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以逸待勞的結果 展開

以逸待勞

三十六計之一

“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使用以逸待勞這種策略的時候,務必要沉著冷靜,把自己和對方的環境、意圖,以及彼此間的實力估計清楚,機警地隨時隨地注意事情的變化,時機未成熟時要穩如泰山,機會一來就要翻江倒海。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的方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

成語來源


三十六計之一

以逸待勞: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語的人更多。於是有心人採集群書,編撰成《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作品賞析

【原典】困敵之勢①,不以戰;損剛益柔②。
【註釋】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面
《三十六計叢書·以逸待勞》封面
①困敵之勢:迫使敵入處於圍頓的境地。
②損剛益柔:語出《易經·損》。“剛”與“柔”本來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又可相互轉化。兵法上是指在敵我雙方總的力量不變的情況下,根據強弱相互轉化的原理,先逐漸消耗敵人的有聲力量,使敵人由優勢變為劣勢,由主動變為被動,而我方自然也就由劣勢變為優勢,由被動變為主動,這時再發動進攻,便能克敵制勝。
【譯文】
要迫使敵人處於困頓的境地,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而是採取“損剛益柔”的辦法。(令敵人由盛轉衰、由強變弱,再發動進攻,便可獲勝)
【按語】
此即致敵之法也①。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②,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③。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④。”兵書論敵,以樞應環也⑤。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⑥;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⑦;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
【註釋】①制敵之法:致,招引,引申為調動。制敵,即調動敵人。②佚:同逸,安閑。指從容休整,養精蓄銳。③勞:疲勞。④致人不致於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⑤以樞應環:樞,樞紐,引申為事物的關鍵。環:圓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關鍵,從容應付周圍事物的變化。⑥實而備之:實,充實堅實。備:準備。⑦馬陵道伏擊龐涓: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軍直逼魏國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西北),迫使魏軍棄韓自救。孫臏用退兵減灶的計謀,在道路狹窄,地勢險要的馬陵道設埋伏,一舉殲滅魏軍追兵。魏將龐涓之敗局已定,愧憤自殺。

計名由來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在歷代兵書和史書之中,對於以逸待勞這一理論的闡述和實例記載非常之多。如《孫子·軍爭篇》:“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古代“佚”與“逸”相通,意思是部隊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勞則於佚相反,是部隊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憊。以逸待勞的方法有許多,《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佔地而趨戰者勞。”搶先佔領有利地形,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南北籌兵論·上》說:“聞之兵法,守者常逸,而攻者常勞,以逸待勞。”先實行防禦,后發制人,也是以逸待勞的一種方法。但是,以逸待勞的待,不是消極地坐等戰機,而是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調動敵人,牽著敵人的鼻子走,讓敵人疲於奔命,不斷地消耗敵人,待敵人銳氣盡消之時,再動手消滅他。因此,《孫子》說:“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

