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用

銀行信用

銀行信用(bank credit)是指以銀行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籌集貨幣資金,以貸款方式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提供資金的一種信用形式。

簡介


銀行信用是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以貨幣形態提供的信用。銀行信用是伴隨著現代銀行產生,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一起構成現代經濟社會信用關係的主體。
與商業信用不同,銀行信用屬於間接信用。在銀行信用中,銀行充當了信用媒介。馬克思這樣描述:“銀行家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至於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相對立,不是單個的貨幣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的代表的銀行家。銀行家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為整個商業界而借款,他們也把借入者集中起來,與所有貸出者相對立。銀行一方面代表貨幣資本的集中,貸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

特點


銀行信用與商業信用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銀行信用是以貨幣形態提供的。銀行貸放出去的已不是在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的商品資本,而是從產業資本循環過程中分離出來的暫時閑置的貨幣資本,它克服了商業信用在數量規模上的局限性;
2.銀行信用的借貸雙方是貨幣資本家和職能資本家。由於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貨幣,這就克服了商業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3.在產業周期的各個階段上,銀行信用的動態與產業資本的動態往往不相一致。
4.銀行信用的實質是銀行作為中介使貨幣資本所有者通過銀行和職能資本之間發生的信用關係。
5.銀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業信用的局限,擴大信用的範圍和規模

優勢


1. 克服商業信用局限性。
上游企業貸給下游企業,也可下游貸給上游。可小額聚成大額,也可大額分散成小額。滿足長、中、短貸款的不同需要。
2. 規模大、成本低、風險小。
3. 能夠創造信用。
發放貸款給企業,企業根據需要,可再次貸款給其他企業。

資金來源


銀行信用體現主要體現於資金方面,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有:①自有資金,西方商業銀行自有資金一般由股金、盈餘積累構成,中國專業銀行自有資金則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和盈餘積累所構成;②存款,從存款期限和用途可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專項存款等,從存款主體可劃分為企業存款、政府存款和個人存款;③銀行券發行,銀行券是一種信用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中央銀行制度建立后,其發行權由中央銀行壟斷。商業銀行雖失去發行權,但由於中央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商業銀行資金來源不足,可獲得中央銀行的資金融通。此外,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和社會閑散資金增多,商業銀行依靠吸收存款,創造支票存款,即可基本解決資金運用問題。在中國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下,人民幣的發行即作為中國人民銀行自身的信貸資金來源,在其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后,人民幣發行中大部分用於對專業銀行的再貸款。

資金運作


①貸款;②金銀外匯占款;③財政透支與借款。其中,貸款占銀行資金運用的絕大部分。在中國,1989年各項貸款占銀行資金運用的89.3%。

地位


銀行信用是間接信用,是存貸款人的中介。但銀行作為中介人與一般商業經紀人、證券經紀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對銀行如何運用存入資金無權過問,正因如此,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由簡單的中介人逐步發展成“萬能的壟斷者”。在資本主義社會,銀行信用是主體,但商業信用是整個信用制度的基礎。因為銀行貸款一般是針對商業票據進行抵押或貼現,銀行直接對企業發放的不要任何擔保品的信用貸款只佔一定比重。從直接信用和間接信用的關係來看,直接信用是基礎,間接信用是後盾。沒有銀行信用的支持,商業票據就不能轉化為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直接信用的運用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削弱。
銀行信用評級(Bank's Credit Rating)是對一家銀行當前償付其金融債務的總體金融能力的評價,它對於存款人和投資者評估風險報酬、優化投資結構、迴避投資風險,對商業銀行拓寬籌資渠道、穩定資金來源、降低籌資費用,對監管當局提高監管效率,消弱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降低市場運行的波動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信用評級


