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波德三世

利奧波德三世

利奧波德三世(Leopold III,1901年11月3日——1983年9月25日),比利時第四位國王(1934—1951)。即位后奉行獨立的外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比利時軍隊最高統帥。德軍入侵比利時後下令被圍困部隊投降。1945年後因複位問題引起爭議和叛亂,被迫讓位於兒子博杜安一世。

人物關係


登基


利奧波德三世夫妻
利奧波德三世夫妻
利奧波德三世是阿爾貝一世子。早年就學於英國伊頓公學。同瑞典公主阿斯特里德結婚,育有一女二子,長女約瑟芬·夏洛特,盧森堡大公妃;長子名叫博杜安,生於1930年9月7日;次子名阿爾貝,生於1934年6月6日,1934年父親在登山中意外死亡后加冕為王。封長子為布蘭班特公爵;1935年阿斯特里德王后不幸在瑞士發生的車禍中喪生。1936年起對外奉行中立政策。1939年加入由瑞典、丹麥等國君主組成的“善意人集團”,呼籲維持和平。

和戰


1940年5月德國發動西線戰爭時,任比軍總司令,1940年5月德國入侵后十八天,下令讓已陷入重圍的部隊投降,他保證和士兵同命運共呼吸。而不加入倫敦的流亡政府,但比利時政府不同意他的決定。利奧波德三世則留在國內,隱居在利涅宮,試圖通過同希特勒討價還價幫助自己的國民,曾擔任國王聯絡官的羅傑·約翰·布朗洛·凱斯海軍上將駁斥了丘吉爾對比利時國王叛國的指控名。
應國王的請求同年11月19日赴德國貝希特斯加登拜見希特勒,討論了比利時人民的前途和王室的命運,同時起用一批親德分子。但這一行動使大部分國民不解,流亡政府和許多比利時人認為他串通德國人,王儲博杜安和兄弟姐妹本已逃到英國,又到西班牙,但1940年又回到利涅宮父親的身邊;1941年9月利奧波德三世與有嫌投敵的佛拉芒天主教政治家之女結婚,引起全國人民的不滿。1944年1月25日,他口授了政治遺囑,準備在盟軍解放比利時后把權利移交給在倫敦的首相休伯特·皮埃洛特,但在遺囑里,他堅持要求大臣們公開承認他們有罪。1944年6月7日,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的次日,德國人把比利時國王和家人擄到易北河邊的希爾斯泰因,后又帶到奧地利的施特羅貝爾;臨行前曾發表告人民書,就此事表示抗議。

複位


1944年先當盟軍1944年9月解放比利時時,國王仍被扣在德國人手中,比利時人民當即選舉利奧波德三世的弟弟查爾斯親王代理國政。1945年,美國軍隊解救了利奧波德三世,當他準備再次行駛國王的權利時,卻遭到比利時社會黨、自由黨、比利時共產黨和烏德比斯特黨的集體反對,於是退隱瑞士,把國事交給其弟處理;靜待複位問題的裁決。1950年在公民投票中獲得58%的贊同票同意他恢復權利(瓦隆人贊成者為42%,布魯塞爾人贊成者為48%,弗蘭德人贊成者為72%),5月22日回國后,為了避免再次引起騷亂,利奧波德三世請求比利時政府將其子博杜安宣布為國王;1951年7月17日,利奧波德三世退位,博杜安一世向憲法宣誓,成為比利時王國第五位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