用計概述


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
古人按語說:此即致敵之法也。兵書云:“凡先處戰地而 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虛實篇)兵書論敵,此為論勢,則其旨非擇地以待敵;面在以簡馭繁,以不變應變,以小變應大變,以不動應動以小動應大動,以樞應環也。如管仲寓軍令於內政,實而備之。(《史記》卷六二《管晏列傳》);孫臏於馬陵道伏擊龐涓(《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李牧守雁門,久而不戰,而實備之,戰而大破匈奴(《史記》卷八—《廉頗藺相如列傳》)。
古按語舉了管仲治國備戰,孫臏馬陵道伏擊龐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實,來證明調敵就範,以逸待勞,是“無有不勝”,法。強調用中心樞紐,即關鍵性的條件,來對付無窮無盡、變化多端的“環”,即廣大四周的情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是本計關鍵。誰人不知,兩個拳師放對,聰明的拳師往往退讓一步,蠢人則其勢洶洶,劈頭就使出全副本領.結果往往被退讓者打倒。《水滸傳》上的洪教頭,在柴進家中要打林沖,連喚幾個“來來”,結果卻是退讓的林沖看出洪教頭的破綻,一腳踢翻了洪教頭。
“以逸待勞”在現代經商賺錢之中也是經常用到的一計。利用此計需要經營者心理承受能力好,在和對手進行鬥智斗勇的過程中,要耐得住時間,耐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和小恩小惠,保持良好的自我狀態,才能取得自己真正的需求。在生意場中,甘願妥協退步,不是目的,而是以退步贏得時機,休息靜思,想出奇招,也使自己獲益。因為必須的退步是換來更大的利益,萬不可在經營不利的情況下,盲目行事與對手硬拼,定要停下來尋找機會,等待時機,再來競爭,反敗為勝。
以不到500美元起家,最後主持年營業額達數億美元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的美國人麥科馬克,在他寫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里學不到的學問》一書中,道出他成為暴發戶的一個成功秘訣:“自己的地盤有地利。”
在經銷活動中,最大的“地利”莫過於使自己能夠以逸待勞,從容地應付遠道而來的生意對手。運用以逸待勞之計,不在自己的地盤裡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只需設法使對方感受到猶如遠道跋涉般的疲憊就行了。比如,你是一個採購員,到外地去採購貨物。你在排除競爭夥伴的獨居買方“皇帝”位置之後,就可以開始設法調動你的貨主,使其疲於奔命。你可以以檢查樣品質量為由,一而再、再而三地讓他拿出一件件貨物讓你觀看,再一件件地放回原處;你還可以以落實貨源為由,催他四處檢查;如果你有耐心和時間,還可以佯作拿不定主意,請他如此這般再做一遍。貨主為你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折騰得焦頭爛額。這筆生意若做不成,便覺得十分冤枉,於是在價格等許多方面你就有利可圖,貨主也會做出讓步,從而成功地施展你的以逸待勞之計。

用計分析


《孫子兵法》對“以逸待勞”的詮釋表明,凡是先在陣地上等待敵人來的,他就安逸而充滿主動性,而後來到作戰陣地的,必定是被動者和疲憊者,雙方交戰,先行者就佔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在雙方作戰力量均衡的條件下,“逸者”取勝“勞者”的勝率較大。而在雙方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力量寡者,如果“以逸”,就可以戰勝力量強勢的“勞者”。所以,作為一位善戰的指揮員,要充分了解、挖掘和及時掌握對方活動的規律,善於挑選一到數個恰到好處的伏擊地點,要善於把敵人引誘到為之布好的“口袋”陣里,而加以殲滅。但是,如果雙方軍事力量(主要是武器裝備)過於懸殊,“逸”者就不一定能戰勝“勞”者。如:在《我的兄弟叫順溜》的電視劇中,新四軍六分區選擇在村莊伏擊日軍,剛開始交火,日軍被打得暈頭轉向,但,由於日軍人多、武器裝備遠遠強於我軍,幾個回合下來,六分區就漸漸地敗下陣來,多虧一分區及時趕到救圍,才避免了六分區被日軍全殲的敗局。
因此,以逸待勞計,並非萬能的,也並非千篇一律的,尤其是現代戰爭,信息化作戰成為戰爭的主導,“逸”、“勞”之間,相輔相成,而關健在於誰更擁有對戰爭的主導、主創和人文優勢!

