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胸大蠊

黑胸大蠊

黑胸大蠊體長30~40mm。成蟲體黑色具光澤,若蟲體棕紅色亦具光澤。廣泛分佈於國內各地,在我國南方常與美洲大蠊德國小蠊混生,但不同於美洲大蠊和德國小蠊,它不是入侵物種,而是本地一種美麗的蜚蠊。能攜帶腸道病毒黃麴黴菌脊髓灰質炎病毒蛔蟲卵等。

簡介


黑胸大蠊(Periplanete fuliginosa Serv.)體大型。頭黑褐色,有較強的光澤,僅單眼黃色,唇基赤褐色。前胸背板黑色或黑褐色,具強光,略為梯形,前緣接近平直,后緣弧形。體軀及足黑褐色。雄蟲腹部背板第一節特化,前緣中央有呈圓形的毛茸。雄蟲肛上板近似長方形,基部寬,端部窄,后緣中部略向前,凹陷或平直,中央有一小切口,或稍稍隆起為短脊;在缺口處有一對圓形小突起,表面具短刺,反面有疹狀突起,從肛上板后緣露出。陽莖葉端部扁平,接近頂端處有3伸向側面的突起,突起端部稍稍有點彎。雌蟲肛上板前寬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線隆起呈脊,兩側傾斜,后緣具三角形缺口,形成左右兩葉片,端角鈍圓,切口頂端尖銳。下生殖板雄蟲寬短,后緣中部略凹入呈緩弧形,有的中央有缺口;雌蟲大形,前寬后窄略呈三角形,中線向下隆起,兩側上傾,形如船頭。尾須黑褐色,端部尖銳。

生活史


黑胸大蠊完成一個世代需324.93天。成蟲子4月下旬開始羽化j至8月下旬結束,高峰是5月下旬(雄蟲)和7月上旬(雌蟲)。雌成蟲子5月中旬開始產卵,至翌年1月下旬結束,高峰是7月下旬,產卵前期l5.1±0.74天,產卵期155.8±12.9天,產卵後期29.8±8.4天,每頭雌成蟲產卵鞘27.67±2.17個,產卵間隔時間6.75±0.66天,成蟲壽命202.3±16.45天,卵鞘歷期46.03±1.68天,每個卵鞘含卵20.51±0.97粒。若蟲有8~9個齡期,經7-8次蛻皮后變為成蟲。大部分(85.71%)雄性若蟲經7次蛻皮變為成蟲。大部分(75.00%)雌性若蟲經8次蛻皮變為成蟲,若蟲歷期263.8天。

生活習性


對溫度要求較寬,分佈較廣,喜在室內陰濕場所棲息,晝伏夜出;食性複雜,喜食糖類、澱粉類食品。在室內的棲息地很廣,但以廚房為主,多數棲居在碗櫥、桌子、抽屜角落爐灶邊縫隙及水池下,煤餅堆等地,在卧室中的衣櫥、書架、桌子等也有發現,尤其是舊傢具中。黑胸大蠊有時在晚上可受光的引誘飛入室內。

分佈


口岸:湛江、桂林、梧州等。
黑胸大蠊
黑胸大蠊
國內:廣東、福建、廣西、台灣等省區。

食性


黑胸大蠊的食性比較複雜,但以喜食香甜是食品如麵包、餅乾及其他有機物,如垃圾、泔水等。在進室內覓食活動的同時把許多的病原體帶到室內,如細菌、病毒、黴菌、原蟲包囊、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鼠傷寒桿菌、霍亂桿菌等。研究發現黑胸大蠊中寄生52種細菌。研究表明,黑胸大蠊不僅可以機械性傳播多種疾病,而且還可以引發外源性的哮喘等過敏性疾病。雖然它們的生存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都較強,但其取食量和壽命也受到外界因素(如濕度、溫度、食物的質量、天敵等)的影響。

價值


早在我國古代就有記載其可入葯,具有消腫止痛、治療無名中毒等多種病症之功效;在《神農本草》、《使用本草》和《金匱要略》等古代書籍中也有一些記載。近年來,黑胸大蠊體又成為生物化和基因方面的研究熱點,對其濃核病毒NS2的表達、抗體的製備、亞細胞的定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綜上所述,它具有藥用、食用、研究等多方面的價值。

綜合防治


黑胸大蠊攜帶較多的致病菌而其生活在室內對居民的健康構成威脅,了解黑胸大蠊的食物,就可以在其食物中添加農藥或化學成分。例如,殺蟲環氯氰菊酯異構體等損害其神經系統或破壞其生理代謝系統,從而將其殺死,也可以利用生物法進行防治,利用黑胸大蠊的敵害動物,如可以用寄生在黑胸大蠊卵內的天敵來避免其大量繁殖。在火車、檔案室、輪船、廚房等,投放其喜愛的帶有農藥的食物將其殺死,保護重要檔案,防止食物污染,減少設施損害,可以節約大量費用開支。

經濟效益


現在出現了一些黑胸大蠊的養殖產業,國際上使用小鼠的飼料進行養殖,適當增加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可使其得到足夠的養分,促進若蟲的蛻變,縮短養殖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飼養方法


1.準備水果和透氣的盒子
2.經常清理鞋盒、衣櫃,春季時要仔細清理衣櫃、桌內角、牆角等處粘的蟑螂卵,將其收集到盒子內
3.發現蟑螂后可使用水果餵食。
4.及時放飼料,餵養新孵化的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