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86年6月,其前身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是中國唯一以農業生物技術前沿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為重點的國家級非營利性科研機構。
研究所圍繞作物和資源與環境兩大學科集群,堅持植物和微生物的交叉與融合,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蛋白質組與代謝工程、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微生物蛋白質工程和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與應用等六個優勢研究領域內確立重點研究方向,系統開展前沿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
據201徠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32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所擁有6個研究室、1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擁於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1986年6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其前身為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97年,研究所研發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蟲棉。
1999年,經中編辦批准,生物技術研究中心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
1991年4月,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成立,掛靠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
2003年,重大工程樓實驗室建成使用。
2004年,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抗蟲棉試驗基地在平谷區夏各庄鎮魏太務村正式建成。
2006年8月,吉林農業大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生物反應器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吉林農業大學舉行。
2008年6月,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雙認證通過。
2009年,研究所獲第十二屆北京技術市場金橋獎集體一等獎。
2014年12月,研究所舉行青工委成立大會。
2015年8月,研究所與新疆農墾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舉行簽約儀式。
2016年10月,研究所與齊魯師範學院、聖豐種業科技公司聯合成立“玉米分子育種研究院”簽約、揭牌儀式在濟南舉行。

所樓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范雲六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郭三堆
農業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郭三堆、黃榮峰、張志芳
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林敏、路鐵剛、郭三堆、黃榮峰、張志芳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林敏、黃榮峰
青年人選:谷曉峰
農業科研傑出人才:林敏、路鐵剛、張春義、王海洋
研究所科研團隊 | |
---|---|
團隊名稱 | 首席科學家 |
玉米功能基因組科研團隊 | 王海洋 |
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團隊 | 路鐵剛 |
作物蛋白質功能與調控團隊 | 黃榮峰 |
作物分子育種技術團隊 | 張銳 |
作物代謝調控與營養強化團隊 | 張春義 |
微生物功能基因組團隊 | 林敏 |
微生物蛋白質工程團隊 | 張志芳 |
基因安全評價與應用團隊 | 金蕪軍 |

組織機構
研究所研究室:作物基因組與遺傳改良研究室、植物分子與生物學研究室、作物分子育種研究室、微生物酶工程研究室、分子微生物學研究室、轉基因生物安全研究室
農業部重點實驗室:農業部農業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北京)
農業徠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農業部轉基因植物用微生物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農業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聯合實驗室:中國——巴西農業科學聯合實驗室
開放實驗室:中關村開放實驗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反應器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玉米功能基因與分子改良研究中心
試驗基地(站):河北(廊坊)生物育種綜合試驗基地、北京(平谷)棉花生物育種試驗基地、湖北(麻城)棉花生物育種長江流域試驗站、海南南繁生物育種試驗基地、遼寧(營口)耐鹽基因研究與遺傳改良試驗站
掛靠學會: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農業生物工程專業委員會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有7000平方米的實驗區和1200平方米的實驗溫室,在海南三亞、河北廊坊和遼寧營口等地建立了田間試驗基地。
研究所儀器列表 | |
---|---|
紫外可見光分光光度計 | 低溫層析櫃 |
正置熒光鏡顯微鏡 | 等電聚焦電泳 |
振蕩型恆溫金屬浴(thermoshakerincubator) | 氮吹儀 |
熒光顯微鏡 | 超速離心機 |
熒光掃描儀 | 超純水系統 |
熒光酶標儀 | 層析系統 |
熒光定量基因擴增儀 | SpectraMaxPlus384多功能讀板機系統 |
熒光定量PCR儀器 | Odyssey雙色紅外激光掃描成像系統 |
遺傳分析儀 | Nikon體式顯微鏡 |
詳細信息預約 | NanoVue超微量分光光度計 |
詳細信息 | nanoLC-QTOF(納升液相色譜-四級桿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
雙色近紅外凝膠成像分析系統 | Leica激光掃描共聚焦顯微鏡 |
雙色紅外激光成像系統 | LC-QTOF(液相色譜-四級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
生物顯微鏡 | LC-QQQ(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 |
日立U30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 GC-QTOF(氣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儀) |
全自動斑點切取系統SpotPicker | GC-QQQ(氣相色譜-三重四級桿質譜聯用儀) |
凝膠成像儀 | FlexStation3熒光酶標儀 |
凝膠成像分析系統 | EttanIPGphor3雙向電泳系統第一向等電聚焦系統(EttanIPGphor3) |
離心濃縮儀 | EttanDIGE熒光差異雙向凝膠電泳 |
基因分析系統 | DNA/RNA濃縮乾燥系統 |
混合型球磨儀(MM400) | DM5000B萊卡熒光顯微鏡 |
光合熒光成像儀 | CHRIST凍干機 |
高效液相色譜儀 | BRUKERMALDITOF成像質譜儀 |
高通量組織研磨機 | Blak-Ray |
高速冷凍離心機 | acta-蛋白快速純化儀 |
電子天平(十萬分之一) | ABI7500熒光定量PCR儀-503 |
低溫離心機 | ABI7500熒光定量PCR儀-502 |
3D活細胞激光共聚焦顯微鏡 |

