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熊渠的結果 展開

熊渠

西周時期諸侯國楚國國君

(?―前877年),也稱楚熊渠,羋姓,熊氏,名渠,楚熊楊之子,西周時期諸侯國楚國第六任君主(前886年—前877年在位)。

楚熊楊五十九年(前887年),楚熊楊去世,熊渠繼位。熊渠繼位后,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動亂之機,開始開疆拓土的進程,相繼攻打庸國(今湖北竹山縣)、揚越(今湖北中部)、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使楚國逐漸興盛起來。此後,熊渠更是離經叛道,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周厲王繼位后,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討伐,便取消他們的王號。熊渠十年(前877年),熊渠去世。此時,熊毋康已早逝,次子熊摯紅繼位。不久,熊執疵發動政變,弒兄代立為君,史稱熊延。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繼位為君

熊渠是楚君熊楊(亦作熊鍚或熊煬)之子。熊楊五十九年(前887年),熊楊去世,熊渠繼任楚國國君之位。
熊渠
熊渠
楚族深居南蠻地區,由於經濟發展先進,周圍的蠻夷部族都來歸附,楚國很快就壯大起來。熊渠勇力非凡,並負膽略,是一位很有才識和進取精神的君主。

開疆擴土

當時周王朝正值周夷王在位時期,周王室衰微,在周王朝統治下的諸侯國有的開始不再朝貢,或者相互攻伐。而在熊渠的治理下楚國蒸蒸日上,很得江漢之間百姓的擁護,於是有開疆拓土之心。熊渠為此制定正確的戰略規劃,避開東面與周朝同姓的姬姓諸侯國,先向西征伐庸國(今湖北竹山縣),解除後顧之憂,庸國當初是跟隨周武王滅商參加牧野之戰,一直是西部大國,可見楚國已今非昔比。之後,熊渠揮師沿漢江南下驅趕揚越(古時百越族的一支,在今湖北中部)進入江漢平原,並一直向東追擊,擁有整個江漢平原。后趁周天子征伐鄂國(今湖北鄂州、武漢一帶)之機,進軍至鄂地,將武漢江南地區納入楚國版圖。

三子封王

佔據鄂地后,鄂地豐富的銅礦自然也成為楚國的囊中之物。青銅時代,銅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直接奠定楚國之後數百年蓬勃發展的基礎,是熊渠一生中至高無上的功績。熊渠勇能射石沒羽,略能基業百年,稱得上是楚國一代明君。雄心勃勃的熊渠肆無忌憚,直接仿效周天子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別封王,大兒子熊康(熊毋康)為句亶王(今湖北荊州一帶),二兒子熊紅(熊摯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應在今湖北荊州和鄂州之間),這是周朝諸侯國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不難看出,三個兒子各守封地能夠保證所採的銅礦資源能夠順利運回楚都。由此可見,鄂地對楚國來說是多麼重要。周厲王即位后,以暴虐著稱,熊渠擔心受到周朝的重點討伐,於是取消他們的王號,不敢再聲張。

去世

熊渠十年(前877年),熊渠去世,當時熊渠的繼承人長子熊毋康早逝,按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摯紅繼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執疵卻發動政變,弒殺其兄熊摯紅代立為君,史稱熊延。

為政舉措


熊渠在位時期,實行近交遠攻的策略。在楚國的周圍,谷國、鄧國、盧國、鄢國、羅國、權國等小國呈“C”字形環繞。貿然開戰,數國聯合,必然會寡不敵眾。對於他們,熊渠採取友好睦鄰的政策,穩近而打遠。
熊渠先後攻打庸國、揚越、鄂國,將楚國勢力推進至江漢平原,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封其長子熊康為句亶王,次子熊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讓他們分別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按照西周慣例,唯有周天子能稱王,諸侯只能稱公、侯、伯、子、男。熊渠是“子男”爵位,自稱為公,已經算是僭越周禮,現在一下子竟封三個王。顯然此時楚國實力增強,想搞獨立王國。儘管後來鑒於周王朝的壓力,熊渠取消三子的王號,但楚國此舉,在當時實在是一個石破天驚的信號。

家族成員


輩分稱謂簡介
先輩祖父熊䵣
父親熊楊,又作熊鍚、熊煬。
後輩兒子熊康,即熊毋康
熊紅,即熊摯紅
熊執疵,即熊延
孫子熊勇,熊延之子
熊嚴,熊勇之弟
(表格參考資料:)

軼事典故


有一次,熊渠夜間巡行,看見橫卧著的石頭,以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便拉弓射它,箭頭陷沒在石頭裡邊,箭桿上的羽毛都掉下來了。熊渠下馬仔細一看,才知道那是石頭。熊渠接著又射它,箭被折斷了,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迹。
關於熊渠的射術,古書中屢有記載。《史記》記載:“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門”,文中所記載的“雄渠”即是“熊渠”,《史記》認為羿號稱射箭技藝高,但也有不如熊渠、鱋門之處,由此可見熊渠射術很精湛。

史書記載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人物評價


司馬遷《史記》:弈名善射,不如雄渠、蠭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