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獻老化
科學文獻老化
科學文獻隨其"年齡"的增長,內容日益變得陳舊過時,作為情報源的價值不斷減少,最終喪失使用價值的變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學知識的不斷更新,科學文獻發生新陳代謝、自然淘汰、呈現老化,乃是必然的普遍現象。
目錄
科學文獻隨其"年齡"的增長,內容日益變得陳舊過時,作為情報源的價值不斷減少,最終喪失使用價值的變化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科學知識的不斷更新,科學文獻發生新陳代謝、自然淘汰、呈現老化,乃是必然的普遍現象。
1943年,美國紐約大學 C.F.戈斯內爾較早研究了文獻老化問題,並於次年發表《大學圖書館中文獻老化問題》的博士論文。1958年和1960年J.D.貝爾納、R.E.伯頓和R.W.基布勒分別提出了衡量文獻老化速度的"半衰期"概念,即指某學科(專業)現時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獻中較新的一半是在多長時間內發表的。
伯頓和基布勒還提出用下列公式來描述科學文獻的老化:
科學文獻老化
科學文獻的老化還可以用下列負指數函數來描述:
科學文獻老化
科學文獻老化
通過科學文獻老化問題的研究,可以揭示文獻傳播的動態規律,指導文獻採購、剔舊、排架等;還能對未來文獻的利用情況作出預測,進而對整個文獻情報的組織管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還能為科學學及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定量依據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