實驗室
“十二五”期間,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8項,授權專利128項(其中國外專利5項),審定品種14個,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獲批70項,發表學術論文540多篇,其中SCI論文258篇,累積影響因子837.3。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十二五”以來,研究所共承擔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220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成果30多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0餘項(其中獲專利授權45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中國專利優秀獎1項);在中國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800多篇,出版專著20餘部。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建所30年來,累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00餘項,獲專利授權200餘項,其中一項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和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中國專利金獎,一項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中國農業科技導報
該刊重點報道農業高科技領域最新的科研進展、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和發展態勢及政策導向;國內外重大農業科技和產業政策;國家農業發展戰略;農業高科技領域的創新性學術研究論文;國內外農業科技最新發展動態;國家農業科技和產業發展方面的重大部署、項目指南(863計劃等)及重要信息等。欄目設置為綜述與專論、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前沿動態和信息交流。
• 《生物技術進展》
《生物技術進展》是由農業部主管,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學術期刊,於2011年7月創刊,雙月刊,2015年入選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在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萬方資料庫、維普期刊網全文收錄。主要欄目設置有:進展評述、權威期刊、研究論文、資訊傳遞、技術與方法、產業動態等。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擁於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
一級學科博士點:生物學、作物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生物學、作物學
• 教學概況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獨立培養博士124人、碩士282人、留學生4人。在讀在讀博士生34人、碩士生64人,留學生9人。
• 獎助學金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錄取的博士生、碩士生學費第一年全部由研究生學業獎學金覆蓋;與生物相關的獎學金有拜耳、孟山都、三儀、天邦、天根、先正達等,同時還設有新生入學獎。
• 學生成績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在研究所以第一單位發表的文章中,70%為研究生第一作者發表。2014年至2015年期間,研究所共有82人次獲優秀博、碩士論文獎、優秀畢業生、中期考核優秀、優秀學生幹部、社會活動優秀獎、課程學習優秀生等表彰;多個學生集體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先進黨支部,並在各類研究生活動中受到表彰。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十一五”計劃以來,研究所先後與美國、法國、丹麥、巴西等10餘個國家的農業科研單位、院校以及洛克菲勒基金會、歐盟、瑞典國際科學基金、國際植物遺傳資源研究所、國際水稻研究所等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係。選派研究人員出國學習、參加會議、科學訪問及進行專家服務,同時邀請國外專家來所進行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十一五”以來共接待來自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及官員來訪近600人次,邀請外國知名專家前來作學術報告50人次。
據2017年5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研究所作為農業部農業基因組學學科群建設的牽頭單位,強化學科群內的3家綜合性重點實驗室,15家專業性重點實驗室間在規模化基因挖掘與鑒定平台、種質創新與鑒定平台、生物信息資料庫的優化與共享;與北京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共建“農業基因資源與生物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加強農業基因資源的共享與生物育種互作;在西南大學建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西南研究中心”;與新疆農業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核技術生物技術研究所、黑龍江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簽署合作協議;成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棉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籌建全國三系抗蟲棉育種平台等工作。

所徽
所徽內部綠色的環下方較寬,中間是研究所英文簡稱BRI。
研究所精神:敬業執著、嚴謹探索、繼承開拓
職務 | 姓名 |
所長 | 林敏 |
黨委書記 | 王曉舉 |
副所長、黨委副書記 | 路鐵剛 |
副所長 | 張洪嶺 |
張春義 |
單位名稱及起訖年月 | 姓名 | 職務 | 任期 |
生物技術研究所 1999年12月至今 | 林 敏 | 所長 | 2005.05-今 |
王曉舉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2012.06-今 | |
黃大昉 | 所長 | 1999.12—2005.05 | |
田小薇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2002.12—2012.01 | |
許傳芳 | 黨委書記,副所長 | 1999.12—2002.12 | |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1986.6-1999.11 | 黃大昉 | 主任 | 1995.11—1999.11 |
梁克用 | 主任(代) | 1993.07—1995.11 | |
范雲六 | 主任 | 1987.02—1993.07 | |
許傳芳 | 黨委書記,副主任 | 1995.11—199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