反擊。在助攻方向上,第13軍對德軍防線南段發起進攻,但為德軍的雷區和炮火所阻,進展甚微。24日晨,該軍第7裝甲師和第44、第50步兵師再次發起攻擊,通過第一道雷區後為德軍火力所阻。
此後,雙方損失慘重。26日,隆美爾判明英軍主攻方向,開始將第21裝甲師調往北線。英軍進攻受挫,27日暫停進攻;第7裝甲師北調,加強主攻方向實力;第13軍其他部隊暫取守勢,僅以小分隊出擊和炮火襲擊牽制敵人。26日,義大利向非洲運送燃料的油輪全部被英國海、空軍擊沉,致使德軍油料奇缺,後勤補給陷入困境,裝甲部隊無法組織大規模反擊。29日,澳第9師和英第9裝甲旅向海岸推進,被德軍擊退。由南線調來的德軍主力第21裝甲師向北部沿海機動,企圖阻止英軍沿公路西進。蒙哥馬利據此改變計劃,決心對腰子嶺以北德軍防禦薄弱部位實施縱深突破。31日,澳第9師進抵並控制沿海地區,切斷德軍第164師退路。德軍第21裝甲師、第90輕型裝甲師組織反擊,未果。至此,德意軍坦克僅剩200餘輛,而英軍在戰線北段尚有800餘輛坦克沒有投入戰鬥。
11月2日凌晨1時,英軍按照"增壓"計劃發起新的進攻。經炮火準備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裝甲旅發起衝擊,遭德軍頑強抵抗。第1裝甲師隨即投入戰鬥,次日夜從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防線接合部達成突破。4日晨,第10、第7裝甲師和印度第4師從突破口向縱深發展進攻。德軍第15、第21裝甲師余部實施反擊,但由於沒有空中掩護,大部坦克被擊毀。在沿海地區被切斷退路的德第164師余部,亦被澳第9師殲滅。隆美爾命令德意軍全線撤退。由於油料和車輛不足,部分重兵器由人力後送,道路擁擠不堪,撤退行動遲緩。英軍乘勢轉入追擊,並出動大批飛機轟炸,給退卻中的德軍以重大殺傷。6日,英軍因雨停止追擊,致使德意軍裝甲摩托化部隊順利撤退,僅意軍第10軍在退卻途中大部被殲,戰役至此結束。
1942年7月,英美首腦決定實施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計劃,並任命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火炬”行動的盟國遠征軍總司令。9月下旬,美英兩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倫敦確定了實施“火炬”作戰計劃的細節,決定兩國軍隊於11月8日在法屬北非的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實施登陸,佔領沿海主要港口,然後由阿爾及爾登陸部隊向東搶佔突尼西亞,再待機與北非的英軍協同作戰,消滅在北非的德意部隊。
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軍隊共13個師,分別編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特譴隊。西部特譴隊由美軍巴頓少將指揮,從美國本土出發,橫渡大西洋,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登陸;中部特譴隊和東部特譴隊分別由美軍弗雷登道爾少將和賴德少將指揮,從英國出發,在阿爾及利亞的奧蘭和阿爾及爾實施登陸。
1942年11月8日,10餘萬美英聯軍分乘664艘軍艦和運輸船分別在阿爾及爾、奧蘭和卡薩布蘭卡登陸。聯軍僅僅受到了法國人的輕微抵抗,11月11日,正在北非視察的法軍總司令、海軍上將達爾朗宣布脫離維希政府,命令法軍停火,並加入了聯軍。盟軍登陸成功后,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即繼續向東推進,以攻佔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
希特勒對盟軍的登陸行動雖然毫無準備,但他迅速就作出了反應。他命令佔領維希法國,同時用運輸機將部隊源源不斷地運往突尼西亞。德軍搶佔了突尼西亞。