計策


戰國時期,經過兼并戰爭,只剩下七個大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之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為鄰,趙國在代郡、陰山之下築了長城,設置了雲中、雁門、代三郡。到了戰國末期,北方的匈奴部落強大起來。匈奴騎兵數量既多,又很精銳,常到趙國雁門、代郡一帶劫掠,趙國軍隊無法與之抗衡。李牧是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智勇雙全,他長期駐守北疆的代郡和雁門,抵禦匈奴入侵。
李牧根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對匈奴採取防禦為主、設法使敵軍產生驕傲情緒的策略。李牧在駐地設置官吏,將軍中交易所得稅收都作為士兵的伙食費用,每天宰殺牛羊為士兵改善伙食。士兵吃飽喝足之後,李牧就帶領他們練習騎射。李牧在邊疆修了烽火台,派出很多間諜去探察敵人的動靜,並給士卒們訂立了嚴格的制度,他傳令說:“匈奴騎兵來時,要迅速進堡自守,有敢去捕捉匈奴騎兵者斬首。”因此,當間諜偵知匈奴騎兵進犯時,烽火台立即舉火報警,李牧從不迎戰,而是及時堅壁清野,讓軍隊收好畜產退入堡壘中堅守。像這樣過了幾年,人畜都沒有傷亡損失。而匈奴以為他兵弱膽小,不敢出戰,便不再把他放在眼裡了。
久而久之,趙國駐守邊境的兵士以為守將膽怯。趙王認為李牧膽小怯戰,遣使斥責他,但李牧依然照舊行事。趙王大怒,撤了他的職。代李牧守邊的趙將每當匈奴來犯時,就率兵出戰,結果屢遭失敗,損失慘重,邊疆不寧,百姓無法耕牧。一年後,趙王只得又派李牧去守邊疆,李牧閉門不出,稱病在家。趙王一再強令,他對趙王說:“如果一定要起用我的話,請允許我仍按老辦法行事,我才敢領命。”趙王答應了他。李牧到了邊疆,一切如前。漸漸地,匈奴以為他膽小怯戰,對他毫無戒心了。李牧關心士兵生活,每天仍是宰牛殺羊為士兵改善伙食。李牧善於治軍,他率領的部隊軍紀嚴明,軍事訓練非常嚴格,士兵個個馬術精熟,勇敢善戰。將士們日日受賞而不能報效,時間長了,都願和匈奴決一死戰。在敵軍驕惰無備、趙軍求戰心切的情況下,李牧選出戰車一千三百乘,戰馬一萬五千匹,勇士五萬人,善射者十萬人,全部進行操練,演習作戰,準備發起攻擊。
為了引誘匈奴騎兵,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不久,敵人小股來犯,試探著進攻,李牧佯裝敗退,丟下數十人。匈奴單於聽說后,忙率大軍南侵,長驅直入。李牧見狀,出其不意地擺出奇陣,從左右兩翼包抄合圍,敵兵立即亂了陣腳。只此一戰,李牧就率趙軍消滅敵人騎兵十餘萬。接著,李牧又率兵消滅了澹檻部族,打敗了東胡族,收降了林胡部族。匈奴單於只得引兵遠遁,十多年不敢犯邊。
李牧破匈之戰,先是堅壁清野,積極防禦,為以後的破匈之戰做好準備工作。然後故意以弱示敵,從心理上麻痹敵人,讓對手產生輕敵思想,從而爭取到殲敵的有利戰機。李牧是匈奴崛起后第一個與之大規模交鋒的漢族將領,並取得趙匈之戰的大捷,從而解除了趙國北部的嚴重壓力,使趙國能騰出手來西拒強秦,意義非凡。同時,在此戰中,李牧創造了步兵大兵團圍殲騎兵大兵團的奇迹,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
此計強調:放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一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已,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動的等待。

戰爭案例


曹瑋用計

一年,西夏的軍隊屢次騷擾北宋的西北邊境,百姓不得安寧。皇帝召見大將曹瑋,命他率部前往平定。
曹瑋帶兵直驅西北邊疆。西夏的軍隊一見“曹”字旗幟,便知常勝將軍曹瑋軍到,稍一交鋒便潰逃了。
曹瑋心想:“我軍一到,他們便逃。我軍一走,他們又來騷擾,如此進進退退總不是辦法。只有把他們引出來,徹底消滅方能解除後患。”
第二天,曹軍趕著敵人撇下的牛羊,抬著繳獲的戰利品,散散漫漫地往回走。
西夏軍統帥聽探子飛報:曹軍貪圖戰利品,部隊毫無紀律,一片混亂。
西夏軍覺得這是戰勝敵方的機會,便率軍回馬攆上宋軍交戰。
曹瑋部隊拖拖拉拉地走到一個地勢很有利的山口,即擺陣迎戰。
過了半天,遠處飛馬驟馳,塵土遮天,西夏軍隊趕來了。曹瑋笑笑,即派人到西夏軍隊那邊傳言說:“貴軍遠道而來,將士十分疲乏,我們不想趁人之危而作戰,先請你們休息一下,待會再決勝負。”西夏統帥一聽,認為對自己有利,便同意了。
過了一會兒,曹瑋認為時機已到,又派人過去通知:“休息好了,開始吧!”
當即,山谷中戰鼓震天,雙方人馬好一番廝殺。沒多久,西夏軍隊就被打得屍橫山野,死傷大半。
曹瑋的幕僚覺得奇怪,堪稱剽悍驍勇的西夏軍怎麼沒經好好交戰就落花流水了呢?
便問將軍。曹瑋說:“匹夫之勇在戰場上是不行的,要動腦子。昨天我們雙方一交戰,他們就逃,其實這是為了保存實力,不與我主力硬拼。為了徹底解決他們,我便以貪圖戰利品的幌子迷惑他們,裝作軍紀渙散的樣子引他們上鉤。不出我所料,他們果真上了當,100多里路追來,肯定相當疲勞;而我們休整了半天,以逸待勞穩操勝券。但當時迎戰,我方必定會傷亡較大,因為他們的士氣還很盛,決戰的精神很足。我便故意讓他們休息,這下就挫傷了他們的士氣,精神亦鬆弛下來。要知道:走遠路的人,乾重活的人,停下來會渾身散架。這時出擊,我們就很輕鬆地取勝了!”
一番話,說得幕僚們心中佩服不已。

