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皮膚
人造皮膚
人造皮膚,是利用工程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在體外人工研製的皮膚代用品,用來修復、替代缺損的皮膚組織,按照成分的不同,可分單純人工真皮和具有表皮細胞層的活性複合皮。
人造皮膚
人造皮膚能使人不受到污物或細菌的侵襲,也能保持人體內的水分不致逃逸,多用於為移植的皮膚提供基層。
人造皮膚
20世紀90年代以來,醫學界已成功將複合皮用於大面積深度燒傷創面的修復,節省了傷者自體皮源,提高了就治率。但由於複合皮製作費用十分昂貴,移植后存活率只有50%左右,因此,在臨床上的廣泛使用受限。
2008年,由美國宇航局科學家研製的一種新型人造皮膚採用垂直碳納米管層排列,用在整容手術所使用的橡膠聚合物上,就像是植入一塊皮膚一樣。碳納米管通過金絲的串接固定在一起,這些碳納米管分佈在橡膠狀的聚合物上。這種結合橡膠聚合物和碳納米管的人造皮膚能夠將接觸表面的熱量傳遞至感測器網路,就如同皮膚能夠及時獲取該信息一樣,碳納米管提高聚合物上的壓電感應后,感測器能夠向機器人大腦產生信號。
人造皮膚
2013年3月,中國陝西省西安市第四軍醫大學專家研製成功的活體人造皮膚已經正式進入臨床應用。運用先進技術,只需小指甲蓋大小的人類皮膚組織,便可培養出數億倍的活性皮膚。該人造皮膚直徑6厘米,厚2毫米,外形看起來就像張餃子皮,用起來像創可貼。
人造皮膚有兩層:表層和裡層。
表層是由一種硅橡膠薄膜製成,能阻擋細菌的進攻。裡層是一種特殊的培養基,能幫助受傷的皮膚生長。
人造皮膚細胞
第二種則是從病人身上提取皮膚細胞,只培養細胞,然後把細胞噴在傷口上,讓其生長成皮膚。
前者的缺點是平均要等待21天才培養出皮膚。後者雖然可以快速在病人身上生成皮膚,但仍然在實驗階段,可能有其他應用風險。
人造皮膚能挽救生命,保護傷口免受感染,並促進結締組織的生長。人體的免疫系統會逐漸分解多聚物,一旦表層皮膚被植上以後,傷口會很快癒合。
但是,人造皮膚也能帶來感染,人體還會對它作出不良反應,如結成硬疤。人造皮膚遇到大面積嚴重燒傷的情況,如果正常皮膚所剩無幾、缺乏自體皮源時,常常會引起創面及全身嚴重感染等一系列併發症,有可能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