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籠換鳥
雙轉移戰略
徠“騰籠換鳥”是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在2008年5月29日以《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文件形式正式提出,也叫“雙轉移戰略”(以下簡稱《決定》)。
騰籠換鳥具體指:珠三角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西兩翼、粵北山區轉移;而東西兩翼、粵北山區的勞動力,一方面向當地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其中的一些較高素質勞動力,向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轉移。
騰籠換鳥
騰籠換鳥
廣東省委、省政府在《決定》中指出在未來5年投入500億元人民幣,調整結構、升級產業、優化勞動力素質、提高人均GDP。《決定》還指出,珠三角各市要“依照國家產業政策,實行行業准入差別對待政策,提高產業的用地、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提高勞動密集型產業准入門檻,積極轉移部分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產業”。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中還提到上述轉移工作將“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計劃,並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領導負責制,建立目標責任考評制度,逐級落實目標管理。”
在促進“雙轉移”方面,另一舉措便是加快產業轉移園區建設,使轉移走的產業能夠在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的產業轉移園中安居落戶。
戰略提出的當年即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企業倒閉潮”和“民工返鄉潮”同時出現。然而時任廣東省省委書記的汪洋力排眾議,表示政府不能去救“落後生產力”,“金融危機辦到了政府想辦但辦不到的事。”
然而“雙轉移”戰略的實施效果並不好。政策推行初期,遭到當地企業與政府的反彈。截至2010年底,包括意向在內,34個產業轉移園區已引入2423個項目,其中一半以上來自珠三角的企業,累計投資額也達到了5447億元。但只有1196個項目已經建成,不到引入項目的一半。原因在於產業轉出地“沒動力”。一方面,在找到新的增長點前,舊有產業仍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另一方面,省里對產業轉出的利益分享,一直未作出明確安排。
,
2010年6月,廣東省委政府出台《關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培育省內500強企業,擬通過提高重污染行業排污費、提高限制和淘汰類行業電價的方式,加快這些行業的淘汰速度。
按照《意見》內容,廣東計劃重點培育的500強企業是指:以汽車、裝備、船舶、鋼鐵、石化為重點的100個先進位造業項目;以金融、物流、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為重點的100家現代服務業項目,構建兩個至三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完善家電、陶瓷建材、紡織服裝、食品與包裝等一批產業共性技術平台建設,重點培育100個優勢傳統產業項目;建設一批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和現代漁業,重點培育100個現代農業項目。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培育10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
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意見》提出廣東省將在未來五年中,每年安排5億元財政用於省內欠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園的建設。尤為關鍵的是,《意見》提出要健全產業園區合作共建機制,鼓勵採取由園區共建雙方成立園區開發股份公司等方式,共同推進園區開發建設。《意見》還鼓勵,珠三角合作方在園區一定範圍、一定年限內,單獨進行開發建設,並享受相關收益。針對這500強企業,《意見》提出要由省統籌安排其建設用地指標。此外,重污染行業,《意見》提出要提高排污費,對限制類、淘汰類企業實施差別電價,以加快淘汰落後產能。
2013年1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表示,廣東作為“排頭兵、先行地、試驗區”的地位不會一勞永逸,廣東既要抓“騰籠換鳥”,又要推動“鳳凰涅槃”。
胡春華要求落實習近平對廣東的要求,要有憂患意識和緊迫感。他強調,廣東已經沒有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優勢,作為先發展起來的地區,我們更加痛切地感受到傳統發展方式帶來的弊端。他表示,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堅定不移,特別是總體上仍處于越坎爬坡階段,還沒有出現轉變的“拐點”的時候,必須強調堅持抓,決不能動搖和懈怠。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戰略任務,做好這項工作既要有戰略眼光,還必須付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胡春華指出,要加強重點領域權力監督和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一把手的監督,認真做好有關領導幹部重大事項報告並在一定範圍公示的試點工作。推進各項改革創新工作,深入實施黨代表任期制和試行黨代表常任制。堅決查處大案要案,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以反腐倡廉新成效推進廉潔政治建設。