曹劌論戰

公元前684年,齊國背棄了與魯國訂立的盟約,發兵侵犯弱小的魯國。
齊軍與魯軍在長勺遭遇。魯庄公御駕親征,旁邊坐著新請來的參謀曹劌,對面的齊軍已擺開架勢,只等作戰的鼓聲擂響。
不一會兒,齊軍戰鼓齊鳴,殺聲連天,兵士如潮水般沖了過來。魯庄公也想下令擂鼓出擊,被曹劌制止了。曹劌對魯庄公說:“敵人銳氣正盛,只可以嚴陣以待,急躁不得。”
齊軍一陣衝鋒過來,卻如木板碰鐵桶一樣,沖不垮魯軍的隊列只得退下。不久,齊軍再次擂鼓衝鋒,魯軍依然巋然不動,鐵桶似乎更堅固了。隨著一聲令下,齊軍的戰鼓又像雷一樣響起來。
但是,這時的齊軍士兵雖然嘴裡叫喊著,心裡認為魯軍不敢出擊,鬥志無形中鬆懈下來。
曹劌聽到齊軍第三次鼓響,便對魯庄公說:“是出擊的時候了!”於是,待命的魯軍士兵像猛虎撲食一樣沖了出去。齊軍臨變而慌,被殺得七零八散大敗而逃。
魯庄公見敵人逃卻,忙下令乘勝追擊。曹劌又加以制止:“別忙,等一會兒。”說完,他跳下車,看看地上的車轍馬跡,又站在車頂上向逃走的齊軍望了一陣,然後說:“放心追趕下去,殺他個片甲不留!”魯軍乘勝追擊,把齊軍趕回齊國,俘獲的戰利品堆積如山。
在慶功宴會上,魯庄公問曹劌:“為什麼要在敵人擊鼓三次后才出擊呢?”
曹劌答道:“凡打仗,全憑士兵的一股勇氣。當第一次擊鼓的時候,齊軍的士氣很旺盛,好比一群猛虎下山,千萬不可硬碰。第二次擊鼓時,齊軍的鬥志開始鬆懈。到第三次擊鼓時,齊軍的士氣低落,精神疲憊,戰鬥力驟減。而這時我軍初次鳴鼓進攻,策新羈之馬,攻疲乏之散,自然就可以旗開得勝。”
魯庄公又問:“可是,當齊軍敗退時你為什麼阻止我下令追擊,待望過天、看過地之後才允許窮追不捨,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曹劌又說:“兵者,詭道也。齊軍詭計多端,如果敗走有詐,誘我追擊,就可能中了他們的埋伏。因此,我下車看看車轍馬跡,雜沓非常,證明是倉皇逃軍。遠遠望去,齊軍旗歪陣亂,說明他們確實打了敗仗。在這種情況下,我才敢大膽進軍。”
魯庄公聽罷曹劌這番話,大加讚賞,親自賜給曹劌一杯勝利酒。

