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專刊
就業專刊
《就業專刊》是重慶師範大學涉外商貿學院的一份關注大學生就業的報紙。創刊於2006年11月1日,是西南地區高校第一份關注大學生就業、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多方面就業信息和就業渠道,幫助大學生更好了解就業信息和找到理想工作的報紙。
2006年,原院學生會宣傳部部長李濟良受邀出任本報責任編輯,本著為全院學生提供就業、考研、公務員考試、資格等級認證、西部計劃等多元就業信息的信念,當仁不讓,帶領宣傳部通訊組成員在“一窮二白”的處境下開始籌劃創辦《就業專刊》。
現任黨政辦公室老師的李濟良回憶當初創刊時的情景,不無感慨地說:“報刊創辦初期,我們可謂是‘不名一文’。一則編輯部辦刊經費毫無著落;二是編輯部屈指可數的15位成員在辦報方面都是‘門外漢’。”為了跳出這種舉步維艱的困境圈,編輯部當時成立了兩個部門:采編部和外聯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采編部成員包括美編、文編等在內總共只有13人”,李濟良告訴記者,“我們確立‘包產到戶’的工作分配製度后,責任就成了無形的千鈞擔。”
當時,“以就業服務為指導而設立的專刊”是采編部對《就業專刊》的一個定位,這就意味著報刊重在專業性和實用性。對於非專業人士的采編部成員,攻克這個難題迫在眉睫。沒有其他外援的編輯部自力更生,藉由張偉東老師的協調溝通,邀請到具有權威性的專業老師開展講座,讓采編部成員了解辦報的基本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報紙四個版面框架最終成型。自此,《就業專刊》有了屬於自己風格的報紙雛形。
只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又豈會只勞其筋骨。資金的窘迫讓編輯部在出版社大門前吃了一記重重的閉門羹。“那時的外聯部是我們報刊唯一的資金來源”李濟良說,“而外聯部拉贊助難的一個原因是由於《就業專刊》是新成立的報刊,商家絕不會認為當時的它會是一隻績優股,當然也不會輕易投資了。另外,外聯部成員加上我也只有三個,人手不夠。”儘管如此,眾志成城的辦刊精神還是讓《就業專刊》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6年11月1日,《就業專刊》的第一期報紙正式發行。2006年12月9日,《就業專刊》的第一期報紙在重慶市合川地區普通高校2007屆畢業生人才聯合招聘會暨校企人才合作培養交流洽談會上與大家正式見面。同時,《就業專刊》也被公認為西南地區所有高校中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份專門報道大學生就業的校園報刊。
作為《就業專刊》開刊元勛的宗雨晨於06年的換屆選舉中脫穎而出,擔任報刊新增職務——執行主編一職。“在我接手負責編輯部之前,報刊已經出版了三期的報紙。為了使報刊走進全院學生的視線,我們“全民皆兵”搞宣傳,宗雨晨說,“不負眾望,報紙在全院學生中受到了歡迎。”
07年,《就業專刊》獲得學院特撥專項費用。同年3月,《就業專刊》進行了第一次納新,招納新幹事25人,后實習轉正的有22人。又於07年9月13日舉行了第二次納新,編輯部人數近40人。“根據需要,我們成立了辦公室。至此,編輯部共有采編部、辦公室、外聯部、宣傳部四個部門,後來還成立了禮儀部。”宗雨晨告訴記者。
但報刊的成長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我們首先從思想上認識到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才能生存。每期報紙都有自己的主題,內容圍繞新近的就業政策、形勢和就業熱點,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展開。”宗雨晨如是說,“另外,每期報紙出刊后,編輯部都會召開評報會,找出本次報紙的優點和不足,然後不斷改進。《就業專刊》就是這樣一點一點成長起來的。”
08年9月,現於四川省社科院做見習編輯的張茂瓊勝任為報刊第二屆執行主編。據其回憶,她是在07年3月進入報刊的。“那時的《就業專刊》雖然剛剛起步,但在就業服務指導中心的支持和督促下,報紙的方向和定位已經顯現出長遠的意義。”張茂瓊說,“到我任職時,編輯部正式確定下采編部、辦公室、外聯部、宣傳部四個部門,人數達到了80有餘。這屆有別於前兩屆的是:其一,采編部撤去了美編一職,版面的排版直接交予出版社處理;其二,報紙三版由最初的學生來稿,但為了使三版信息更系統更集中,最後決定由報刊記者自采自寫。”
然而,成長中的《就業專刊》不可避免地要遭遇到挫折。09年5、6月時,報刊經費再度告急。“按計劃,我們應出8期的報紙,但受經費制約,5、6月的報紙停止發行。”張茂瓊感嘆,“看到這種情況,最焦心的莫過於張偉東老師。從創刊到現在,他一直負責報紙的出版印刷工作。而作為報刊的指導老師,張老師把他的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了編輯部的發展上。”
有志者事竟成,張老師和編輯部的幾位主編經過多月的努力,力挽狂瀾,使沉寂了數月的《就業專刊》重出校園。
09年9月16日,《就業專刊》編輯部第四屆成員以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全院師生面前。編輯部的全體成員將在今後的工作中為全院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信息渠道。同時,感謝院領導和全院師生對報刊的鼓勵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