對銀行進行信用評級與對一般的非金融企業評級是不同的,當對一家普通公司進行評級時,只要評價其財務實力,就可直接得出其信用級別。而在銀行評級中,對財務實力的評價只是業績評級(也稱個體評級),而不是信用評級。由於銀行較之一般非金融的評級對象擁有更多的外部支持尤其是政府的救援支持,所以,銀行信用評級需要把個體評級和由於外部支持使借款人免於違約的概率估價綜合起來。由此可見,銀行信用評級一般包括三個步驟:首先,估價銀行獨立的財務實力和外部營業環境 便確定其個體評級;然後,確定一個支持評級;最後,綜合個體評級和支持評級這兩個不同因素,經過專家會議討論,得出銀行的信用評級。

等級介紹


商業銀行信用評級是對銀行內在的安全性、可靠性的判斷,反映了對銀行陷入困境而需要第三方(如銀行所有者、企業集團、官方機構等)扶持的可能性的意見。商業銀行財力級別定義為:

A等

郵政銀行信用等級證書矢量圖
郵政銀行信用等級證書矢量圖
AAA 級銀行擁有極強的財務實力。通常情況下,它們都是一些主要的大機構,營運價值很高且十分穩定,具有非常好的財務狀況以及非常穩定的經營環境。
AA 級銀行擁有很強的財務實力。通常情況下,它們是一些重要的大機構,營運價值較高且比較穩定,具有良好的財務狀況以及較穩定的經營環境。
A 級銀行擁有較強的財務實力。通常情況下,它們具有一定的營運價值且相對穩定。這些銀行或者在穩定的經營環境中表現出較好的財務狀況,或者在不穩定的經營環境中顯示出可以接受的財務狀況。

B等

BBB 級銀行的財務實力一般,它們常常受到以下一個或多個因素的限制:不穩固或正處於發展中的營運價值;較差的財務狀況;或不穩定的經營環境。
BB 級銀行財務實力很弱,周期性地需要或最終需要外界的幫助與支持。這類機構的營運價值不可靠,財務狀況在一個或多個方面嚴重不足,經營環境極不穩定。
B這是銀行財務實力最弱的一個級別。這類銀行缺乏必要的營運價值,財務狀況很差,經營環境極不穩定,經常需要外界的扶持。
註:評級符號A~AAA后可以加上調整符號“+”或“-”,分別表示比相應級別的質量稍高或稍低。

評級方法


銀行信用評級過程雖然與其他債券發行人的基本相同,但由於銀行是特殊企業,是高風險企業,因此銀行信用評級遠比一般企業評級要複雜得多。目前常用的銀行信用評級方法是以銀行所在國的主權評級為上限,在比較該國銀行的實力后,得出某家銀行的信用評級。但也有例外,如某銀行得到其他國家銀行的出資或其他支持時,該銀行的信用評級可以高於銀行所在國的主權評級。在對銀行進行評級時,不另外進行主權評級,而是使用已有的主權評級結果,因此有關主權評級方法在此不再贅述。

評級過程


銀行信用評級的過程與對其他發債人的信用評級過程基本相同。對一個發債人的完整的評級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最初評級(一般由發債方確定時間)和評級審議及變更(通常由評級機構主動發起)。不同的評級機構其評級方法也略有不同,最大兩家公司穆迪和標準普爾的評級做法代表著最常見的評級方法。兩家機構都是先由評級公司職員與申請評級公司的管理層和政府官員舉行會談。在這些會談中,評級公司收集進行信用評級所需的公共和獨有信息,並了解公司的經營戰略及當局的政策。分析員依據這些信息為評級委員會準備一份報告,由評級委員會來確定評級。
進入21世紀以來,穆迪和標準普爾還分別提供評級觀察和評級展望,做為信用評級的補充。評級觀察和評級展望表明了評級機構對未來6-24個月中可能導致評級審議的因素的看法。這些審議一般表示為積極(情況有所改善),穩定或消極(表明基本情況惡化)。
第二階段是評級審議及變更。在初步評級后,評級機構繼續觀察發債方的經濟和財務狀況。當評級公司的分析員認為發債人的經濟狀況有了重大改變,或由於事態發展要求不得不變更評級時才對外宣布開始對某個發債人的信用評級進行審議。此後,評級機構通常接最初評級的程序對被審議的發債人進行審議,並根據審議結果決定是否調整發債人的信用等級。一般被審議發債人的信用等級多被調整。以穆迪公司為例,其2/3的評級審議以評級變更告終。