黃忠用計

黃忠在定軍山和曹將夏侯淵相遇,初戰告捷。夏侯淵於是堅守山寨,不再出來交戰,黃忠率領部隊逼到定軍山下。法正四面望了望定軍山的地勢,對黃忠說:“在定軍山的西面,有一座巍然聳立的高山,四面的山道崎嶇艱險,在這座山上,能夠充分探察定軍山夏侯淵的虛實。將軍如果能攻佔這座山,再攻打定軍山就易如反掌了。”黃忠抬頭看了看,見山頂比較平緩,山上人馬也不是很多,就決定先攻打這座山。
“這天夜裡,黃忠帶領軍士,趁著敵軍防範鬆懈的時候,突然敲鼓鳴鑼,一直殺上山頂。這座山是由夏侯淵的部將杜襲把守的,只有幾百人。當時望見黃忠大批人馬一擁而上,聲勢駭人,慌忙丟下營寨,逃下山去。黃忠非常輕鬆地佔領了山頂,正好和定軍山相對立,地勢特別優越。法正說:“將軍可以駐守在半山腰,我守住山頂。等夏侯淵來進攻時,我舉起白旗將軍按兵不動;等他倦怠了,疏於防備時,我就舉起紅旗,將軍迅速地下山衝擊曹軍。我們以逸待勞,一定能夠獲勝。”黃忠聽后,連說妙計,便帶領大部人馬在半山腰紮下營寨。
杜襲丟了山寨,逃回定軍山,說黃忠奪取了對面的山頂。夏侯淵非常惱怒,說:“黃忠佔領了對面的山,不由得我不出戰!”張郃勸阻說:“這是他們的計謀,將軍只宜堅守,不能出戰。”夏侯淵說:“他佔了我的對面山頂,觀察我的軍情虛實,我怎麼能不出戰呢?”張郃幾次苦苦地勸阻,夏侯淵就是不聽。
夏侯淵命令兵士圍住黃忠佔領的山,大罵挑戰。法正在山頂上舉起白旗,任憑夏侯淵在山下怎樣百般辱罵,黃忠就是不出戰。等到中午以後,法正見曹兵已經疲倦,心不在焉,不見絲毫銳氣,大都下馬,倚在石頭旁休息,有的竟昏昏欲睡,就舉起紅旗。黃忠見山頂上紅旗招展,一聲令下。戰鼓齊鳴,蜀漢的軍隊大喊著衝下山來,那種陣勢猶如天崩地塌。夏侯淵措手不及,黃忠閃電般已經來到他的面前,大喝一聲,像平地驚雷。夏侯淵還沒有反應過來,就見黃忠的寶刀落下,連頭帶肩被砍成兩段。曹兵見主帥被斬,潰不成軍。黃忠乘勝追擊,佔領了定軍山。

周亞夫計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率軍迎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叛軍。
周亞夫深知自己兵力寡弱,與叛軍硬拼難以取勝,於是決定聚兵河防,長期堅守,待敵銳氣衰落時再作打算。
此時,叛軍正在猛攻梁國,梁國危在旦夕,梁王數次請周亞夫救援,都被周亞夫拒絕了。梁王惱羞成怒,上書漢景帝。景帝礙於親兄弟的情分,下旨令周亞夫速發兵解救梁國之圍。
漢景帝的使者向周亞夫高聲宣讀了這道聖旨,然而周亞夫只是將聖旨接下,毫無發兵的意圖。使者大怒,斥責周亞夫抗旨不遵。周亞夫從容地說:“陛下命我率軍抗敵,給予我指揮權,而軍隊的具體布置要由戰場的實際情況決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梁國雖然危急,但尚有5萬守軍,糧草充足,堅守10日不成問題。我大軍遠道而來,軍力疲乏,且叛軍強大,不宜決戰,因此要先行休整,伺機出擊,絕對不能輕舉妄動。”使者見周亞夫死不出兵,只好回去復命。
周亞夫拒不救梁的消息傳到叛軍將領的耳朵里,他們認為周亞夫怕死怯戰,根本不把周亞夫放在眼裡,放心大膽地猛攻梁國。
在叛軍疏於防範的情況下,周亞夫調動一股精兵切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失去了糧草,自知不能長久堅持,於是放棄梁國,掉回頭來,擺開陣勢,要與周亞夫決一死戰。
周亞夫知道叛軍糧草匱乏,急於做困獸之鬥,所以堅持不與交鋒,避不出戰。叛軍遠道而來,疲憊不堪,加上周亞夫經常派輕騎兵夜間偷襲,戰鬥力日衰。周亞夫故意製造防禦鬆懈的假象,引誘叛軍主動進攻。當叛軍進入中軍大營時,被周亞夫早已布下的弓箭手候個正著,剎那間萬箭齊發,殺聲四起,叛軍陷入重圍之中。經一夜激戰,叛軍遭到毀滅性的重創,吳王劉濞見大勢已去,只好拔劍自刎。

