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

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

1958年5月1日19時整,首都北京上空出現了中國電視節目信號。北京僅有的幾十台電視接收機的屏幕上,出現了一幅以廣播大樓模型作為背景圖案,上書“北京電視台”(中央電視台前身)字樣的電視畫面。新華通訊社為此發出電訊:“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已在5月1日開始試驗廣播”,中國的電視事業誕生了。

與中國的電視事業一起誕生的,還有中國的電視新聞。50多年來,CCTV的新聞節目從無到有,從弱到強,見證了新中國50多年來發展的偉大變遷。

2019年12月8日,央視知名主播朱廣權,在央視新聞B站官方賬號上發布了一段視頻,向B站(bilibili彈幕網)用戶官宣——央視新聞正式入駐B站。

發展情況


央視新聞
央視新聞
中央電視台是中國重要的新聞輿論機構,是黨、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是中國重要的思想文化陣地,是當今中國最具競爭力的主流媒體之一。是全國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中國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在國際上的影響正日益增強。
中央電視台是全球唯一一個每天用6種聯合國工作語言不間斷對外傳播的電視媒體,目前已在171個國家和地區落地,擁有3.14億海外用戶。同時,央視國際視通發稿能力不斷增強,目前,已經基本具備全天24小時、日均多語種150條、視頻素材100條的發稿能力。
中央電視台在全國設有31個國內記者站,並與50家地方電視台建立了完善的直播聯盟體系。中央電視台海外記者站站點數量已達70個,包括2個海外分台,數量在全球電視媒體中位居首位,基本形成了全球化的傳播格局。其網路媒體是中國網路電視台(簡稱央視網;英文: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簡稱CNTV)。

