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崮原名大筐崮(亦做大匡崮: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費縣誌》載:"大匡崮,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脈自紗帽山來。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乾隆侍人南巡時,在此留有佳話,刻有:"正重歸宛泰山方,因有名水出大匡,溫涼清水流不盡,萬山盡在水中央"),亦有太黃崮之稱,沂河源頭祊河之源(祊水出今山東費縣西南大筐崮。元於欽 《齊乘》卷2 “沂水”條稱: “祊出縣南關陽川。” 《清一統志·沂州府一》:祊河“名祊者,以地為古田也。出崮東北流徑縣南,匯為桃花淵。淵在崖石間,水深多魚魚少桃花上為二郎淵,下為丁溝淵,皆祊水之曲也。祊水東入於小沂水”。),位於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西南5公里。面積2.3平方公里,海拔505米。屬典型的岱崮地貌特徵。
太皇崮全景
太皇崮呈三角形,為三層崮頂。崖壁最高處可達50多米,最頂層崮頂四周峭壁如削,徒手無法攀上其頂。
太皇崮俯瞰景色
崮上人文遺跡眾多,是岱崮地貌崮群之中文化底蘊最為深厚的地方之一。該崮第二層崮頂西崮台上有人工雕鑿的天池(飲馬坑)和石臼窩,下臨深淵,不知何人鑿就;有拴馬橛,為一獨立巨石,與主體崮頂若即若離。崮南坡,高岩聳立,巨壁貼面。岩下依地勢地形建有雲台寺。該寺始建於明
嘉靖年間,歷盡劫難,佛頭盡毀,佛身猶存!岩上有碑刻印刻,年代久遠。
修建完成的太皇崮現狀
抗戰時期,太皇崮一帶屬我魯南抗日革命根據地。1943年3月 24日,這裡發生過有名的抗擊日本侵略軍的太皇崮戰鬥。此前為開闢創建魯南抗日革命根據地,我
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1940年春與日軍連續激戰14晝夜,取得了著名的白彥爭奪戰的勝利。後日軍又多次侵佔白彥,並在太皇崮下沿費滕公路之白彥、南徑、官莊等地修築碉堡十餘個,對魯南抗日革命根據地構成極大威脅。1943年3月 24日清晨,駐白彥等據點的日偽軍500餘人突然包圍我皇崮區委和區中隊駐地太皇崮下蘆家溝,區中隊哨兵發現敵情后開槍報警,區長孟育民聞警把隊伍拉到村外與敵作戰。激戰中區中隊見寡不敵眾,邊打邊撤,搶佔了太皇崮山頂。日偽軍一次次對崮頂發起進攻,我英雄戰士依據天險,居高臨下,用子彈和石塊,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激戰半日後,因彈藥耗盡,敵人衝上崮頂,我英雄戰士寧死不屈,與敵人展開肉搏,戰鬥中區長孟育民和太皇崮村農救會長李廣友被敵人槍彈擊中,戰士謝恆順、謝學柱、李學友、謝法邊被日偽軍刺刀穿透胸膛,山西籍戰士陳禮讚抱著敵人滾下山崖,區中隊指導員王萬立拉響最後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區農救會長公浩誓死不降跳下懸崖犧牲。此次戰鬥,共斃傷日軍數十人,我皇崮區區長孟育民等9名烈士壯烈殉國。 1944年2月,皇崮區農救會為悼念太皇崮戰鬥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在太皇崮下白彥河東,修建了烈士陵園和太皇崮殉國烈士紀念碑,紀念碑上銘刻著9位烈士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