李文忠計

洪武二年(1369)春,征虜副將軍常遇春偶罹暴疾而亡,明太祖悲痛萬分,追封他為開平王。明太祖詔命李文忠襲常遇春之職,發兵攻打慶陽。
李文忠兵至太原,聞報:元將脫列伯圍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文忠對諸將說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有利於戰局,專擅也無妨。今不同被圍,宜速去救援,若稟命而後行,豈不坐失良機?”遂引軍出雁門,行至馬邑,與元平章劉帖木率領的數千游騎相遇。李文忠指揮部下與敵交戰,結果大敗元軍,擒元將劉帖木。
李文忠率明軍進至白楊門,擇地安營紮寨。是夜,天降雨雪,滿山皆白。李文忠不敢絲毫大意,引親兵在營外巡視,見雪地上似有行人蹤跡,立即策馬而還,督軍前移五里后才阻水立寨。諸將問其故,李文忠說:“以前安營之處是元軍伏兵的地方,很危險。今移兵此地,稍覺安全,但須嚴加防範,警惕元軍劫營。”
果然不出所料,脫列伯派兵乘夜劫營,被李文忠部隊的炮矢射退。次日天色微明,李文忠秣馬厲兵,發兩營軍士前去挑戰。此時折騰一夜的元軍正準備埋鍋造飯,見明軍殺來,也顧不得吃飯,強打精神上馬迎戰。殺了幾個時辰未分勝負,有人屢勸李文忠發兵增援,李文忠泰然自若,並不發兵。待元軍戰到疲憊不堪之時,李文忠陡然上馬,率兩路大軍左右夾擊,如泰山壓頂般包抄過來,可憐飢腸轆轆的元軍欲戰無力,欲逃無路,個個六神無主,驚慌失措。脫列伯見腹背受敵,欲打馬逃遁,李文忠趕上一槍刺中其馬首,戰馬負痛跳蹶前蹄,將脫列伯掀於馬下,遂被生擒活捉。餘眾見主帥被俘,紛紛下馬乞降,李文忠大獲全勝。
《十一家注·李荃》中說:“敵逸,我能勞之者,善功也。”李文忠先派小股部隊與敵人糾纏,把敵人搞得疲憊不堪,而大部隊卻以逸待勞,趁機發起猛攻,一舉殲滅敵人。

