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江口街道的結果 展開

江口街道

浙江省台州市江口街道

江口街道,中國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下轄的一個街道。

江口街道辦事處駐江南村,面積31.3平方千米,轄31個行政村,人口3.3萬。郵編:318020。

該街道轄有:江口村、新來橋村、草坦路村、山頭金村、山後洋村、江南村(原名:水角村)、白石車村、白石王村、山下郎村、洋頭村、坦洋村、白龍嶴村、林家嶴村、唐家嶴村、東嶴村、上輦村、道頭村、蘆村、前洋王村、下洋鄭村、東湗村、太陽新村、東河頭村、項嶴村、上西嶴村、安然村、下閘村、下凌村、上湗村、壩岸村、埭頭村、

街道簡介


三江匯合處,水陸交通要衝
江口村在黃岩城東12里,永寧江南側。因其地處永寧江、靈江、椒江的匯合處,舊稱三江口,也稱三港口。
在古代,黃岩南北通衢,但驛道崎嶇,風塵僕僕的趕路往往讓人車馬勞頓,水路成為另一種出行之選。
在村北永寧江邊,離三江匯合處南偏西約400米處,至今仍有多個碼頭和埠頭遺址。
江口港因四面環山、江面寬闊,為歷來避風良港。外海船舶再從椒江下游出海,江口港和全國各地港口通航;內河船舶沿東官河可達路橋、溫嶺和椒江各地。
據記載,1981年,港區有平台碼頭3座,總長42米,可分別停靠500噸級、300噸級外海船舶。這是江口航運發達的鼎盛時期。
後來,陸路交通日益暢通,跨江大橋拔地而起,渡口漸漸地淡出了歷史舞台。
古時船達台州府,今留“一亭一宮”
江口老街保存始建於清代的“一亭一宮”,即一個路亭(古時稱郵亭,下同),一座天后宮。
據說,清光緒年間前後,江口十分荒涼。農工商賈、文人學子乘船到江口,遇上風大浪高,有時會出現翻船。而江邊只有幾間茅篷供漁民避風。如遇暴風驟雨,簡陋的茅篷根本無法遮擋。
清同治甲戍(1874)年秋,溫嶺知縣唐濟(廣西桂林人),途經此處,帶頭倡議在江岸創建神廟路亭,於光緒二年(1876)秋開工建造,到光緒三年(1877)春建成太平亭,奉天后之神。
解放后,因建港區需要,將原宮殿、路亭拆除,到了1993年重建。現在的太平亭位於老街的拐角處,是從舊址搬遷重建的,約是原體量的三分之一。
老街歷史百餘年,“三大舊建”很完好
江口老街南北走向,總長300多米,寬6米左右,石板路面,自西南向北迂迴,巷閭互通。
街分上、中、下三段,下街為商業中心,保存有三處上世紀80年代前的三大建築物:供銷社大樓和糧站倉庫、水泥廠塔樓。
供銷社建築呈V字形,中間層高三層,各有兩開間,門頭標有五角星,正門為雙扇門,二層各有開五間,一層各有七開間,在計劃經濟時代,這是鄉鎮最繁華的商業點。
古韻老街煥新采,打造文化新地標
2016年初,江口街道邀請中國美院教授,對老街進行度身打造,規劃未來新地標。
保留完整的江口老街仍煥發著昔日的風采,未來將深挖當地歷史名店,老字號,進行恢復與重現;
規劃沿江棧道,充分體現三江口的獨特地理優勢,領略秀美的永寧江風光。
原有輪船碼頭是過去標誌性的地帶,是當地物產的重要出入咽喉,對碼頭的恢復能夠充分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
滄海桑田,江口外江淤積了約400多畝的江心嶼,計劃將打造成生態休閑公園,同時與江口老街、雙龍河景觀結合串聯,形成輻射椒江黃岩主城區的休閑、觀光、運動的一個集歷史文化、自然環境於一身的三江口文化紐帶公園……
輻射椒江、黃岩、臨海,加快推進市區一體化發展,一個宏大的文化地標正在規劃孕育中!
百年碼頭,喚起人們的鄉愁,期待老街早日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