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身的結果 展開

三身

佛教術語

三身,佛學術語,梵語 trikāyāh 的意譯,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āṇakāya )。

法身:代表著佛法,絕對真理,也指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現。報身:經過艱苦修行,證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種客觀存在相,行態圓滿福態,極為高大,常為諸菩薩說法,報身時隱時現。化身:是佛的變化身,佛為了教化眾生,可現為六道眾生,以各種生命形式顯現,活佛就是佛以人體的形式顯現來教化眾生。

也有寺廟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

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應身)

簡釋


【三身】
梵語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 -ka^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a^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a^n!a -ka^ya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另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謂,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共為七名。各經論所舉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不一。
(一)十地經論等諸經所說之三身,即:(1)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為法身。(2)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3)應身,順應所化眾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
(二)金光明經所說之三身,即:法身(梵dharma -ka^ya )、應身(梵sam!bhoga -ka^ya )、化身(梵nirma^n!a -ka^ya )。依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三身分別品載,如來昔在因地修行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至修行滿,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隨應眾生現種種身,稱為化身。又諸佛如來為令諸菩薩得通達,並體得生死涅盤一味,以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示現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之身,稱為應身。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稱為法身。前二種身為‘假名有’,第三身為‘真有’,乃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經言,法報之兩佛是其真身,為化眾生而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稱為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稱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起業行,依業受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機現起。’即依此金光明經之意而言。
(三)解深密經卷五所說之三身,即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解脫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凈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
(四)據宗鏡錄卷八十九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稱為三佛身,此即法、報、化三身:(1)自性身,諸佛如來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2)受用身,又分二種:(a)自受用身,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起無邊真實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b)他受用身,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菩薩眾顯現大神通,轉正法輪。(3)變化身,諸如來以不思議神力,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等,稱其機宜,現通說法。同書並舉出轉三心可得三身之說,即:轉根本心(第八識)可得法身,轉依本心(第七識)可得報身,轉起事心(第六識)可得化身。
(五)禪宗六祖慧能以自性來解釋三身:(1)清凈法身佛,謂吾人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凈,並能生出一切諸法。(2)圓滿報身佛,謂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慾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3) 自性化身佛,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勝於一切化身佛,則此心向惡,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為菩薩。[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佛地經論卷七、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六]
禪宗六祖惠能解釋三身
(1)清凈法身佛,謂吾人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凈,並能生出一切諸法。
(2)圓滿報身佛,謂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慾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
(3)自性化身佛,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勝於一切化身佛,則此心向惡,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為菩薩。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佛地經論》卷七、《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六]

古籍記載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另《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謂,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共為七名。各經論所舉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不盡同。
《十地經論》
等諸經所說之三身,即:
(1) 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為法身。
(2) 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
(3) 應身,順應所化眾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
《金光明經》
所說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āya )、應身(梵sambhogakāya )、化身(梵nirmāṇakāya )。依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三身分別品載,如來昔在因地修行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至修行滿,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隨應眾生現種種身,稱為化身。又諸佛如來為令諸菩薩得通達,並體得生死涅盤一味,以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示現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之身,稱為應身。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諸善法故,唯有如如智,稱為法身。前二種身為‘假名有’,第三身為‘真有’,乃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經》言,法報之兩佛是其真身,為化眾生而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稱為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稱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起業行,依業受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機現起。’即依此《金光明經》之意而言。
《解深密經》
卷五所說之三身,即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解脫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凈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
《宗鏡錄》
卷八十九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稱為三佛身,此即法、報、化三身:
(1)自性身,諸佛如來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種:
(a)自受用身,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起無邊真實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
(b)他受用身,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凈功德身,居純凈土,為住十地菩薩眾顯現大神通,轉正法輪。
(3)變化身,諸如來以不思議神力,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凈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等,稱其機宜,現通說法。同書並舉出轉三心可得三身之說,即:轉根本心(第八識)可得法身,轉依本心(第七識)可得報身,轉起事心(第六識)可得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