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專業
外國語言文學專業
日語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文學學士學位。該專業學科基礎包括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還可與其他相關專業結合,形成複合型專業,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日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 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據說中國的日語教學肇始於明代。
1896年,清政府派出的13名官費留學生赴日學習,拉開了近代留學日本的帷幕,同時中國國內也相繼開設了東文館、東文學堂、日文館等日語教學機構,掀起了日語學習的熱潮。
1900年,由唐寶鍔、戢翼翚編著的《東語正規》一書正式出版,這是中國國內第一部較為全面、正規的日語教科書。
20世紀30年代,中國國內已出版有關日語和日本研究的讀物幾十種,包括譯著、編著、教材、工具書等,涵蓋日語語法、詞法、修辭、篇章、慣用句以及日本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另外,還出現了以8語研究和日語學習為內容的雜誌,如1934年創刊的《日文與日語》、1937 年創刊的《中華日語》等。掀起了日語學習的一個小高潮,奠定了中國日語教學的基礎。
但后因日本侵華戰爭,整個40年代出版的有關日語研究和教育的書籍寥寥無幾。
1951年,北京大學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早設立日語本科專業,
1953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日語專業成立。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隨著兩國關係的改善和1974年兩國政府間貿易協定的簽署,日語人才出現較大需求,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逐步增加。
改革開放后,隨著兩國關係的升溫和日本對華投資規模不斷擴大,中國日語教學進人了一個黃金時代,日語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繼而開設日語專業的高校數量和日語學習者人數不斷增加,與日本的交流也不斷擴大和深化,日語教學逐步規範。中國國內先後成立了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和中國大學日語教學研究會這兩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
1979年,《日語學習與研究》雜誌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創刊,是中國國內唯一的日語語言文學研究專業期刊,也是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的會刊。
1980年8月,俗稱“大平班”的“全國日語教師培訓班”在北京語言學院正式成立。
截至1984年,共培訓了600名合格的高校師日語師資,實現了當初設定的目標。
1984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與日本東京經濟大學簽署校際交流協議,可以說是中日教育交流的一個縮影。
1985年9月,在“大平班”的基礎上,中國教育部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合作成立了“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除繼續培訓高校日語教師,開始招收日本語言、日本文學、日本社會、日本文化等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進入21世紀后,日語規模進一步擴大,隨著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性、教育國際化、網路技術普及以及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日語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元、複合、應用等特點,中國的日語教學進人轉型多元期。日語教學模式的各種改革與創新舉措也相繼問世。
在教育部1998年、2012年、2020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日語專業的學科門類為文學,專業代碼為050207,為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
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外語基本功和專業知識與能力,掌握相關專業知識,適應中國對外交流、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各類涉外行業、外語教育與學術研究需要的日語專業人才和複合型外語人才。
● 學制與學位
基本修業年限:一般為四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許學生在3-6 年內完成學業。
授予學位: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 素質要求
應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中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合作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學科基本素養。
● 知識要求
應掌握外國語言知識、外國文學知識、國別與區域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相關專業知識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
● 能力要求
日語專業學生應具備外語運用能力、文學賞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 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培養方向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論文五個部分。
