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盾胡蜂

黑盾胡蜂

黑盾胡蜂(學名:Vespa bicolor)是胡蜂科、胡蜂屬動物。前胸背板中部呈圓形隆起,兩肩角可見、全呈黃色,布有細線刻點,並覆較長的棕色毛。體長約21毫米。雄蜂近似雌蜂。唇基端部無明顯突起的兩個齒。腹部共7節。體長約24毫米。

寄主為菜青蟲棉鈴蟲等。分佈於中國(河北、陝西、浙江、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西藏)、印度、越南等。

繁殖方式


越冬雌蜂於4月中上旬氣溫達15℃以上時散團出蟄活動,若遇陰雨低溫天氣則活動暫停。經數周活動后,5月中旬單獨覓址築巢產卵,6月中旬築成有30多個巢房的小巢,6月下旬職蜂開始出房。隨後蜂巢體積迅速擴大,巢脾數量不斷增多,11月間蜂巢達最大體積,成為直徑40-50厘米、擁有眾多職蜂的大巢。11月上旬雄蜂開始出現,中下旬雄蜂數量增多。雌蜂羽化交尾后,12月中旬受精雌蜂離巢結團入蟄越冬,職、雄蜂則死亡。來年越冬雌蜂出蟄后又開始新的生活史循環。

形態特徵


雌蜂
頭部寬略窄於胸部。兩觸角窩之間整個隆起,黃色,額溝不明顯,布有棕色較長的毛,刻點淺細,除兩複眼內緣凹陷及下側為鮮黃色外,額部及顱頂部均為黑色。刻點細密,布棕色較長毛,額部單眼區略凹陷,棕色單眼呈倒三角形排列於兩複眼頂部之間。頰部鮮黃色,刻點淺細,覆棕色毛。觸角支角突黑色,柄節背部黑色,腹面淡黃色,鞭節背面黑色,腹面銹色;端部數節背面亦呈銹色。唇基鮮黃色,略隆起,布有細淺刻點及短毛,基部中央有小凹陷,端部呈2鈍圓形的齒狀突起。上顎鮮黃色,稀布淺刻點,覆短毛,端部齒黑色,下部1/2有3個齒,上部呈刃狀,最上1個齒短而寬,極不明顯。
黑盾胡蜂
黑盾胡蜂
胸部:前胸背板中部呈圓形隆起,兩肩角可見、全呈黃色,布有細線刻點,並覆較長的棕色毛。中胸背板全呈黑色,略隆起,中央縱隆線明顯;刻點淺細,覆棕色較長毛。小盾片全呈黃色,中央有1深色縱溝,刻點淺細,覆較長棕色毛,隆起狀。后小盾片五邊形,端部中央角狀突出,刻點細淺,全呈黃色,向下垂直狀。並胸腹節亦全呈黃色,但與后小盾片相鄰處為黑色,中央縱溝亦為黑色,形成1“Y”狀黑紋,刻點細淺幾不見,覆棕色較長毛。中胸側板不隆起,全呈黃色,刻點細淺幾不見,覆棕色較長毛。后胸側板全呈黃色,較窄,下側片后緣與並胸腹節幾癒合,光滑。翅基片黃色,外緣略呈棕色,光滑。翅呈棕色,前翅前緣色略深。前、中、後足均呈黃色,唯各足跗節略呈棕色,脛節距及各足爪的端半部、爪墊近黑色,爪均無齒。
腹部:第1節背板全呈黃色,僅基部細柄處黑色,垂直截面處中央及背面中部橫向各有1棕色線,刻點幾不見,覆棕色較長毛,腹板黃色,橫寬而短,呈扁三角形,覆短毛。第2節背板黃色,基部有1黑色窄線,近基部略呈棕色橫帶,光滑無刻點,覆棕色較長毛,中部兩側各有1略呈棕色的小斑,第3至5節背板,全呈黃色,中部兩側各有1略呈棕色的小斑,光滑,覆較長棕色毛。第2至5節腹板全呈黃色,僅於中部兩側各有1略呈棕色的淺斑,光滑,覆較長棕色毛。第6節背、腹板均呈黃色,近三角形,光滑,覆棕色較長毛,體長約21毫米。
雄蜂
近似雌蜂,唇基端部無明顯突起的兩個齒,腹部共7節,體長約24毫米。