電視新聞


最初形態
• 《圖片報道》
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電視台屏幕上第一次出現《圖片報道》,內容是介紹我國製造的小轎車,題為《“東風牌”小轎車》,節目長度約4分鐘。《圖片報道》的稿源,有的來自新華社,有的是電視台記者自拍的。播出時由播音員解說圖片內容。《圖片報道》是我國電視新聞的最初形態。
• 《簡明新聞》
1958年11月2日,電視新聞的另一種形式《簡明新聞》出現。這是一種口語形態的消息類新聞節目,稿件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部提供。這種新聞節目安排在晚間電視節目的結束前播出,由中國第一位電視播音員沈力在演播室出圖像直播,每次約5分鐘。由於直播口語形態的新聞節目稿源有保障,製作播出程序簡單,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每次播出時都有《簡明新聞》。
• 《電視新聞》
1958年5月29日,北京電視台播出了電視新聞片《朱德副主席為石景山鋼鐵廠擴建工程剪綵》。6月1日,播出了《中共中央〈紅旗〉雜誌創刊》。這是北京電視台的屏幕上最早出現的電視新聞片。電視新聞片是電視新聞的另一種主要形式,這種新聞每條約二三分鐘,每次播出約三四條。由於設備條件的限制,《電視新聞》不定期播出,每星期約播出兩三次。
從1960年開始,北京電視台有了固定的《電視新聞》欄目,作為每天晚上同觀眾見面的第一個節目。每次播出四五條,約10分鐘。
• 《實況轉播》
1958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9周年時,北京電視台在天安門廣場首次轉播了閱兵式和盛大群眾遊行的實況。
1959年4月18日,北京電視台轉播了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實況。
實況轉播是技術難度最大的報道形式。
《新聞聯播》創辦與沿革
《新聞聯播》誕生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1978年。歷史的機遇和巧合,使得它忠實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並成為中國電視新聞改革、創新的真實寫照,成為全中國收視群體最龐大的電視新聞欄目。
1976年,十年動亂接近尾聲,中國的電視事業也走過了18個年頭。北京電視台的工作人員由“文化大革命”前的200多人增加到了600多人。地方電視台的建設方興未艾,省、市電視台已增加到36座。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達到60萬台。
1976年3月29日,全國電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創辦全國電視新聞聯播節目,成為這次會議的一個議題。
1976年7月1日,《全國電視台新聞節目聯播》開始試辦, 1978年1月1日,《新聞聯播》正式開播。在沒有電子錄像設備的情況下,創辦之初的《新聞聯播》以直播形式播出,播出時間固定為19時至19時20分。
《新聞聯播》是中央電視台和地方電視台合力打造的大型新聞欄目,其發展離不開地方電視台的大力支持。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全國電視新聞工作座談會,著重討論了全國電視台如何共同辦好《新聞聯播》的問題。會議做出兩項規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都是中央電視台的集體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向中央電視台提供新聞;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電視台必須轉播《新聞聯播》節目。
黨的十二大之前,中央的重大新聞都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20時播出的《各地人民廣播電台聯播》中發布。1982年9月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央明確提出,從該日起,將重大新聞的發布時間從原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20點提前到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播出時間的19點。
1996年1月1日起,《新聞聯播》由錄播改為直播,時效性進入爭分奪秒的新時期。
2007年底,《新聞聯播》連續推出海霞李梓萌康輝郭志堅四名新播音員,引起廣泛關注,這是欄目開播近30年來第一次集中推出新面孔。
2008年2月,《新聞聯播》成立編輯部,這是中央電視台第一次為一個欄目成立專門的編輯部。它的成立提高了《新聞聯播》整合國內外重大新聞資源的能力。
《新聞聯播》大事記
●1978年1月1日
《新聞聯播》開播。
●1978年6月25日
第11屆世界盃足球賽在阿根廷舉行,《新聞聯播》首次通過衛星從國外傳回本台記者新聞。
●1981年10月1日
中央電視台開始播報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節目。
●1982年9月1日
中央決定將重大新聞的發布時間由原來的20時提前到《新聞聯播》節目發布。
●1983年10月18日
《新聞聯播》第一個駐外記者站—————香港記者站建立。
●1984年6月
《新聞聯播》首次播發台灣新聞,此條新聞通過廈門電視台收錄。
●1986年1月29日
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作為《新聞聯播》頭條播出,引發世界輿論關注。
●1987年7月1日
《新聞聯播》播音員由一人主持改為兩人主持。
●1988年3月15日
《新聞聯播》在新的辦公地址開始播出。
●1991年9月1日
《新聞聯播》通過國際衛星頻道,走向世界。
●1991年12月19日
《新聞聯播》主持人開始使用新聞提讀器,大大增強了主持人和觀眾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
中央電視台在美國建立記者站。
●2004年
“兩會”報道開始,《新聞聯播》首次不延長時間,好評如潮。
●2006年
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提出《新聞聯播》“變臉”,李梓萌、康輝加盟。
●2007年12月
海霞、郭志堅亮相《新聞聯播》。
●2009年7月
《新聞聯播》改版調整,包括減少會議播出比例,增加輿論監督和批評的內容。同時,國際新聞的時長由3至4分鐘增加到5至8分鐘。
東方時空》等掀起新聞改革浪潮
1993年初,在分析論證了國內外電視發展總趨勢的基礎上,中央電視台制定了新的發展戰略,明確提出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建設世界一流大台”的奮鬥目標。《東方時空》的創辦,給中國電視新聞領域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拉開了中國電視新聞深化改革的大幕。《東方時空》、《焦點訪談》、《實話實說》、《新聞調查》等多個優秀新聞欄目的成功、新聞滾動播出架構的形成、大型直播報道的勃興等,體現了20世紀90年代中央電視台新聞改革與發展的主要成果。
CNN24小時播出,美國ABC、CBS的早間直播節目都是從早上6∶00開始。而當時的中央電視台沒有早間節目,第一套節目每天的開播時間是早8∶00,這與一個國家電視台的形象和地位很不相稱。
經過幾個月籌備,全新節目樣態的《東方時空》於1993年5月1日正式開播。該欄目以其 精緻的片頭、新穎的結構、生動的紀實採訪、深刻的熱門話題,以及主持人話語的親切和傳播方式的鮮活,迅速贏得了觀眾的喜愛,“讓中國的電視觀眾每天早晨一起來,就想打開電視機”。從此,中國電視從內容到形式都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1994年4月1日,一個以深度報道為主、以新聞輿論監督見長的評論性欄目《焦點訪談》正式播出。“時事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是《焦點訪談》早期的欄目定位。很快成為中國新聞輿論監督旗艦的《焦點訪談》,引起了美國《新聞周刊》和CNN記者的關注。他們在採訪后感到很吃驚,因為以前一直認為中國媒體只能談政府官員好,不能批評,沒有想到中央電視台有這樣的輿論監督節目。
1996年4月28日,《東方時空》推出一檔“周日特別奉獻”新欄目《實話實說》,這是一種新型的節目樣態,國外稱為“脫口秀”(Talk Show)。《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的形象,豐富了中國電視屏幕,也使中國的電視觀眾改變了對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固有觀念。
新聞滾動播出架構的形成
《新聞聯播》創辦以後,以建設全國最有影響的新聞輿論中心為目標,中央電視台又推出了《午間新聞》、《晚間新聞》和《早間新聞》欄目,形成了每天四次新聞播報的傳播格局。
晚間新聞
晚間新聞