鐵木真計

鐵木真成為蒙古部首領之後,招攜懷遠,舉賢任能,勢力一天天地強盛起來。曾與鐵木真結為盟友的札木合心懷不滿,尋機要與鐵木真一比高低。
鐵木真的叔父拙赤居住在撒阿里川一帶,他經常令部屬到野外放牧馬群。一次,他的一群馬被人劫走,放馬人急忙通報拙赤。拙赤極為憤怒,隻身一人前去追趕。傍晚時分,拙赤追上劫馬者,把為首的那個人用箭射倒,然後乘亂將馬群趕回。
原來,拙赤射中的那個人正是札木合的弟弟。札木合聞訊悲恨交加,遂聯合塔塔兒部、泰赤烏部等13部,合兵3萬,殺奔鐵木真的營地。
鐵木真得到消息后,立即集合部眾3萬人,分作13翼,做好迎敵的準備。開始的時候,鐵木真的部隊抵擋不住氣勢洶洶的札木合軍,不得不且戰且退。
在軍務會議上,博爾術對鐵木真說:“敵軍氣焰方盛,意在速戰速決,我軍應以逸待勞,等敵軍力衰之時再出擊掩殺,定獲全勝。”鐵木真採納了博爾術的意見,集眾固守。札木合幾次遣軍進攻,都被鐵木真的弓箭手一一射退。
本來,草原興兵,不帶軍糧,專靠沿途搶掠或獵獲飛禽走獸。札木合遠道而來,軍糧漸少,又無從搶奪,士兵只得四處覓野物,整日不在軍營當中。博爾術見敵軍,東一隊,西一群,勢如散沙,立即入帳稟報鐵木真。鐵木真認為時機已到,遂命各部奮力殺出。
此時的札木合正在帳中休息,得知鐵木真發動進攻,慌忙吹號角集合部隊,可是他的士兵大多數出外捕獵,來不及歸回。札木合手下的12個主將因敵不過排山倒海而來的鐵木真軍,紛紛落荒而逃。札木合見大勢已去,騎快馬從帳后逃走。已養足精力的鐵木真軍,像砍瓜切菜一樣,將在帳營中的札木合部隊數千人全部消滅。
這場戰鬥結束后,鐵木真在蒙古草原的聲威日振,附近的部落紛紛前來歸附。

三國案例


劉關張結義多少年,始終就象親哥們似的。待三國鼎立基本形成時,鎮守荊州的任務落在二弟關羽身上。但關羽違背了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東和北拒的策略,結果是丟荊州走麥城,最後兵敗身死。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不顧勸阻,舉傾國之兵東進伐吳。
以逸待勞
以逸待勞
開始時,蜀軍士氣旺盛,東吳難以抵禦,連折數員大將,甘 寧、潘璋、馬忠皆在此役中戰死。蜀軍兵鋒所指無人能當,此時東吳生死存亡之秋,舉國震驚。
在此危急時刻,經闞澤舉薦,孫權拜年輕的書生陸遜為大都督,總督江東兵馬與劉備決戰。陸遜的部下多是東吳的功臣宿將或公室貴族,他們自恃功高,對陸遜這位年輕統帥既不服氣,又不尊重。對於陸遜堅守不戰更是不理解,認為陸遜怯懦無能。
陸遜說:“我雖一介書生,蒙主上委以重任,認為我有長處,就是能忍辱負重。各位將軍要各守隘口,牢守險要,不許妄動。違令者斬!”
這時,天氣炎熱,士兵取水困難,劉備便命令將營扎在山林茂盛、靠近泉水的地方。蜀軍從巫峽建平起到彝陵700裡間,接連設營,從正月到5月,與東吳相持不下。
劉備要求決戰,無奈對方就是不理,氣得夠嗆,派吳班領數千弱兵在平地立營,引吳軍出來,自帶精兵埋伏于山谷之中,準備切斷吳兵退路。但吳兵就是不出戰。陸遜勸告眾將,吳班討戰,其中必有詭計,我們只能觀望。
劉備見吳兵不出,只好把埋伏的兵撤出來。兩軍又相持了一個來月,陸遜觀察形勢,見蜀兵沒了開始時的銳氣,準備反守為攻。可將領則認為進攻還是開始的時侯,不能有利。可陸遜胸有成竹,先派兵試探了一下,沒有成功,馬上改變戰術,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草,用火攻的方法,襲擊蜀軍,全體吳軍一齊出戰。這一仗燒得蜀軍狼狽逃竄,並斬了好幾名蜀將。
這一戰破了蜀軍40座大營,迫使蜀軍幾名戰將投降,劉備逃到了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彝陵之戰。蜀軍是大敗呀。
陸遜不算完,繼續猛攻,劉備千方百計才算逃了出來。書中描寫是多虧了孔明的八卦陣。
此次戰役,陸遜用的就是以逸待勞之計:
一是知道劉備遠來,水土不服,當然想速戰速決,此時要戰,吳軍非輸不可。
二是陸遜故意示弱,有意麻痹蜀軍,讓蜀軍深入(叫誘敵深入)。
三是拖垮蜀軍,蜀進攻不成,戰鬥力下降,意志力減退,這時決戰吳兵就肯定勝了。