1942年12月9日,希特勒將在突尼西亞的德意部隊編為第5裝甲集團軍,並任命阿尼姆上將為司令。通過不斷的增援,第5集團軍逐漸擴大到轄德軍2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步兵師和2個步兵師及3個義大利步兵師的規模。阿尼姆在突尼西亞的北部山地建立了一條防線,並逐漸向南推進,以對抗英第1集團軍和美第2軍的推進。
在阿拉曼會戰中失利的隆美爾率非洲裝甲集團軍的7.8萬人(其中德軍3萬人)和130多輛坦克撤退到利比亞與突尼西亞南部交界的馬雷特防線,靠近了阿尼姆的部隊。希特勒命令隆美爾在鞏固了新陣地之後,即回國治病。他的非洲裝甲集團軍也將更名為義大利第1集團軍,由義大利的梅塞元帥任司令。
1943年1月14日,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會晤,決定在北非戰場設立戰區,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任總司令,英國的亞歷山大將軍為副總司令。北非盟軍整編為第18集團軍群,下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蒙哥馬利指揮的英第8集團軍、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和部分法軍。亞歷山大任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盟軍在北非的全部地面部隊。
隆美爾在離任前,已敏銳地察覺到出現新的戰鬥機會。當時位於隆美爾部隊正面的英第8集團軍尚未對馬雷特防線構成威脅,蒙哥馬利在攻佔的黎波里后,就忙於重開的黎波里港,要發動一場新的攻勢還需準備一段時間。而位於西面的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和弗雷登道爾指揮的美第2軍卻威脅著他的後方。隆美爾決心利用位於兩股敵軍之間的中心地位,先以背面包抄奇襲方式擊潰他後面的盟軍,然後調頭對付蒙哥馬利。這是一個出色的計劃,但在實施時卻遇到困難,德第5裝甲集團軍不歸隆美爾指揮,而隆美爾與阿尼姆的配合又不協調。
隆美爾的進攻計劃被盟軍破獲,但他們卻搞錯了德軍的主攻地點,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和英第1集團軍司令部都認為敵軍的進攻地點是在豐杜克附近。為此,盟軍在豐杜克後面部署了重兵。
1943年2月14日,德意軍發起了代號為“春風”行動的進攻。北面阿尼姆的第5集團軍從弗德山口向美第2軍陣地發起主攻,德第10和第21裝甲師兩面夾擊,重創美第1裝甲師,攻佔了錫迪布齊德。15日,南面隆美爾部隊也攻佔了加夫薩,向費里亞納進逼。17日,隆美爾進佔了費里亞納。
隆美爾計劃從費里亞納揮戈西北,向阿爾及利亞的特貝薩挺進,以切斷英美盟軍的交通線,從而把戰術性勝利發展為戰略性勝利。不過,他雖然得到了在羅馬的德南線總司令凱塞林的支持,卻得不到阿尼姆的合作,阿尼姆控制了裝甲部隊。經過妥協,隆美爾雖然獲得了第10和第21裝甲師的指揮權,但卻不得不首先進攻東北面的勒凱夫。這樣,隆美爾面對的是英美盟軍的正面而不是背後。隆美爾不由得火冒三丈。在他看來,這意味著“離敵人戰線近得不能再近,勢必使我們去攻打強大的敵人後備軍。”
2月19日凌晨2時30分,隆美爾開始向勒凱夫方向攻擊前進。隆美爾攻佔了卡塞林隘口,接著向勒凱夫南面的塔拉推進。但隆美爾沒能攻下塔拉,他的攻勢被盟軍的增援兵力阻止了。隆美爾停止了攻擊,下令部隊撤退。隆美爾的進攻作為一次“目標有限”的出擊,可說是戰果輝煌。但他未能實現迫使盟軍撤出突尼西亞的戰略目標,儘管這一目標似乎十分接近了。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如果隆美爾從一開始就主持這次戰役而不受牽制就進攻特貝薩的話,這樣一個目標也許有可能實現的。如果能迅速奪取擁有大量補給儲備的美軍那個基地和中心機場,那會使盟國部隊不再可能守住他們在突尼西亞的陣地。”