1993年3月1日,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的新聞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包括體育新聞),並且除了《新聞 聯播》外,全都實現了直播和滾動播出,新聞在中央電視台的主體地位日益凸現。早間《東方時空》和晚間《新聞聯播》形成了中央電視台兩個收視高峰,兩頭強、中間弱(午間缺乏強勢新聞欄目)的現象日顯突出。
為解決這一問題,1995年4月3日中午12點,已播出9年的《午間新聞》被以消息類新聞報道為主的《新聞30分》替代。《新聞30分》開播后,以其時效性強、題材貼近群眾、國際國內新聞混編的風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
大型直播報道的興起
提高新聞的時效性,一直是中央電視台宣傳改革的一個重點。直播報道的“零時差”將電視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提高到極致。重大事件直播報道,成為電視台綜合實力的體現和標誌,是國際電 視新聞傳播發展的潮流。
央視新聞
央視新聞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電視台對國內外許多重大事件作了全面報道。比如1984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中央電視台就對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盛大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進行了現場直播。當時動用了5輛轉播車、23台攝像機、14套微波設備,採用多機位、兩級導演,利用微波幹線和通信衛星,將鄧小平檢閱人民解放軍部隊官兵、首都人民歡慶新中國成立35周年的盛況及時向國內外傳播。
1997年是中央電視台的“直播年”。在已經具備進行大型直播物質條件的情況下,面對眾多大事、喜事,這一年先後直播報道了日全食和彗星同現蒼穹的天文奇觀、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盛況,以及小浪底和三峽兩大水利工程截流等。
中央電視台對香港回歸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跨度最長、難度最高的多點直播報道。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電視機構採用了中央電視台提供的公用信號,標誌著中央電視台在躋身於世界大台之林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
1997年7月1日,被分割出去150多年之久的香港又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這是全世界中華兒女的企盼,也是20世紀末最大的政治事件之一。報道期間,中央電視台共動用了11輛轉播車、21個衛星轉發器和3架直升機,在香港建起了540平方米的報道中心,其規模是所有赴港新聞機構中面積最大的,不亞於國內一個省級電視台。赴香港的新聞工作者有289人,在全國8個重點城市和海外15個大城市採訪報道的記者、編輯有近百人,再加其他直接參加這次報道的二線人員,共有1660多人參與。
從1997年6月30日6:30開始,到7月3日6:00結束,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節目在北京和香港分別設了總主持人,與第四套節目連續72小時向全世界報道了香港回歸盛況,其中有25次重大活動是現場直播,共計達18個小時。中央電視台11台攝像機同步、完整地記錄了在維多利亞海灣的會展中心舉行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中國內地,有94%的家庭通過電視目睹了這一歷史時刻。
1997年11月8日,舉世矚目的長江三峽工程實現大江截流。中央電視台推出了長達14個小時的大型現場直播報道。其中的第一個創新,是把演播室直接設在離龍口200米處江面上的一艘船上。主持人的背景是水流湍急的大江。報道的另一個創新,是第一次把播出總控制中心搬到新聞現場。連續14個小時的播出,除了中午的《新聞30分》和晚上的《新聞聯播》是在北京播出外,其他新聞節目都在這艘船上播出。20多台攝像機,或設在直升機上,或安置在160米高的塔吊上,或架在演播船的屋頂。無論是宏大的施工場面,還是龍口的細微變化,都可一覽無餘。在這次報道中,僅播出的專題類節目就有約30個。有觀眾反映:看過14小時的截流報道,如同閱讀了一本有關三峽工程的百科全書。
創辦新聞頻道,拓展傳播空間
1998年春,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中心第一次向台領導正式提出創辦新聞頻道的申請,此後新聞節目中心一方面為新聞頻道的最終推出默默進行著人才、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儲備,一方面始終不渝地主動追求著這個夢想,每年都要提交相關的申請報告。
2003年2月下旬,中央電視台正式向中央遞交了幾易其稿的新聞頻道總體策劃方案。中央領導作了批複:“辦出特色,辦出水平,貼近生活,服務大局。”既對新聞頻道的創辦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新聞頻道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3年7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始開播。“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需要”和“與世界同步”、“彙集天下風雲”是新聞頻道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標。新聞頻道實現了新聞每日24小時不間斷播出,開創了“整點新聞+現場直播+字幕新聞+專題深度報道與評論”的新聞傳播新模式。其中,大量的對重要新聞事件的直播,成為了新聞頻道最鮮明的特點和優勢。中央電視台2002年全年直播的新聞時間為60小時,新聞頻道開播的第一個月的直播量就超過40小時。
2008年,中央電視台對北京奧運會進行全程直播報道,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
199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50華誕,中央電視台動用600多人的轉播陣容,首次使用高清晰度直播設備,以及先進的搖臂式攝像機、升降機、音頻車等,對國慶五十周年大閱兵和大遊行,在中央電視台第一至第八的所有頻道和央視國際網站上向全世界進行了現場直播,並為全國所有上星電視台和國外許多電視機構提供了同步轉播信號。
1999年12月20日,澳門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央電視台全面、立體地報道了這一歷史性重大事件。第一套節目從12月19日9時至21日9時,以直播的形式連續48小時對澳門回歸慶典及相關的活動進行全程直播報道。中央電視台第四套國際頻道和第九套英語頻道從12月19日12時至20日24時連續36小時播出澳門回歸特別播道。
2005年4月26日至5月13日,應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邀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率團訪問大陸,舉世關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經過周密的策劃和準備,對“連、宋大陸行”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推出歷時18天的“連戰大陸行”和“宋楚瑜大陸行”特別報道。
中央電視台成功進行的重大事件報道還有:2001年7月北京申奧成功報道,忠實再現了申奧成功后萬民歡呼、群情激動的難忘瞬間,強烈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愛國熱情,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2003年5月,在人類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50年之後,中央電視台克服種種困難,圓滿完成了長達 26小時的珠峰登頂直播節目,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嘗試直播珠峰登頂活動過程;2005年“神六”載人航天飛行直播特別報道,搶佔了輿論引導的制高點,有效地擴大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在海外的影響;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道;2008年對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的報道……

