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橋名,多處都有遇仙橋,本詞條主要收納桃源縣、靈興鎮、驪山、沙寨鄉等地的遇仙橋。
遇仙橋
靈興鎮遇仙橋,在靈興場鎮西邊蘇家河上,為8孔兩跨石 砌大橋。橋東是古老的靈興鎮,橋西是千年古剎靈峰寺。據《清嘉慶三台縣誌圖》描繪:靈峰寺,依山傍水而建,跨河有橋,宛如“缺月初弓”,建於鐵琴遇“仙”——得“
旃檀”處,因名“遇仙”。
遇仙橋,連接著來到位於東西綉嶺之間的石翁谷中。據說,此橋為唐代所建,是一座長5米,寬2.4米,高5米的單孔石拱橋。相傳,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趕考行至此橋,得仙人指教,幸運考中,此橋由此名“遇仙橋”。
遇仙橋[遇仙橋]
遇仙橋位於沙寨鄉東北部,鳳囀村上游,距鄉政府所在地二十公里。於黔桂古道上,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獨山監生李芳霖,徐學成出面召集鄉紳捐資修建,橋長74米,寬8米,高14米,為五孔青石拱橋。北有石階21級,南有7級。正中兩面橋壁有石雕龍頭龍尾,鐫工精細栩栩如生。龍頭含有活動的石珠,風吹珠轉,風鳴作響,別有風韻。橋為獨築古驛道橋,造型別緻。橋架設在河岸峽谷之間,工程艱巨。在同類建築尤為罕見。經過四年的努力才建成。傳說:在橋合攏時,工匠們經過精心製作的加尖石投而不攏。在片刻謀計之時,看見一白翁負石而來。老翁所負之石剛好吻合。恰巧雞鳴,老翁忽然消失不見,工匠們認為是所遇乃仙人。所以,就命名為“遇仙橋”流傳至今。現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臨近解放時,國民黨的殘兵從此逃往獨山,在此休息時,一士兵視為好奇,開槍打碎了龍頭口中寶珠,該士兵當場被流彈反彈致死。當地所住都為我國少數名族
布依族,民風醇厚,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橋上熱鬧非凡。此橋現在都還一直是附近村民過河的要道!
遇仙橋原為橫卧澗上的自然岩橋。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一1627年),桃源縣主薄孫廷蕙修成石拱橋。清末。湖廣提督俞益謨於橋上修遇仙亭。1983年因橋左側滑坡,將亭壓倒,後由
湖南省文化廳撥款修復。飾以龍脊敖角,並置長凳於兩側以憩遊人,橋兩端各立石碑一方,供游入觀賞。橋下菖蒲業生,松竹復陰,溪流潺潺,遊人至此,遇仙之期冀油然而生。
遇仙橋是一座橫卧桃花溪上的游廊式風雨橋,相傳古代
桃花源附近有一美麗姑娘,當地惡霸想強佔為妻,母女順山逃跑,在此橋遇一老翁,母女向其哭訴原因,老翁帶他們至秦人洞,用手一指,洞門遂開,母女人洞避難,故名遇仙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