課程設置應處理好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語言技能訓練與專業知識教學、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外語專業課程與相關專業課程、課程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係,突出能力培養和專業知識構建,特別應突出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
課程總學分一般為150—180學分,總學時為2400—2900學時。各高校根據本校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體系各部分之間的比例。
● 通識教育課程
識教育課程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校級通識教育課程兩類。
公共基礎課程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論、信息技術、體育與健康、軍事理論與訓練、創新創業教育、第二外語等課程。
校級通識教育課程一般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
● 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分為外語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課時應占專業總課時的50%—85%。
外語技能課程包括聽、說、讀、寫、譯等方面的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包括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國文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的基礎課程,以及論文寫作與基本研究方法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構成有基礎日語、高級日語、日語會話、日語視聽說、日語演講與辯論、日語閱讀、日語基礎寫作、筆譯理論與實踐、口譯理論與實踐、日語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概論、日本概況、跨文化交際、學術寫作與研究方法等。
● 培養方向課程
包括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翻譯學、外語教育、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專門用途外語以及相關培養方向等類別,可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
● 實踐教學環節
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專業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
專業實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創新創業實踐旨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開展學科競賽、學習興趣小組、學術社團、創新創業項目等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旨在幫助學生了解民情和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開展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公益活動、勤工助學、支教等社會實踐活動。
國際交流活動旨在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跨文化能力。開展國際夏令營、短期留學、國內外聯合培養等形式多樣的國際交流活動。
●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旨在培養和檢驗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研究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畢業論文選題應符合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寫作應符合學術規範,可採用學術論文、翻譯作品、實踐報告、調研報告和案例分析等多種形式。
除翻譯作品外,一般應使用日語撰寫。
● 師資結構
日語專業應有一支合格的專任教師隊伍,形成教研團隊。教師的年齡結構、學緣結構、職稱結構應合理。有條件的高校應聘請外籍教師。應用型專業應聘請行業指導教師。日語專業專任教師應不少於6人,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各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 1。
● 教師素質
(1)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規定的資格和條件,履行相關義務;
(2)具有外國語言文學類學科或相關學科研究生學歷;
(3)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熟悉外語教學與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對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知識有一定了解;
(4)具有紮實的外語基本功、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課堂組織與管理能力、現代教育技術和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以及教學反思和改革能力;
(5)具有明確的學術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
外籍教師的聘任應根據崗位需要,達到上述條款中所有適用標準。
● 教師發展
各高校應制定科學的教師發展規劃與制度,通過學歷教育、在崗培養、國內外進修與學術交流、行業實踐等方式,使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知識結構,提高專業理論水平與教學和研究能力。
教師應樹立終身發展的觀念,制訂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研究能力。
● 教學設施