新媒體新聞


近年來,央視新媒體以強大的內容資源為主導,輻射電視、PC、移動各端,已率先打造出跨媒體、廣覆蓋的多屏傳播平台。
一、電視互動是央視新媒體核心優勢所在
依託電視端龐大的觀眾規模,藉助二維碼等新媒體技術手段,央視將多屏互動做得有聲有色。突破了節目內容的單向交流,大大增強了節目的互動性。
二、海量內容資源奠定央視網領先地位
PC端的央視網是中央重點新聞資訊門戶,這裡會第一時間發布權威新聞資訊,同時也是排名前五的視頻網站,有著中央電視台海量的視頻節目資源。
CBOX是中國最大的網路電視直播客戶端,聚合了央視旗下海量的獨家資源,在線提供100多套電視台高清同步直播,1300多套點播欄目。世界盃期間,擁有獨家直播權的“央視影音”的下載量、瀏覽量、點擊量一路飆升。
三、移動端布局成新增長點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成長,央視開始全力布局移動客戶端,央視新聞是主推APP之一。
四、社交媒體增強電視觀眾粘性
電視媒體向社交媒體拓展,可以有效地拉近自身與觀眾的距離。近年來,央視各頻道精心打造的微博、微信橫空出世,並不遺餘力地借自有平台大力推廣各自的微博、微信。目前,央視新聞微博粉絲數量高達4000多萬。
全台辦新媒體已成為中央電視台轉變傳統電視傳播思維,建立用戶產品思維的一大戰略舉措。未來,中央電視台還將在中央《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引下,進一步強化新媒體建設,推動台網融合,將自身打造成具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

