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磅反坦克炮

6磅反坦克炮

QF6磅反坦克炮,即QF6pdr(亦作6pr)7cwt(區別於6pdr 6cwt和8cwt——哈奇開斯6磅炮,及6pdr 10cwt——皇家海軍57mm高平兩用炮),牽引式反坦克炮,1942年皇家炮兵首次在北非戰場上使用,隨後裝備步兵團;大量坦克也裝備此炮。此炮的原型Mk.I未裝備部隊,使用的是改進型Mk.II~Mk.V型及6磅莫林斯炮。總體而言,除QF17磅炮以外,QF6磅炮是英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主要反坦克炮。此外,美國也購買了QF6磅反坦克炮的生產權,命名為57mm M1。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6磅反坦克炮雖然停止生產並退出一線部隊,但並未從英國陸軍中除役,為此後的研究提供數據。直至20世紀80年代,6磅反坦克炮仍然活躍在英國陸軍的試驗場上。

參數簡介


名稱:6磅反坦克炮
總重:1140.0千克
口徑:57毫米
射速:15-20發/分
最大射程:5000碼(4572米)(對6英尺x6英尺的靜目標命中率為3%)
最佳射程:1000碼(914米)(對6英尺x6英尺的靜目標命中率為96%)
炮口初速:依據炮彈種類不同,最快為1432.56米/秒
炮管長度:Mk.II、Mk.III型(43倍徑)為2.54米,Mk.I、Mk.IV、Mk.V型(50倍徑)為2.85米,AA-AT高平型(加拿大)(64倍徑)為3.65米
彈種:穿甲彈(AP)、被帽穿甲彈(APC)、風帽被帽穿甲彈(APCBC)、次口徑鎢芯穿甲彈(APCR)、脫殼穿甲彈(APDS)、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複合非硬芯穿甲彈/超速穿甲彈(APCNR/APSV)、榴彈(HE)
研發時間:1940年起

發展沿革


QF6磅炮的前輩,QF2磅炮在1930年代是英軍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但是,它在法國戰役中面對德軍的裝甲時卻表現得十分糟糕。因此,一款威力更強的反戰車炮就顯得必要了。6磅炮由皇家兵工廠在1938年開始研製,選擇6磅炮彈(57毫米口徑)的理由並非穿深的計算結果,而是後勤上的考慮,英國皇家海軍從19世紀末開始使用6磅炮作為艦載副武器,所以國內有大量機具可以支持生產這種中口徑武器彈藥。6磅炮的炮身在1940年已完成,但是炮架研發期程拖延,敦刻爾克的大敗讓英國遠征軍(英語:BritishExpeditionaryForce(WorldWarII))頓失23萬人的重裝備,更讓國內工業產能得優先提供突如其來的重大損失。據英國自己的統計,生產600門2磅炮的物資只能生產100門6磅炮,嚴峻的備戰現實讓6磅炮量產規劃延後,但法國戰役的經驗讓英國了解新型反戰車炮研製不能止步,因此仍然在1940年調度經費讓皇家兵工廠生產2門原型炮測試。6磅炮在Shoeburyness進行的測試在1941年6月結束,1941年11月開始量產。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英國陸軍的HaroldBrown在測試完成後立即下達了2,000門6磅反坦克炮及2,000門6磅坦克炮的訂單要求,這一行動也被稱為"NelsonTouch"。
6磅反坦克炮於1942年4月首次在北非使用。它的出現使得英國的2磅炮可以不再擔任反坦克的任務。不只是拖曳式反戰車炮,英國的巡洋坦克等一線裝甲武力也在同一時間開始換裝6磅炮,抵消了德國坦克的火力優勢。事實上,英美盟軍的地面部隊第一次擊毀虎式坦克,正是QF6磅炮的戰績——在北非戰場以穿甲彈擊中虎式坦克炮塔座圈,卡死炮塔的方式迫使虎式坦克的乘員棄車。
6磅炮的出現讓英國的反坦克能力提升到優秀水平,但是在1942年末,英國為了應付更嚴峻的反坦克需求開始開發與6磅炮規格相近、反坦克效果更好的新型戰防炮;首先推出的是使用8磅彈頭,炮身長59倍徑的反坦克炮,但重量太重無法維持當前操作彈性;後續截短炮管成為48倍徑,但穿深並沒有高於現役效果;最終此計劃在1943年1月取消,1943年2月英軍決定使用QF17磅炮作為次代戰防炮。
1943年9月,皇家炮兵的編製中,每個步兵師的炮兵團中,有4個炮兵營各擁有8門6磅炮,即共32門6磅炮;每個裝甲師的炮兵團匯總,有2個炮兵營各擁有12門6磅炮,即共24門6磅炮;
1944年,皇家炮兵的編製中,每個步兵師的炮兵團中,有4個炮兵營各擁有4門6磅炮,即共16門6磅炮。
此外,為提高近距離空中支援(CAS)反坦克效率的提高,QF6磅炮安裝了莫林斯(Molins)裝置,以彈鼓形式裝填,安裝於蚊式FBMk.XVIII上;然而,其反坦克效率並未提升顯著,因此,安裝了莫林斯6磅炮的蚊式後續交由海岸警衛隊負責反潛任務。
1944年3月,最新研製完成的新型彈藥——脫殼穿甲彈(APDS)開始配發6磅炮。至1944年6月~9月,與17磅炮APDS配發基本完成同時,每個炮兵營的16門6磅炮全部配發完畢APDS彈藥,極其巨大地提升了其反坦克能力,能夠在遠距離高效率地從正面擊毀虎式及豹式坦克
戰爭結束,QF6磅炮退出作為反坦克武器的歷史舞台,但仍然在英國陸軍中擔任著試驗品的任務。1980年,Birtley試驗場,第一發QF6磅炮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進行了測試,測試一直持續到1986年,生產的QF6磅炮APFSDS用於出口。已知其APFSDS初速為1432.56米/秒。由於50倍徑57毫米口徑的QF6磅炮Mk.IV、Mk.V發射APDS對0碼距離的垂直RHA鋼板穿深已經達到驚人的197mm(初速1219米/秒),超過了虎式坦克的56倍徑88毫米Kwk36火炮發射其最高垂直穿深的彈藥APCR及黑豹坦克的70倍徑75毫米Kwk42火炮發射APCBC的性能,考慮到其1432.56米/秒的初速,可以猜想這枚1980年的APFSDS在零距離對垂直RHA鋼板的穿深甚至可能達到恐怖的250mm。
此外,QF6磅反坦克炮還進行過各類彈種的試驗,如AP/SN(ArmourPiercingSoftNose)軟頭穿甲彈等。