教學場地和實踐場所在數最和功能上應滿足教學需要,並配備專職人員對教學設施進行日常管理和維護。根據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設置的要求,生均教學行政用房面積一般不小於9平方米;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3000元;每百名學生教學用計算機不少於10台,每百名學生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座位數不少於7個。
● 信息資源
圖書資料能夠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與科研所需;管理規範,共享程度高;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並有一定比例的外文圖書和報刊;生均年進書量不少於4冊。
擁有專業相關的電子資源;擁有覆蓋學習及生活場所的網路系統;具備開發和運行網路課程的基礎條件。
● 實踐教學
各高校應具有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的相對穩定的實踐教學條件;應根據專業特點和需要建設專業實驗室、實訓中心、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等;應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平台。
根據教育部對本科專業設置的要求,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不低於1000元,並應根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的實際情況,合理提高教學經費的投入。
● 教學要求
(1)遵循日語專業教學大綱;
(2)融合語言學習與知識學習,以能力培養為導向,重視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3)因材施教,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重視啟髮式、討論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4)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注重教學效果。
● 教學評價要求
評價應以促進學生學習為目的,根據培養方案確定評價內容和標準,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方法,合理使用評價結果,及時提供反饋信息,不斷調整和改進教學。
評價應注重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 質量保障體系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要求:應建立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各教學環節有明確的質量要求,定期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質暈評價。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要求: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以及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方案是否有效達到培養目標進行定期評價。
持續改進機制要求:應建立完善的持續改進機制,確保教學過程質量監控結果、畢業生跟蹤反饋結果和社會評價結果及時用於專業的持續改進。
● 中國日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歷史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時期的教學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翻譯”能力的培養尤為受重視。由於師資、教學條件所限,學生的日語聽、說水平偏低,與日本的交流也鳳毛麟角。
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末時期的日語教學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重視“聽、說”水平的提高,與前一階段相比,教學目標與重心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教材、譯著、專著、論文等相繼問世,教學和研究質量不斷提高。
● 主修課程中“日語+α”模式
許多高校嘗試日語與其他專業的複合,“日語+α”模式應運而生。比如,“日語+經濟”“日語+貿易”“日語+商務”“日語+國關"“日語+科技”“日語+旅遊”“日語+法律”“日語+藝術”“日語+傳媒”“日語+計算機”“日語+軟體”“日語+設計”等,課程設置也進行了相應調整。有的高校甚至出現了“日語+α+α”的多層複合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大多依靠高校自身的專業優勢設置課程,沒有統一的課程目標與標準。
● “經貿+漢語+英語+日語”的培養模式
“經貿+漢語+英語+日語”的培養模式,俗稱“三語班”。除正常的經濟類主修專業課程外,開設實用日語、日語閱讀、日語口語、日語經貿談判等實用性較強的日語課程。學生在第六學期進入日本大學留學學習專業課程,實現了培養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紮實的經貿知識和基本理論、精通多門外語的複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1.了解我國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
2.掌握語言學、文學及相關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礎知識;
3.具有紮實的相應語言基礎和較熟練的聽、說、讀、寫、譯能力;
4.了解我國國情和相應國家的社會和文化;
5.具有較好的漢語表達能力和基本調研能力;
6.具有第二外國語的一定的實際應用能力;
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外國語言文學
日語基礎、日語語法、日語閱讀、報刊選讀、視聽、日語口語、日語寫作、翻譯理論與實踐、日語語言理論、語言學概論、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作品選讀、日本社會文化等。
專科課程(全國)
類型序號 | 課程代碼 | 標準號 | 課程名稱 | 學分 | 類型 | 考試方式 |
001 | 03706 |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 2 | 必考 | 筆試 | |
