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反坦克炮

摧毀敵方坦克的火炮戰車

自行反坦克炮(又稱坦克殲擊車)是專門用於摧毀敵方坦克的。它們擁有比同級其他戰車更強大的火炮,能夠擊穿所遇到的大多數目標。

簡介


在二戰期間,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是自行火炮的主流。二戰後至今,自行反坦克炮已經風光不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各種反坦克武器及主戰坦克發展迅速,而對支援火力的需求,又使自行榴彈炮迅猛發展。兩方面作用的結果,使自行反坦克炮已經退居一隅。但是,一些國家仍然在發展一些以反坦克作戰為主的自行反坦克炮,如:奧地利的SK105、德國的“美洲豹”、瑞典的IKV91、義大利的“半人馬座”、南非的“大山貓”以及中國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等。
從總體上看,自行反坦克炮穿甲威力強大,戰鬥全重較輕,機動性較好,裝甲防護力一般,採購價格較低。綜合這些優缺點,使得自行反坦克炮在裝甲戰車家族中,也有它一定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各國現裝備的自行反坦克炮中,有的只是以反坦克作戰為主,但兼有武裝偵察、追擊等作戰任務,如“半人馬座”、“大山貓”輪式裝甲戰車等,連名稱也不叫自行反坦克炮;更有的甚至叫輕型坦克,如SK105、IKV91等。真正叫自行反坦克炮的,只有巴西的EE-118、德國的“美洲豹”和中國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自行反坦克炮的彈種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脫殼穿甲彈、破甲彈等;兼有其他作戰任務的,還配有榴彈
20世紀70年代以後,除了自行榴彈炮外,其他各類自行火炮的發展也相當迅速,呈現出“滿園春色”之勢。對於當代的各類自行火炮,許多讀者已耳熟能詳,故這裡只匯總加以介紹,算是“自行火炮史話”系列文章的收盤之作。
1941年冬天,德國設計師們決定在3式或4式坦克(Panzer III/Panzer IV)的底盤上發展新的自行反坦克炮,但由於車體結構並不適合,這個設計沒有通過。同時埃克特Alkett公司發展出的新底盤Geschutzwagen III/IV,它結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被認為很適合作為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底盤。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 III/IV的底盤上裝備了43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43L/71),設計定名為"Hornisse"(大黃蜂)。1942年晚些時候,這種車體還被用於“野蜂Hummel”自行榴彈炮(編號Sd.Kfz.165)。引擎被移到中間,車體被延長以容納長身管的88毫米反坦克炮,同時還可以平衡整車的重量分佈。由於火炮的巨大重量和車體承載能力的限制,乘員組只能受到輕型裝甲的保護。1942年10月,整車模型向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得到了批准,他還希望生產能於1943年5月開始。
1944年早期,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在生產中有了變動,火炮也變為43/1型71倍口徑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 Pak43/1L/71),這樣該車就有了兩種不同的型號。1944年2月24日(一說27日),希特勒下令將第二種型號命名為"Nashorn"(犀牛)。“大黃蜂”和“犀牛”除了駕駛室前裝甲板的布置和火炮型號外沒有任何區別,而這兩點變動都是無關緊要的。儘管缺少裝甲防護,二者都為威力強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機動性。戰鬥室的有限空間使載彈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發之間。“大黃蜂”和“犀牛”頂部敞開的戰鬥室僅依靠帆布來遮蔽風雨,而且缺乏一挺車體機槍,通常一挺MG34MG42機槍會配備在車體內以提供近戰防禦。從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設計、德國埃森工廠Deutsche Eisenwerke製造的“大黃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產量很低,分別為20輛和474輛。
這兩種型號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裝備了重型坦克殲擊炮營,第一次作戰是跟隨第655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參加庫爾斯克會戰。它們表現得很成功,所以以後一共裝備了6個這樣的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出沒在各條戰線(例如1944年第525重型坦克殲擊炮營在義大利戰線作戰)。最後它們逐漸被威力更大、防護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 IV(4式自行反坦克炮)和Jagpanther(獵豹)所取代,但它們的戰史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歐洲戰場上摧毀過美軍新型的M26“潘興Pershing”中型坦克(配備長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裝甲防護)的武器。1945年3月6日,一輛美軍第3裝甲師的M26在250米的距離上被一炮擊毀,這個“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傑作發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鎮。

性能參數


重量:24000kg
乘員人數:4-5人
引擎:馬巴赫Maybach HL120TRM/12缸/300
馬力速度:路面:42km/h越野:20km/h
行程:路面:260km越野:130km
油箱容積:470升
車長:8.44m(包括主炮)車寬:2.86m車高:2.65m
武器:88mmPak43L/71&1x7.92mm MG34/42(早期)88mm Pak43/1L/71&1x7.92mm MG34/42(晚期)(1xMG-攜帶在內部)
彈藥:88mm-24-40發,7.92mm-600發
裝甲厚度:10-30mm對垂直夾角為30度的裝甲板
穿透力彈:100m500m1000m1500m2000mPanzergranate39203mm185mm165mm148mm132mmPanzergranate 40/43237mm217mm193mm171mm153mm Pzgr.39(APCBC)-39式被帽穿甲彈Pzgr.40/43(APCR)-40/43式鎢芯穿甲彈“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和它的乘員組

