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勤務

衛生勤務

衛生勤務,組織實施軍人保健和傷病防治的專業工作。是軍隊後勤的組成部分。現代戰爭,武器殺傷力大,傷類複雜,戰場環境艱苦,醫療後送任務艱巨,組織良好的衛生勤務是軍隊完成訓練和作戰任務的重要保障。

目錄

正文


衛生勤務是隨著軍隊的出現和作戰規模的擴大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中國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軍隊的醫療衛生事宜,由軍隊幕僚中的方士主持。晉代設太醫校尉,隋代設尚醫軍主,唐代設太醫令,掌管軍隊醫療衛生事宜。明景泰元年(1450),每萬名官兵中平均有醫士1人。清末新軍和中華民國時期的國民黨軍隊,分別仿照德、日和英、美軍隊,建立了近代中國軍隊的衛生勤務組織。在歐洲,公元前4~前3世紀的古希臘軍隊設有醫官和醫療機構。17~18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先後組建了包括醫院的防疫、藥材等部門在內的近代衛生勤務組織。此後,隨著化學、生物、核武器的出現,又陸續組建了衛生防護機構。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連設衛生員,團設衛生隊,師設衛生處(部)。1931年11月,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之下設軍醫處,次年 9月,改稱總衛生部,賀誠先後任處長和部長。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和新四軍進一步健全了各級衛生勤務組織,並在根據地先後建立50多所醫院, 8年共收治傷員30多萬人。同時,更加註意衛生防疫工作,明確提出了“預防第一”的要求。解放戰爭時期,為適應大兵團運動戰和攻堅戰的需要,師以下部隊增編了衛生人員和擔架人員,各縱隊(軍)衛生部下設3~4個醫療所(隊),各野戰軍野戰醫院、兵戰醫院和後方醫院的數量迅速增加,1949年末,全軍共有醫院450多所,先後收治傷員120萬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軍統一了衛生勤務的組織體制和規章制度,開展了以軍事醫學為中心的醫學科學研究,培訓了大批衛生人員,衛生勤務保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組織體制 各國軍隊的衛生勤務組織體制不盡相同。美軍衛生勤務的最高領導是國防部醫療衛生事務助理部長及其辦事機構,國防部的陸軍部、空軍部和海軍部各設軍醫署,負責計劃管理本軍種的衛生勤務。集團軍(軍)、師、旅均設軍醫主任,負責計劃和協調工作,並在集團軍(軍)編有衛生旅,師編有衛生營,營編有衛生排。蘇軍師以上衛生勤務部門隸屬於各級後勤副指揮員,並由中央軍事衛生部對陸、海軍衛生勤務實施組織領導。軍區和艦隊設衛生部,編有醫療保健和衛生防疫等機構,師、團設衛生主任,分別編有衛生營和衛生連,營設醫助,連設衛生員。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團以上部隊的衛生部門隸屬於各級後勤首長。領導機構有衛生部(處、科),綜合性衛勤分隊有衛生所(隊),醫療機構有各類醫院和各級門診部(所),防疫機構有防疫所(隊),訓練機構有軍醫大學、獸醫大學、軍醫學校,研究機構有軍事醫學科學院和軍事醫學研究所,藥材機構有藥廠、葯庫、葯檢所等。
工作內容 各國軍隊的衛生勤務內容大體相同。主要有:①衛生防疫,主要是組織新兵入伍的衛生整頓,對部隊經常進行衛生宣傳教育,定期實施預防接種,加強飲食衛生管理,搞好營房、艦艇艙室和陣地衛生,監督指導軍事訓練、作業衛生,組織衛生防疫偵察,早期發現、隔離治療傳染病人,以及組織部隊檢疫等。中國人民解放軍強調領導重視,各勤務部門配合,開展以除害滅病為中心的群眾性衛生運動,以改善部隊的衛生條件,預防疾病特別是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維護軍人健康。②醫療保健,主要是組織新兵體格複查和軍人定期體格檢查,以早期發現軍人疾病,及時組織救治和預防,開展巡診和門診,安排軍人住院治療和療養,儘快恢復傷病員健康。③醫療後送,是戰時衛生勤務的重要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組織火線搶救。蘇、美軍隊主要由營、連的衛生員進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連隊中以衛生員為骨幹,組成火線搶救組進行,同時開展自救互救。二是實施救治。通常是縱深梯次配置各級救治機構,按照分工連續繼承地實施分級救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連搶救組和營救護所負責火線搶救,團、旅救護所負責緊急救治,師救護所和野戰醫院負責早期治療,後方醫院負責專科治療和康復療養。三是迅速安全後送。一般採取前接為主,前接與後轉相結合的方式實施。④衛生防護,是軍隊對核、化學、生物武器防護的組成部分。由軍隊衛生勤務部門根據司令部門的防護計劃,利用醫藥手段具體實施。主要是進行衛生防護知識教育,指導部隊正確使用防護藥材,進行藥物預防和疫苗接種,參加搶救和後送殺傷區內的傷員,檢查受污染食物和飲水,並指導部隊對其消毒和消除沾染,檢定生物戰劑種類,處理污染區和疫區,及時隔離、治療傳染病員。⑤藥材供應和管理,主要是籌措藥材,減少供應環節,簡化供應手續,實施快速補給,加強科學管理,節約使用,防止損失和浪費。⑥開展衛生專業訓練和軍事醫學研究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美、日等國軍隊的衛生勤務還包括獸醫工作(見獸醫勤務)。
發展趨勢 許多國家的軍隊重視應用先進的醫學技術和組裝配套的現代化的醫藥器材、醫療設備診治傷病員;裝備越野性能強、水陸兩用的履帶式裝甲救護車和具有良好急救、復甦設備的直升機、高速氣墊船運輸傷員;採用具有空調、防寒保暖設備的移動式醫療用房和充氣帳篷收容傷員;加強衛生勤務機構的建設,建立各種控制系統(減員預測、減員統計分析、特殊情況觀測、救治力量調配、資料儲存、通信聯絡),採用電子手段進行衛勤組織指揮,使衛生勤務向高質量、高效率、高速度和高適應能力的方向發展,以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