002 | 03707 |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 4 | 必考 | 筆試 | |
003 | 04729 | 大學語文 | 4 | 必考 | 筆試 | |
004 | 00608 | 日本國概況 | 4 | 必考 | 筆試 | |
005 | 00605 | 基礎日語(一) | 8 | 必考 | 筆試 | |
006 | 00606 | 基礎日語[二] | 8 | 必考 | 筆試 | |
007 | 00607 | 日語語法 | 6 | 必考 | 筆試 | |
008 | 11600 | 日語綜合技能(一) | 18 | 必考 | 筆試 | |
009 | 00843 | 日語閱讀(一) | 4 | 必考 | 筆試 | |
010 | 00844 | 日語閱讀(二) | 6 | 必考 | 筆試 | |
011 | 00490 | 日語聽說 | 6 | 必考 | 實踐考核 | |
231 | 00040 | 3014 | 法學概論 | 6 | 加考 | 筆試 |
232 | 05679 | 憲法學 | 4 | 加考 | 筆試 |
相關說明 | |
開考方式 | 面向社會 |
報考範圍 | 全省及港澳地區 |
主考學校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課程設置 | 必考課程11門,共72學分;選考課程0門,共0學分;加考課程2門,共10學分; |
說明 | 港澳考生可不考001、002兩門課程,但須加考231、232兩門課程。 |
備註 | 根據粵考委[2006]8號文件《轉發全國考辦關於調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學語文》課程設置有關事項的通知,該專業從2007年4月開始調整考試計劃。 |
本科課程(全國)
類型序號 | 課程代碼 | 標準號 | 課程名稱 | 學分 | 類型 | 考試方式 |
001 | 03708 |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 2 | 必考 | 筆試 | |
002 | 03709 |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 4 | 必考 | 筆試 | |
003 | 00609 | 高級日語(一) | 8 | 必考 | 筆試 | |
004 | 00610 | 高級日語(二) | 8 | 必考 | 筆試 | |
005 | 00611 | 日語句法篇章法 | 4 | 必考 | 筆試 | |
006 | 00612 | 日本文學選讀 | 6 | 必考 | 筆試 | |
007 | 00601 | 日語翻譯 | 6 | 必考 | 筆試 | |
008 | 00845 | 第二外語(英語) | 6 | 必考 | 筆試 | |
009 | 00535 | 3049 | 現代漢語 | 7 | 必考 | 筆試 |
010 | 06042 | 日語寫作 | 6 | 必考 | 筆試 | |
011 | 05442 | 日語語言學 | 4 | 必考 | 筆試 | |
012 | 05443 | 日本社會文化 | 4 | 必考 | 筆試 | |
013 | 06999 | 畢業論文 | 不計學分 | 必考 | 實踐考核 | |
201 | 00606 | 基礎日語[二] | 8 | 加考 | 筆試 | |
202 | 00844 | 日語閱讀(二) | 6 | 加考 | 筆試 | |
203 | 00490 | 日語聽說 | 6 | 加考 | 實踐考核 |
相關說明 | |
開考方式 | 面向社會 |
報考範圍 | 全省 |
主考學校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課程設置 | 必考課程13門,共65學分;選考課程0門,共0學分;加考課程3門,共20學分; |
說明 | 1、日語專業專科畢業生可直接報考該專業,其他專業專科(或專科以上)畢業生報考該專業須加考201、202、203三門課程,已取得相同名稱課程考試成績合格者可申請免考。 2、該專業僅接受國家承認學歷的專科(或專科以上)畢業生申辦畢業。 |
據統計,日語人才在各行業的就業比例為:日資企業佔50%-60%;國家機關(包括外交部、各級政府、海關、外經貿辦公室和貿易促進協會等)佔20%左右;日語教師和日語導遊各佔10%左右。
上海的1萬多家外資企業中,日資企業就佔了近60%,超過6000家,穩居外資企業之首。加上中、日雙邊貿易的迅猛發展,從事對日業務的國內企業也呈不斷增長的態勢,企業急需大量日語交流和翻譯人才。因此,許多同學都把進入日企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開始。
上海地區日企數量逐年增長,截止2013年底的統計,駐上海日企的數量已經達到8155家。隨著在上海的日企現地化程度不斷推進,來上海開拓商機的日本中小企業不斷增加,對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長。除了日語專業人才以外,日資企業對具有理工科專業背景、熟練掌握英語或粗通日語的畢業生也是青睞有加。同時,也紛紛向廣大的應屆生們打開了通過日語專業招聘出國工作的大門。中國與日本是政冷經熱,所以外貿持續增長,日語人才更加需要。日資還是青睞雙語人才。
截至2015年12月,中國有503所高校開設了日語專業,僅次於開設英語專業的922所高校,在專業規模總排名中名列全國第12位。而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2013年7月發布的2012年(每三年統計一次)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日語學習人數為1046490人,比2009年增長26.5%,位列世界第一。可見日語專業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小語種”,而是名副其實的“大語種”“大專業。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變化、中日關係的波動,市場對日語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日語專業相近的考研方向主要有日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筆譯、日語口譯等。
畢業生主要在國家機關高等院校、三資企業等單位從事對外交流、新聞出版、教學科研和翻譯等工作。
北京 | |||
北京大學 | 清華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國際關係學院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外交學院 | 北方工業大學 | 北京聯合大學 |
首都師範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語言大學 | - | - |
