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樂舞

祭孔樂舞

初獻奏《宣平》之章(有舞配之)亞獻奏《秋平》之章(有舞配之)送神奏《德平》之章。

簡介


孔子的後代、及歷代皇帝和地方官吏舉行祭祀孔子儀式時的專用樂舞。每年春秋季二八月的頭一個丁日和孔子誕辰紀念日,均要在孔廟舉行祭祀大典,故又稱“丁祭音樂”(元代稱“大成登歌之樂”,明代稱“大成樂”,清代又稱“中和韶樂”,均為“丁祭音樂”)。

歷史由來


祭孔樂舞始自孔子卒后第二年。以“六代之樂”(見《闕里文獻考》卷二十三載)演奏於廟庭,以示對孔子的紀念。自西漢以來,歷代皇帝對於祭孔樂舞的編製、樂器、歌章、舞譜都以“欽定”之令下達。自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起,有專門製作的以頌揚孔子為內容的樂舞。此後,代代相襲至今。

具體內容


祭孔樂舞包括“宮懸之樂”、“八佾之舞”、“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及“登歌”等。整個樂舞由歌生、舞生和樂生三大部分組成,還有指揮作樂、起舞的麾生、旌生等。僅以“軒懸之樂”和“六佾之舞”的規模而言,外加導引樂十餘人,可達百餘人;若用“宮懸之樂”和“八佾之舞”的話,則有一百幾十人的盛大場面。所用樂器是金、石、絲、竹、革、木、匏、土八類俱全。音樂莊嚴肅穆,舞姿雍容大方,具有古樸典雅的風格特徵。
祭孔樂舞按照祭祀儀式程序配製樂章,其演奏成數固定為六章六奏:
迎神 奏《昭平》之章
初獻奏《宣平》之章(有舞配之)
亞獻奏《秋平》之章(有舞配之)
終獻 奏《敘平》之章
撤饌 奏《懿平》之章
送神 奏《德平》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