微博

央視新聞微博
央視新聞微博
2012年11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官方微博“央視新聞”在新浪網正式上線。
“央視新聞”將報道熱點新聞事件,發表深度實事評論,對央視精彩節目做出預告及回顧,同時,配合央視新聞中心活動展開調查、徵集等網路互動。依靠央視強大的新聞採集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結合網友報料獲取新聞線索,央視新聞中心通過微博這一高效的新興傳播渠道,以首發新聞、獨家報道、圖像優勢為特色,與更多網友分享優質的實時信息、新聞資訊、觀點評論等,並將網路輿情及時反饋到節目中,進一步拓展央視新聞的傳播渠道,擴大影響力,拉近與網民的距離。
截至2015年4月21日,新浪微博粉絲3100餘萬,居新浪微博第二位(僅次於@人民日報 新浪官方微博);騰訊微博粉絲2200餘萬,居騰訊微博第一位。
微博平台上,“央視新聞”重大主題報道受到廣泛認可。新中國成立65周年報道中,原創微博《生日快樂,最愛的中國》網友互動23萬多次,是當天轉發最高的媒體微博,位列熱門話題榜首。馬航MH370失聯報道中,“央視新聞”主動設置議題,發起的微倡議互動達76.9萬次,在所有媒體中位居首位。《V觀APEC》獨家微視頻73條,客戶端3天累計播放次數為128萬,微博、微信、客戶端的閱讀數達到5.2億次。《V觀G20》《V觀習出訪》總閱讀量8.1億。

微信

2013年4月1日,“央視新聞”官方微信正式上線。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歐陽夏丹在首條微信中表示,今後將每天通過微信為大家帶來新鮮好看的新聞資訊。
“央視新聞”官方微信在介紹中說,微信賬號負責央視新聞頻道、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的資訊及新聞性專欄節目以及英語新聞頻道、西班牙語、法語等。此前這個賬號每天會發布五條左右的微信,內容均為當天的熱點新聞,既可以看到簡要的圖文內容,也可以轉到網路電視台的視頻新聞。
截至2014年10月24日,微信訂戶210餘萬,連續10多個月保持用戶規模最大,並榮登“中國微信500強”榜首。微信平台上,“央視新聞”在單條閱讀量、24小時平均閱讀量、三日平均閱讀量等榜單上,均居媒體公眾賬號首位。

客戶端

201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開播十周年之際,《央視新聞》正式上線搜狐新聞客戶端。這是央視新聞繼微博、微信之後在移動新媒體浪潮中又一次“大動作”。
2013年7月23日,”央視新聞”手機客戶端正式上線。基於中央電視台遍布全球的記者資源及雄厚的視頻製作力量,該客戶端24小時滾動更新向用戶提供“看得見的新聞”,它將作為央視移動網際網路內容發布的主要平台。
截至2014年10月24日,客戶端總訂戶數4400餘萬,在同類媒體中名列前茅。
至此,央視新聞新媒體“微博微信客戶端三步走”戰略已初步成型,三大平台相輔相成,差異呈現,微信突出“互動”,客戶端以“視頻”見長,而微博主打“首發”,三個平台用戶數在2013歲末已突破5000萬。2014年末,用戶數破億。央視新聞新媒體,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此外,“央視新聞”注重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推動台網融合。目前已將新媒體發稿納入新聞采編評價全流程,推動記者多媒體轉型,確保重大新聞新媒體首發。同時,新聞中心和央視網共同組建網路新聞部,實現內容優勢和傳播優勢有機結合。

社會活動


2020年6月23日,參與中國奧運選手加油會全媒體平台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