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神

送神

送神,中國民間信俗之一。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人們將其一年一度地送回天庭,讓其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

送神,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供祀,還燒供紙制的輿馬儀從,或用竹蔑紮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供灶王爺上天坐騎。

送神習俗


由來

送神
送神
中國傳統習俗上每年農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間鑒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因此該日特別要準備相行的祭品獻給灶神們,讓他返回天庭時不會說太多人們的壞話,其中特別是灶神(灶君)。中國民間傳說灶君原為玉皇上帝的三太子,因為好色言行舉止不端,所以被玉帝罰到人間的廚房灶內,終日與婦女相處,留在人間做為監察人間言行善惡的地神。但送神后,仍有天神來接替該職,直到“接神日”后再返回人間繼續其任務。又俗稱“送神風,接神雨”,是期望諸神能有風神協助早些升天;正月初四接神時,則希望能下雨,此被視為天神下凡時所攜來的神雨。

時間

中國民間傳說“送神早,接神晚”,所以一般多在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天子時起便先祭拜再去睡,好早早送灶神們上天庭述職,也使灶神們可以上天庭佔個好位子。

地點

傳統上,民家皆在廚房灶上牆壁安著灶君神位,以一紙印神像為主,設一香爐,早晚上香祭拜,所以當送神日時,供桌多設於該神像前的下方。但現代許多家庭神明廳的神明彩上,已設有灶君神像,故而多已不再於廚房另設灶君神位,所以送神日時供桌改設於神明廳前。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故徵陳子為之記而系以迎神送神之辭。”

供品

主要是牲禮(三牲)、水果、甜湯圓、甜粿、糖果、酒、燭等。傳統上特別重視甜食類的供品,希望讓灶君吃飽甜頭,不會向玉帝打人間的小報告;昔日原本供奉紙印製的神禡灶君在廚房時,還需將祭拜完的湯圓黏在灶名嘴邊,象徵使灶君嘴角生甜;或是將牲禮中的豬肉油抹在灶君嘴邊,再用酒淋灑在灶名臉上,希望灶君嘴角油膩、酒足飯飽之後,就不會向玉帝打小報告了。至中午過後,才可把灶君神像撕下來曬乾焚化,重新換上一幅新的灶君神像。

送神金銀紙

主要是壽金、刈金和甲馬。焚化甲馬,是供給迎接灶神們返回天庭述職的神兵所使用的盔甲和坐騎。最後燃放鞭炮,熱鬧的恭送諸神返回天庭。

謝太歲

若家中有成員的生肖與該年的值年太歲相同而犯沖,並於該年年初在家中安有太歲者,需於送神日先以水果祭拜后再撤除太歲神位,俗稱“謝太歲”;若是在廟中安太歲者,則於當天到廟宇去“謝太歲”。

送神禁忌

原本送神后,當天家家戶戶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大掃除,因為只有送神后才可清理神龕,平日神明在避免觸犯,大掃除也含有掃除一年所累積的晦氣,稱為“清塵”或“清魨”。但若該年家中有喪事者,則不宜送神和清塵,中國民間相信如此會對死者不利,或煤煙會進入死者眼中,所以禁止。

古詩原文一


《郊廟歌辭·祀風師樂章·送神》
作者:包佶
微穆敷華能應節,飄揚發彩宜行慶。
送迎靈駕神心享,跪拜靈壇禮容盛。
氣和草木發萌芽,德暢禽魚遂翔泳。
永望翠蓋逐流雲,自茲率土調春令。

古詩原文二


《送神》
唐 王維
紛進舞兮堂前。
目眷眷兮瓊筵。
來不言兮意不傳。
作暮雨兮愁空山。
悲急管兮思繁弦。
神之駕兮儼欲旋。
倏雲收兮雨歇。
山青青兮水潺。

作者簡介

包佶 生卒年不詳。唐代詩人。字幼正,閏州延陵(今江蘇省丹陽市)人。歷任秘書監、刑部侍郎、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居官嚴正,所至有聲。因疾辭官,卒於故里。封丹陽郡公。天寶六年及進士第。累官諫議大夫,坐善元載貶嶺南。劉晏奏起為汴東兩稅使。晏罷,以佶充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遷刑部侍郎,改秘書監,封丹陽郡公。詩一卷。

日本送神簡介


送神:日本人認為10月份全國的神均集中在出雲地區,各地的神都不在家。11月份日本人要祭神,所以這個月稱精進潔齋之月。每年的9月至12月是日本各地送神的日子。因地區不同,具體的日子也各不相同。一般說來收穫季節結束以後,田神返回山間。直到近代日本人仍認為田神也去出雲地區與其他諸神相聚。