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水景觀
濱水景觀
濱水一般指同海、湖、江、河等水域瀕臨的陸地邊緣地帶。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知名城市大多伴隨著一條名河而興衰變化。城市濱水區是構成城市公共開放空間的重要部分,並且是城市公共開放空間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觀的區域,其對於城市的意義尤為獨特和重要。營造濱水城市景觀,即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把人工建造的環境和當地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人與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使自然開放空間對於城市、環境的調節作用越來越重要,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
濱水景觀
濱水景觀
濱水景觀
濱水景觀
南海中軸線景觀規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建築和道路、綠化、水面等環境因素,形成各種空間序列,相互匯合、滲透、轉換、交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以人的景觀感知為中心的體驗空間序列。
以千燈湖為中心,將市民廣場、湖畔咖啡屋、掩體商業建築、水上茶坊、21世紀島灣、花迷宮、歷史觀測台、霧谷、鳳凰廣場等多種活動空間有機組合起來,創造多樣性的活動空間,培育新的市民文化,為市民提供舒適、方便、安全、充滿“水”和“綠”自然要素城市外部空間和生活舞台。
濱水空間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觀要素,是人類嚮往的居住勝境。水的親和與城市中人工建築的硬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水的動感、平滑又能令人興奮和平和,水是人與自然之間情結的紐帶,是城市中富於生機的體現。在生態層面上,城市濱水區的自然因素使得人與環境間達到和諧、平衡的發展;在經濟層面上,城市濱水區具有高品質的遊憩、旅遊的資源潛質;在社會層面上,城市濱水區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為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舞台;在都市形態層面上,城市濱水區對於一個城市整體感知意義重大。濱水空間的規劃設計,必須考慮到生態效應、美學效應、社會效應和藝術品位等方面的綜合,做到人與大自然、城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物業類型: | 小區 |
城市/區縣: | 蕭山 / 組團鎮 |
物業地址: | 蕭山區新塘街道董家埭村 |
景觀設計立足打造碧水藍天的園林生態型城市,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正在逐步實施對躍馬河道的污染治理改造,並取得一定成效。本設計定位是:依靠優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打造擁有清新的空氣、明媚的陽光、靈氣的水岸和綠蔭的風情。力求保持自然生態,景觀造型追求與山水格局和諧的城市景觀帶。
濱水景觀
52:董家埭社區-288米、通達小區-461米、富地。商瑞大廈-915米、回瀾北園-969米212:公交人民路口站-539米、公交董家埭村站-562米、回瀾公交站-587米、公交人民路路口站-590米、公交董家埭村站-629米、公交蕭山疾控中心站-678米、公交虎山初中站-683米、公交蕭山疾控中心站-715米、公交半爿街社區站-779米、公交虎山初中站-815米、公交國泰賓館站-858米、公交回瀾初中站-872米、公交國泰賓館站-921米、公交回瀾北苑站-936米、公交回瀾北苑站-989米。
濱水景觀
許多研究表明,濕地是具有高凈碳匯的陸地生態系統。據研究報道,中國各湖泊濕地的年碳匯速率介於0.03~1.2 tC hm-2.a-1,沼澤濕地的年碳匯速率介於0.25~4.4 tC hm-2.a-1。這些均表明濕地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通常要大於沙漠、溫帶森林、草原等其它生態系統碳匯能力(0.02-0.12 tC hm-2.a-1),故固碳潛力也要遠高於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僅湖泊濕地和沼澤濕地的年碳匯量介於6~70TgC。
當前,中國政府已將濕地保護列為生態安全的重要國策。至2008年,中國共建成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550餘處,天然濕地保護面積已達18萬平方千米,佔中國濕地總面積的47%。全民參與,社會各界採取切實措施做好濕地保護工作,可望實現濕地的自然碳匯潛力,相當於可抵消70Tg(佔中國2007年能源碳排放4%)的能源碳排放。濕地固碳潛力的發揮要取決於濕地的保護狀況,應採取必要的措施,維持和發展濕地的固碳潛力,這對於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碳庫和緩解全球變暖具有深遠意義。
濱水景觀
在全球變化和強烈的人為利用和干擾下,中國濕地資源總體上處於快速的萎縮狀態。自20世紀中期以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隨著升溫和乾旱的加劇,華北、東北和青藏高原濕地不斷萎縮,鹽化、旱化和沙化威脅著濕地的生存。中國已有50%的濱海灘塗濕地不復存在;此外,約40%的濕地面臨著嚴重退化的危險。特別是東北三江平原沼澤濕地、若爾蓋高寒草甸濕地和三江源區草甸沼澤濕地,因圍墾、過牧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濕地退化和碳庫損失規模巨大。根據採樣研究,河湖淡水濕地退化后的表土碳庫損失為40%~60%,泥炭沼澤濕地高達70%~90%。估計東北三江平原沼澤泥炭濕地因圍墾而損失的土壤碳庫達0.22Pg,過去50年間中國濕地資源萎縮而造成的碳庫損失總量可能達1.5 Pg,這相當於2006年中國總CO2排放量,也相當於現有濕地總碳庫的1/7-1/6。因此,今後需要紮實抓好濕地保護工作,保護當前持有的濕地巨大碳庫,從而達到減少土地不當的溫室氣體排放。尤其是高寒和高緯泥炭和沼澤濕地資源保護是中國減少溫室氣體總排放的重要途徑,在國家減緩氣候變化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國城市濱水區的利用還不夠合理
濱水景觀
然而,工業革命之後,城市人口和用地規模集聚擴大,現代工業、交通業和倉儲業為求最佳經濟效益,大量佔據濱水空間,致使水質惡化。近年來,城市轉型為濱水地段的開發提供了契機,人們開始認識到濱水區開發所潛在的巨大社會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