商場案例


福特的袖裡乾坤
福特牌A型車
福特牌A型車
上世紀20年代初,福特面臨又一次打擊,汽車銷量急劇下降,出現了不景氣的現象。當時,正值美國汽車工業全面起飛的時期,各大公司紛紛推出色彩明快鮮艷的新型汽車滿足消費者的不同喜愛,因而銷路大暢。唯獨黑色的福特車保持不變,顯得嚴肅而呆板,銷路自然大受影響。但是,無論對各地要求福特供應花色汽車的代理商,還是對公司內的建議者,福特總是堅決頂回去:“福特車只有黑色的。我看不出黑色有什麼不好,至少比其它顏色耐舊些。”生產逐漸艱難了,福特開始裁減人員,部分設備停工,將夜班調成白班以節省電費,公司內外人心浮動,連福特夫人也大惑不解,沉不住氣了。
福特卻笑著說:“這是我的袖裡乾坤,先不告訴你,等想妥了再說。”他夫人擔心公司牢騷太盛,會不會人心思走。
福特了解夫人的擔憂,信心十足地說:“我們公司的待遇高於任何企業,他們不會生異心,同時他們知道我是絕不服輸的人,相信我不跟別人生產淺色車,一定另有計劃。”
有人建議說,至少我們應該有新車在市面上銷售,不至於讓人說我們公司快倒閉了。福特詭譎地一笑:“讓他們去說吧,謠言越多對我們越有利。”人們感到很奇怪,問公司是不是正在設計新車?是不是跟別人一樣,會有各種顏色的新車?
福特回答說:“不是正在設計,是已經定型了!也不是跟別人一樣,而是我們自己的,而且我們的新車一定比別人都便宜!”這就是福特一生中最得意的“傑作”之一——購買廢船拆卸后鍊鋼,從而大大降低了鋼鐵的成本,為即將推出的A型汽車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27年5月,福特突然宣布生產T型車的工廠全部停工,這是公司成立24年來第一次停止新車的出廠,市面所賣的都是存貨。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猜測蜂起。除了幾個主管幹部外,誰也摸不清福特打的是什麼算盤。讓人奇怪的是,工廠停工后工人並沒有解僱,每天仍然上下班。這一情況引起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報上經常刊登有關福特的新聞,助長了人們的好奇心。
兩個月後,福特終於透露,新的A型汽車將於同年12月應市。這比宣布工廠停工引起的震動更大。年底,色彩華麗、典雅輕便而價格低廉的福特牌A型車終於在人們的長期翹首等待中源源上市,果然盛況空前。它形成了福特公司第二次起飛的輝煌的局面。
福特公司由於T型車的開發,早已確定了它在美國汽車工業中的地位。這次面對各公司以色彩、外形為武器發起的挑戰,福特並沒有應戰,而是養精蓄銳,揚長避短,抓住質量、價格這兩個關鍵作充分準備,一旦成熟,就使對手們由強變弱,由優變劣了。這就是老福特的“錦囊妙計”——以逸待勞。
老福特的“以逸待勞”正是一種后發制人策略。這種策略常常表現為一種緊跟方式,就是說,企業並不強行研究開發新產品,而是當市場上某種新產品初露頭角並顯示出較強生命力時,就立即進行仿造和改進,把自己的改進型新產品快速拋入市場,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后發制人”或者是“以逸待勞”的策略是在商戰中經常應用的。“以逸待勞”並非“好逸惡勞”,而是養精蓄銳,等敵人勞師動眾、疲於奔命、彼竭我盈之後待機而動。
因此,決勝之關鍵除了要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鎮定冷靜之外,還要有“知己知彼”、“妙算多者勝”的能耐。

出處


《以逸待勞》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一語,先於著書之年,語源可考自南朝宋將檀道濟(?—公元436年),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意為敗局已定,無可挽回,唯有退卻,方是上策。此語後人賡相沿用,宋代惠洪《冷齋夜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原書按計名排列,共分六套,即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處於優勢所用之計,后三套是處於劣勢所用之計。每套各包含六計,總共三十六計。其中每計名稱后的解說,均系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解說后的按語,多引證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闢語句。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