隆美爾的進攻使美軍遭受了重大損失。美第2軍3萬人中有3000人陣亡,4000人被俘,260輛坦克被毀或被繳獲,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上遭到的最嚴重失敗。蒙羞受辱的艾森豪威爾撤換了弗雷登道爾,任命勇猛善戰的巴頓少將出任美第2軍軍長。巴頓早就渴望能與隆美爾交手,他說:“對他的書我不知讀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個戰役,自認對他了如指掌。我平生的願望就是與他捉對廝殺。”
希特勒任命隆美爾為新組建的非洲裝甲集團軍群司令,統一指揮阿尼姆的第5裝甲集團軍和梅塞的義大利第1集團軍(原隆美爾的非洲裝甲集團軍)。隆美爾獲得新權力后,決定不等蒙哥馬利來攻,即搶先向他發動攻擊。然而,蒙哥馬利從密碼破譯機獲得的情報中掌握了隆美爾這次進攻的方向和確切時間,遂從海岸把大炮和部隊調到隆美爾選擇為突破口的南部地帶,集結了進近4個師的兵力、400輛坦克、350門大炮和470門反坦克炮於梅德寧附近,建立了一道嚴密的防線。
3月6日凌晨,隆美爾以3個半裝甲師的160輛坦克(比1個裝甲師本應擁有的還要少),在200門大炮和1萬名步兵的支持下,向梅德寧發起進攻。上午8時,當德軍裝甲部隊推進到離梅德寧約15公里的一座山脊上時,遭到了蒙哥馬利部署的近500門反坦克炮的猛烈轟擊。到中午時分,德軍裝甲部隊仍無力向前突破。英軍俘虜和偵察營繳獲的文件證實,蒙哥馬利事先就對隆美爾的行動計劃的每一細節了如指掌。下午5點,隆美爾下令取消了這次進攻。160輛坦克損失了50輛。他哀嘆說:“從一開始,我們就沒能使敵人措手不及,所以這次行動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蒙哥馬利向馬雷特防線緩慢逼近,盟軍控制了制空和制海權,德意部隊缺乏補給和增援兵力。隆美爾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部隊已頻於絕境,繼續留在突尼西亞等於自殺,他向希特勒提出了撤兵返回歐洲的計劃,但為希特勒所拒絕。3月9日,隆美爾心灰意冷地告病回國休假,永遠離開了北非,阿尼姆接過了指揮權。一心想與隆美爾較量的巴頓聞訊,大失所望。
蒙哥馬利指揮英第8集團軍進攻馬雷特防線,巴頓指揮的美第2軍也於3天前從西南進攻馬雷特防線的後方。梅塞被迫率義大利第1集團軍從馬雷特防線向北撤退。蒙哥馬利突破加貝斯隘口,從加夫薩東進的巴頓會師。英第8集團軍又佔領了斯法克斯。到4月中旬,盟軍完成了對德意軍的合圍。隆美爾的繼任阿尼姆率非洲裝甲集團群共14個師20多萬人退守突尼西亞北部,他的3個裝甲師僅剩下120餘輛坦克,作戰物資異常匱乏,沒有補給。而亞歷山大的第18集團軍群共有20個師30萬人的部隊,擁有1400輛坦克和1000多門火炮。制空和制海權也掌握在盟軍手中。
亞歷山大下達了代號為“鐵匠”的總攻令,要求部隊沿整個弧行戰線強攻退守的德意部隊。安德森的英第1集團軍擔任主攻,突入敵軍的中央防線,直取突尼西亞城;蒙哥馬利的英第8集團軍在南面,對敵軍左翼發動攻擊;布萊德雷的美第2軍在北面,打擊敵軍右翼,以奪取比塞大港為目標;法第19軍在蒙哥馬利左側和安德森右側伺機參加攻擊而擴大戰果。
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后被俘虜的德軍和意軍士兵
突尼西亞戰役結束后被俘虜的德軍和意軍士兵
下午9時30分,蒙哥馬利首先在南面發動攻擊。安德森指揮英第1集團軍在中央戰線發起主攻,阿尼姆集中其裝甲兵力的大部分來進行激烈抵抗,英第1集團軍進展緩慢。亞歷山大遂從蒙哥馬利那裡調來第7裝甲師、第4印度步兵師和201警衛旅給安德森,以增強英第1集團軍的打擊兵力。在400門火炮和戰術空軍的支援下,英第1集團軍全力猛攻,德意部隊終於招架不住,向後潰退。同時,在美第2軍的不斷壓迫下,在北面的德意軍防線也開始向內凹入。安德森指揮的英第1集團軍攻入了突尼西亞城,接著不久,布萊德雷指揮 的美第2軍也攻佔了比塞大港。以後的情形,英國人莫爾希德在其《非洲的末日》中說:“德國人已經完全嚇慌了,當他們看到英國人的坦克揚長而過,簡直感到手腳無措。德軍將領已經無法下達命令,因為他已經與其部下喪失了聯繫。在恐懼之中,德軍紛紛奔向灘頭,但他們發現既無船隻,又無飛機,於是軍隊就完全崩潰了。”
阿泥姆上將和梅塞元帥相繼向盟軍投降,約10萬德軍、15萬意軍被俘,只有633人從海上逃走。突尼西亞會戰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了。