天津 | |||
天津職業技術師範大學 | 天津商業大學 | 天津財經大學 | 天津理工大學 |
天津科技大學 | 天津工業大學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南開大學 |
上海 | |||
復旦大學 | 上海海洋大學 | 上海海事大學 | 上海商學院 |
上海理工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上海電力大學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海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杉達學院 | - | - | - |
重慶 | |||
重慶三峽學院 | 四川外國語大學 | 長江師範學院 | 重慶師範大學 |
西南大學 | 重慶大學 | 重慶外語外事學院 | - |
河北 | |||
邯鄲學院 | 衡水學院 | 華北理工大學 | 河北工業大學 |
河北北方學院 | 保定學院 | 石家莊學院 | 唐山師範學院 |
廊坊師範學院 | 華北科技學院 | 河北經貿大學 | 河北師範大學 |
燕山大學 | 河北大學 | 河北外國語學院 | 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 |
河南 | |||
安陽師範學院 | 鄭州大學 | 洛陽師範學院 | 周口師範學院 |
商丘師範學院 | 南陽師範學院 | 信陽師範學院 | 河南師範大學 |
河南農業大學 | 河南理工大學 | 河南科技大學 | 河南大學 |
南陽理工學院 | 中原工學院 |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 鄭州商學院 |
黃河科技學院 | 中原科技學院 | - | - |
山東 | |||
山東女子學院 | 泰山學院 | 棗莊學院 | 菏澤學院 |
山東工商學院 | 山東財經大學 | 德州學院 | 濰坊學院 |
齊魯工業大學 | 山東師範大學 | 青島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青島農業大學 | 魯東大學 | 曲阜師範大學 | 山東農業大學 |
濟南大學 | 青島理工大學 | 青島科技大學 | 煙台大學 |
聊城大學 | 山東理工大學 | 山東科技大學 | 山東政法學院 |
山東大學 | 青島工學院 | 齊魯理工學院 | 濰坊科技學院 |
煙台南山學院 | 青島濱海學院 | - | - |
山西 | |||
運城學院 | 山西師範大學 | 太原科技大學 | 山西大學 |
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 - | - | - |
安徽 | |||
安徽大學 | 安徽農業大學 | 合肥學院 | 黃山學院 |
阜陽師範大學 | 淮北師範大學 | 安徽工程大學 | 安徽師範大學 |
安徽理工大學 | 安徽外國語學院 | 安徽新華學院 | 安徽三聯學院 |
江西 | |||
九江學院 | 井岡山大學 | 江西科技師範大學 | 贛南師範大學 |
景德鎮陶瓷大學 | 江西財經大學 | 江西師範大學 | 江西理工大學 |
南昌大學 | 東華理工大學 | 江西師範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
景德鎮陶瓷大學科技藝術學院 | - | - | - |
江蘇 | |||
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常熟理工學院 | 蘇州科技大學 |
南京曉庄學院 | 淮陰師範學院 | 江蘇理工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常州大學 | 南通大學 | 南京林業大學 | 南京工業大學 |
南京郵電大學 | 江蘇大學 | 揚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江南大學 | 鹽城工學院 | 常州工學院 | 江蘇海洋大學 |
無錫太湖學院 | 三江學院 | 宿遷學院 | 蘇州城市學院 |
南京工業大學浦江學院 | 無錫學院 |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 | - |
浙江 | |||
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 | 浙江外國語學院 | 浙江財經大學 | 寧波工程學院 |
嘉興學院 | 浙江工商大學 | 浙江師範大學 | 浙江理工大學 |
浙江工業大學 | 寧波大學 | 浙江大學 | 杭州師範大學 |
紹興文理學院 | 湖州師範學院 |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 浙江樹人大學 |
浙江萬里學院 | 寧波財經學院 |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 |
湖北 | |||
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
湖北文理學院 | 湖北民族大學 | 江漢大學 | 三峽大學 |
長江大學 | 湖北大學 | 中南民族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湖北師範大學 | 黃岡師範學院 | 文華學院 |
武昌理工學院 | - | - | - |
湖南 | |||
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 |
湖南工學院 | 湖南科技學院 | 湖南文理學院 | 長沙學院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湖南農業大學 | 湖南工業大學 | 南華大學 |
吉首大學 | 湘潭大學 | 湖南科技大學 |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
廣東 | |||
華南師範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廣州商學院 |
嶺南師範學院 | 廣州大學 | 廣東海洋大學 | 華南農業大學 |
廣東工業大學 | 五邑大學 | 深圳大學 | 中山大學 |
廣東技術師範大學 | 廣東財經大學 | 韶關學院 | 嘉應學院 |
韓山師範學院 | 惠州學院 |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 肇慶學院 |
廣東東軟學院 | 廣州工商學院 | 廣東理工學院 | 廣東培正學院 |
廣東白雲學院 | 廣東科技學院 |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 | 廣州大學華軟軟體學院 |
珠海科技學院 |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 | - | - |
廣西 | |||
