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青雲街的結果 展開

青雲街

贛州市街名

青雲街,即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之前今天的至聖路及北京路西段的名稱。街名主要是緣由其中有一青雲坊,故街以坊名。而青雲街東接府學(文廟,現章貢區公安局),西聯道署,北鄰陽明祠、天一閣,明顯是個官僚與文化人薈集之地。府學乃地方最高學問處,自然是求學趕考學生必往之地,是個文人聚集之館所,一個贛州文化人最引以驕傲的處在。府文廟規模與慈雲塔腳下下的縣文廟一般格調,地位卻高上了一籌,但目前已毀。另杭州也有此名街。

來歷


要說清楚這青雲街的來歷,恐怕與它當時所處的環境不無關係。當年贛州學子們為自己建造或演繹信心與自豪的理想場所竟消失得如許之快,多少有些令人惆悵。
想想,於青雲街有了這麼多的文化與讀書有關的物的存在,不是在寓意著這是條出文化人、出官僚、出人頭地的街道嗎?人從這府學走出,走往道署,真彷彿功成名就、平步青雲!於是,青雲街,便由此出名。後來改青雲街為至聖路,其意仍在紀念文廟紀念孔夫子,其實仍與青雲街寓意沒改變太多,只是不這麼俗與白而已。

名人文化


作為整個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贛州一直是個人才濟濟之地,既有歷代官吏流連,也有當地賢人躋身於仕途。信手拈來,便有一大串不朽的名字,如踏訪過贛州的名人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王守仁文天祥等等,出身於贛州的名人曾幾、曾懋、劉丞直、池夢鯉、劉景熙等等。作為生活於贛州這個偏遠城市的一般平民百姓進入仕途的唯一途徑便是讀書做官了。“學而優則仕”,從文化學士中選拔官員,是中國歷代人才選擇使用的一貫手法,從隋唐開始科舉,屈指算來也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相當一大批民族的優秀分子是經過“頭懸樑,錐刺股”勤奮讀書積累知識,再通過老八股之科舉考試進入仕途,成為民族精英、國家棟樑之材。
縱觀贛州歷史,讀書成名者甚眾,近代劉景熙便是個重要人物。劉景熙(1858-1917)贛縣王母渡濃口村人,19歲那年,作為贛州府學優廩生推薦赴省會南昌,入經訓書院讀書,鄉試中舉。隨後被贛州郡守聘請擔任濂溪書院和陽明書院兩院主持,開闢"學以致用"新風。主持兩院第七年,參加會試,中進士,授禮部主事。贛州的許多學校均在他的手上建設完成,如將紀念周敦頤的愛蓮書院(贛五中內,有愛蓮池,周敦頤在這裡完成《愛蓮說》),改辦為贛縣縣立高等小學;將紀念王守仁的陽明書院(贛六中內,郁孤台下)改辦為贛州府中學堂、將另一紀念周敦頤的另一書院--濂溪書院(贛州一中內)改辦為虔南師範學堂,為今天贛州教育奠定了厚實的基礎,是一代承前啟後的開明宗義之先哲。
今天,話說青雲街,懷想劉景熙先生,是絕對對得住歷史與後人的。

歷史


說贛州的街巷史,其實便是說贛州的城市建設發展史贛州城市的街巷幾乎涵蓋了這座城市的所有內容探究街巷變遷,無疑是一次對贛州城市靈魂的探究。
據1988年出版的《贛州地名志》記載,贛州城清代有三十六條街、七十二條巷,這些街巷名稱除主要街道因城市建設的發展而擴並外,大部分仍在沿用。
三十六條街:東大街、誠信街、大壇前街、小壇前街、六合鋪街、瓷器街、南市街、五道廟街、馬市街、鴛鴦橋街、江東廟街、南大街、尚書街、道署前街、木匠街、青雲街、雜衣街、楊老井街、府前街、瓦市街、州前街、新開路街、西大街、豆豉凹街、考棚街、縣前街、縣岡坡街、米市街、樟樹街、攀高鋪街、上棉布街、下棉布街、世臣坊街、排樓街、八角井街、橫街。
七十二條巷:馬孳巷、鬥富巷、夜光山巷、草城巷、油滴巷、東門井巷、老富巷、古觀巷、楊判巷、橫木井巷、慈姑嶺巷、羅家巷、小井頭巷、大井頭巷、陳家巷、池湖巷、揚名巷、謝四巷、宮保府巷、武學巷、孝義巷、皇華巷、白塔巷、贍軍庫巷、華萼巷、絲髮巷、打礱巷、洪城巷、孟衙巷、馮衙巷、牛衙巷、鹽宮巷、張公廟背巷、雷屋巷、府治巷、鹽倉巷、水巷、王將廟巷、天一閣後巷、照磨巷、罈子巷、嵯峨寺巷、均井巷、米汁巷、龜嶺巷、景鳳山巷、上竹絲巷、下竹絲巷、上寸金巷、下寸金巷、馬路巷、胭脂巷、幡竿巷、紙巷、單井巷、呂屋巷、壇背巷、鐵爐巷、施公巷、曹老巷、馬齊巷、燒餅巷、柴巷、興隆巷、梁屋巷、姜家巷、雲峰巷、龍船廟巷、鳳池巷、大古城巷、小古城巷、金魚池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