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稻86

海稻86

海稻86,是農業科學家 陳日勝培育27年的作物,以1986年發現的海稻而命名,稻穗青白色,耐鹽、耐淹能力強,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

2014年9月1日,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

基本簡介


1986年,陳日勝在羅文烈教授帶領下,普查湛江紅樹林資源,在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比人還高、看似蘆葦但結著穗的水稻(水稻一詞千百年來都指淡水稻,因此,海稻不是水稻的新品種而是與水稻、旱稻並列的稻類),在羅教授叮囑下,他收下522粒種子進行繁育,將海水稻種子延續至今。
2010年,陳日勝開始與北京富程公司合作;2014年,海稻(北京)國際公司成立,他既當該公司的副總經理又當農民,在遂溪和廉江種稻500多畝,同時在海南、福建、遼寧、黑龍江等地的鹽鹼地開展多點試種。
2014年4月,陳日勝和農業推廣研究員段洪波作為共同申請人,以“海稻86”(1986年發現)的品種名,向農業部申請品種權;9月1日,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
2014年10月,海水稻考察專家組評議意見最終敲定,海水稻發現者之一、湛江人陳日勝的堅持終於換來突破——海水稻耐鹽鹼性得到專家初步認可,發源地申請國家保護基地得到支持。
2016年10月,山東農業科學 2016年第10期 楊軍,王海鳳,郭濤 《海稻86的秈粳性鑒定》中指出,採用InDel 分子指數法對海稻86 的秈粳性進行分析鑒定,“海稻86”不是野生稻。

專家觀點


鑒於該海水稻耐鹽、耐淹能力強,專家組一致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建議國家加強對海水稻資源的全面保護,並大力支持開展系統研究。

畝產量


海水稻是在沿海灘塗的海水生長的水稻,經過三十多年試種,“海稻86”具有良好的抗鹽鹼、耐淹等諸多特點,它在ph值9.3以下,或含鹽量千分之六以下的海水中都會生長良好。
海水稻最受關注的是耐鹽鹼的特性問題,把抗鹽鹼這個性狀和品種改良結合,來進行抗鹽鹼的水稻新品種選優。
2016年,海水稻在廣東湛江、山東、吉林等地試驗種植近6000畝,平均畝產超過了300斤。2017年,試驗推廣面積將超過1萬畝。目前,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科研團隊正在進行高產攻關,利用雜交的優勢提高產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我們定了個指標,通過3年的努力達到海水稻抗鹽鹼0.8%,相當於灘塗的鹽份,產量(每畝)300公斤。”

科研價值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2014年10月29日,國家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了解了有關海水稻的情況后,親自給科技部萬鋼部長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認為,海水稻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與當年發現的野生水稻不育資源有著類似的戰略意義。建議科技部給予大力支持,儘快建立海水稻研究與利用專項課題,組織相關研究單位進行協作攻關,開展海水稻的系統研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探索一條全新的研究途徑。”
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謝華安
“海水稻是很好的種質資源,對我們今後育成耐鹽鹼好品種會起到很大的作用,應該支持開發利用,要站在國家民族利益的基礎上愛我們的資源,海稻種子千萬不要外傳,發源地一定要保護好。”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學成
“如果能夠大面積推廣含有耐鹽基因的新型水稻,那麼讓鹽鹼地上稻米飄香就不再是夢想。”
農業部種子管理局副局長、研究員──廖西元
“如果水稻真能靠海水灌溉長成,那將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果。”
日本稻米研究會會長,野生稻保護專家──松浪·滋
“我從事野生水稻資源保護工作30多年,僅知道南非曾發現過一株可在沉積海灘上種植的灘塗稻,還沒有聽說過可用海水灌種的水稻品種,可以說至目前為止,海水稻是世界唯一,資源相當寶貴,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要站在全球65億人吃飯的角度保護利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