桂林旅遊學院 | 玉林師範學院 | 桂林理工大學 | 廣西師範大學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 廣西大學 | 廣西外國語學院 | - |
雲南 | |||
雲南大學 | 雲南師範大學 | 雲南民族大學 | 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 |
貴州 | |||
貴陽學院 | 貴州民族大學 | 貴州財經大學 | 黔南民族師範學院 |
貴州師範大學 | 貴州大學 | - | - |
四川 | |||
西華大學 | 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樂山師範學院 |
四川輕化工大學 | 西華師範大學 | 四川師範大學 | 成都中醫藥大學 |
成都理工大學 | 西南民族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宜賓學院 |
四川工商學院 | 成都東軟學院 | 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 - |
陝西 | |||
長安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 西安文理學院 | 西安財經大學 | 西安外國語大學 |
西安理工大學 | 延安大學 | 咸陽師範學院 | 陝西理工大學 |
渭南師範學院 | 西安翻譯學院 | 西安外事學院 | 西安培華學院 |
青海 | |||
青海民族大學 | 青海師範大學 | - | - |
寧夏 | |||
北方民族大學 | 寧夏大學 | 寧夏理工學院 | - |
黑龍江 | |||
綏化學院 | 牡丹江師範學院 | 大慶師範學院 | 哈爾濱師範大學 |
哈爾濱理工大學 | 齊齊哈爾大學 | 佳木斯大學 | 黑龍江大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 哈爾濱劍橋學院 |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 |
黑龍江東方學院 | 哈爾濱遠東理工學院 | - | - |
吉林 | |||
北華大學 | 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
長春工業大學 | 吉林工商學院 | 長春師範大學 | 白城師範學院 |
通化師範學院 | 吉林化工學院 | 東北電力大學 | 吉林師範大學 |
長春理工大學 | 長春大學 | 長春財經學院 | 吉林外國語大學 |
長春科技學院 | 長春光華學院 |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
遼寧 | |||
大連理工大學 | 大連海洋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 遼東學院 |
大連外國語大學 | 鞍山師範學院 | 大連民族大學 |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 |
東北財經大學 | 渤海大學 | 瀋陽師範大學 | 遼寧師範大學 |
大連工業大學 | 大連交通大學 |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 | 瀋陽工業大學 |
遼寧大學 | 東北大學 | 瀋陽大學 | 大連大學 |
遼寧理工學院 | 大連科技學院 | 大連藝術學院 |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 | - | - | - |
西藏 | |||
西藏民族大學 | - | - | - |
新疆 | |||
新疆師範大學 | - | - | - |
內蒙古 | |||
赤峰學院 |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 內蒙古大學 | 內蒙古師範大學 |
海南 | |||
海南師範大學 | 海南大學 | 海口經濟學院 | - |
福建 | |||
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 福建師範大學 | 福建技術師範學院 |
閩江學院 | 莆田學院 | 閩南師範大學 | 廈門理工學院 |
集美大學 | 華僑大學 | 福州工商學院 | 陽光學院 |
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 - | - |
甘肅 | |||
蘭州大學 | 西北師範大學 | 蘭州理工大學 | - |
2014年
日語專業大學排名 | 學校名稱 |
1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2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3 | 清華大學 |
4 | 浙江大學 |
5 | 山東大學 |
6 | 北京大學 |
7 | 吉林大學 |
8 | 中國海洋大學 |
9 | 華東師範大學 |
10 |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
11 | 南開大學 |
12 | 黑龍江大學 |
13 | 北京郵電大學 |
14 | 北京理工大學 |
15 | 重慶大學 |
16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17 | 華中師範大學 |
18 | 湖南大學 |
19 | 東南大學 |
20 | 寧波大學 |
21 | 武漢理工大學 |
22 | 浙江工商大學 |
23 |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 |
24 | 江南大學 |
25 | 天津外國語大學 |
26 | 南昌大學 |
27 | 大連海事大學 |
28 | 廣西大學 |
29 | 西北大學 |
30 | 湖南師範大學 |
31 | 西南交通大學 |
32 | 南京農業大學 |
33 | 湖北大學 |
34 | 青島大學 |
35 | 海南大學 |
36 | 東北大學 |
37 | 中南民族大學 |
38 | 大連理工大學 |
39 |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 |
4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
41 | 燕山大學 |
42 | 南京郵電大學 |
43 | 東北林業大學 |
44 | 內蒙古大學 |
45 | 大連外國語大學 |
46 | 廣東財經大學 |
47 | 天津工業大學 |
48 | 濟南大學 |
49 | 天津科技大學 |
50 | 北京聯合大學 |
51 | 通化師範學院 |
52 | 成都理工大學 |
53 | 湖南工業大學 |
54 | 西南民族大學 |
55 | 浙江農林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