經過2年零8個月的拉鋸戰,北非戰爭至此終告結束。盟軍在北非的勝利,使地中海航道從此暢通,為下一步通過西西里島重返歐洲創造了條件。
北非戰場上兩個名將各自的實力對比
蒙哥馬利長了一副鷹一樣的面孔,他那高昂並帶有濃重英格蘭鼻音的聲調讓人聽起來感到並不十分友善。他在許多方面與隆美爾有相似之處。這兩個人的性格都很孤僻,在周圍是敵人多於朋友;他倆都很專橫和傲慢,在聽命於別人時,都像一匹難以駕馭的烈馬,而當他們獲得全部指揮權時,卻又都是頭腦清醒和最有獨到見解的優秀指揮官;兩個人都喜歡體育運動,並且都不抽煙、不喝烈性酒,注重保持身體健康。
這兩個人還都比較注意培養與軍政要人的友誼,就像隆美爾一向對希特勒言聽計從和重視同戈培爾的關係一樣,蒙哥馬利也十分注重結交軍政要人。當丘吉爾到非洲視察部隊時,他在海濱浴場舒適的別墅里招待了他,並特地為他準備了在戰爭時期即使在英國國內也很難見到的法國白蘭地。
像隆美爾一直戴著那頂著名的帶有有機玻璃風鏡的帽子一樣,蒙哥馬利也戴著一頂鑲著團隊徽章的怪異的澳大利亞叢林帽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另外,這兩個人都喜歡挑選出類拔萃、年輕英俊的軍官組成自己的參謀隊伍。在戰術方面,隆美爾擅長於運動戰,而蒙哥馬利從來就不是什麼橫掃千里的運動戰專家;但在事先精心布置好的陣地戰中,他比隆美爾要技高一籌。在情報的獲取上,隆美爾更是無法和蒙哥馬利相比。自從隆美爾失去他的無線電偵聽連后,他所能獲得的英軍消息便越來越少了。英國情報機構知道如何在情報來源上使敵人產生錯覺,大量極易破譯的情報暗示德軍:義大利人在不斷地泄露情報。隆美爾對這種欺騙深信不疑,這更大大加深了他對義大利人的鄙視。而英國諜報機構卻源源不斷地向蒙哥馬利輸送了他們所偵破的大量德軍情報,隆美爾對此卻一無所知。“隆美爾就像被蒙上了雙眼在和蒙哥馬利決鬥”,一位德國軍事評論家戰後如此認為。
但是,蒙哥馬利和隆美爾都同樣清楚地認識到,機械化戰爭的勝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後勤供應。所以,他倆都強烈地要求自己的統帥部盡最大可能向非洲戰場運送更多的作戰人員和武器裝備。顯然,蒙哥馬利在這方面佔據了絕對的優勢。英、美的戰爭機器開足了馬力,大批船隊涌過地中海,為英軍運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後勤物資。第8集團軍的實力與日俱增。丘吉爾告訴蒙哥馬利第10軍正在組建中,並且還有300輛“謝爾曼”型坦克預計在9月初從美國運到北非。
隆美爾最終作出了“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抉擇”,那就是向英軍進攻。這實際上可以說是最後的“生死一搏”了。因為這時裝甲軍團的坦克數量還不到英軍的一半,所剩燃料甚至還不夠行駛160公里,而英軍還牢牢控制著制空權。

戰爭影響


盟軍取得勝利,使軸心國在地中海戰區的戰略形勢急轉直下。由於控制了非洲整個北部海岸以及東北海岸,並在地中海沿岸佔了上風,英美兩國便重新開闢了對它們至關重要的、由地中海經蘇伊士運河至印度洋的航路,並為攻入南歐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北非戰局中,盟軍統帥部取得了解決戰區內聯合作戰戰略問題的經驗。但是它在佔有頗大兵力兵器優勢的情況下,卻在許多場合行動不堅決。北非戰局最後階段的特點,是組織了海軍和陸軍龐大兵力的協同。在北非戰局中,總共擊潰德意軍12個師。

傷亡情況


在北非戰役中,德軍有18594人陣亡,3400多人失蹤,13000多人被俘虜;義大利軍隊死傷22341人,34萬人被俘虜;維希法軍有1346人死亡,1997人受傷。軸心國方面共損失了800架飛機,6200門火炮,2500輛坦克,70000輛車。
盟軍方面英軍死亡35478人;自由法國的軍隊大約陣亡2000多人;美軍方面2715陣亡,8978人受傷,6528人失蹤。盟軍方面損失了2000輛坦克和1400架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