歷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坦克裝甲的厚度僅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擊可毀傷坦克。戰後,隨著坦克的發展,專用反坦克炮應運而生。20世紀20年代,瑞士製成高平兩用的20毫米自動炮,用於反坦克,初速為900米/秒,射速達300發/分,在1000米距離上穿甲厚度為15毫米。1934年,法國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發射穿甲彈,初速為762米/秒,硬芯穿甲彈初速達1030米/秒,射擊距離500米時穿甲厚度為48毫米,超速穿甲彈的穿甲厚度為51毫米(當時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45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型坦克裝甲厚度為40~100毫米,重型坦克則為152毫米。各參戰國裝備了口徑50~100毫米的反坦克炮,初速一般為900~1000米/秒,穿甲厚度達到70~15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現,明顯地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能和作戰效能。戰後一段時間,反坦克炮在一些國家曾停止發展。幾種反坦克炮性能見表。
20世紀70年代以後,戰場上各類快速機動的裝甲目標增加,先後出現複合裝甲、屏蔽裝甲及反應裝甲等新技術,一批新型反坦克炮隨之面世。有的滑膛反坦克炮既能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又能發射聚能裝葯破甲彈。穿甲彈採用半可燃葯筒,彈芯由鎢合金材料製成,初速為1800米/秒,射擊距離2千米時,穿甲厚度為300~340毫米,破甲厚度可達500毫米。有的自行反坦克炮採用前後兩節車體的特殊結構,前車體裝設滑膛炮,炮塔能旋轉360°,可進行圓周射擊;後車體內安放發動機、油箱、自動裝彈機,並可攜帶25發炮彈;裝填炮彈由計算機控制,裝填過程自動化,射速為8發/分。這種結構既能提高車輛機動性,又能減少彈藥、燃料和發動機被破壞的機會,提高了戰場生存能力。正在研製的遙控反坦克炮,身管頂部裝有視頻攝像機,炮架上裝有激光測距機,獲得的目標圖像和距離數據直接傳給遠距離的控制台,並在熒光屏上顯示。射手在控制台通過操縱桿控制火炮瞄準、發射,必要時,一名射手可控制數門反坦克炮同時對多個目標射擊。

發展


1916年,第一批坦克投入戰場之後,在各國軍隊中引起極大的震動,它們紛紛研究自己的坦克和各種反坦克武器。在此後不久,法國就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種反坦克炮,起名為“樂天號”。“樂天號”反坦克炮可視為加農炮的同族兄弟,它的特點是炮管較送長,炮膛壓力較大,因而其實心的穿甲彈出炮口之後,動量很大,具有足夠穿透坦克裝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隨著坦克的普遍使用,各國專用反坦克炮相繼問世。最早的坦克裝甲厚度僅有6─18毫米。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某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裝甲厚度已達70─100毫米。同時,反坦克炮的口徑也從20毫米加大至57─100毫米,而次口徑鎢芯超速穿甲彈,鈍頭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等甲、破甲策力更強的彈種的誕生,也使反坦克炮的性能得到提高。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粉碎納焓德國的集群坦克曾裝備使用了上萬門反坦克炮。同時,由於在戰爭中後期蘇聯的新式坦克在火力、防護能力等方面超過了德國坦克,而德國一時難以研製和生產出在性能與數量上策與蘇軍相抗衡的坦克,於是將一些大口徑反坦克炮安裝在坦克底盤上,變牽引式反坦克炮為自行反坦克炮,並加以較厚的防護裝甲,它當時被稱為“強擊炮”,可以打擊坦克等裝甲目標,也可以象坦克一樣以直射火力打擊步兵、掩蔽部等地面目標。
進入20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反坦克導彈的走俏。反坦克炮的發展勢頭日趨緩和,在西方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原有裝備逐漸被淘汰。7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複合裝甲技術的飛快發展,反坦克炮又東山再起,其地位和作用呈上升趨勢,輪式自行反坦克炮尤其引為矚目。
進入70年代以後,一些國家用反坦克導彈取代了反坦克炮,還有一些國家則用自行反坦克炮機動性和防護性較差的牽引式反坦克炮。後者是坦克發展的新趨勢,由於安裝在輪工裝甲車輛底盤上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成本只有坦克的1/3左右。其機動性又遠勝過其他反坦克兵器,所以它又有東山再起之勢。自行反坦克炮外形與坦克很相似,但不象坦克那樣注重對步兵進行火力支持的能力,而強調反坦克策力,因而在某些國家裡它又被稱作“殲擊坦克”。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強擊炮又有區別:“殲擊坦克”火炮口徑與坦克相近,裝甲厚度和總重量一般比坦克大,炮塔多為固定式,比較笨重。

功能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於打擊坦克和其它裝甲目標的火炮。它的炮身長、初速大、直射距離遠,發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強,大多屬加農炮或無坐力炮類型。反坦克炮的彈道弧度很小,一般對目標進行直接瞄準和射擊。

種類


■中國73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
■中國86式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
■法國AMX-10RC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德國KJPZ4-5式9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
■瑞典LKV-91式自行反坦克炮
■瑞士“鯊魚”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義大利B1”遜陶羅”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巴西EE-18“蘇庫里”輪式自行反坦克炮
■俄羅斯2S25"章魚-SD"式125毫米反坦克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