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選擇

道德選擇

道德選擇是指行為主體(個人或社會集團)在一定目的和道德意識支配下,對某種道德行為所作的自覺抉擇。是道德意識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前提,又通過道德行為具體表現出來。當行為主體面臨多種行為選擇的可能性,而這些多種可能性又具有善惡對立性質,或具有道德價值上的差別時,道德選擇就是對這些可能性在善惡和道德價值程度上的選擇。道德選擇受客觀可能性和主體主觀選擇能力的制約。

先決條件


道德選擇的先決條件有兩點:第一,客觀上存在著若干種行動方案,這是進行道德選擇的前提。第二,行為主體必須具有行為選擇的能力,這是進行道德選擇的基礎。他必須信守一定的價值準則和道德標準,必須理解特定的行為與這些準則和標準和聯繫,他必須有能力自主自願地作出選擇。究竟選擇哪一種特定的行動方案,取決於行為主體自身的特點:他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將行為與道德聯繫起來的方式等。簡言之,道德選擇是一種價值取向,是達到某一道德目標而主動作出的取捨.

理論探討


歷史上有的倫理學家認為,道德選擇不受客觀必然性的影響,只受個人自由意志的支配。有的則認為,人的行為完全受必然性的支配,否認人的道德選擇能力。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反對絕對意志自由論和道德宿命論,認為人是社會關係的產物,因而人的行為不能不受客觀必然性的制約。但是,人又有認識必然性的能力,人們只要認識了客觀必然性及其反映在道德上的客觀要求,就能在道德行為的多種可能性中自由地選擇,並承擔道德責任。因此,正確認識自由和必然以及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係是解決道德選擇問題的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提高人們道德選擇能力的關鍵,在於使人們深刻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和共產主義道德要求,並在實踐中身體力行。這樣,人們就能在各種道德矛盾和道德衝突中,自覺地選擇對社會或他人有益的道德行為,抵制和批評各種不良的道德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