信用缺失


在社會信用體系中,銀行信用是支柱和主體信用,是連接國家信用和企業信用、個人信用的橋樑,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中,具有先導和推動的作用。可以說,銀行信用的正常化,是整個社會信用健全完善的重要標誌,也是構築強健金融體系的基石。
銀行信用缺失
銀行信用缺失
銀行信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金融市場的有序性、公正性和競爭性,給金融發展環境造成許多不利影響。目前,銀行界逐步從“存貸款”管理轉移到以“風險管理”為主線 的管理體系,並且開始引進國際一流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方法與技術。作為銀行業面臨的首要風險,信用風險引起了銀行業的高度重視。然而,在具體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信用風險管理不僅是技術、方法、規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培育一種信用文化,是使大家在同一種文化的背景下有統一的認知、統一的行為模式。信用文化背景的建立比信用風險規章制度的建立更難,但比規章制度更有效。我國的銀行業在建章建制上不比國際同行差,缺少的是理解、支持並最終貫徹執行的信用環境、信用文化。可以說,分析銀行信用缺失的現狀、原因,對建立銀行信用體系十分有益。

缺失表現

1.銀行服務的承諾與實際工作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隨著競爭的加劇,商業銀行紛紛做出諸如“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效率、一流的質量”的承諾。但實際上,由於一些金融機構缺乏現代金融服務意識和信貸營銷理念,某些基層網點人員服務意識較差,致使銀行實際工作與服務承諾之間出現了較大落差。
2.規範和穩健經營意識比較淡薄。少數金融機構為了逃避審計、財稅及人民銀行的監管,人為偽造、變更會計憑證和賬簿,人為調整會計報表,虛報或瞞報經營業績。個別金融機構為表現政績,提供的各類資產負債數據失實。這些情況的出現,使原本信息不對稱的金融機構誠信缺損,並且蘊涵了極大的道德風險。
3.少數銀行基層網點結算紀律鬆弛,匯票到期后,拖延付款或無理拒付,造成銀行承兌匯票的違約。
4.信貸資金違規進入股市。近年來,個別金融機構擅自放寬條件,違規對企業簽發的無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匯票進行承兌貼現致使部分資金違規流入股市。
5.少數機構不能嚴格執行國家的利率政策。

缺失原因

(一)誠信缺損及道德風險
誠信就是誠實加信用,誠信既是為人之本,也是商業行為之本,只有建立全社會的誠信基礎,才能維繫信用關係,現代經濟才能存在和發展,誠信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在我國當前經濟轉軌過程中,誠信問題已成為最稀缺的資源之一。誠信缺損包括制度、市場和道德的全方位缺損,在金融領域突出表現為道德風險。道德風險加劇了金融資產的運行風險,是構成金融領域不良資產的重要成因。
(二)道德風險的原因分析
誠信是基本的行為準則,但這並不是與市場經濟相匹配的誠信理念。在現代經濟條件下,誠信原則進一步體現為一種經濟倫理。經濟倫涉及到微觀的個人、企業組織和宏觀層面的經濟體制,其核心是經濟行為的目的性、合法性和道德規範三者的統一,兼顧效率與公平。
3、信用風險管理技術方面的原因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手段落後,尤其是有關借款人誠信的信用風險管理的技術。在西方國家,較大的金融機構都建有一套較為完備的信用風險管理系統,如古典式的專家信用分析法和以計量統計分析為基礎的信用風險模型法。我國銀行在信用建設中,很有必要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模型和技術,逐步建立與深化適合中國銀行業的信用風險度量、評價系統,使我國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更加科學化。

缺失對策

(一)銀行業要嚴格規範經營,帶頭維護信用秩序;
(二)強化央行外部監管,增強服務功能;
(三)完善社會監督網路,加強社會對銀行信用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