地理分佈


河北、陝西、浙江、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西藏;印度,越南,法國。

生活習性


黑盾胡蜂
黑盾胡蜂
在田野和林間較為常見。據在廣西欽州三十六曲林場觀察,蜂群在掛放鳥箱內過冬,根據這一特性,可採取保護過冬措施,有利次年繁蜂。此蜂喜食多種植物的花蜜和松毛蟲幼蟲。

築巢

巢基巢柄的建造
雌蜂外勤採集樹皮、木栓纖維,混合唾液咀嚼成團,塗抹於巢箱頂部蜂巢附著點的周圍,中間不斷加厚形成巢基,接著在巢基中間部位加長形成向下長約2.5厘米的巢柄。
巢房的建造
雌蜂擴大巢柄的先端築建第1個口朝下的巢房,其側壁的一面位於巢柄垂線上,當巢房還很淺時,在第1巢房巢柄垂線側築建第2巢房,第3巢房建在第1,2巢房垂線側的中間,3個巢房呈品字形排列。隨著巢房的加深,雌蜂不斷向四周築建新的巢房,並向空間大的一側偏移。觀察表明,最初的巢房呈不規則的碗形,六邊形巢房是在巢房加深的過程中形成的。雌蜂在第1批職蜂羽化之前,建造成含34個巢房和9個尚未產卵房基的巢脾。黑盾胡蜂巢房口朝下,這與馬蜂及其它胡蜂的相似,而與蜜蜂的不同。
巢壁的建造
當巢脾很小僅數個巢房時,雌峰就開始在巢基周圍建造巢壁。起初巢壁呈碗狀,包圍巢脾四周。隨著巢脾的擴大,巢壁同步增高,逐漸呈圓球形,下端留有出入口。這種木栓質具保溫保濕功能的巢壁,為幼蟲的發育提供了生態屏障,與馬峰類裸巢相比顯然更進化。巢房巢壁的建材與巢基巢柄略有不同,前者色淺且質輕更注重保護功能,後者更突出堅固性。雌峰還能在巢壁外加築第2、第3層不完全的巢壁。1隻雌蜂歷時34天,獨自建築成直徑為6-7厘米的小巢。
擴巢
擴巢由職蜂承擔,包括巢壁直徑增大和巢脾、巢房數量增加。職蜂在巢脾周圍加築新的巢房,在第1脾下建築第2脾,以此類推建築第3脾、第4脾……每個新脾均以巢柄與上一巢脾相連,最初的巢柄位於巢脾的中央,隨著巢脾的增大,加建邊緣巢柄。巢柄構成龐大蜂巢的梁架系統,維持蜂巢的穩固性。通常兩脾之間相隔1.5厘米蜂路,蜂巢最大時巢脾數目可達7個,中脾直徑最大,下端邊脾最小,巢脾呈緊湊的球形結構,是蜂群活動的中心。
巢壁擴大有2種形式:其一,在巢壁外加築局部的新壁,咬去內層巢壁,這種方式多發生在巢脾擴大較緩慢的部位;其二,直接咬去大面積的巢壁,重築新壁。值得一提的是,職蜂擴建的巢壁與雌蜂獨建的小巢壁明顯不同,一改單純的灰白色,取用深淺不一的巢材,因而巢壁外觀呈現斑瀾紋理,具警戒的功能。

飼幼

雌蜂銜食團歸巢后在巢脾上略作停留,其固定的行為是用前足清理頭及觸角,中、後足清理胸、腹部,隨即開始飼幼。雌蜂將頭部伸入巢房中,將肉糜餵給幼蟲,每房費時7-9秒,逐房飼餵直至肉糜耗盡,稍事小憩后立即出巢從事又一次外勤。
在第1批職蜂羽化之前,雌蜂陸續築巢產卵,獨自建成小巢。研究表明,在34個建成的巢房中,有蛹15隻,幼蟲(大小不同)17隻,卵2枚。第1批最早的3隻職蜂羽化后第3天早晨,雌蜂做最後2次外勤就不再外出,專事產卵成為後蜂,外勤完全由職蜂承擔。

捕食

隨著職蜂陸續出房,蜂巢呈現繁忙景象,職蜂外勤帶回的豐富食物使幼蟲豐滿而富有光澤,蜂巢不斷擴大。此季,野外常能見到職蜂在植物枝葉間飛尋,捕食以鱗翅目小型幼蟲為主,採用快速抱握、嘶咬的方式,飛到空中嚼成肉糜。曾見到職蜂獵殺大型蛾類成蟲,咬住腹部末端不放,蛾子抖翅逃竄,結果撕下腹端和部分腸管,可見其捕食的兇狠和敏捷。

寄主


菜青蟲、棉鈴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