2014年兩會期間,總書記在與廣東團代表一起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促進結構調整問題時,用了“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八個字。他說,騰籠不是空籠,要先立后破,還要研究“新鳥”進籠“老鳥”去哪?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槃。
2015年2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九次會議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增強緊迫感,把更多精力用在研究增強創新能力上,著力破除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規,創造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動的體制環境。這更是點出了騰籠所換的“鳥”。
2015年3月,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吉林代表團審議時一針見血指出,東北老工業基地“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組合併沒有根本改變。他用“加減乘除”形象地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破題。他說,“現在加法多,其他少,亟待補課。這個問題不解決,老工業基地難以鳳凰涅槃、騰籠換鳥。”
“騰籠換鳥”,改變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換來的是質量與效益、經濟與社會協調的增長方式,最終帶給人民群眾的是幸福安康的生活。“騰籠換鳥”如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認識越早,決心越大,代價越小。騰籠換鳥需要“一石三鳥”:新體制牽動,新機制驅動,新產業拉動。最重要的是“倒逼機制”:有的地方水、電、資金、能源都緊缺,卻能“倒逼”著企業改變原先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經營管理方式,“倒逼”著地方政府加快轉變職能,推動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的地方土地不足,卻能“倒逼”出向“閑置、空間、時間、管理、科技、規劃、機制、企業、置換、域外”要土地集約經營。城市的經營管理者是否有“逼迫”感,在於其見識的“早”與“遲”;而“騰籠換鳥”成功與否,在於投資強度、產出密度、效益高度和環保水平是不是有一個顯著提升。
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廣東實施產業轉型升級3年,35個省級產業轉移園累計創造產值逾4400億元,稅收逾240億元,從產值和稅收角度看,相當於再造了一座中等城市。
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
隨著產業升級,污染嚴重的企業從市區搬遷出去,改善了環境污染,藍天綠樹得以重現。以佛山為例,經過“雙轉移”騰籠換鳥,佛山一方面讓製造環節在遷往外地過程中進行技術改造,解決污染能耗問題,一方面把陶瓷產業的核心技術、研發、會展、總部等仍然放在佛山。
新興產業高速發展
伴隨著珠三角產業轉移、“騰籠換鳥”等政策的實施,廣東瞄準先進位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區域經濟轉型,發揮重點項目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協調發展上的引領帶動作用。為此,廣東選定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等八大產業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將珠三角建設成為全國領先、世界先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
深圳是珠三角各個城市轉型升級的典範。目前深圳的投資率在國內各大城市中是最低的,僅為17.2%,2013年城市更新改造投資僅為358.34億元,但深圳的經濟總量卻在市域經濟體層面雄踞全國第四。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告訴本報記者,早在2000年左右,深圳就發現自身傳統模式發展已經難以為繼,在發展要素嚴重約束的情況下,實際上也倒逼深圳加快轉型升級。
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嶺南論壇期間,就廣東產業升級問題對鳳凰財經表示,產業升級很重要的一點是製造業要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他同時對騰籠換鳥政策表示了質疑,他說,“之前浙江在這方面有過實踐,但是並不成功。”吳敬璉認為,過去討論產業升級的時候,有一點不夠注意,“一說就好像是新興產業,是高技術產業,但其實很重要的一條,要讓我們的製造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向它的研發、銷售、售後服務延伸,通過這樣的一些東西來提高它的效率。”
經濟學家厲以寧說,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別看廣東受的影響最大,但實際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地區經濟的轉型。“騰籠換鳥”實際上就是產業的升級。當然,廣東還應該加快企業的自主創新。
廣東省副省長陳雲賢說:“騰籠換鳥換藍天。,以廣東佛山市為例,近年來關閉或轉移企業超過1600家。同時,佛山對部分骨幹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按照節能減排、低碳經濟發展要求改造提升,一大批有巨大發展培植潛力的新興產業魚貫而入。2007年到2009年,禪城區南庄鎮陶瓷企業從原來的75家銳減至13家,但行業總產值不降反升,去年達118億元。“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說,廣東“騰籠換鳥”、“雙轉移”等一系列舉措都非常好,繼續堅持下去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廣東就有希望超過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