技術特點


QF6磅炮以高膛壓著稱,這也是英國反坦克炮、坦克炮一貫的特點。得益於高度發達的制炮工業,英國能夠以高質量的炮鋼製炮,以更多的發射葯取得極高的膛壓,而保證炮的壽命與安全。同時,由於膛壓極高,已經能夠對炮彈提供充足的動能,英國在很長階段內不必使用較長的炮管倍徑或更大的火炮口徑,如德國和蘇聯那樣。6磅炮口徑為57mm,因此其整裝炮彈重量不高,有利於提高射速;6磅炮為43倍徑及50倍徑,炮長不超過3米,保證了裝配和使用的靈活性。總體而言,6磅炮穿深高,射速快,後勤方便,戰術布置迅速——反坦克效率(Anti-TankEffectiveness)極高。

炮彈圖集


(左至右)APFSDS-T、APCNR/APSV、APCBC-T
(左至右)APFSDS-T、APCNR/APSV、APCBC-T
(左至右)AP-T、Drill、APDS-T、AP-T訓練彈
(左至右)AP-T、Drill、APDS-T、AP-T訓練彈
(左至右)APCR-T、APFSDS-T、Proof、HE-T
(左至右)APCR-T、APFSDS-T、Proof、HE-T
(左至右)APCR-T、APCBC-T、AP-T、HE-T
(左至右)APCR-T、APCBC-T、AP-T、HE-T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莫林斯炮
QF 6磅炮AP/SN(軟頭穿甲彈)
QF 6磅炮AP/SN(軟頭穿甲彈)

性能數據


口徑:57毫米
射速:15-20發/分
QF6磅炮Mk.II、Mk.III對30°RHA鋼板穿深
彈種/穿深(毫米)/距離(碼)500100015002000初速(m/s)彈重
AP100847057458536磅4.75盎司
APC94776449388466磅5.5盎司
APCBC89827568627927磅2盎司
APCR12410791776410824.2磅
APDS1471331181059111583.30磅
QF6磅炮Mk.II、Mk.III對垂直RHA鋼板穿深
彈種/穿深(毫米)/距離(碼)500100015002000初速(m/s)彈重
APDS18416514713011311583.30磅
QF6磅炮Mk.IV、Mk.V對30°RHA鋼板穿深
彈種/穿深(毫米)/距離(碼)500100015002000初速(m/s)彈重
AP104887360488926磅4.75盎司
APC100826653438846磅5.5盎司
APCBC95878073678317磅2盎司
APCR>124>107>91>77>6411284.2磅
APDS1511341181039012193.18磅
QF6磅炮Mk.IV、Mk.V對垂直RHA鋼板穿深
彈種/穿深(毫米)/距離(碼)500100015002000初速(m/s)彈重
APDS19717715713912112193.18磅

服役國家


巴西
加拿大
法國
愛爾蘭
以色列
約旦(阿拉伯軍團)
納粹德國
比亞法拉
荷蘭
巴基斯坦
菲律賓
韓國
台灣省
英國
美國
蘇聯
葉門

性能總結


總體而言,QF6磅反坦克炮可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成功的中口徑反坦克炮之一。由於制炮工藝優秀,QF6磅炮得以能夠以高膛壓換取高初速、高穿深,而不必加大口徑、加長倍徑,因此保證了戰略和戰術層面上的靈活性。而反坦克武器最重要、也是其最得以著稱的——穿深方面,QF6磅炮在垂直與傾斜穿深上均處在其他同口徑反坦克炮無可動搖的第一位置,甚至超越大部分75mm、76mm口徑和一部分更大口徑如88mmL56火炮的穿深。由於其性能優異且生產相對容易,英國及全球各國各地製造、購買了大量QF6磅炮。QF6磅炮是英國軍隊及世界各國成功地阻擊納粹德國裝甲部隊的重要力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